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宗镜录略讲 >

第35章

宗镜录略讲-第35章

小说: 宗镜录略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你到中年以后再说嘛!当然,运气好,也许活过中年,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运气不好,活不过中年的很多。其实,不仅修道,作学问、做事业也是一样,诸位同学读书四年,要做,下去就做了!说明天再讲?没有明天,明天不一定属于我的,只有现在暂属于我的,现在也马上过去。

 

  他说,一切佛的苦心、菩萨的悲愿,为了教化救助众生,是如此悲切,他很恳切告诉我们,应该警惕鞭策自己,不可 “倏尔因循 ”, “倏尔 ”形容非常快,不可一丝一毫地因循,因循者,马马虎虎,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说就不行了!有时候那一下没有了,就不是你的了!

 

                      死苦逼三界

 

   且三界受身未脱死地,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写着写着,永明寿禅师文字的才华又洋溢出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 “受身未脱死地 ”,始终没有脱离生死。比如禅定修得好,持戒持得好,不一定跳出三界外喔!修到无念最高处,如果没有得般若智慧的解脱,住在无色界天,一生寿命是八万四千劫,比我们长,但是没有跳出三界外。一般人修定修得好,充其量生到欲界天人,欲界天寿命当然比我们长,仍然没有跳出生死。所以,要跳出生死很难,一般修持是在 “且三界受身未脱死地 ”。

 

   “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此句引用儒家《大学》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无比的勇气,不断前进。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观念一引用,就用到 “新新生灭 ”上,看起来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昨天过去,今天也过去,明天又成为过去,恰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相对,他把这些文字套用在生灭中,一点都看不出来,这就叫写文章的高手, “新新生灭念念轮回 ”。

 

   直饶天帝五欲之荣,轮王七宝之富。

 

  一个人做到皇帝不算高明,做到帝释天主,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佛经描写帝释天主,欲界天世界的婚姻制度,每一个天人(男人),最起码有一千个夫人,福报大一点有无数千,要什么有什么,不过有一点:为天人者没有病苦,只有死苦。天人头上有花冠,当花冠凋萎,表示即将死亡,众人为其哭泣。我说我不想当天人,只想当凡人。我们也有花冠,头发白了就是萎缩。天人的头发跟我们不同,是开花的,我们需靠电熨斗才能烫成花。他说,当人间的皇帝还不算什么。 “轮王七宝之富 ”,转轮圣王有七宝:玉女宝 ——比朱元璋的马皇后还要贤慧百倍的皇后;居士宝 ——掌管经济、财政第一的大臣;绀马宝 ——军事上的太空船 ……装备。轮王有七宝之富(轮王七宝为:轮宝、象宝、绀马宝、玉女宝、神珠宝、居士宝、主兵宝)。

 

                      阿育王的故事

 

   泰来运合,赏悦暂时,报尽缘终,悲忧长久,物极则返,因果相酬,处业系中,谁能免者。

 

  运气好的, “地天泰卦 ”,万事吉祥,无一不称心如意,想赏识什么、爱什么,随时有,不像我们在街上选件礼物送人,看了又看,还要考虑价钱,很痛苦!然而 “报尽缘终,悲忧长久 ”,等到寿命、福报尽的时候,痛苦来了。因为福报太大的人,在顺境中不免造下许多错,自己不知,人在顺境中做的坏事最可怕,说错一句话,后果有多坏,不知道!绝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倒霉的人容易修行?倒霉的人没地位,做错事别人会瞪你眼睛、批评你,难过是难过,还会改进。人到了某个地位,你会说他讨厌吗?只有说对对、是是,所以造的业更大。富贵修行难。

 

  佛经记载印度历史上阿育王的故事。阿育王是佛涅槃七、八百年后印度的名王,西方亚历山大帝横扫欧亚非,最后到印度时吃了一场败仗,就是被阿育王打回去的。阿育王中年以后信佛,拼命布施,最后将死之时,躺在床上不能动还要布施。宰相告诉太子不能再布施,中央国库已经没有钱,都被阿育王布施光了,为了权位、为了国家政治着想只好限制他布施。阿育王有个好朋友,是活罗汉,他们俩永远是好朋友,一个是高僧得道,一个是转轮王。他们好几世前,当孩童时,两个人光着屁股玩沙,釋迦牟尼佛过来,两个小孩看到就拜,阿育王什么都没有,抓一把沙放在饭钵里供养佛;另外一个小孩身上只有一毛钱,也掏出来供养佛。佛摸摸他们的头说,五百年后,印度佛教靠你们两个。后来一个是阿育王,一个成为高僧。阿育王同曾国藩一样,一生有个苦恼,转轮圣王威风无比,但有皮肤病,皮肤发痒,因为他供养的是沙子,沙子怎么有功德呢?狗供养大便也有功德,我们觉得大便很脏,狗吃大便,等于我们供养一碗很好的饭一样。供养佛,由心念!价值问题不能拿人类或某一个人的立场、环境来评论。

 

  那么,阿育王最后还想布施,但是宰相不准,阿育王晓得了!太监削梨给他吃,吃了一半,眼泪掉下来。召太子、宰相来,话吩咐完了问:今天世界上哪一个人权力最大?太子回答,当今之世只有阿育王权高位重。阿育王说你们不要骗我,我现在权力很大,但是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还有命令这半个梨子的权力,其它则没有,我很清楚,现在我要下最后一个命令,半子梨子不吃了,你们给我送到庙上供养和尚。太子也流泪,只好用皇帝鸾驾把梨送到庙上,梨子还没有到,庙子开始鸣钟击鼓,全体和尚都穿起袈裟,披上礼服,到山门外接驾,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半个梨子怎么办?煮稀饭,和尚庙用几千人吃的大锅煮饭,把梨丢进去熬,跟大家结缘,最后一次布施。这说明几个字 “报尽缘终 ”,富贵、威风、权力没有什么。年纪大的都当过家长,家长打小孩屁股时的那个威风,比转轮圣王还大;孩子长大后比转轮圣王还厉害。我们的老头子、老太太连半个梨子的权力都达不到,这是当然之理,没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 ——“报尽缘终 ”,人生就是这四个字,家庭之缘、父子之缘、六亲之缘,如此而已!真的,不是骗大家,学佛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不要说子女不孝,即使极孝的子女也有一天 “报尽缘终 ”,极孝顺你也会受不了。这四个字,不是年龄到了、不是经验到了不会懂。

 

   “报尽缘终,悲忧长久 ”,留下自己内心罪业的痛苦。因果是什么道理?拿中国文化讲,就是 “物极则反 ”,印度文化讲因果为 “因果相酬 ”,生命就在 “物极则反 ”、 “因果相酬 ”的系缚中,几人能免?

 

   “处业系中,谁能免者 ”,生命的状态流转下去叫业,生命是股力量、业力,这个业力没有一个人可以逃得出来,有一个人逃出来,逃出来的人叫做 “成佛 ”。刚才有位道友问到寿命的问题,寿命与这股业力的连接是流注,构成了现生的生命;不生不灭的那个作用,本体的功能,那个非属于生灭,属于不生不灭,姑且叫它真寿命、真常、真我。现在永明寿禅师给这一节作结论:

 

                      全在一念间

 

   故《法界箴》云:莫言无畏,其祸鼎沸,勿言无伤,其祸犹长。争如一念还原,绍隆佛种,念念不忘利物,步步与道相应,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又推崇宗镜,你们开广告公司先要读《宗镜录》,他三句话不离本镜,讲来讲去还是这个好,他跟你卖了许多货,什么西洋货、日本货,最后还是我们的好,他的文章就是这么说!

 

  《法界箴》说,你不要说不怕生死。有些人是不在乎生死,土匪在枪决前还拍胸脯说,不要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其祸鼎沸 ”,生死倒不可怕,在生死阶段所累积的善恶业果,果报太可怕。 “勿言无伤,其祸犹长 ”,你不要认为没有关系,关系太大了!

 

   “争如一念还原 ”,这句话太难懂了!禅宗喜欢讲 “一念还原 ”,什么叫一念?一般人讲一念还原,就是把心理的思想、分别的作用,生灭,当成一念,错了!这是散乱、妄心。所谓一念,包括身心两方面,五阴色受想行识,统统在这一念。换言之,以现代话说,所有的知觉与感觉,内在与外在同时并俱存在的,那一个 了解之间叫一念,要特别注意。讲它的速度,勉强以人世间作比方,是一呼一吸,讲它的现象,就是人坐在这里,身体也包括在念以内。身体不在念以外喔!一般人把念搞错了!打起坐来闭上眼睛,把里头的思想当成一念,那一念不是在身体的色壳子之内吗?身体还在念以内。内外、五阴、物理、物质、生理、心理,全部都在这一念之间。等于大家坐在这里,空气很热,四周人的热气经过也知道。我们身体放的光有这样大,放射的气也有这样大。普通人放射敏感的业力到达这个程度,再超越一点,看你的功夫。所以武功练好的人,差不多二十步以外,一个人过来已经感觉到,不是听到声音,而是这个敏感的力量听到,生命的功能有那么大,都在一念之间,所以要把一念搞清楚。

 

  诸位不要误认,闭着眼睛打坐,拼命管思想的跳动。有首歌叫《跳跃的音符》,如果把跳跃的念头当成一念,你已经偏差了!那是闭起眼睛玩游戏,水上按葫芦。身心内外,无边上下,就是一念。

 

  能够一念还原的人,才称得上是佛弟子,才够得上资格绍隆佛种。绍者继承;隆者发扬,才能真正可以继承佛法、宏扬佛法。诸位要注意!尤其出家的更要注意!所谓出家为僧,是为 “绍隆佛种 ”,不要搞错!出了家只顾自己。绍隆佛种的人要如何?要 “念念不忘利物,步步与道相应 ”,这两句话已将大乘戒律精神含盖尽竟,是从弥勒菩萨的大乘戒本和《梵网经》归纳出来,然后再起用。念念不忘利人利世、救世救人。 “念念利物 ”是入世的,入世后出世,容易迷掉;因此要 “步步与道相应 ”。 “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要想做到这个程度,最好是多研究《宗镜录》。

 

   所以《华严经》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己心、师心、大师心。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注意!中国人天天讲大乘佛法,《华严经》给我们标出了大乘佛法的精神真正的中心所在。《华严经》上说,佛子啊!无论出家在家,够得上资格绍隆佛种的,称为佛子。佛吩咐他的弟子, “此菩萨摩诃萨 ”,以此发心者叫大乘,大菩萨摩诃萨。大菩萨的心愿是什么呢?是自己悟道、了道以后,转过来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不是利益自己的心,为众生求得安乐之心。人家经常问我是不是学佛?我不敢说自己学佛,也不算佛教徒,为什么?没有资格啊!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随时要有这样的诚心;生利益众生之心、使众生得安乐之心。

 

   “慈心 ”,慈心与悲心不同。我常用的比方是,慈心是父性、男性的爱,父亲爱儿女的心; “悲心 ”是母亲爱儿女的心。慈悲有阴阳两重的、情绪上的不同。

 

   “摄受心 ”,一切包容,好的要包容,坏的也包容;善人要包容,恶人也能包容。我的妈呀,那多难!所以我说不够资格当佛教徒。摄受心还不够。要 “守护心 ”,你要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一切众生。而且进一步要 “自己心 ”,一切没有分别,他就是我。 “师心 ”,绝对地谦虚,学佛的人注意!把他当成我的老师,把一切众生当成师。师心还不够,一切众生都是 “大师 ”,都比我高明,并不是我比他高明。这是佛吩咐学佛弟子的话,真正学佛是这种诚心和精神。

 

   “作是念言,众生可愍 ”,大乘菩萨以此存心和观念,认为一切众生都值得悲悯。

 

   “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一切众生找不到正确思想之路,把自己堕落在邪门恶道中。 “恶慧恶欲 ”,众生不是没有智慧,有高度智慧,那个智慧是 “恶慧 ”,不是善慧;欲望不是善欲,是恶欲,比如要成道,一个人想成佛也是欲,属于善欲,众生所求的是恶欲。 “恶道 ”一切恶道都去走。 “稠林 ”,像走在原始森林一样,在里面钻不出来。

 

  他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如此存心。应该说,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众生,任何一个人都是我的责任,我要 “令彼住于正见 ”,我要想办法教他,使他归到正见上。

 

   “行真实道 ”,走生命真谛的道路。这是《华严经》讲一个学佛的人应当如此地发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中国人喜欢讲大乘佛法,永明寿禅师根据佛经给我们标出大乘佛法的精神,存心如此。所以我们不要妄谈大乘佛法。这里叫“大乘学舍”,我们在这里学,并不是说这里是大乘,学不学得到?不晓得哪一天呢!我们不过在学而已!要注意!大乘道是如此。至于一般学大乘道的,我经常感叹,佛法教我们先去掉人我是非、贪瞋痴慢,然而学佛的碰到人我是非反而比一般人多,因为一学佛就买了一把尺子,没事在口袋里玩尺子,碰到人量量看,哟!不是佛,他忘记量量自己是什么东西。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是不得了的严重的错误,尤其学佛的同学要深切地反省!


            第二十六章 欲舟总向魔域航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学佛的人第一步要放弃贪瞋痴。老实讲,修道人的贪心比任何人都严重,至少贪图成佛,说是什么都不要,其实什么都要。贪取自己跳出生死、了生死,这个动机是大贪,这个大贪对与不对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贪。至于一般学佛修道呢?一边有这个出世的贪,一边又不肯去掉世间的贪,自己很放逸,真正的大贪还起不了。贪取是无厌的。 “唯求财利 ”,财利是维持生命必要的,这还算不错,最可怜的是被财利所迷,不知道为什么求财利。

 

                      贪则邪

 

   “ 邪命自活 ”,学佛有三十七道品,最严重的八正道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什么叫正命?难道我们的生命是歪的?其实站在佛学的立场看,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是 “邪命自活 ”,并不知道正命为何。

 

  正命就是生命的根本,那个东西永远不生不灭。贪求目前短暂的、靠不住的,把目前生命看得很牢的属于邪命。其次,我们现在顾全、爱惜自己生命,固然没错,但是以佛法眼光看来,现在众生谋生的方式,大部分属于邪命的方法,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值得讨论。我们看经典,这些小地方没有加以研究,很容易看过去。为什么这个叫邪命呢?这与经律论的戒律方面有密切关系,大家要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