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十大抉择 作者:李津逵-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拥挤和噪音是城市繁荣的象征么?
城市建筑密集地挤在一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成涛等华南建设学院专家提出,是由于人们的虚荣心作祟,把人流熙来攘往、车辆的川流不息、建筑的高度密集、人口拥挤和噪音的繁杂视为城市的繁荣的象征而感到自豪,殊不知,在我们大谈城市建设辉煌之时,给城市带来的危害正日益加剧,大多是变成了可怕的肿瘤,〃城市居民丧生的接触自然,使人精神振奋的条件,导致了德、智、体的衰败〃。
《羊城晚报》1998年12月19日题为《寻回生存环境的生机》一文写道:〃我们的城市极度缺乏休闲空间,市民们踏着紧张快速的节奏步伐,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而夜幕低垂后,白天囤积的压力在拥挤堵塞空间无法宣泻,反而在堵车的乱象中更加加剧〃。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架桥凌空而过,城市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越来越拥挤,庞大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向绳索一样,一圈圈的将整个城市紧紧地缠住,使整个城市仿佛在喘息之中,如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被俘的奴隶》一样,扭曲的身体被绳索束缚,在痛苦中挣扎、企盼。早在半个世纪前,沙里宁就提醒我们的城市建设者,〃无艺术爱好的一般公众非但没有感谢建筑师们的创造性活动,相反而是把比比皆是的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的冲击视为世界正在走向毁灭的一个不可避免、很可悲的巨大现实。〃一语既出,触目惊心。
4、当楼与山比肩的时候
在一些山水城市,建筑的高度失控会给景观带来灾难般的影响。广西的桂林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以中国山水名城的身份接待过克林顿等外国元首的。自1997年以来,旅游收入达到30多亿元,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9%。
桂林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扩大的非常迅猛,旅游业在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建设中的高度失控。有专家指出,桂林是个山水城市,且其山水都比例较小,属小山小水,山的高度一般在五六十米到100米左右,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建筑物的体量都应相对小一些,以突出山水的秀丽。但桂林市在城市建设中,却不断突破建筑物的高度,有些合资饭店的高度甚至超过了独秀峰的高度,最高的饭店有20层之多,这就破坏了原有城市的山水格局。
三、城市道路,越直越好么?
直线型的街道、长方形的广场、方格的街坊——这些规则的形状,有利于现代城市工程管线铺设以及施工建造。同时也使人明确地感到一种理性的秩序,例如北京紫禁城、华盛顿中轴线等等。规则的空间及系列,经采用各种手段设计塑造,空间效果通常都很好。
但是规则只是特例,不是常例。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如果只是轻微程度的,并不会为人们感觉到不规则。人们不仅对两度的平面图形的认知有简化完整化的倾向,对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认知也有简化完整化的倾向。按美学的研究:一个成85度或95度的角,会被人看成一个直角;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往往自动地被补足或完结,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稍有一点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的图形等等。所以在总平面图中略为不规则的构图,常常在现实中被感知为规则的构图。
而真正使人能明显感觉其不规则造型的空间,正像一切不规则构图那样,能使人感到刺激、兴奋、动荡。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就提出,由于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其特性不是立刻能被人所认识,因而能产生迷离、令人期待和耐人寻味。因此这类空间有时很具有魅力。例如镇江西津渡古街,平面上有弯曲、纵面上有起伏,这些地形不规则,或受现有房屋、古树或特定标志条件的制约而采用不规则空间形态,其效果是既经济又能产生有特色的空间效果,是自发形成的,又是切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因势利导而来的,比如城市里许多弯曲的街道是因填没河道或顺等高线而建成的,因此是顺理成章。
维也纳建筑师卡米洛·希泰,早在上个世纪就注意到城市空间产生错觉的现象。他曾列举欧洲广场的实例加以证实,如他提到不规则的耳布广场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生成规则的、直线的形状。因为人们很难将所看到透视形象转换为平面的感受,除非是对此进行特别研究的人。又如佛罗伦萨的玛丽亚·诺维纳广场是五边形的广场,且有四个角呈钝角,但事实证明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这个广场是四边形的,因为人们经常一次只看到广场的三个边,而其他的两个边在人们的身后。这些都表明由于错觉,使对平面图形的感受与人们的实际感受产生了差别,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我们很可能受平面图形的〃欺骗〃,甚至还会受模型的〃欺骗〃。
但人们往往在图纸上看不惯弯曲,而不惜代价地去追求一个完整规则的形状。用自己的观念强制构成某种空间形状,其效果如同削足适履,既不经济,又失去了个性。
在一些旧城改建规划设计中,常常由于追求图形上的整齐、规则、对称,而大动〃手术〃,拆除不必要拆除的建筑物,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实际上是否有此必要是可以探讨的。这种笔直的格局所造成的环境,也被痛斥为〃为机器所设计的城市〃。工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似乎征服了自然,挣脱了神的约束,推翻了君主。但人们并没有改变受奴役,被鄙视的地位。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另一个主宰城市、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从英国的格拉斯柯,到美国的纽约、底特律、洛杉矶,到中国的上海、北京、沈阳、太原。你会发现似乎所有大城市都曾经或正在为机器而设计,快速和高效是设计的目标。
俞孔坚批评这种近一个世纪以前,由柯布西埃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快速城市。为了生产的机器,人们设计厂房;围绕厂房,人们布局工人新村。为了汽车的通行,人们拆房破街,并将快速路架过头顶。为了让汽车在〃世纪大道〃上畅通无阻,人们选择了让人在暴晒或雨雪寒风中漫长地等待,等待机会横穿那危险的屏障,他说,每当看到此景,你会感到人的尊严甚至不如一群横渡溪流的鸭子。
四、城市广场,越大越好么?
人的视觉很没有〃良心〃,站在一个10公顷的广场上,人们不会觉得其面积是另一个5公顷广场的两倍。当广场达到一定面积的时候,边际的面积增加,不会带来同比的视觉感受。可惜,这个边际递减规律不适用于对于广场的维护费用。
时下国内风行建城市绿化广场。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每到一处参观,往往都要展示城市建设的最新成果——城市广场。据说全国建了有几千个。〃广场风〃的兴起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许多建制镇以上城镇纷纷大兴土木,一味摹仿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广场,不切实际地也修建大型广场,把城市广场看成是城市的面子,越建越大,甚至造成由于广场项目太大,超过了当地政府的经济承受能力而导致停工。有的城市将广场孤零零地建在市郊,理由是以后市政府要建在那里,结果广场建成后由于种种不便,对市民、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这些广场建设的出发点上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城市的地域特色、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市民的利益,只是少数领导见到别的城市广场漂亮而一时头脑发热,甚至亲自担当起规划师、总设计师,武断地将自己的偏见和一时冲动的想法强加给市民,这样建成的广场只是为城市建成一个大花瓶,仅仅只是给人看看而已。
北京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在《科技日报》撰文说,建设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形式是必要的。它是开辟城市空间、增加城市绿地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又是城市文化的某种象征。一些广场还具有纪念性、标志性。以北京为例,过去老北京很少有城市广场这种规划形式。那是因为平房或低层院落住宅被绿荫覆盖,亲切朴素、平远开阔,似乎用不着建广场。新北京楼宇升高,开发密集型的城市空间一下子显得拥挤不堪,令人窒息。建广场可以合理安排建筑节奏与韵律,留出呼吸空间,又是城市环境美的一种新追求。
北京建设的一批历史文化广场如:五四广场、〃一二·九〃广场、鲁迅广场、李自成广场、卢沟桥抗日纪念广场、和平鸽广场、母亲广场等等。不仅使城市美了,更是京华文化的一种表达。
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比规模、比排场成了目前一些广场建设的又一时尚。某省一个县级市的广场建的比天安门广场还大,令人咋舌。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似与其身份和功能都不相符。大而导致浪费,大而导致失管。
城市绿化广场从策划到设计本无定式、无定法。面积可大可小,形式可多种多样。但有几点是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都必须注意的。
1.建广场是为人服务的,广场要素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准则,光好看有气魄是不够的。多栽树早收荫,比〃华丽〃、〃壮观〃更重要。
2.设计形式应拓宽思路,求得丰富多彩。从现已建成的不少广场看,多雄伟有余亲切不足。应倡导一些温馨和谐的氛围,多一些情趣,少一些严肃与敬畏。
3.应因地制宜、因财制宜。广场可大可小,可堂皇也可朴素。
4.不能全国上下一片广场声,丢掉那些原本很受群众欢迎的街头公园、小区游园和各种休闲绿地。让城市园林更好地成为与群众相依存的朋友。
五、私家车,越多越好么?
在〃生态之都〃巴西的库里梯巴,每条街道的中间是公共汽车道,两边才是私家车路。公交优先的原则体现了城市对中低收入者的关怀。
私家车曾是美国梦的重要内容。今天有人将它做为中国梦。美国是世界上小汽车最多的国家。它拥有1.2亿多万辆。有人把小席车譬喻为美国人的鞋,人没有鞋不能出门,美国人没有小汽车就寸步难行。自50年代以来。汽车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了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工商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就职申请书中有一顶就是询问申请人是否有汽车和驾驶执照。美国入的工作地点一般离家远,没有汽车,就业就可能受到影响。在美国凡年满16岁的人都有驾驶汽车的权利,家家几乎都有小汽车。
但是,汽车过多,交通堵塞。一遇红灯时,甚至等侯长久时间也通不过。车多,车祸也增多。尤其因为高速行驶,撞车事故时有发生。美国每年都有1.5万人左右死于车祸。汽车增加了城市的噪音和污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周牧之指出,美国人每年耗在方向盘上的时间长达430小时,合50个工作日,极大地浪费了有效人生。
第三节 城市乐章需要总谱
1998年,我参加综合开发研究院一个课题组赴日考察,友人大冢春慧女士特意安排我们住在距东京一小时车程的茨城乡下,日本乡村里的农舍都是东方古典样式,只有在《营造法式》和中国的宫殿和寺庙中才能见到的风格,彼此错落有致、俯仰向背,组成非常有韵味的村庄天际线。房前屋后的树木修剪得如同盒景,美不胜收。我们入住的一家民宿式旅馆,房间天花上装饰了一条木船,很有海洋民族的味道。于是我在写给友人的徘句中有这样的几句:
〃多谢巧安排,唐时郊野江户宅,梦里船出海〃。
其实许多中国古老的村落,其天际线也都是非常漂亮的,但是为什么一旦到了高楼林立的时候,我们的天际线就那样丑陋呢?
在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时代,我们还有可能欣尝到优美的城市轮廓么?
一、城市规划理论的贫困
城市规划界始终缺乏一个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有建筑规划专家以一些并不鲜见的现象为证:
一些青年学生难得读到一本理论著作,如获至宝,读后推崇备至,在以后的数月中逢人便提这本书,这位作者,无论针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引用其中一两句便飘飘然,更有甚者今后就此排斥其它规划思潮和理论。这对于这些青年的终生发展是有害的。
也常见到一些青年学生的论文题目很大,大到开天辟地,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略有些心得,便夸夸其谈,其实尚没有了解规划理论史的框架和演进文脉。直至有一天发现某位学者百年前在该方面就有专著,做过深入的经验分析,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那时才感无地自容,笑己年轻狂躁。
更多是在实践中的规划师,一方面长期在上级领导面前,他们是专家,必须为领导决策拿出有理论依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好不容易挖空心思找到几个概念:〃有机组合〃、〃滚动发展〃等等,明天领导比他说得还流畅,再向他讨新名词时难免捉襟见肘,真是难为。而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他们往往又藐视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视高校理论为象牙塔中之物,不读不知便认定与规划的日常实践的迫切需求相脱离,下意识地放走了〃学院派〃学术理论对他的日常工作可能带来的强有力支持。(吴志强,2001)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间的结合点,是一系列建筑物的选址。它牵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公共经济结构的关系。选址是由企业决定的,由此带来城市建筑物在平面和立体上形成的空间,却不关企业的事,它实际上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经济结构。
现代的高等教育,使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对具体的道路、桥梁、高楼大厦等等的设计可以驾轻就熟,而对这些建筑物之间的毗邻关系、网络效应、羁留效益等经济意义则知之甚少。由于选址的随意性和不当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损失不胜枚举。
不能怪某个企业的建筑破坏了城市景观,不能怨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浅薄,也不能一般地怨管理者的短识。这是由于分门别类的学科设置,使城市建设者们没有机会了解有关城市的各种必要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城市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遭遇
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中药,至今仍在吃;可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风水理论,却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作迷信。城市空间的建设应该追求有特色和有魅力的空间布局。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不少城市对于地形、水域、文化、古建筑的利用缺乏认识,在城市更新中造成了许多〃风水病〃。
许多建筑不考虑继承自己城市的独特文脉,城市既无中心商业区,也无公共空间,只有市政府大楼和一片片住宅区。所以有专家疾呼,在城市化中如何建设生活优先、人性优先、感性优先的个性化城市空间,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生活环境的质量。
其实,许多风水理论,是经过了几千年城市建设经验印证的,例如河流的眠弓(河流弧线的内侧)比起反弓(河流弧线的外侧)更有利于人类社群的聚居。这种宝贵的经验总结虽然不具备现代自然科学的公理化形式,但如同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医学一样,是闪耀着中国智慧之光的。遗憾的是,风水理论并没有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获得中医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或许是因为江湖上一些风水先生们在宣扬迷信,所以为了划清界限就不设这门课,可是江湖上卖假药的人也不少啊。
把风水理论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