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金融风暴-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月,仅外资就又猛增至57亿美元。1989年在制造业的外资投资中,日本占31。3%居首位,台湾占24。7%,新加坡占10。6%,英国占8。9%,香港占4。1%,美国占3。6%。在制造业的外资投资中,有50%以上集中在电子纺织、橡胶加工塑料加工业等。
马来西亚的外国经济援助主要来自日本。从1966…1988年日本对马过12次〃日本政府开发援助〃贷款(通称日元贷款)。1990年3月,日本又了第13次日元贷款612。6亿日元。1988年12月,日本对东盟了另一项〃开发基金〃贷款,其中对马的额度为367。8亿日元。以上各项贷款合计达4067。58亿日元。除去马已偿还的额度外,截止到1989年3月,日本对马的日元贷款余额达2200亿日元。此外,截止到1989年还有无偿援助、技术合作以及科教文援助共139。84亿日元。亚洲开发银行对马的技术援助等,截止到1989年12月共达1。7亿美元。世界银行及商业银行等的贷款,截止1990年2月共8。6亿美元。
马国外债大约280亿美元,随著马币对美元汇率从1对2。5降至1对2。9后,马国的外债无形中增加了大约112亿零吉。
□ 作者:李罗力
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概况(二)
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于1965年,人口269万(1989年),土地面积626平方公里。新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加坡弱与马来西亚的柔佛州相连,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新加坡接近赤道,属于热带海关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4度至30度。最热斩月份为5月,最凉的月份为1月。新加坡雨量充沛均匀,年降雨量为2400毫米左右。最干燥的月份为7月,降雨为70毫米左右;最湿的月份为12月,降雨量为257毫米左右。新几乎无任何自然资源。在新使用的语言有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英语。新生要民族有:华族、马来族、南亚一些民族等。其中,华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6。2%,马来族人口数量居第二位,占15%。
独立前,新经济严重依赖于转口贸易和英国军事基地支出。当时,英国在新加坡军事支出占区内生产总值1/6,所雇用的劳工人数占总劳动人口听1/5。在60年代晚期,新加坡开始大力引进外资,从而促进了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在此期间,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网、水电站、通讯设施的建设等。到70年代初期,这种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加坡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70年代中期至末期,新政府开始实行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计划,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进入80年代,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明确规定不批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对于高科技产业,特别是本地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采取优惠措施。因此,80年代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到新设厂,促进新加坡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过去25年里,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6%的水平。大体上可分4个阶段:A、1966…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2。3%;B、1974…1977年,因石油价格大幅度波动,促进了工业向高觌层次方向发展。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6。4%;C、1978…1984年,为了使投资流向高技术领域,新政府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在此期间,国内生产增长率年均为8。8%;D、1985年至今,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高工资〃,〃高成本〃战略的失误,1985年,新加坡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2%。由于新政府及时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1987年起,新加坡经济有了很大恢复。1987年、1988年、1989、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3%、9。7%、9。2%、8。3%。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属于较高的水平。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新加坡经济增长仍能保持5%以上。
196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仅为9。66亿美元,到1987年已达198。95亿美元,1988、1989年分别达493。7亿新元(合234。8亿美元)和553。1亿新元(合283。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86年为7410美元,1989年达10561美元。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新加坡1965年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65年的18。2%上升到1989年的29。7%。金融与商业服务业的比重由14。2%上升到29。7%;贸易的比重则由33。4%十降到17。6%。1989年,新加坡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下:农业和渔业占0。3%,采矿业占0。1%;制造业占29。7%;福利业占2。0%,建筑业占5。2%;贸易占17。6%;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占13。5%;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占29。7%;其他占1。8%。
新加坡是亚洲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金融中心。目前,新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9%左右。1985年,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金融业却增长10。4%。1989…1990年,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娄展迅速,增长率分别为14。6%和15%。新金融业包括300多家不同类型的机构,有商业银行、金融代理机构、金融中介机构、贴现机构和金融公司。
新加坡银行业始建立于1840…1903年,订有有利银行(1856年始办)、渣打银行(1861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77年)。此外,不有荷兰银行(1883年),纽约第一联邦银行(1902年),法属安南银行(1903年)等。新加坡银行业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形成了新加坡发展银行、大华银行集团、华侨银行集团及华联银行集团四足鼎立局面。截至1989年5月,新加坡共有49家商业银行。其中,发展银行和大华银行分别占居本地银行的首位和第二位。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与银行的繁荣息息相关。1988年新加坡商业银行资本及公积总额为67亿5950万新元,存款额为424亿7530万新元,资产总额为964亿4120万新元,放款额为418 万4880万新元,流动资产为392亿7630万新元。
新加坡储备主要有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储备3种。1984年以来,上述3种储备不断增加。1984…1989年,新加坡总储备(包括黄金储备)额分别为104。16亿美元、128。47亿美元、129。39亿美元、152。27亿美元、170。73亿美元、203。45亿美元。其中,特别提款权储备分别为5700万美元、7200万美元、9000万美元、1。15亿美元、1。06亿美元、1。04亿美元;基金储备分别为6800万美元、8900万美元、9800万美元、1。12亿美元、1。05亿美元、1。05亿美元;外汇储备分别为102。91亿美元、126。86亿美元、127。51亿美元、150亿美元、168。61亿美元、201。36亿美元。1990年特别提款权和基金储备分别为1。16亿美元和9800万美元。
新独立后,实行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70年代,新出口发展最快,年均增长率为28。2%,远高于60年代的3。3%和80年代的7%;而进口增长状况,60年代为5。 4%;70年代为24。6%,80年代为5%左右。从贸易额上看,1970年,新出口额为15。54亿美元,进口额为24。61亿美元;1980年出口额为193。76亿美元,进口额为235。89亿美元。1985年和1986年,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进出口额都有所下降。进口额262。9亿美元和255。1亿美元;出口额分别为228。1亿美元和224。9亿美元。1987…1990年,进出口贸易额又有所回升,出口额分别为286。9亿美元、393。1亿美元、465。8亿美元、556。8亿美元;进口额分别为325。6亿美元、438。6亿美元、517。6亿美元、637。9亿美元。1990年,新贸易总额增长11。4%,达到2050亿新元(1198。8亿美元),但贸易赤字仍大幅度上升。同年,新出口比1989年增长了9。3%;进口增长13。3%。贸易赤字上升50%,达150亿新元(87。72亿美元)。
新是传统的自由贸易港口。1969年以来,又设置了几个自由贸易区。其中一个在新加坡港口管理区内部,其他自由贸易区为森巴旺、岌巴和巴西班让区。在自由贸易区,贸易人员可以贮存应缴税的货物,进行再包装,并在海关办好手续后进行转口。货物的样品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
新是历史上著名的贸易船只停泊站。由于新政府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只对过境船只收取很少的费用。大多过境转口货物不需交纳关税和受到其他限制。对于应征税的货物贮存,政府和私人部门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如兴建了许多仓库,加以贮存和保护。过境贸易,主要由新港口部门管理。在它同意的限度内,货物可卸下、贮存、分类、再包装,几乎没有海关的干预。对出口、出口替代或为本地产品出口的运输等,政府予以优先考虑。同时,私人贸易公司也拥有和掌握着大量与其在本地贸易和转口贸易相关的仓库等货物贮存设施。
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新外援主要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海外合作基金和向外发行公债。60年代以来,新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外国投资增加较。1961年外国在新加坡制造业中的投资仅3。03亿新元,1979年增加到56。98亿新元,1983年又增加到110亿新元(52亿美元)。外资在新加坡制造业的作部投资中,约占80%。1984年以来,制造业中的外资继续增大。1987年制造业中的外资额为14。48亿元(6。8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3。1%。在新投资较多的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荷兰、加拿大、德国、法国和瑞士。1985年以前,美国是新加坡最大投资者,但到1986年以后,日本取代了美国,占居首位。到1990年初,美国在新加坡有厂家792个,资产额为90亿美元。在制造业中,日本投资仅次于美国。1989年为5亿4120万美元,1990年,头三季为3亿5890万美元。目前,外资主要集中于炼油及石油产品、电器及零部件、机械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等行业。在新加坡的外国酱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
新加坡外资政策的特点是全面开放和积极引导。新加坡关于投资的主要法令为《经济扩展奖励法案》,适用于所有的内外投资者。外资企业同当地厂商享有同样的权利,了担负着同样的义务。新坚持外国投资的多元化,避免一个或几个跨国公司处于垄断地位。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新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外资的流向,使外资的投向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60年代初,新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对这一时期的外资,主要引向那些能替代进口的、雇用劳动力多的产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制鞋、木材加工、皮革、橡胶制品等。70年代后,新重点引导外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金融、咨询服务及其他知识技术部门的投资,采取鼓励措施。80年代后半期,新经济发展局鼓励投资的产业是:金属加工机械、光学仪器及各种镜头、船舶及船用机械设备、工业用电器、电子产品及其设备、基础化学、石油化工产品及精细化工制品。
香港
香港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外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074平方公里。人口581万(1989年),其中,华人约占97%。全港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5人。香港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先侵占香港岛,1860年又进一步侵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带,1898年再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等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期99年。根据中英政府在1984年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已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地势起伏较大,山岭、丘陵多,平地少。主要街市沿香港岛北侧和九龙半岛南端而建。目前已建设地区占香港总面积的16%,耕地和鱼塘水面占9.2%,从事渔农业的人口仅占就业人口的2%左右。食品多由外地输入,部分由香港农民供应。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2℃,平均降雨量为2225毫米。每年5——11月期间常有台风侵袭。
香港经济从50年代初以前为单纯转口贸易时期。从1946年…1951年期间,国内进出口贸易以香港为主要转口站,使香港贸易额年增长30…48%。这是香港转口贸易最发达的时期,也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51年香港进出口总输出商品2/3。这一时期,香港的经济主要依靠单纯的转口贸易。制造业在香港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1947年,香港只有工厂973家,工人5。13万,刚恢复到战前水平。50年代为制造业兴起时期。我国解放前夕,以上海和华东地区为主的私人资本将一些纺织、轻工业设备,连同技术人员和资金转来香港,成为当地轻纺工业的发展基础。50年代初,香港先后受到美国对华实施〃封锁禁运〃政策和战后第一次西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在此期间香港经济完成了从单纯的转口贸易向以香港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1959年香港产品出口比得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转口贸易的地位。同时,工厂增加到5346家,工人增加到22。44万人,加工工业得到初步加强。由于工业产值的增加,使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值)在50年代平均递增6。96%。从劳动力的分布看,1960年工业占香港总劳动力的52%,农业占8%,服务业占40%。香港发展制造业的初期,由于资金有限,所以集中发展资金需要量少、周转速度快、收益周期短的劳动密集型工业。60年代为经济起飞时期。此间,香港的工厂和工人总数分别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工业产值的上升速度更高。估计到1969年,工厂增达14078家,工人增达55。44万人,分别比1959年增加1。6倍和1。3倍。棉纺、织布、制衣、塑料工业都有较大发展。电子、钟表、玩具等新兴工业也发展迅速,竞争力较强。197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达352亿港元,比1960年增加2。5倍,香港产品出口增达124亿港元,比1960年增加3。33倍。在贸易和工业的带动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60年代当地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13。6%。70年代到现在,为经济走向多元化埋藏。70年代,中英关系有所改善,香港逐步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进行城市建设,形成了以制造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经济多元化为特点的产业结构。香港开始在亚太地区和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70年代以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1970…1979年的10年间,厂户数目虽然平均仍有11。7%的增长,但雇用人数的年增长率只有5。5%。1973年制造业生产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6。5%,1980年降到23。9%,1982年只有21。8%。香港传统的服务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相对贡献也在1980年之后略见降低。增加最显著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从1973…1982年,这些和的相对贡献由19。2%增加到22。1%。而且,自1981年起,产值比重即已超过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但制造业仍然了最多的就业机会。传统服务业次这,新兴服务居第三。到1989年9月,香港工厂增达49926家,雇用工人约80万人,占就业人口的31%,显示了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仍据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基本采取不干预的〃自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