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周慎斋遗书-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泄泻、脉大,补中汤、保元汤加白术、附子;或有咳嗽,不必治也,或脉细数无力,泻
利,气促,保元加木瓜,呕吐加陈皮、贝母、煨姜。自伤寒外,慎不可过用攻邪之药,恐元
气不能胜,所以治宜缓也。
内伤证大便闭者,补中加苏梗、杏仁,小便不利加牛膝,汗多加白芍,有汗减升麻、加
白芍,口干加葛根、五味。病久热不退,气短促者,保元加桂、附,烦躁加归、芍、麦冬、五味
。若脉大,一热一寒,日日不退,六味汤加麦冬、桂枝。大便闭结,内无大粪,不思登圊,
切不可下,不求食,不腹饱,七八日便闭,亦常事耳。大便去而不去,气虚也,了而不了,
血虚也。总宜益气汤,以白术、当归消息盈虚之。
凡内伤证,若服竹叶石膏汤,须防失血,过二十一日必反;服黄柏等药,须防呕吐、泻
内伤益气汤证,上焦两胁有病,俱是风热郁火,必加疏风散火之药,不宜姜、桂。惟下
焦、中焦有病,姜、桂可以重用。
病证多端,但属内伤,有似十二经皆病者,俱宜从脾胃上调理,以脾胃乃诸经之本也。
内伤证,表热已解而湿热留于上焦者,于调理药内加茯苓、半夏清痰理湿;湿热留
于中焦者,加木香、砂仁导湿实脾。
似伤风,乃内伤不足之证,饮食劳役所伤,亦恶风自汗,若在温暖处则不恶矣,与伤风
自汗颇同。如居露地中,遇大风不恶,惟窗隙小风反恶之,风不尽恶,与伤风不同。内伤鼻
流清涕,头痛,自汗,间有气少不足以息,语则气短怯弱,妨食,或食不可下,或不欲食,
腹中不和,口不知谷味,小便黄赤,大便常难,或涩或结,或色黄如糜,或溏白色,心下痞
,胸中闭塞如刀刺痛,有时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相火上行,乱于胸中,热伤元气,气粗
息喘,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懒倦嗜卧,外感俱无此证,故易为辨也,宜用补中益气汤。盖
饮食劳倦,则心火乘其土位,肺先受害,不能管摄一身,营卫无润泽之资,故本方黄 最重
,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伤,重用黄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
元气,故用人参以补之。因心火乘脾,故用甘草以泻之,所谓急者缓之也。白术除胃中热,
胃中清气下陷,用升、柴以提之。气乱于胸中,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阴火伤其生血之
气,致营血亏而火炽,血中伏火,日夜煎熬,心与包络血减火盛,心乱而烦,用当归以和之
,稍加黄柏以救肾水,且以泻阴中伏火也。如烦不止,加生地黄以补肾。水旺而火自平,如
寒热,六腑之阴虚于外也;二便自利,五脏之阳虚于内也。
凡人素有病,若劳碌动作,反觉精神强健,此乃阴火沸腾,扶助于内,不知乃元气之不足也
。故一静养,则阴火退而阳复,反觉神倦气弱矣。然而阳复内伤有向愈之机,阳复而愈,诸病皆然也。
内伤病久,必转病,而后阳气活动。脉弦者,转疟方愈;脉缓者,转痢方愈;肺气不足
伤风咳嗽方愈。盖转疟是少阳阳气通也,转痢是阳明阳气通也,转伤风咳嗽是太阳阳气通也
内伤胸满而喘,是阳气下陷,阴火上升,热伤元气,脾气不足也。若作有余之火,用桑
皮等药泻之,是益虚其肺气矣。
凡似伤风咳嗽之证,乃因肺虚不能外卫皮毛所致者,宜用温肺汤以固肺为主。若用寒凉
,则肺气益虚,不能生肾,肾水枯则相火旺,相火旺则骨髓蒸干,劳瘵所由作也。劳瘵不作泻者
,阴血骨髓皆枯也;善食者,胃中火盛杀谷也。
内伤发热,是虚阳上浮,下寒而上热,内寒而外热,其热是假也。盖肝、脾、肾三阴在
下,三阴中有三阳,若阳气虚,阴气胜,则三阳上逆,三阴独滞于下,太阴无阳明之阳,少阴无
太阳之阳,厥阴无少阳之阳,阳浮于上,身热所由发也。(王胥山曰∶太阴,脾也;阳明,
胃也;脾与胃相因为表里也。少阴,肾也;太阳,膀胱也;肾与膀胱相因为表里也。厥阴,
肝也;少阳,胆也;肝、胆相因为表里也。有阴不可无阳,有阳不可无阴,一阴一阳,其相
配乃所以相济,此天地之至理也。)故用炮姜回阳明于脾,肉桂回少阳于肝,细辛回太阳于
肾,三阳下降,则火归原而热自止,故曰温肺汤,乃退热之圣药也。
内伤之证,中气虚也。中气者,当脐中空处,两胁中间也。脾气在中气之内,与中气相
为根据倚,非即中气也。中气以空为贵,其所以能空者,由脾能运转,阳气上升而后中能空也。若
脾气下陷,填塞其中,则脏腑之根蒂以伤,气血往来之道路以窒,病自此起矣。脾之所以能
升者,由胃气升发,脾有所禀也。故脾气散精,上输于心,心输于肺,肺输于皮毛,轻清者
入于经络为营, 悍者入于皮肤为卫。故凡饮食入胃,全赖脾气运之,其精气上行于肺,化
为津液,肺复降下,四布入心、入脾、入肝为血,入肾为精;其浊者入于脐下之幽门、转于
小肠,达于大肠,会于阑门,糟粕出于广肠。津液沁于膀胱,所以清升浊降,生生不息,即
寿且康也。倘或饮食伤胃,脾无所禀,或劳役伤脾,不能转运,脾胃之气既滞于中,则金无
所借以滋养,而不能生水,水无所借以相生,而不能制火,命门之火必过旺矣。命门之火与
心包络,一脉相通。命门火旺,心火亦旺。胸膈之间无非阴火之炽,火乘土位则金失其职,
火从而克之,故气高而喘者,阴气填塞于肺,肺气为之不利也。身热而烦者,火盛血干,心
神无所安养,故躁而烦热也,是心肺之气病而着见于外者如此。故或似伤风,或似伤寒,皆
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若认作外感汗之,则肺气益虚,下之则阳气下陷,轻者多重,重者多死
。故东垣《内外伤辨》曰∶外伤者是为有余,有余者宜泻之;内伤者是为不足,不足者宜补
之,此补中益气汤所由设也。用人参、黄 、白术、甘草、当归以补气血,用陈皮以理气滞
,用柴胡、升麻以升清气,清气升,浊气自降,元气周流,营运不息,观之天地位而万物育
x验案x
一人内伤,身中困倦,食后恶心,此证全由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则胃阳不升,而肝邪
来侮
扶金之药,则肾不治而自安,火不降而自平。盖金浮则水升,木沉则火降也。
一人身热,头患昏晕,言语恍惚,此上热也;泄泻,自汗,脐中痛,此下寒也。上实下
虚,宜温宜汗,五苓散加炮姜、吴茱萸少许,水煎热服,一剂而愈。
一人十三岁,吃面饼后即洗浴遇惊,以致发热似伤寒。二、三日后右胁痛,下午潮热、
口渴,用归脾汤加栀子饮之。盖受惊则气散,血不归络,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夫心以生血也,
如心气散,则血不生而火炽,胁痛,潮热,口渴,血虚火炽。归脾汤益心气、养心血,所以
卷六
外感
属性:伤风脉浮缓,憎寒身热,烦躁不安,鼻流清涕,欲语未竟而嗽,自汗恶风,宜桂枝汤。
伤风乃有余之证,头痛,鼻流清涕,常有传入里方罢,声哑,鼻塞不通,能食腹和,筋
骨疼痛,不能摇动,头重着枕非扶不起。
卷六
寒
属性:治伤寒,其要只在扶阳。病之所在,皆阳之所不至也,不知扶阳之义,无论汗、吐、下
不能
外,引而内之;春阳初发,引而发之;秋阳欲入,引而入之。阳之所至,阴寒自息。如物受
阴寒之气而伤萎,一遇太阳则复其原矣,此为治伤寒之要法,不惟寒证为然,而风淫、暑热
亦多类此,不过阴盛扶阳,阳盛扶阴。扶阳者,扶原阳也;扶阴者,扶真阴也。真阴所以配
真阳,真阳亦人之原阳也。后之论阴阳者,以火为阳,而不知真阳非火;以水为阴,而不知
真阴非水。盖一言水火,即系后天有形,必有过不及之弊,乃是先天一阳真气耳。纯得之则
为仙,纯失之则为鬼,一有不到即为病。故治病必求其本。本者,元阳也。经云∶苍天之气
清静,苍者无他杂色也,纯乎阳者也;其余则为青、黄、赤、白、黑,分属五行而为后天矣
。至于苍天之气,则为纯阳之本,扶之可以有生无死,此伤寒所以必顾真阳也。
伤寒过二、三、七日不愈者,因气不足也。扶原为主,从脾胃调理,庶不枉人性命。
卷六
热·暑·燥
属性:伤寒热病之由,火先动于火未动之时,水乃亏于水正旺之日。治法以救阴为主,宜清润
也。
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汗。
暑病有二∶曰中,曰伤。中暑者,动而得之,因天时亢热,致伤肺气,非形体受病也。
人参白虎汤主之。伤暑者,当暑之时,为房屋阴寒所迫,周身阳气不得发越,静而得之,非
阴证也。(王胥山曰∶此证是先已微受暑气于内,外又为阴凉之气所抑而成,即欲所谓寒包
暑也。有谓此是直中于寒,与暑证有何干涉者,其说未免有误。)调中益气汤加附子饮之,
退后以清暑益气汤调之。中暑,脉沉洪大,大渴引饮,身热心烦。伤暑,脉沉实,身形拘急
,肢节疼痛,心烦,肌热无汗。初病微恶寒,可表之。
中热、中 者,暑证也,行人劳碌得之。恶热,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泄无气以动,
热伤肺气,白虎汤加生脉散主之。
燥热之病有似热证,胃气不行,内无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舌
虽干而舌根多润,欲饮而饮汤不多,脉豁大无力。燥甚者,亦郑声而不谵语,此血枯之证也
。宜黄 当归汤主之,服白虎汤、五苓散则死矣。
x验案x
一人年十七,初秋病身热如火,至六日郑语不止,寻衣撮空,昏不识人,泻利日三、四
十次,目开不眠。用甘草四钱,归身三钱,麦冬五钱饮之,目稍合,脉之豁大者稍敛,重用
生地黄、白芍、归身、麦冬、五味子、甘草,然后神清泻止,调理而愈。此真象白虎汤之燥
病也。其泄泻者,肾燥也。故以生地黄涩之。
卷六
湿
属性:中湿,浑身强直,四肢多倦怠不举,法宜疏利小便,切不可轻易下之。
雨中露天,湿衣湿地,皆能受湿为病,在肝、脾二经,大便泄,小便赤,脉微而缓,五
卷六
求汗
属性:有初病而自汗出,其后热甚而反不得汗出者,此阳气发泄,而阴气不足故也。(张东扶
曰∶阳气发泄,故初病即有汗;阴血不足,故热盛反无汗。)宜用芎归汤一、二帖后,再加苏梗
一、二分,则汗出而愈矣。
又有寒热交作,汗出热退,少顷又寒,此阴阳不和,宜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白芍。
盖余邪未尽,则阴阳不和。用人参、甘草、半夏以和阳;川芎、当归、白芍以和阴;柴胡、茯苓
以彻半表半里之热也。
有六脉空大而迟缓,里气已虚,身微恶寒,而表邪未尽,用白术一钱,附子三分,加桑
又有夏秋之交,身热恶寒而脉豁大,宜 归汤加桑叶。
卷六
求吐
属性:或寒气,或寒饮,食留滞在胸膈之间,用理中汤和之,托住正气,自然得吐。
有食在胃中,用平胃散、二陈汤,升其胃气,自能吐矣。
膈上有痰,满闷壅滞,宜吐,炒盐调滚开水吐之。
绞肠痧,用盐调滚开水探吐之。
夹食停痰,木曲而不直,平胃、二陈消导自吐。
痰涎壅塞,胆矾三分,硼砂二分,研末滚水调服吐之。
卷六
求下
属性:久病虚损,补中益气汤加苏梗、杏仁,或芎归汤加二陈,或六味地黄丸以润下之。
杂病一月,饮食少进,烦热不退,宜补中益气汤加苏梗、杏仁;腹胀加姜、桂、吴茱萸
少许
阴之道也。(张东扶曰∶五味子惟肾虚津少作渴宜之,余当审用。)
凡病久左脉沉虚,右脉洪大,大便结燥,乃阳陷阴分,脾胃受病也。六味丸加人参、车
前子。又久病而左脉沉虚,右脉洪大,初时正气虚下陷,宜补中汤升之。若下陷既久,阴血干涸
,气血俱虚,燥火愈炽,若升提则头痛、喉痛诸证作矣,必宜用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洪大而无力之脉,用六味而不加人参,火退脉必涩;盖加人参,则气下也。此皆求下之道也
卷七
虚损
属性: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肺损则不能制
木,
用六味、七味,则脾益伤而病益重矣,当以四君、保元加减。或从下而损上,如因情欲抑郁
所致,则精伤而损肾,肾损则木枯而生火,此由下而上,故有足痿、口干、寒热等证。斯时
若遽投四君、保元补中,则多滞而火起,病益增矣。当用六味、金匮等方,而后以保元、白
术散调之,然白术、白茯苓泄阴伤水,亦当慎用。凡由上损下、由下损上,最要一关,皆在
脾胃。脾胃一伤,便不可救;脾胃不伤,虽百病杂出,不过阴火为患。故杂证不必顾,久近
亦不论,生死凶吉,只视脾、胃二经也。
凡虚损之病,命门火旺,肾水不足,阳明化燥火,肝气与胃气相联,胃火旺,故肝火亦
旺,木燥土干,心火炎上,金无养,水无生,五火交炽之时,若用黄柏、知母滋阴降火,是犹干
锅炼红,倾以一杯之水,激助火势,立地碎裂矣!甚可畏也。若脉带缓,是胃气未绝,犹可
调理,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俟脾之气旺,旺则上能
生金,金转能生水,水升而火自降矣,此合三之治法也。若脉见短数、紧数、细数者,断不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藏于二肾之中,静则为水,动则化而为火。肾
者,肝之母也,元气足则肝子以承乎心主,神明出焉,为化为育而生生不息。若房劳辛苦之人,
七情六欲损伤元气,心神失养,相火亢烈,亢烈之火不能生土,则脾土有伤矣。脾伤则金气
不足,不能平肝木,木转以克土,则后天伤;金气不足,则水无从以生,而先天伤;二天俱
伤,则不能转相滋养,五脏失其生成之职,相火不期燃而燃矣。水竭无以制之则死,其中亦
有可救者,胃气不绝,用药力以养脾胃,生脉散加黄 ,兼滋生之药佐之,或保元汤加减。
但见潮热,宜补中益气汤专用,火炽宜升阳散火汤发之。若不治其脾,则五六相煽,不可治
矣!若虚而不泻,宜血分中补气,保元汤加滋降之药。若作泻困热,宜气分中补血,保元、
四君加白芍、炒松花。如自汗乃阳虚,宜加附子。胸中火烁痛如刀割,用四圣丸,痛愈则止
。久泻伤肾,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胀,和中散合补中益气汤。脉见平和而病不愈,药力未
至也,不可更换;倘脉见细数、紧数,皆邪脉变异,若兼呕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
不思饮食,不可看作胃绝,是胃有虚火,当滋生元阴之气。若用燥药,以火投火而心失其所
养,则上无以益下,下无以奉上,五脏空燥,反用燥药,不死而何?盖万物赖脾以生,脾气
一伤,则九窍不通,诸病生焉。治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误也。
虚损久病,皆是伤脾,脾伤则肺先受之,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脾病则四肢不能为用,
当养胃气。胃非善食之谓,要有生发之气,以养万物生化之原也。养者,保元气为主,以温佐之
也。火旺者,乃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再随证加减用之。但前从疟、痢、吐泻而来,纵有变
证,只从脾胃治法,保元兼温脾血药。虽有杂证,火旺不必治火,有痰不必治痰,宜参苓白
术散,随证加减。吐加炮姜;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