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好习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要注意小节。父亲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风范,给孩子做个模范,因为孩子往往是在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的。
别做“第二位母亲”
2006年04月12日14:1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一本畅销书《来自父亲的影响》中,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由充满活力的父亲所培养出的孩子,能更好地与同龄人相处,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更能比较灵活地变通事情,而且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取得高分。而对一个孩子来说,以一种现代的、自愿的方式失去父亲,比由于父亲亡故而不幸失去父亲更为糟糕,也更为残酷。离婚以及未婚妈妈,即使她费尽心机培养她的孩子,她也没有那些寡妇所培养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这都说明父亲对于孩子影响的重要性。
现在,有部分父亲已经开始和他们的妻子一起,共同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认真扮演起好父亲的角色。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但必须注意的是,做孩子的好父亲,并不是做孩子的“第二位母亲”。一般来说,父亲比母亲更适合培养孩子的竞争力、冒险精神和适应能力,也更能培养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时的自信心等,好父亲要在养育过程中胜任多种角色。
有一位叫奥托·伯尔的德国人讲述了父亲的故事,他写道:
我的父亲只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他的一生都很平淡,可以说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用现在的眼光看,他可能不算是你们眼里那种成功的男人。但我父亲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重要的人。他做每一件事都很投入,仿佛这件事情就应该是他负责一样。我想,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大概就是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吧。
我父亲非常喜欢历史,他总是在家里大声地谈论历史上一些趣闻轶事,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知道了世界上许多有趣的事情。这给我狭小的生活空间带来了色彩,使我能够在想像的世界里遨游。父亲很关心政治,他经常在我们面前发表他的意见,甚至和我们兄弟俩探讨世界大战问题。他还经常带我们去接触、探索、认识外面新鲜的世界。这使我长大以后敢于单独面对陌生的事物。镇上如果有演讲,他总是带我们去听,而且大多是坐在最前面。父亲经常带我们外出游玩,去爬山和采集标本。这些都是我在母亲那里得不到的东西。
我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而琐碎的人,她和父亲给我们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她就像一只老羊一样保护着我们。真的,她很谨小慎微,父亲每次带我出去采集标本,她都唠叨个不停。我们都不喜欢听她的碎语,所以,父亲总是和我们悄悄地商量明天去哪里,并要求我们别把计划告诉妈妈。第二天,当我们临出发的时候,妈妈才知道这个神秘的计划,她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她的唠叨也被我们甩在了耳后。那时,我和哥哥高兴极了,觉得我们是在进行一件很保密、很刺激的事情,因此都非常配合爸爸的行动。父亲总是带我们去很远的地方,他要求我们不带午餐,路上饿了自己想办法,而且还必须“孝敬”爸爸一份食物。有时,我们在山上野炊,由我和哥哥做大师傅。有时,我们只弄到一份食物,就给爸爸吃了,我和哥哥则饿着肚子一直到天黑。爸爸从来不和我们客气,只要说是给他的食物,他都吃得一点不剩。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很快乐。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我们长大离开父亲。
渐渐地,我们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纷纷离开父母单独闯荡。现在,哥哥成了探险队员,主要是探索自然界。而我,来到了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我们的选择都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关。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的教育不重要,她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像食物、被子、衣服一样的东西。
现在,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两种方式:有时走在前面,有时站在背后。
我始终认为,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应该有分工,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无微不至的,而父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我也特别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求知的世界保持一份好奇心,能够坚强、勇敢、独立,我想这些心理品质应该是现代人立世的本钱。而这些,正是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与母亲不同的东西。这时候,父亲要走在前面。
比如,儿子和女儿还只有6岁和4岁时,我就每月带他们去爬一次山。在中国,我也经常爬山,常常能看到中国父母带着孩子爬山。但我的爬山方式和中国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父母大多是手牵手地领着孩子,要么抱着孩子,而我和两个孩子去爬山时,我总是走在最前面,大步流星地爬,就像和孩子比赛一样。一双儿女自然没有我爬得快,他们被远远地落在后面。也许你会担心:孩子摔下山去怎么办?孩子磕坏了怎么办?孩子走丢了怎么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妻子也总是担心这些问题。所以,最初爬山时,她走得很慢,为的是和孩子做伴。我不同意她的做法,我们俩谈过几次,我说,如果你要和孩子呆在一起,你就留在家里,不要去了。在这方面,我可不是你们中国人说的“妻管严”。我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她服从了我。现在爬山,她虽然和我一样走在前面,但仍然频繁地往后看。其实,我也在偷偷地回头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只不过尽量不让他们发现而已。我这样做,就是要孩子独立、坚强,学会自己面对外面的世界。
这位父亲的确是很有智慧的。在现实中,许多父亲和母亲往往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生争执,但最后总是以母亲胜利告终,父亲往往会“退居二线”,或者成为了母亲的“帮手”。虽然我们建议父亲在母亲教育孩子时要配合,但并不是让父亲完全放弃了自己教育子女的优势与责任。每个孩子需要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也希望得到父亲不同于母亲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相处机会。因此,我认为父亲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要沦为“第二位母亲”。我的教育建议是:
发展良好的夫妻关系。夫妻间良好的关系才能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在处理夫妻关系中的任何问题时都必须保证孩子的权益。要互相“补台”,不要“拆台”。夫妻间不要因意见分歧在孩子面前“顶牛”,也不要两个人同时站在孩子对立面,一唱一和地“收拾”孩子,使孩子陷入无助的恐慌。
放下自己的威严。做孩子的朋友,可能是每个父母都有的愿望。但做朋友不是一种姿态,而应该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威严,如自己也爱玩电子游戏,非要在孩子面前装着不玩,注意形象,其实如果能和孩子一起玩,可能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
不轻视母亲的教育。强调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因为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不同于母亲的特点,并不意味着轻视母亲的存在,也不是贬低母亲教育的意义,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诋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心。父亲和母亲间的和谐相处,互相配合仍是十分重要的。
不要唠叨孩子的学习。在许多母亲的教育模式下,有的时候父亲也开始唠叨孩子的学习,不由让孩子反感起来。其实,母亲一个人唠叨已经让孩子很心烦,父亲如果再说一次,可能会增大孩子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亲是一本好书
2006年04月12日14: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有人曾经说过,父亲就是一本书,孩子翻看着,慢慢地被他影响,这些影响甚至可以延续一生。
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对于父亲的回忆也有这样的感受。
虽然从未上过大学,但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下,加上天资聪颖,林太乙中、英文修养俱佳,18岁时受聘到耶鲁大学教中文,早期所著小说多以英文撰写,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她在《林家次女》一书中,描述了父亲对她的教育影响。她写道:
我是个平凡的学生。爸爸“偶然用十分或二十分钟工夫来预备功课”,便可以考第二名,我可要每晚做许多钟头的功课才考到前五名。
爸爸认为我们除了学校之外,什么都应该见识见识,因为整个社会就是大学堂。爸爸精力超人,什么新的东西都要试一下。有一次,他带我们去对着麦克风讲话,制造一张片子。这叫做“灌音”,当时是很稀奇的。我们拿着片子回家在留声机放出听了又听,觉得很好玩。在学校,先生要我们每星期作文一篇,我就写“星期六爸爸带我们去灌音”。先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叫我过去问。在众目睽睽下,我低头不语,羞得不得了。解释给先生听嘛,怕她不相信,惹来同学的嘲笑。我当下决心,家里的事以后不能让学校里的人知道。
爸爸爱旅行,偶然带我们去杭州。他倜傥不羁,我行我素,火车的窗子开着,他拿一张报纸伸手出去让风把报纸撕裂,要我们也这样玩。妈妈很不赞成,但是拿他没有办法。我们只觉得好玩,学他的榜样。
到了杭州,我们住进西冷饭店之后,便在湖边散步,爸爸教我们看山、看云、看水。青山叠翠,令他想起他在崇山峻岭围绕的坂仔过的快乐童年。我们雇船游湖,他便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在云山千叠之间的坂仔长大,影响了他一生的人生观。他说:“你要是生长在山地里,担保一辈子是个山地的孩子,永远不变。山影响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山逼得人谦逊,对山敬畏。你生在山间,不知不觉评判什么都以山为标准,于是人为的事都变得微不足道。摩天大厦吗?可笑之至。财富、政治、名利都可笑之至。”
他说他的人生观也深受祖父的影响。祖父林至诚是长老会(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分支)牧师,他没有受过正式教育,小时做过卖糖饼的小贩,也挑重担卖过竹笋和米,他深知穷苦的滋味。祖父24岁入教会的神学院,会读书全靠自修。后来他当牧师,每月收入大概20银元,却梦想送儿子到上海,甚至到世界最好的大学念书。结果,二伯、爸爸和六叔都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而爸爸和六叔都到外国留学。人要有梦想,才会有进步,爸爸说。
……
父亲说,读书人每为“苦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他又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他在各方面培养我们的兴趣。他集有一百张唱片,有时,他叫我们关门关灯,躺在地上静听弦乐四重奏,他说这种音乐要在黑暗中听才能充分欣赏。我却最爱听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百听不厌。
正是从父亲身上,林太乙懂得了“自修”的意义,并把它作为自己受教育的座右铭,成为了旅美知名作家。
一位好父亲等于给了孩子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因为孩子都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父亲的影响如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个孩子则是有福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那么,做父亲的怎样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多拥抱孩子。父亲应该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拥抱孩子,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特别是在节日、孩子的生日或有成就时,最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与褒奖。
多花时间陪孩子。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作为父亲不要总以太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母亲管教,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坚持每天或短期内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如一起看电视、观球赛、游戏等。孩子不仅从父亲那里享受到爱,也从中接受了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带孩子出外旅行。在都市生活得太久,孩子想走近自然的愿望就越强烈。建议父亲每周或每月抽些时间带孩子外出游玩,去旅游或野餐,让孩子接近自然。徒步旅行是一种温和的运动,当您和孩子行走于青山绿水间,舒筋活络的同时,在旅途中孩子会碰到很多新的东西,从没见过的植物、动物、建筑等,会感到乐趣无穷、心情畅快。而且在旅行中,孩子可能会结识朋友,以此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做孩子的“伙伴”。父亲要注意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要常和孩子玩耍,做孩子的玩耍伙伴,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对孩子多微笑。有的父亲会因为工作上的某些问题影响了在家对待孩子的态度,可能因为工作忙而厌烦孩子,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这些都是不应该的。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回到家应该以微笑面对孩子,让孩子在家里感到精神宽松愉快。
教孩子遵守规则
2006年04月12日14:1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无它,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规则秩序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乘车购物顺序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在公园不折花,不向水面抛掷脏东西,以至进入会场、影院放映厅前要放轻脚步……其二是有明文规定,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商店的服务公约、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儿童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儿童社会化是必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内地有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到香港办事,他住的地方离停车场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一天,因出门晚了,他便走直线从草地越栏杆上车。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发现后,立即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给他撕了张处罚280港币的罚单。他只好向警察“认错、赔不是、作解释”且保证“下不为例”。之后,便收起罚单开车走了。谁知,一周后却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早已把此事置于脑后且认为问题当时已经解决的他,感到莫名其妙。询问律师方知,“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听此,他请示律师帮忙“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