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愣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

第14章

愣严经五十阴魔浅释-第14章

小说: 愣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便作是解’:他就做这么一种的见解。因为他看不见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所以他就做了一种的判断。怎么判断呢?他说‘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啊!这所有十方的一切众生,‘八万劫来’:在八万大劫以来,‘无因自有’:他们也都是没有什么因缘,就自己生出来的,自己就有了。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由此他就旁计,向旁边计度,‘亡正遍知’:把这个正知、遍知都亡失了。‘堕落外道’:就会堕落到外道里边去,‘惑菩提性’:对这个菩提心性,他迷惑了。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二者’:第二种是什么呢?‘是人见末无因’:第一种是见本无因,这种是见末没有因。‘何以故’:什么缘故呢?‘是人于生’:这个人于所有一切的众生,‘既见其根’:看见他们的根本,‘知人生人’:他就自己好像开了悟似的,好像生了一个大智慧,他知道了。知道什么呢?哦!这个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人总是生做人。‘悟鸟生鸟’:他说鸟,生生世世都是做鸟的;人,生生世世都是做人。【注三三】
              ‘乌从来黑’:乌鸦从来就是黑色的,也不需要用墨染,它就是黑色的。‘鹄从来白’:鹄鸟生来就是白色的。‘人天本竖’:人和天上的人都站著走,都竖起来走路的。‘畜生本横’:畜生是横行的,就四条腿趴著在地上走,这都有一定的。‘白非洗成’:这个白不是洗了,才变成白色的。‘黑非染造’:这黑色的——好像乌鸦是黑色的——不是用颜色把它染黑的;鹄这白色也不是你洗了,然后它才变成白色的。‘从八万劫无复改移’:在八万大劫以内,这都没有改的,不改变的。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今尽此形’:这个人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所以他说现在尽这个身形,‘亦复如是’:也就像在这个八万大劫以内的众生一样,没有一个来源。‘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他说,我本来也没有看见菩提是什么样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既然在八万大劫以内,我都没看见菩提是个什么形相,我怎么可以更有成菩提的这种事情呢?‘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他说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物象,‘皆本无因’:完全是没有一种因缘,就生出来的。其实他只知道观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而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不知道。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来这个庙上出家,佛不在庙上,到外边去了。这一切的阿罗汉一看,这个老人大约有八十多岁了,也鸡皮鹤发,行步龙钟的这么样子。
              凡是来出家的人,这一切大阿罗汉,都要查一查他的前因后果。一看,这个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一点善根,一点好事他也没有做过,于是乎,这些个大阿罗汉说:‘你不能出家的,你因为没有种善根。’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很容易就出家了,要生生世世都种菩提的善根,才能出家的。那么阿罗汉对这个老人说,现在你虽想要出家,但是你没有善根,所以不能收你出家,你还是走吧!
              这个老年人一听,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于是乎就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就走了。走了一想,自己这个命运也不好,这么大年纪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于是乎就想:‘我自杀去好了,或者上吊,或者跳河,不要活著了!’他这一念的诚啊,感动释迦牟尼佛回来了,佛就问他说:‘你哭什么?’
              他说:‘我啊!想去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佛没有在庙上,佛的弟子说,我在八万大劫以内,都没有种过善根,一点好事都没做过,所以就不收我出家。因为这个,我想活著也没有兴趣了,莫如死了好。所以我就很悲哀的。’
              释迦牟尼佛说:‘哦!那你不要哭了,我许可你出家,我帮忙你出家。你回来吧!’于是乎这个老年人就跟著佛回来,佛就许可他出家了。
              这一切的弟子就生了怀疑了,说:‘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这个老年人,他根本就没有善根,佛怎么收他呢?’就请问佛为什么收他出家。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这一切的弟子说:‘你们这些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八万大劫以外,你们就都不知道了。这个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外,是一个到山上去斩柴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见老虎,他就跑到树上去了,老虎就咬这棵树,要把树咬断好吃他。正在这棵树要断的时候,他著急了,就念了一声“南无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树了。于是乎等老虎走远了,他就下来回家去,没有被这虎吃了。所以他现在出家,就是在八万大劫以外,他念这一声“南无佛”的善根种子,现在应该发芽结果了,所以他就来出家修道了。’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这一切的弟子才解除了这个疑惑。
              所以前边那个修定的人说,‘一切物象,皆本无因’,就因为他不知道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由于这么的想,他亡失正遍知这种的知见。‘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就会堕落到外道,对菩提性就不明白了。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这个就是第一种的外道,‘立无因论’:他所立的是无因论,他说,什么事情都没有一个来源。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阿难,是三摩中’:阿难,在这个定中,修定力的‘诸善男子’:一切的善男子,‘凝明正心’:他这种由定而生出一种智慧的正心。‘魔不得便’:现在魔王没有法术可以扰乱他的定力了。可是他在自己这个行阴里头,有的时候就生出来一种变化,就会堕入一种邪知邪见里边去。这是所谓自心魔——由自心生出来的这种魔。
              ‘穷生类本’:他穷尽众生种类的根本,‘观彼幽清’:他观察这一切众生最幽清这种根本的性,‘常扰动元’:在这种清幽,它也有一种常扰动相——这微细的动相。‘于圆常中’:在这个微细动相、这个圆常的里边,‘起计度者’:他就生出一种邪见,一种妄度。‘是人坠入’:这个人就会坠入‘四遍常论’:四种遍常的知见、遍常的论议里边。这四种的遍常论议是什么呢?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第一种,他这个人生出来一种邪知邪见,他就‘穷心境性’:他研究穷尽了心和境这两种的性。‘二处无因’:这两处都没有一个根本,没有什么来源,也没有一个种子。
              ‘修习能知’:由修习这个定力他能知道,‘二万劫中’:能知道两万劫里边的‘十方众生所有生灭’:这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的生灭,他都知道。‘咸皆循环’:都是这么循环无端的,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灭了又生,都是循环的。‘不曾散失’:在这个循环的时候,也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因为没有散夫,所以他就说:‘哦!这是常的,这是不会改变的。’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的道理是什么呢?这个人‘穷四大元’:他研究穷尽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根元。‘四性常住’:他说地、水、火、风这四种的性,都常住不坏的。实际上,这地、水、火、风都是由众生的妄想造成的,它没有体性。那么,没有体性,它怎么会常住的呢?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修习能知’:他因为修习,能知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他说这个生灭的体性是常恒的,是不变的,没有散失过。
              ‘计以为常’:所以他说:‘哦!这是恒常不变的了。’这是第二种。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第三种,这个人‘穷尽六根’:他研究穷尽这六根,六根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根这个意识。‘末那、执受’:和这个末那识,末那识在前边提到,叫染污,就是那个染污识。‘心意识中’:在这个心意识的里边,就是第六识、第七识这个里边,‘本元由处性常恒故’:本来元由的那个处所,它的本性是常恒不变的。
              ‘修习能知’:他因为用功,用这个反闻闻自性修行的功夫,他能知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么循环轮回,来回来回的,生了死,死了生,不曾散失,本来是常住不变的。‘穷不失性’:他研究这个不失的本性,‘计以为常’:他说这是恒常不变的。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第四种,这个人‘既尽想元’:他这个想阴破了,‘生理更无’:他在想阴破了的时候,生妄想这种的理也没有了,这个念头也有定力了,也凝明正心了,没有再生妄想的这种情形了。
              ‘流止运转’:在他这个行阴流止运转的时候,‘生灭想心,今已永灭’:这个生灭的想心,现在已经灭了,不打妄想了。‘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在这个理论里边,自然就成了一个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因为这样子用心来度量,也就认为是恒常不变的。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因为他计度这四种的遍常论,所以就失去正遍知这种的智慧,堕落到外道的理论里去了。他因为跑到这个外道的理论上去,所以对于菩提性,他也就不明白了,就生出一种迷惑。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这个名字就叫第二种的外道,他所立的是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在这个定里边,这一切修行的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因为坚固他的定力,而得到这种正心,所以魔就不能有机会来障碍他,但是他自己会生出来自心的魔。
              ‘穷生类本’:他研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彼幽清’:观察这种幽隐清净的根性,‘常扰动元’:在这时候,修到这个程度上,就是行阴有一种微细的动相。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在这个自他里边,生出来一种计度,‘是人坠入,四颠倒见’:这个人生这种的妄想,发这种的自心魔,就会堕落四种的颠倒见里边。这四种颠倒见就是又说是常,又说是无常;又说亦生亦灭,亦常亦无常,亦动亦静,亦垢亦净,亦生亦死。他这都是说两边的话,这么来回,没有决定辞,都是两头堵,这么样也好,那么样也好,没有决定辞。‘一分无常,一分常论’:或者他说这是无常,又说是有常,这样子颠倒,来回没有一定,把人都搞乱了。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第一种的理论,他说什么呢?这个修道的人‘观妙明心’:观看他这个妙明心,‘遍十方界’:这个心遍满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以为这个湛然清净,是究竟的一个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因为他看见自己这个心遍十方界,他以为是个神我,从这儿他就计度,他说我这个心遍满十方,‘凝明不动’:在那儿如如不动,又有定力,又有智慧,这个定慧圆明,定慧都不动了。
              ‘一切众生’:所有十方一切众生‘于我心中’:因为我这个心遍满十方,所以这一切众生都在我的心里头。‘自生自死’:啊!这个众生在我心里,又生了,又死了,死了又生。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可是我这个心性是不生灭的,遍满十方界,所以这就是一个常,我这个心性是个常的。‘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众生在他心里又生又死,又死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种接连不断,不断接连的性质是无常性。因为他又生又死,又死又生,这是无常的;我这个心是个常,我这个心遍满十方,这是常住不变的。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第二种,这个人‘不观其心’:他不向心里头观。前边他是看自己的心遍满十方,现在他‘遍观十方,恒沙国土’:他看外边这恒沙国土,‘见劫坏处’:他看见某一个国土上,这个劫够了。成、住、坏、空,这个劫到坏的时候了,‘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说这个究竟是无常的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他看那个劫没有坏的地方,就说这是究竟常,这是一个常。所以有一个无常,有一个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第三种颠倒的论,就是这个人‘别观我心’:他分别来观察自己的心。‘精细微密’:精,精而又精;细,很仔细的;微,很微妙的那个地方;密,觉察不到的地方。这个精微细密,都是行阴的样子。‘犹如微尘,流转十方’:这一些个好像微细波浪的这种尘境,就好像微尘一样,流转到十方。‘性无移改’:这种的流转性没有移改,不会变的。‘能令此身,即生即灭’:能使令这个身,又生又灭,又灭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