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20章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0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魏时期,在魏文帝曹丕(公元220—227年在位)的倡导下,弹棋在 

  上流社会十分普遍。曹丕在《典论》中说:“予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惟弹 

  棋,略尽其巧。京师有乌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恨不与数子对”。由于弹 

  棋的流行,描写弹棋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如蔡邕、曹丕、丁■、夏侯惇等, 

  都撰有 《弹棋赋》,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8。投壶 



        投壶,是源于古代贵族阶层宴饮中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投壶者,主 

                                       ③ 

  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这种游戏是用壶象征箭靶,用短箭投,中 

  者(投入壶口或穿入壶耳)为胜。投壶源于古代宴会中的“射礼”,《礼记·投 

  壶》中蓝田吕氏注释说:“投壶,射礼之戏也。……且以乐宾,且以习容, 

  且以讲艺也。投壶者,不能尽于射礼,而行其节也。”这说明投壶是由射礼 

  演变而来的。这种游戏,其作用在于“养志游神”,解除疲劳,还可以“合 

  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 

        春秋时期,投壶已经比较流行。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载,晋昭公即位,齐、卫、郑等国君入晋祝贺,晋昭公设宴招待诸国君主。 

  在宴会中昭公与齐景公一起投壶,他们每投必中,显然是投壶老手了。又如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 

  相,投壶,晋侯先”。及至战国,投壶游戏日益娱乐化,行礼的方式逐渐被 

  人们忽视了,成为社会上非常流行的游戏之一。甚至在游戏时,“男女杂坐, 



③ 同上书。 

④ 《后汉书·梁冀列传》。 

① 蔡邕:《弹棋赋》。 

② 《艺经》。 

③ 《礼记·投壶》。 


… Page 91…

                                          ① 

  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即边饮酒边玩六博或投壶,以此为乐。 

        汉代的投壶活动,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投壶 

  新方法。旧式投壶,广口大腹,颈部细长,“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 

                        ② 

  其矢之跃而出也” 。所用之矢,一头齐,一头尖如刺,称作“棘”。“棘” 

  有三种长度,在室内投壶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院中用三尺六寸。投 

  壶之前,先指定一人为司射,其职责是裁决胜负。然后由主人拿矢,邀请客 

  人投壶。客人经过几番谦让,方从主人手中接过矢,每人四支。位尊者,可 

  将矢放在地上,而位卑者则须将矢抱在怀中。之后,司射宣布开始投壶,乐 

  队奏乐。每投中一矢,司射放下一“算”,以作记录。“算”又称为“释算”, 

  长约一尺二寸,是计算投中数目的。将全部四矢投完结束第一局。三局之后 

  以“算”的多少决定胜负。这种旧式投壶比较繁杂。西汉中叶出现一种新的 

  投壶方法,“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并且将豆去掉,每投一矢,“则激令 

                                     ③ 

  还,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 。这种“骁”法省去了许多繁琐的传统礼节, 

  改变了木制器具的“棘”,而采用弹性较好的竹箭。并且“骁”法去掉壶中 

  小豆,使箭投入壶中立即反弹出来,游戏者按箭在手,继续投入壶中。如此 

  一投一反,连续不断,既提高了投壶的技巧,又增加了投壶的娱乐性。由于 

  这种投法难度较高,一般显贵学士文人多乐于观看。汉武帝时,郭舍人擅长 

  于投壶,一支箭可来回投一百多次,汉武帝把他当作珍宝,常去观看他的投 

  壶。武帝之后,新旧两种投壶方法都流行于世。 

        东汉时,投壶游戏更是流行,达官显贵家有宾客,设宴款待,“对酒设 

  乐,必雅歌投壶”(《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以增添宴会的欢乐 

  气氛。三国时期,投壶仍为贵族、士大夫们所崇尚。《献帝春秋》中说袁绍 

  喜欢投壶,《魏略》中也记载了北地太守游楚时和台郎王弼的投壶事迹。一 

  些文人学士也喜欢投壶,如魏人邯郸淳曾著有《投壶赋》。 

        两晋南北朝时期,投壶活动开展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当时统治阶级乐 

  游宴、好饮酒,因而投壶这一游戏也愈见精巧。 

       魏晋之际,壶具开始有耳,“耳小于口,而赏其用心愈精,遂使耳算倍 

       ① 

  多” 。这就是说,如果投矢穿入壶耳的话,那么计算“算”时要比投入壶 

  口的多一倍。器具的改变,投壶花样的增多,难度、技巧也就随之加大,但 

  身怀绝技者仍不乏其人。如晋朝大富豪石崇家中有一个婢女,能够隔一个屏 

  风而投中。另外据 《晋阳秋》记载,丹阳县尹王胡之“善于投壶”,竟然能 

  够闭上眼睛而投矢入壶,可见其技艺之高。晋光禄大夫虞潭曾撰《投壶变》, 

  对此游戏大加赞赏。 



① 《史记·滑稽列传》。 

② 《西京杂记》。 

③ 同上书。 

① 《经说·投壶》。 


… Page 92…

        南北朝时期,“骁”投十分盛行,并且出现一些新奇的名目。《颜氏家 

  训》中说:“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有“倚竿”、“带剑”、“狼壶”、 

   “豹尾”、“龙骨”等新的花样。这一时期,也有一些投壶高手,如齐梁期 

  间,汝南周璝、会稽贺徽能够“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 

                             ① 

  隔障投之,无所失也” 。由于统治阶级爱好投壶,一些文人学士甚至因长 

  于投壶而受到嘉奖。 



                                          9。导引 



       导引,又称作“道引”,即今天的气功。它是我国先祖在生活、劳动及 

  与疾病、衰老作斗争中积累、创造的一种自身锻炼方法,是我国一种传统性 

  的医疗体育。导引在我国很早就有,《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唐尧时 

  代,即有宣导法。这种宣导法也就是后来的导引法,即疏血导气,引伸肢体, 

  以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引由单一的养形变为养气与养 

  形相结合,不仅仅用于治病,而且逐渐用于健身长寿。 

       秦汉三国时期,导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发展,由于许多贵族重视养 

  生之道,使导引之木,更为流行。在医疗方面,由于医学的进步,使得导引 

  得到广泛的重视。 《内经》中记载,如果患有“痿、厥、寒、热”和“息、 

  积”等病,须用导引配合按摩来治疗。此外,还提到“形志苦乐,病生于筋, 

                     ② 

  治之以熨、引” ,即用熨药和导引相配合来治疗筋病。如果患有四肢“重 

                                                      ③ 

  滞”症,则要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一起来治疗。东汉末年,华佗 

  指出“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如果“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 

               ① 

  固结难通” 。由此可见,汉人对导引在医疗上的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导 

  引已与按摩、针灸一样,形成为医学的一个专科。用导引治病时,大体是以 

  肢体摆动、屈伸为主,并且往往和按摩、针灸一起配合使用。 

       这一时期,导引在养生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养生家主要依靠行 

  气,进行导引,其目的是为了防衰老、延年益寿。关于行气,汉代养生家就 

  采用好几种方法,比如“吹”法,指吹出凉气;“呵”法指呵出热气;“吸” 

  法指匀而长的深吸气。另外,还讲究“胎息”和“龟咽”等方法。“胎息” 

  指的是“息闭气而吞之”的呼吸方法;“龟咽”指的是仿效乌龟的吸气之法。 

  行气时,要注意季节,“春食一去浊阳”,“夏食一去阳风,和以朝霞,行 

  暨”,“秋食一去凌阴,和以沆瀣”。另外,不同年龄的人在早晚行气的次 

  数是不相同的,“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 



① 《颜氏家训·杂艺》。 

② 《素问·奇病论》。 

③ 张仲景:《金匮要略》。 

① 《中藏经》。 


… Page 93…

                              ② 

  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导引比前代有了较大的发 

  展。一些人为了长寿也积极利用导引作为养生的手段。汉初群臣饮宴之时, 

  张良却消然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他 

   “不食谷,闭门不出岁余”而沉迷于导引之中。另外李少君、东方朔等也“导 

            ③ 

  气养性” 。据《后汉书·方士列传》载,东汉时期许多方士都是精通导引 

  的养生家。曹操很重视导引,他曾同养生家皇甫隆对导引进行过专门的探 

  讨。魏文帝曹丕也说:“甘陵、甘始各善行气”,“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 

  ④。由此可见,行导引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一些方士们常通过导引来 

  追求“长生不老”,依靠“辟谷”来行导引。“辟谷”就是不吃粮食,依靠 

   “食气”来代替吃粮食,乞求白日升天,长生不死。这使得当时流行的导引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一些唯心主义色彩。 

       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导引仍是一种健体养身的运动。在马王堆三号墓 

  出土的《导引图》,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完全的健身图谱。全图长约 

  一米,宽约0。5米,用红、蓝、棕、黑各色,描绘了不同年龄的男女作导引 

  的44个姿态,每个姿态都是一个独立的导引术式。有立式导引,又有步式 

  导引(即步引)和坐式导引(即坐引)。既有徒手的导引,又有使用器物(如 

  杖、鞠等)的导引,还有配合呼吸运动的导引,如仰呼、猿呼。这种呼吸法 

  既不同于常见的“胎息法”,即丹田呼吸法和脐呼吸法,又不同于“踵息法”, 

  即引气至脚心涌泉穴处的呼吸法,而是一种“开声吐气法”,其特点是一边 

  运动,一边摹仿动物的叫声,形声俱备。此外,图中还有大量摹仿动物形态 

  动作的导引,如“熊经”、“信”、“鹯”、“鹞北(背)”、“螳螂”、 

   “龙登”、“沐■灌”等等。《导引图》还指出了通过导引可以治愈不同类 

  型的疾病,如“烦”(心中急躁)、“痛明”(眼珠痛疼)、“覆(腹)中” 

   (腹中胀)、“聋”(耳不聪)、“■(膝)痛”、“胠(脚)责(积)”、 

   “灵中”(发热)以及“脾痛”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导引辽法 

  有了很大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 

       在汉代导引发展史上,东汉末期名医华佗的业绩占有重要的一页。华佗 

   (?—公元208年前),字元化,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他擅长医术、 

  方药,尤其精于外科手术,又“晓养性之术”,一直活了100多岁。 

       华佗在继承前人的导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某 

  些医学原理,阐明了“劳动”(即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导引养生 

  的作用,创造了明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导引养生理论。他说:“人体欲得 

  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 

  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 



② 《却谷食气》。 

③ 《论衡·道虚》。 

④ 《典论》。 


… Page 94…

  求难老。”这种理论,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和体育史上是极为难得的。 

       华佗的养生实践主要是创编五禽戏。战国时期,《庄子》中提到“熊经”、 

   “鸟伸”等以动物形态命名的导引术式。《淮南子·精神训》中也有“熊经 

  鸟伸、凫浴蝯蠼、鸱视虎顾”等名目。华佗的五禽戏是在继承发展前人理论 

  的基础上创编出来的。他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 

                                                                               ① 

  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 (蹄)足,以当导引”。具 

  体的意思就是,模仿虎的动作,可以四肢精壮,增长全身力气;模仿鹿的动 

  作,可以引伸筋脉,腰腿灵活;模仿熊的动作可以长力气,促进血脉流通; 

  要手脚灵活,容颜不衰则要模仿猿的动作;而要动作轻快,心情舒畅则要学 

  习鸟的动作。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将五禽戏传给他弟子 

  吴普,吴普长期行“五禽之戏”,九十多岁仍然“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② 

  同时期的皇甫隆,行导引,“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颜色和悦”。可见, 

  五禽戏对于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所以汉人荀悦说:“若夫导 

  行蓄气,功藏内视,可以治疾。” 

       五禽戏中的大部分动作,是模仿动物动作俯伏在地上进行的,运动量比 

  较大。华佗并不要求做全套动作,可以“起作一禽之戏”,这要根据自己的 

  身体状况有选择地做。五禽戏的出现,推动了导引的发展,流传后世,长盛 

  不衰。对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武术、养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 

  对以后武术中的象形拳的创编,提供了某些启示。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玄学、佛学、道学的兴盛,都不 

  同程度地对导引养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导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发展,出 

  现了一批养生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和陶弘景。 

       葛洪 (公元284—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东晋道教理论家、 

  医学家。他在养生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著有《抱朴子》一书,全书分 

  内外两篇,内篇二十篇,是道家养生之说。葛洪提出了许多符合医学原理的 

  养生观点。他在《微旨》中批评了“唯行气可以延生”、“唯导引可以难老”、 

   “唯药饵可以无穷”等片面说法,认为这是“偶知一事,便言已尽”的“浅 

  见之家”的观点。他主张应配合使用导引、行气、草药等方法,以“内修形 

  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这就是他认为的“借众术之共 

  长成生也”的观点。在《极言》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