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21章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21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这就是他认为的“借众术之共 

  长成生也”的观点。在《极言》中,葛洪引经据典,说明“伤身以不伤为本” 

  的道理。他列举了伤身的种种情况,如“才所不逮,而因思之”;“力所不 

  胜,而强举之”;还有“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 

  谈言笑”、“寝息失时”、“沈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等 

  等。他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葛洪认为养生之法应包括“唾不 

  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致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 



① 《后汉书·方士列传》。 

② 《千金方》。 


… Page 95…

  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 

  甚劳甚逸,不欲 (起早)起晚”;“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 

  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等等。他的这些思想与《内经》等医典中阐明的原 

  理是相吻合的。 

       在养生理论中,葛洪特别注重导引的应用。他主张导引“疗未患之患, 

                  ① 

  通不和之气” ,明确指出导引的目的。他记载了熊经、鸟伸、龙导、虎引、 

  龟咽、燕飞、蛇屈、猿踞、兔惊、天俯、地仰等多种导引术式,反映出晋代 

  又出现了许多仿生术式的导引名目。对于导引的行气,他认为“善行气者, 

  内以养生,外以却恶”,指出了正确行气的双重作用。行气有多种方法,如 

  咽气法、守一法、内视法、反听法、数息法、叩齿法等等,但主要的是用“胎 

  息法”,他说:“行气有数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他详细指出了 

   “胎息法”的运用。他说:“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 

  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行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 

  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 

                                                    ② 

  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这在导引理论上是第一次详 

  细指出“胎息法”的应用。如果练习了,就可以“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 

  之中”。当然,不用鼻口呼吸难免夸张,但以口鼻作细微而匀长的深吸气, 

  再尽量闭气不出,然后徐徐吐出,则是完全可以的。葛洪还特别注重导引应 

  用的实效,反对当时存在的过分追求形式的倾向。他说:“夫导引不在立名, 

  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 

                                                  ③ 

  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 。这一观点,为后世许多医家和 

  养生家所汲取,对于导引的普及有很大作用。 

       在葛洪时代,有关导引的养生著述很多,如《导引经》、《观卧引图》、 

   《食六气经》、《胎息经》、《内视经》等等,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导引非常 

  繁荣。 

       南北朝时期导引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 

  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思想家。著有《本草 

  经集注》、《陶氏效验方》等医学著作,并撰写了《养生延命录》和《导引 

  养生图》等养生专著。 

       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 

  于养生,乃无损于后患诸本”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保存了古代大量导引资料, 

  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导引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的专集。书中总结了前人十二种调 

  气法;列举出“吹、呼、嘘、呵、唏、咽”六字运气法。同时介绍了《导引 

  经》七势 (即啄齿、漱唾、呼吸、活四肢、熨眼、按目等)和按摩八法(包 



① 《微旨》。 

② 《微旨》。 

③ 《别旨》。 


… Page 96…

括坚齿、熨目、挼目、抬发、摩面、摩身等)以及形体运动八势(包括两臂 

伸直、两手前推、左右开弓、单手托天、两手前筑等)。另外,还提到了以 

盐沫揩齿、以温盐汤洗目和以冷水洗脸的作用。同时,《养生延命录》对“五 

禽戏”动作作了文字说明。书中记载:“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三 

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 

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 

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各七);猿戏者:攀物 

自悬,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以脚拘物自悬,手钩却立,按颈左右七;鸟戏 

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左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 

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这是关于“五禽戏”动作迄今所见的最早的文 

字说明。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及宗教的影响,导引从消极方面形成了一股 

 “养生”热潮,对导引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 Page 97…

                      六、中西文化交流及教育差异 



                       1。新的综合:中西文化交流 



     古代后期,尽管各国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律,如同 

天体在各自的轨道中,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体系中运转。但作为 

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总表现的文化,其发展并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 

的,它不仅可以消化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而且在不断地吸收、影响异域各民 

族的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与 

古罗马,尽管分处地球的东西,但它们在创造各自文化的同时,也在克服困 

难与对方进行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一直引人注 

目,迄今依然孕育着迷人的魅力,鼓舞人们进行探索。 

     提起古罗马与当时中国的文化交流,自然会使人遐想到驰名中外的“丝 

绸之路”。“丝绸之路”始自长安(西安)、西至大秦(古罗马)。“丝绸 

之路”分为南北两条大道。南路经敦煌、鄯善(新疆罗布淖尔南面的石城镇)、 

于阗(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帕米尔)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 

部)、大夏 (土库曼斯坦国境一带)、安息 (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 

支 (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大秦等国和地区。北路经敦煌,沿天山南麓的 

车师前王庭(即高冒,今吐鲁番)、龟兹(库车)、硫勒(喀什)等地,越 

葱岭北部,到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一带)、康居(即康国,今乌 

兹别克斯坦境内),再往西南经安息,而西达大秦。这两条路线为当时经济 

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这是一条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罗马各国经济文化交 

流的友谊之路。 

     当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后,长期被封锁在黄河流域狭隘世界的汉人, 

一夜之间好像醒了过来。在中国的西部,不仅有开化的戎狄、崛起的国家, 

而且还有可爱的牧群、甘甜的葡萄、无数的金银。那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他们的一切,对汉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从此,汉帝国派赴中亚各国的使 

节,相望于道。他们携带精美绝伦的丝绸、漆器,沿着张骞的足迹,由长安 

而西出阳关,把中国的特产、文化艺术带到了中亚细亚。于是,西汉帝国的 

声威,便广蔽于中亚乃至罗马的文明中心了。此时,西汉的文明光辉,不仅 

照射在天山南北,而且照射在黑海、里海之南,与西欧文明的光辉交织在一 

起。随着商旅、使者、牧人、传教士的足迹,遥远的东西方文化,像一见钟 

情的恋人,相互拥抱在一起了。 

     尽管此时罗马正在远征埃及,战马在金字塔下嘶鸣,与汉帝国没有直接 

的交流。但此时古希腊人已把他们的优美文化播撒在中亚细亚的原野上,而 

吸收希腊文化成果的中亚游牧民族与汉王朝的文化交流已进入热潮。汉武帝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占领波斯、建立安息政权的阿萨息斯人,作为 

罗马与汉朝文化交流的中介人,派使者给汉帝国送来大鸟卵(驼鸟蛋)及罗 


… Page 98…

马幻术家。当这第一批未留姓名的罗马艺术家踏上“丝国”之土时,汉武帝 

心花怒放,并马上在长安平乐观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布置了酒池肉林,举 

行了空前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上,中国艺人表演了精采的“扛鼎” 

 (似今天的耍坛子)、“戏车”、“角抵”等体育项目;罗马幻术家也表演 

了“鱼龙曼衍”、“海中砀极”、“吞刀吐火”、“自缚自解”等幻术;缅 

甸、印度的艺术家分别表演了惊险的“都卢寻橦”(爬竿)、“水人弄蛇”。 

于是中外乐舞百戏,推陈出新、蔚为壮观。这次盛大演出,向外国不同肤色 

的观众展示了汉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充满活力的国家。这次盛 

会,在世界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它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起点。 

     经过这次文化大交流,使汉文化艺术融合了异域文化,且以此为起点, 

进入了一个极其光辉灿烂的时期,并以其那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翘立于世界 

文化艺术之林,与罗马文化并驾齐驱。 

     虽然这次文化交流,作为体现罗马强大思想的产物、并受到城市自由民 

欢迎的广场、凯旋门、圆剧场之类的建筑艺术,尚未传入中土,但汉代其它 

文化艺术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传世的西汉铜镜饰纹,如蟠螭镜、星云 

镜、内连弧纹镜,在继承先秦遗风的同时,也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而作 

为希腊—罗马式的毛织物或编织毛织物的技巧已经传入,这种毛织物已在塔 

里木盆地的汉墓中发现。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中对此作了描述:“装饰 

的织物中,精制的地毯残片所显示的风格,丝毫不错是 ‘希腊罗马式’的, 

无论是本地制造或是从极西的中亚输入,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力量显著的 

说明”。因为在地毯上,“有十足‘希腊罗马式’图案的‘赫密土’的头部, 

另外一块地毯残片,很奇怪地反映出中国同西方美术混合的影响”,“在这 

块地毯上,边缘部分的装饰风格,很明白地是 ‘希腊罗马式’的,但花纹中 

有着附翼的马的图案,这又是中国汉代雕刻中所常见的。”在楼兰,也曾发 

现汉代织有中国和“希腊罗马式”混合风格图案的丝织品。这些说明汉代的 

纺织物或丝织品上的绘画图案明显受到希腊—罗马绘画艺术的影响。 

     古代西方将中国称为“塞里斯”,意为“丝国”或“制丝的人”,屡见 

于西方古籍,曾沿用了好几个世纪。据考“塞里斯”一词,系从古希腊人“塞 

尔”(ser,意为“丝”)转来。原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已名扬海外。那时的希腊人,就已经用“塞里斯”来称呼中国。这说 

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便已经传入了欧洲。张骞通西域 

后,进一步打开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中国丝绸被大量运销至以罗马为中 

心的地中海各国,“丝国”的称呼就更为广泛流传了。公元1世纪时,罗马 

博物学家普林尼 (公元23—79年)在其名著《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 

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 

极点”,并说:“中国或作塞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公元2世纪 

时,希腊著名地理学家托勒玫(约公元90—168年)在他所著《地理》一书 

中,也曾几次提到马其顿商人,经由大夏“向称为丝国的中国去贩运丝织物” 


… Page 99…

  的情况。贩运、经营中国丝绸,是当时中亚以至地中海诸国的一项重要商业 

  活动。 

       中国丝绸的西运,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华丽、轻柔的 

  丝绸传入欧洲后,被认为是最上等的衣料,价比黄金。最初,即使在欧洲政 

  治、经济中心的罗马,也只有少数贵族妇女穿着,以示炫耀。据说在罗马共 

  和国末期,有一次连凯撒穿着绸袍看戏,都被当时人非议,认为过分奢侈。 

  罗马帝国初期的统治者提比里乌斯为了防止罗马货币的外流,曾以奢华为理 

  由,试图禁止罗马人穿用中国的丝绸衣,但没有成功,丝绸的服装还是愈来 

  愈广泛。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首都东迁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后,丝绸已 

  成为罗马人的主要衣料。公元4世纪的罗马史学家马赛里奴斯谈到中国丝绸 

  时说:“昔者吾国仅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则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至走 

  夫皂卒,莫不衣之矣”。 

       耐人寻味的是,文化的发展、传播,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固性,它与政 

  权的强弱并不都保持均衡状态。当西汉政权处于黄昏之时,罗马屋大维已击 

  败政敌,戴上了奥古斯都的桂冠,建立元首政治,并创帝国新局面。奥古斯 

  都奖励文化,提倡教育,罗致文人的措施,引起东方人的仰慕。罗马史家佛 

  罗鲁斯之《史记》,在讴歌奥古斯都皇帝功德时,曾提及中国、印度的使节, 

                                                                                  ① 

  不远万里,历经四年之久,至罗马朝见奥古斯都,“奉献珍珠宝石及象”。 

       东汉时代,汉王朝依然是威震四邻,声名远播,令人侧目的国家。西方 

  的罗马帝国也在地中海西岸掀起巨大的浪潮,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 

  帝国。光彩夺目的丝绸衣服、举止温厚的“塞里斯”人,早已闻名地中海两 

  岸,雄心勃勃的罗马皇帝也急欲与汉帝国交往,希望打开双方直接交往的大 

                                          ② 

  门,“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 

       公元1世纪末,当罗马帝国图拉真尚未即位之时,东汉帝国的使节班超 

  出使西域。他派副使甘英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出使罗马,足迹抵 

  达条支,远至波斯湾头,但阻于战火,壮志未酬,只好怅然回国。但中西交 

  流并未中断。安帝永宁元年 (公元120年)十二日,掸国(今缅甸)王雍由 

  调派使入汉献乐及罗 艺术家。次年元旦佳节,罗马艺术家在京都洛阳献 

  艺,表演了“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跳十二丸”等幻术节 

  目,博得了汉君臣的喝彩。四十余年后,罗马皇帝安东尼(中国正史称安敦) 

  遣使经几年的长途跋涉,于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由海道经越南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