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净土辑要 >

第8章

净土辑要-第8章

小说: 净土辑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曰。世人但知祖师门下。以悟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岂不是出生死法耶。参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无疑。所以然者。参禅要离想。念佛专在想。以众生久沈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净土法门。世人以权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实法门。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决不决耳。若为生死心。如救头然。志要一生取办。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觅还丹(喻参禅)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单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决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觅还丹。只服此单方。顿令通身汗出。绝后方苏。是时始知其妙耳。勉矣行之。决不相赚。
  示修净土法门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惟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切要。经云。心净则佛土自净。故娑婆秽土。乃恶业所感。众苦充满。西方极乐。乃净业所感。故但受诸乐。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嗔、不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以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功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必定往生之验也。然一生专念。固是正行。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今观经现在。任自志愿。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花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则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成就。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说念佛求生净土。而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行。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
  示净心居士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焉能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在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皮面。驴年无受用时。
  示盛莲生曰。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当观身中。坚硬归地。润湿归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如此谛观。此心久久纯熟。身相忽空。种种烦恼。皆从妄想颠倒而生。本来不有。当烦恼时。近观此心。妄想从何处生。追到本无生处。则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念顿空。身心忽空。则一切烦恼。当下消灭。应念即入清凉极乐国矣。此观吃紧。乃脱苦之妙药。然初心观未易成就。但将阿弥陀佛。审实话头。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时。提起话头一□。则妄想自灭。以寻常无有正念。故专逐妄想流转。攀缘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诸法。皆自心生。若不观心而求脱苦之路。犹却步而求前也。
  示慧镜心禅人曰。吾说佛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心之行。其最要者。惟参禅念佛而己。参禅乃此方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三贤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而末法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是缺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心净土净。故参禅未悟之时也。非念佛无以净自心。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曰。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教益。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知。又无善知识开导。故甘堕沉沦。枉受辛苦耳。余蒙遣雷阳。复来五羊。有善士某某辈十余人作礼。愿乞教授优婆塞五戒法。余欣然应请。即为羯磨。自是归心日诚。听法弥笃。余哀其未悟。愍其不达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专心净业。痛厌苦缘。归向极乐。月会一期。立有规制。以三时称名礼诵忏悔为行。欲令信心日诚。罪障日消。必以往生为愿。果能此道。虽在尘劳。可谓生不虚生。死不浪死。岂非真实功行哉。然佛者觉也。即众生之佛性。以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名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由是观之。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维。应当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况日月如流。时不可待。倘负此缘。当面错过。大限临头。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十二 紫柏大师法语
  紫柏大师曰。普贤菩萨。有十愿王。王王殊深威猛。若得一愿王。则成佛无疑。况尽得哉。一者礼敬诸佛。则得身业殊胜。二者称赞如来。则得口业殊胜。三者广修供养。则得福业殊胜。四者忏悔业障。则得三业肃清。五者随喜功德。则得彐习顿空。六者请转法轮。则得慧光圆满。七者请佛住世。则得自他兼益。八者常随佛学。则得慧命长生。九者恒顺众生。则得冤亲平等。十者普皆回向。则得事理障消。如是十愿王。于日用之际。凡遇境缘逆顺。痛心呼之。日积月久。自然化憎为爱。化爱为憎。憎憎爱爱。爱爱憎憎。好恶无常。愿王不动。直趋妙觉。有何艰险。
  又曰。四十八愿。弥陀如来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所发之愿也。若以众生有思惟心测度之。即一愿尚难担荷。况四十八愿哉。殊不知于理推之。虚空之无
  际。天地之高厚。万物之广多。圣乎凡乎。有知乎。无知乎皆不越我自心者也。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以此观之。则法藏所发之愿。如来印证之辞。证之于理。即之于事。皎如日星。夫复何疑。又众生习俗庸鄙。识不高明。横计六尺之躯为身。方寸之心为心。无论贵贱贤愚。荣荣辱辱。顺顺逆逆。穷神殚虑。严饰万态。自生至死。无须臾之休歇者。特未能窥破此身此心耳。是以大觉圣人。愍而哀之。发广大之愿。昭廓心境。使一切众生。豁清慧目。获无身之身。无心之心。无身则大患永息。无心则劳勤顿空。故曰大患莫若于有身。劳勤莫先于有智也。然则无身之身。形充八极。无心之心。照穷万有。人为万物之灵。于此大身广心。冥然不悟。局于臭躯壳上。堕于妄想梦中。毫不自觉。反乃惊怪于法藏比丘者。果灵乎哉。
  念佛无间说曰。僧海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则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忏悔。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人念佛底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生前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底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又念佛不乱说曰。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中念佛。能有几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了。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在汝。与我何干。
  □十三 懯益大师法语
  明。益大师曰。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如今人将念佛当做浅近勾当。谓
  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或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着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着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着持律人。又思搭衣用〇。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忘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着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然用不着。
  弥陀要解曰。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故。佛心亦□。一切众生心性亦□。譬一室千灯。光光互□。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又曰。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又曰。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示宋养莲曰。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