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盘子还是读书-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虽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总是以理论让步而告终,但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需要对现实社会做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在我们的时代以前有许多天才,有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没有任何经济学家能象我们一样回顾数百年的工业化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观测到了中国苏联两个重工业体系的崩溃,这才能让足够多的人深刻的认识到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并给出经过修正的替代方案。在这以前,因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反对者发展的足够完善,因为西方经济学确实能解释一些局部问题,所以这种理论一直能占据学术界的上风并干扰后进国家的发展。不过,光用理论自身的完善程度解释一种学说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理论只是社会运动的副产品,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简单的回溯一下历史,找出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
在早期农业…手工业社会,由于农业…手工业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扩展,生产波动非常大,同时社区冲突不断,个体农民和商人不可能进行独立生产,只有贵族(或祭司、长老)介入生产,组织生产,把生产和战争(进攻和防御)相结合才能保证社区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前秦时期,以及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社会都是这种社会的典型例子。在这种诸侯割据,军事…宗教贵族垄断公职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安于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自血缘继承);贵族既要管理社会,又要对社会里的每个人的生计负责;自由市场和纯粹的经济竞争只发生在无法互相吞并的社区之间,一般与个人没什么关系。
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技术逐渐扩散,交通网络不断扩张,各个地方社区在战争和文化的作用下合并,经济和军事安全问题都逐渐好转,自耕农和独立商人才有逐渐出现的可能。而上层阶级也逐渐发现,让原来被严格控制的属民转化为自由经营、纳税的自由民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上层阶级的任务逐步由管理整个社会收缩为治安、水利等少数职能,大部分人民能够自主的选择职业和经营方式,通过个人和企业间的自由贸易来维系物资的周转。这种社会的典型例子是工业革命以前的近代欧洲社会,中国汉朝以后的社会,尤其是宋朝、清朝社会也基本上具备了这种社会的特征。显然,提倡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出现,这与史实是一致的。而大部分成熟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
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经济学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均未能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从短期效果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按照社会运行决定思想文化的规律,无论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因各自的经济结构继承了前工业时代的经济思想。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下,未将工业革命本身纳入理论的自由贸易学说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当然,各个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都不同,在成熟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不同,因此文明内生的自由贸易和弱势政府倾向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异。以相邻的中国和日本为例,中国自汉朝以后就基本消灭了世袭贵族,以向自耕农和商业收税来维系一个相对较小的政府,日本则在大航海时代前后才开始进行这种转变,直到明治维新前夕仍保留大量贵族和对平民的人身控制,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抵制较中国要强的多,并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后发国家。事实上,这正是近代以来中日发展道路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
第三种阻力缘于重工业体系的自身特性。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力量,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掌握重工业体系的人从此控制了百倍于以前的能力。正如人类历史上历次进步一样,工业革命也在社会中创造了巨大的不平等,而且因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造成的不平等也是史无前例的。另外,由于工业革命使各个经济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进步的动力却依赖于是少数几个核心产业部门,因此在重工业体系内部也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映在经济运行中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谈的〃剥削〃,即拥有更多选择和权力的人可以把搏弈对手的要价压到成本线上。拥有相对稀缺的工业资源的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拥有先进工业技术的发达国家可以剥削第三世界,即便在落后国家内部,能控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的社会集团也可以剥削剩余的国民。工业革命在打破成熟农业社会的社会层次的同时,建造了更加高大的社会金字塔。
任何熟悉历史的读者都一定清楚,任何两极分化的社会都是不稳定的,除非有新的措施缓解或回避工业革命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否则这种不平等迟早会把整个社会撕成碎片、送进火海。在经历了1848年大革命和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明智的通过社会福利和转移矛盾等方式将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其中施行的最普遍的措施就是用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发达国家(显然违反自由贸易原则,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竟然不能自由流动!),这样富国的劳动力相对穷国的劳动力就具有了很大优势,重工业体系不得不多雇佣本国的人口来完成一些必须在本国进行的工作,虽然这并不符合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原则,但这是为了社会本身生存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另外,在金本位崩溃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它们发行的货币(尤其是美圆)即是全球硬通货,西方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印钞票来供给国内福利、缓和矛盾,引发的通货膨胀则由全球共同负担。
通过把社会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让本国下层人口中产阶级化的方式,发达国家成功的保持了国内的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虽然国际间的经济鸿沟依然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恐怖主义,但无论如何,高山大洋和严密把守的国界把一无所有的穷人和富饶社会隔离开来,发达国家得以安宁的享用工业化的利益。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贫穷的农业社会白手起家,无法剥削经济殖民地,自然不能象发达国家一样向外释放矛盾。要想完成工业化,它们必须对工业化收益的分配进行严厉管制,防止控制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集团在无法在国界外进行剥削的情况下将大部分本国收益据为己有。否则承受了大部分工业化成本的下层阶级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拒绝配合整个工业化政策。不过,由于指挥工业化进程的官僚集团和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政府往往是重合的,指望官僚集团自我节制欲望显然不太容易。因此社会内部冲突严重影响了初步建成重工业体系的后发国家的稳定。毛泽东曾经尝试解决对官僚集团的监督问题,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最后是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本身制造的结构性矛盾。
从前面简述的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重工业体系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理想的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要建立重工业体系。在建立重工业体系的过程中,资源和社会力量被集中控制,有计划的投入关键工业部门,其他传统工业部门和轻工业则被尽量压制。
对于穷国而言,这当然是正确的战略,但问题在于任何政策都存在运行惯性,在重工业体系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对的,但在重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轻工业和装配工业来配合重工业体系,才能把潜在的财富生产能力转化为真实的财富。而集中控制一切资源,通过严格计划进行工业投资的体制要么压制了轻工业的发展,要么不区分工业门类试图把根本不适合进行集中控制的企业纳入计划体系。所以,在中国和苏联,都因为缺乏下游轻工业企业而无法完全利用工业化的成果,苏联尤其严重。日本也存在这种问题,但由于日本的先发优势,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由落后国家承担简单劳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通管一切经济活动的政策往往与官僚集团谋取特殊利益的举动相结合,并渗透到文化、教育、地方社区管理等方面,过度的集权和计划毁灭了计划本身。苏联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突然消灭的,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是通过计划逐步消灭的。
前面开列的只是中国和苏联遇到的主要问题,要在这个已经为西方严密控制的世界上创造新的重工业体系,相信落后国家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四个。只是在中国苏联的努力相继失败以后,如果再有某个国家试图打破依附性经济的宿命,至少可以借鉴一下失败国家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牋“北极星书库”|||“数学文集基地”
后页
前页
目录
'Amber demo'
后页
前页
目录
第五节 中国经济的奋飞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第五节 中国经济的奋飞
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和劳动力注入,自我重工业体系会呈现出生物般的指数增殖,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如图1。
ABC Amber CHM Converter v6。18
Trial version
图1 自我重工业体系的指数增长
如何获得资源,1大力发展铁路运输,2是尽力提高装备国产化,3建立共荣圈。前两项是节流,铁路从长远看,达到一定的运输能力,比公路对资源的消耗要少得多。日本就是一个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国家,虽然家家有汽车,其实是样子货,利用率很低。装备国产化,能够节约更多资源,造一架飞机花不了多少资源,但生产一亿双鞋对资源的消耗是惊人的。即使暂时不能出口,也防止了自己的资源流失。日本是个富裕的国家,但非常节俭,市政府经常定期不定期搞旧货市场,各家庭相互间调剂余缺。现在中国人豪华消费,买1亿日元的车,付出的不是自己的纸币,而是民族的资源。看看日本天皇,日本产什么车,他就坐什么车。
然后看如何开源。毛泽东给中华民族遗留下的财富主要不是技术根底,而是政治和文化。看看当年,70年代初,中国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虽然比美苏弱。怎么获得资源呢,就是要输出革命和文化,当时中国做得非常好。比如,八角帽绿军装解放鞋,那可是世界的时装,不仅第三世界国家,即使欧美日本也流行,日本也搞文化大革命。文化很重要,是大买卖,八角帽绿军装解放鞋可以换很多资源。结果80年代后,搞什么呐叭裤牛仔裤,呐叭裤牛仔裤的出身不高贵,不过是水手服工人服,为什么花高价去买它们,因为中国人批判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接受了别人的文化。当年中国的电影、歌曲、书籍,全世界传播,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西方和日本都传播到了,是震撼世界的。文化的认同很重要,所谓的市场营销,实际是文化争夺。不信你做个实验,你也去做汉堡包,可乐,虽然它们的味道不怎么样,用料和配方也不怎么样,但你照着做,按照一样的经营管理销售办法,你肯定败得很惨。为什么,是因为顾客认同了美国文化,而不是你的文化。毛泽东在第三世界和西方日本有很高的感招力,其实就是文化认同感,可以创造一流的营销,把稻草卖成黄金,比如卖中国的电影、歌曲、书籍、漫画、汉语,需要什么技术吗?挣的钱和资源不比卖鞋子裤子多吗?结果给否定了,这个巨大的资源没有了。
第三世界的人均3000美元赶不上中国的1000美元。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有钢铁,贫富分化严重,大量的资源被出口到西方换奢侈消费品,比如买西方的汽车。当然,中国也没有能力同西方争夺汽车。怎么办,输出革命,让那些国家均贫富,杜绝奢侈消费,不买西方的汽车,买中国的自行车,在那些国家实现自行车普及。自行车是中国的绝活,西方国家没有办法竞争,中国的工业品虽然品质不高,但能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能极大改善生活,它们怎么会不干呢。即使暂时没钱消费,可以贷款,甚至赠款,要他们消费中国的简单实用的工业品,没钱可以印,让第三世界国家都去挣RMB,而不是去挣美元。这样会是什么结果,以美国为中心的架构就被掀翻了,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自我重工业指数增殖除了资源外,还需要熟练的劳动力注入。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不等于劳动力,需要培训,那么最好的体制就是铁饭碗,大锅饭,两参一改三结合,人浮于事。当然,日本的说法是年功序列,终身雇佣,现场主义。因为技术攻关是跨行业的群体协作,很难分清谁的贡献大小,所以大锅饭好。两参一改三结合突出团队精神。冗员很有好处,在研制的过程中,或产能准备过程中,大量的人员参与了研制过程,成为行家里手,新的生产线建立后,能很快投入生产。中国的情况很典型,比如中国钢铁的摇篮是鞍钢,很多钢铁厂是从鞍钢分裂出去的,甚至2次3次分裂,整是个链式反应。改革前的中国虽然政治挂帅,半心半意搞生产,但工业化的速度比日本快得多,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在自我重工业增殖过程中,消费领域获得的资源很少,人民还比较贫困。但生产出的有限最终消费品,通过合理的配分,比较平均地分配到广大国民中间,使国民能尽早接触现代工业产品,培育工业品市场。日本在经济起飞过程中,也是很多人围看一台小黑白电视。
中国进入70年代,随着自我重工业逐步成型,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呈现了指数的暴增,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的快车道。不仅数量上暴增,质量上也突飞猛进,中国的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70年代。当我们打开国门,感叹中国落后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克雷超级计算机,日本的新干线、彩电……。我们被告知文革是场浩劫,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断和倒退,那么如果没有文革,中国也应该实现这一切。中国是落后了,但落后并不多,美国有航天飞机,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列入计划,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