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

第14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第14章

小说: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力,能够将所见之物如实描写出来。因此她的作品被称为“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斯洛伐克农村生活的艺术文献。”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停滞不前 

的人们》(1914)和《英雄》(1918)。前者揭示了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在 

斯洛伐克农村家庭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描绘了一幅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极端贫 

乏的斯洛伐克农村图画。后者表明作者反对战争、反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的 

思想,批判那种口头爱国派的种种虚假行为。 

     基姆拉娃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她的语言通俗;大众化,民间口语较多, 

故事情节生动上。 

     约·格·塔约伏斯基(1874—1940)是著名的散文家和戏剧家。他出身 

于手工业家庭。他当过教员、银行职员。他的作品大多反映普通人的艰苦生 


… Page 61…

活。他写寡妇、佣人,对她们深表同情。他著名的短篇小说《波士特科娃老 

妈妈》描写一辈子同贫困、疾病作斗争的女佣人的高尚情操,成功地塑造了 

一个普普通通的斯洛伐克劳动妇女的形象。 

     他的戏剧代表作是《妇女的法典》。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乡下屠 

夫们的生活,财产的多少决定着人们之间关系的好坏程度。作者在这个闹剧 

里对人民中的缺点给予了批评,但相信他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 Page 62…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灭亡,斯洛伐克同捷克两个民族从奥匈帝 

国的统治下获得解放,1918年10月28日重新合并一起,产生了新的捷克斯 

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人民虽然从长期遭受的民族压迫下获得解放,可是 

由于政权掌握在资本家手中,他们和捷克人民一样,依然遭受着残酷的阶级 

压迫。这时期,在斯洛伐克文艺界,同样存在各种社团、流派,作家的政治 

观点也各不相同。属于资产阶级右翼的是神秘主义和民族主义派,此外,无 

产阶级革命诗歌派也已形成。他们由于对国内政治、经济和文艺问题的看法 

不同,为此常在《斯洛伐克展望》(1846年创刊)、《年轻的斯洛伐克》、 

 《人群》、《篝火》等杂志上展开激烈的争论。可是斯洛伐克进步文学仍因 

国内经济落后以及资产阶级右翼的残酷统治而得不到迅速发展。占主导地位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转向描写过去,如子耶(1866—1944)的长篇小说《斯 

瓦托普卢克》和耶森斯基的《民主主义者》在当时都较有影响。库库钦从南 

美归来后,也开始写历史小说,指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大民族应当紧密团结。 

基姆拉娃还写了一些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描写斯洛伐克战后社会 

生活的中篇小说。 

     著名文学批评家、诗人什·克奇麦里 (1892—1955)主编的《斯洛伐克 

展望》杂志,团结了一大批诗人、作家和文艺批评家,使其能在这个杂志上 

就许多社会文艺问题进行争论和探讨。 

     还有一些作家,如马·拉祖什(1888—1937)和米·乌尔班(1904—1982) 

等。他们早期的作品虽能真实地反映独立后的农村生活,可是他们后来在政 

治上堕入了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泥坑;他们后期的作品虽有一定的艺术 

性,但思想内容上却趋向保守甚至反动。 

     因为斯洛伐克大部分作家出身农村,所以农村题材的文学颇为发达。这 

些作家大都反映农民、山区老百姓的生活,歌颂他们勇敢、勤劳、朴实、百 

折不挠的性格。如卢·翁德列约夫 (1901—1962),他的两部小说《绿林好 

汉的青春》、《耶尔库什·拉宾》,都描写了一个生长在山区的青年,后来 

受到资产阶级市侩习气的侵袭,但仍然保持着山区人民淳朴、憨厚的美德。 

     在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和诗人中,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创作献给人民,如共 

产党员作家伊伦姆尼茨基、克拉尔,他们以 《人群》杂志为阵地,为斯洛伐 

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战斗。诗人杨·波尼昌(1902—1978)、 

拉·诺沃麦茨基等人的作品也表现了时代精神,他们是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还有少数作家投靠了德国法西斯,但大多数作 

家仍然忠于祖国和人民。有的党员作家转入地下,许多作家还直接参加了 

1944年下半年的“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歌颂了这 

场英勇的战斗。 



                                      2 



     扬科·耶森斯基(1874—1945)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第一共和国时期,他是国家的高级官员——副总统。早期的作品,如诗 


… Page 63…

集《新歌集》、《捕捉》以及中篇小说《小城的交谈》、《拉斐科娃太太》 

等,对那些虚伪、自私,一心想往上爬、极力贪图荣华富贵的小市民和侩作 

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民主主义者》(1934 

—1937),是第一共和国时期上层社会的一幅生动的讽刺画。他嘲笑这个社 

会里的选举制度。作者通过对一个有民主思想的青年医生从农村来到首都布 

拉迪斯拉发的见闻的描写,把反动政界的种种丑闻揭露无遗。这部作品无疑 

是对三十年代斯洛伐克上层社会的最为深刻的解剖。 

     彼得·伊伦姆尼茨基(1901—1949)是斯洛伐克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原籍捷克,出生在一个火车司机的家庭,后长期在莫斯科从事教育工作。 

1922年入党,1926年去苏联支援建设。第二年9月,开始就读于莫斯科新闻 

专科学校。1928年回国后,在党的机关报任编辑。 

     他早期发表的长篇小说《胜利的挫折》、《处女地》,短篇小说集《响 

亮的脚步声》、《归来》和《穿堂风》等,都是反映城乡社会生活。小说《一 

块糖》 (1934)是伊伦姆尼茨基的代表作,它深刻反映了第二次大战前斯洛 

伐克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下。书中描写种植甜菜的农民和制糖厂的工人受地 

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他们种甜菜,制糖却吃不到 

一块糖。后来制糖工人逐渐懂得,要从剥削者手中去夺回他们的劳动果实, 

就得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伊伦姆尼 

茨基不仅继承了斯洛伐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而且反映了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的主题,他的作品在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文学中,具有典范的意义。 

     弗·克拉尔(1903—1955)也是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他出世之前,他的父母亲曾从斯洛伐克移居美国,因此他出生在俄亥俄洲。 

可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随母返回了祖国。克拉尔童年是在斯洛伐克农村度 

过的,他当过牧童,学过木匠,还做过小买卖。后来,他毕业于教育学院, 

当过教师。他一生始终和工人阶级的斗争保持密切联系。参加共产党后,曾 

经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克拉尔早期写诗。第一部诗集《调色板上的黑颜色》抨击了社会的弊病, 

表现了诗人要为斯洛伐克美好的未来而斗争的决心。第二部诗集《从黑夜到 

黎明》不仅揭露了法西斯镇压人民的残酷暴行,也歌颂了斯洛伐克人民1944 

年下半年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展现了他们迎接解放、欢呼自由的热烈场面。 

     克拉尔在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被切断的道路》 (1934)。 

这部作品展示了一幅1929年经济危机后斯洛伐克农村的广阔图景:一方面是 

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农村中的无产阶级在失业、饥 

饿、贫困的威胁下阶级觉悟日益增强,终于起来战斗。 

     另一部小说《相遇》取材于斯洛伐克南部人民的生活。书中一位青年的 

生活经历告诉人们: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要得到提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克拉尔在他的青年读物《苏珊娜·钦科娃的孩子们》和《扬诺》中,生 

动地描写了占领时期斯洛伐克广大青年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深 

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 Page 64…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1945年解放之后,特别是1948年“二月事件”之后,共产党和革命工 

会集中全部力量摧毁了反对派力图扭转局势的进攻,从而巩固了以共产党为 

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在这一形势下,斯洛伐克大部分作家和诗人都表 

示拥护工人阶级的纲领,拥护共产党的思想方针,宣称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创作原则,力求在作品里反映社会的变化、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和现代人的 

精神面貌。 



                                     1 



     在1945年的几年里,因民族解放而产生的欢乐情绪,在斯洛伐克文学中 

立刻以大量的向苏联红军致敬、欢呼解放、赞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诗歌表 

现出来的,其代表作是米·拉伊恰克 (1926—)的 《我的同志是祖国的》。 

     解放后的斯洛伐克诗歌,经历了从神秘主义诗歌转向社会主义抒情诗; 

从描写现实时的公式化,在有限的题材范围内反复兜圈子转向一种充满革新 

精神,题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诗歌。在许 

多诗人中,以老一代的诺沃麦斯基、普拉弗卡以及中年一代的米哈利克、瓦 

列克等最为著名。 

     拉·诺沃麦斯基(1904—1976)是斯洛伐克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生 

活、艺术经历都十分坎坷曲折。他生于布达佩斯。1925年入党,后任中委, 

是“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领导者之一。1950年被控告犯有民族主义罪行而 

进了监狱、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开除出党。1963年恢复名誉重新回到党 

内,再次进入政界、文化界担任较高的职务。 

     二十、三十年代他是各种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无产阶级诗歌派、先 

锋派、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以及斯洛伐克文学团体“人群”的重要成员。他 

早期的诗集如《星期四》、《长菱形》、《敞开的窗户》等都是充满诗人的 

主观感受和对诗歌形式和语言美的追求。《西班牙的天空》以及《在村后的 

圣像》等诗集中,充满反法西斯的激情。《三十分钟到城里》这部诗是诗人 

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共产主义信念。 

     安·普拉弗卡(1907—1982)是诗人,也是小说家。毕业于查理大学法 

学系。参加过“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并加入共产党。解放后在党政及文化机 

关有各种重要职务。曾任作协主席。主要诗集有讴歌祖国锦绣河山的《夜与 

晨曦》、《利普托夫的芦笛》;取材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的有《遍山的火焰》 

以及《他不会死在马上》。在《别了,我的爱情》(1967)、《遗训》(1972) 

中充满了生活的哲理以及对现实作纵深的思考和探索。她最初以写社会心理 

小说著称,其代表作是《巴维尔的对立面》。具有回忆录特色的两卷集小说 

 《渴求的情人》(1971)博得文坛好评。 

     沃·米哈利克(1926—)是一位从神秘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抒情诗的诗人。 

主要诗集有《歌唱着的心》、《军人的爱》、《最后的初恋》等。他的诗富 

于旋律性,优雅悦耳,画面动人。 

     米·瓦列克(1927—)毕业于商学院。曾任各种文学杂志的编辑、作协 

主席、党中央委员、议员、文化部长等职。十五岁开始写诗,十九岁时出了 

一部《诗选》,其中看得出颇受捷克诗人沃尔凯尔以及叶赛宁、阿波利奈尔 


… Page 65…

等人的影响,有些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痕迹。经过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在《接 

触》、 《吸引力》、《激动不安》等诗集中,却完全变了样,人们在他的歌 

唱中感到了时代的脉搏。长诗《千言万语》(1976)是瓦列克的代表作。有 

评论家认为他以马雅可夫斯基一样的激情和表达方式,猛烈地抨击当今世界 

的种种丑恶;嘲笑斯洛伐克社会中大量存在着的小市民习气和冷漠无情的庸 

人。由于他在该诗中歌颂与暴露的分寸感掌握较准,艺术表达方式独特而新 

颖,已被公认为是斯洛伐克社会主义诗歌的优秀典范。之后发表的诗集《水》、 

 《森林之歌》以及为孩子们创作的五部诗集都获得了好评。 



                                    2 



    解放后的文学有意识地继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先锋伊伦姆尼茨基和克拉 

尔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艺术的传统。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有关的新题材进入了 

文学,这首先是指关于民族起义、农业合作化运动、国有化等题材。斯洛伐 

克的小说用艺术手法描绘了当前的实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人的 

道德转变。最有成就的是小说家米纳奇、姆尼亚奇科、希库拉以及剧作家索 

洛维奇等。 

     弗·米纳奇(1922—)出生在手工业家庭。1944年毕业于布拉迪斯拉发 

哲学院。积极参加斯洛伐克民族起义。曾被关进达豪集中营。解放后任各种 

文学杂志编辑、主编;是斯共中委、国会议员,任作协书记、主席等职。曾 

获  1955、1962年度的哥特瓦尔德国家奖。1975年被共和国总统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斯洛伐克民族起义。处女作小说《死神在山冈上徘 

徊》就是描写起义者的社会道德和感情心理。小说 《昨天与明天》则是反映 

从解放到1948年2月的斯洛伐克的农村生活。多卷本的历史小说《一代人》 

仍取材于民族起义,第一卷 《久等》描写起义者各种戏剧性的经历。《生者 

与死者》是艺术上最成功的一卷。起义者的英雄行为可歌可泣,而怯战悲观 

者也令人痛心。第三卷《钟声》是1945—1948年“二月事件”这一时期斯洛 

伐克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于事件和情节的叙述交代上, 

而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精神。 

     拉·姆尼亚奇科(1919—)以写报告文学为主,其特点是揭露、批判现 

实社会主义社会日常生活中腐朽的一面。主要有《遥远的沃汉姆坡》、《何 

处是尘土飞扬之道的尽头》。代表作是1963年在斯洛伐克出版,后于1964 

年译成捷克文在布拉格发表的短篇小说集《迟写的报道》,引起文坛、政界 

的轰动,销售达三十万册。长篇小说《权力的滋味多么美》(在捷遭禁后, 

于 1967年在西方出版)。上述两书,具有强烈的反“斯大林主义”倾向。 

     1968年事件后,姆尼亚奇科移居德国,写了《第七夜》,记载了他耳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