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圆明园内一一仿造所见过的美景,并于乾隆九年(1744年)重修完毕。其
后又在其侧补建两个附园,即长春园与绮春园,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
和三十七年 (1772年)竣工,并与圆明园合称为“圆明三园”。其中共有风
景区100多处,宫殿、祠庙、楼阁、宝塔、回廊、曲桥数百座,设计精巧,
美丽绝伦。除中式风格外,长春园中的欧式宫殿引人注目。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法侵略者对这些与欧洲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物也疯狂洗劫。1860年 10
月18日更入园纵火,使之化为瓦砾。后人要了解长春园。主要是靠当时一些
画工留下的画作及文字,此外就是“西洋楼”残迹尚存的石雕。
现在所知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春园开始筑建欧式宫殿。当时
乾隆皇帝亲询在宫中服务的意大利画家兼工艺师与建筑师郎世宁(1688—
1766年)关于西方建筑的许多事情,引起很大兴趣,于是亲嘱由郎世宁设计,
并有其他西方专家辅助,建成12座“西洋楼”。从风格上看,它们属巴洛克
式与古典主义的混合体。宫殿群体总的格局追随意大利流行的情趣,门窗仿
照波罗米尼,雕饰纹样和壁炉、壁柱等接近路易十四时期的风采。此外还建
有喷水池,装备了喷水机械,堂皇而有趣,受到宫廷贵族们的喜爱。
这里应该回到前文曾说过的,在18世纪的英国首先出现了中国式园林。
… Page 64…
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引进对方的园林与建筑风格很感兴趣。与西
方园林对照,中国园林,尤其清代的园林是自有特色的。1743年,也是在乾
隆宫廷画院里任职的法国人王致诚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皇帝游宫写照》的法
文报导,被认为是当时西方对北京园林的最权威的描述。王致诚曾由乾隆亲
自恩准到圆明园游览作画,后来还参与朗世宁的工作,监督长春园的西洋楼
的营建。他在所到之处观察细致入微,印象深刻。依他的看法,中国园林的
特色表现在:第一,面积广大。圆明园的大小与当时居住十来万人口的法国
城市第戎不相上下;第二,结构复杂丰富。里面有多少宫殿、多少假山,多
少河道,多少桥梁,多少游廊,难以胜数;第三,多姿多采。布置虽然繁复,
但据他看没有两个是完全同一式样的,千变万化,五光十色;第四,建筑物
与天然景色互相协调。从整体上看不讲求对称,而是模仿自然的不规则美,
这同欧洲一向只强调整齐划一不同。这篇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不仅法国,
欧洲其他国家也对中国园林很关心。在英国,甚至在前一个世纪的1685年就
有著名的政治家坦普尔爵士发表论著,详述中西园林的区别。王致诚只是加
强了这种关心罢了。坦普尔爵士在研究者中第一个使用了“sharawadgi”(不
①
规则之美)一词 。在他之后,作家艾迪生和诗人蒲伯等在18世纪初进一步
①
赞扬了“不加装饰的自然所具有的亲切纯朴之美”。大概可以说,正是他们
的这些思想酝酿了英国的“中国式花园”的诞生。不过,艾迪生说的“不加
装饰的自然”是有些绝对化了的。
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皇及其后妃,生前在宫殿和御园里享尽人间天堂般的
奢侈豪华,同时不惜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供他们死后继续“享福”
用的陵墓。
清代的皇陵分为东陵区与西陵区,都在河北省内,前者在遵化县,后者
在易县,尽管总体规模远不能与明代十三陵相比,但仍属我国历史上陵园建
筑中比较大的。东陵区自清代建国伊始就着手营建,内有帝陵5座,后陵4
座,妃寝5座和公主寝1座,西陵区从1730年起建,内有帝陵4座,后陵3
座,妃寝3座和公主寝4座。两个陵区的每座陵墓都自成体系。以东陵区的
孝陵 (顺治)为例,陵园前面是6公里长、12米宽的“神道”,两边矗立众
多的石像生。陵园里有碑楼、华表、影壁和多座石桥,还有供朝拜者进入陵
墓前用的更衣殿。陵墓正门位于一个广场后面的高台上,门里有白玉栏杆围
绕的基座,上有殿堂,其后是城楼,城楼后有一圆形宝城,宝城下面就是顺
治皇帝陵寝的地宫。孝陵的规模在东陵区中居首位,是东陵区的主陵,但建
造工艺和装饰的精巧远远不及慈禧太后的陵寝。不过后者的建造时间已超出
本书应谈的范围。
民间住宅和私人园林
清代的民间住宅风格,同样大多沿用明代传统,如北京的四合院、长江
下游江南地区的封闭式院落、五岭南麓 (包括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与广西的北
部)地区的客家群体住宅,还有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黄土地区的窑
洞式住宅与拱券住宅,等等,其基本结构特征在明代已经形成,只是到了清
代更趋成熟和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是北方住宅形式的主要代表,其布局特点是在纵轴线上,
① 参看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 页。
① 参看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 页。
… Page 65…
先设计一座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院子的其他三面分别设计一些比较次要的
建筑物,使院子形成一个大致的方形。住宅的大门多在东南角上,门内迎面
是影壁。院子常分前院和后院,后院面积较大,长辈居住的正房位于院北,
晚辈住东西厢房,周围有走廊联系。
江南地区的封闭式大型院落,常在中央纵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
住房,在左右纵轴线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厨房与杂屋,形成中、
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
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商贾云集,有钱人家比较多,
对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环境的美化不遗余力。除了使起居的基本空间建造得舒
适完美外,还常耗费巨资修造私人园林。苏州的“留园”是清代江南私园风
格的代表作。该园位于苏州西阊门外,明代已有基础,在嘉靖年间是徐氏建
东园,后来被废弃。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富户刘恕用它来筑建寒碧山
庄,因“刘”与“留”同音,后人称之为“刘园”或“留园”都无不可。它
占地50多亩,比起皇家园林微不足道,较之其他富户的园林也不算大,但因
结构精巧,却十分有名气。它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每个部分
都建有庭院和楼台,而且各有重点和特色。其中,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
二年 (1876年)增建的,越出了本书讨论的时限。这里只看原先的中部,有
清澈明净的山池,倒影如在镜中,假山亭台环绕,石峰挺立,高低虚实错落,
形态别致。池东南两侧建有厅、楼、廊等建筑,与西北山林相对,更显得象
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而这画面又是顺天然而成,说明民间园林和皇家园林
在美学追求上是一致的,但以精微小巧见胜。
苏州之外,杭州、松江、嘉兴等在明代也是私园众多的城市,到了清代
继续发展,扬州更以园林最为密集称著。扬州同时成为18世纪的重要画派“扬
州八怪”的活动地区,他们生活在这诗情画意中,又把这诗情画意再现于笔
端,决不是偶然的。
随着西欧各国对华交往(传教、贸易、殖民扩张和文化交流等)的发展,
西方人士在中国居住者日益增加,西式民居也逐渐多起来,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后,广州十三行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基地,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南京条约》订立之时,它的对外专营特权才被取消。在此前后,该地
商行纷纷改为西式,几乎全是三层楼房,家具也仿照西式,特别豪华的建筑
物内还有宴会厅、图书馆和花园等。美国人亨特曾著有题为《广州“番鬼”
①
录——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1825—1844》一书,提到十三行“从
西边起,第一家为丹麦馆;与之相连的是一列中国人的店铺,临着靖远街,
隔街东面为西班牙馆,再东为法国馆,紧挨着整个法国馆的为行商章官的行
号;再东为同文街,再东为美国馆,再东为宝顺馆,紧挨着为帝国馆,再东
为瑞典馆、旧英国馆和炒炒馆……新英国馆的高墙临着巷边,再东为荷兰馆,
相邻为小溪馆。”又说:“在新英国馆前面有一条宽阔而有列柱的长廊,伸
向河边,它的列柱支撑着屋顶,山墙上刻着一个大英帝国的徽记和一句用拉
丁文写的格言 ‘为了国王和英国政府的利益’,以它来代替 ‘恬不知耻’;
荷兰公司也有一条类似的长廊,也有国徽,格言是 ‘我支持’。”按该书的
附图,各馆背后沿着珠江有两大花园,即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
18世纪中叶以后,广州本地中国人也成批成批地把原来居宅改建为西
①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 Page 66…
式,后来称之为“洋楼”,以便“招诱夷商投寓”,赚取高额租金。这种做
法引起清政府的干预,但终于欲禁不能,只好任其漫延。接着广东沿海其他
城市也陆续出现相似情况。其实这是中西建筑风格进入互相交融时期的一种
必然现象。
宗教建筑
前面说到清代雍和宫从王府改变为喇嘛寺院,已是当时的宗教建筑的重
要例子。“雍和”藏文为“甘丹金恰灵”,意思是“吉祥威严宫”。清朝统
治的版图广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信仰宗教不尽相同。佛教在汉族中很有势
力,而且在藏族和蒙古族发展成自有特色的喇嘛教等。清代佛教建筑新兴者
不少,往往规模宏大壮观。别的宗教也在17、18世纪建造了一些重要寺院或
教堂。下面选择较著名的作些介绍。
佛教建筑除雍和宫外,按创建时间顺序,主要有:西藏拉萨布达拉宫(1645
年)、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大经堂 (1696年)、甘肃夏河拉卜楞寺 (1709)、
承德喇嘛寺庙(1713年)、云南傣族佛塔(1725年)、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
塔(1782年)等。布达拉宫是一组大型建筑群,原先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
干布时,后来毁于兵火,17世纪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错受清朝廷册封后,曾
在康熙的支持和资助下重修,历时半个世纪,主楼面积9万平方米,13层,
最高处115。4米,依山而砌,宫墙最厚达5米多,外观气势宏伟,内部结构
严谨绚丽。参与工程的除藏族工匠外,还有汉族、满族以及尼泊尔的熟练名
匠。所以它在藏族风格的基础上还融合了兄弟民族及友好邻邦的建筑特点。
河北省承德喇嘛寺庙也是大型建筑群,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
的山地上,共分11组。现存八座,就是:溥仁寺 (建于康熙五十二年,即
1713年)、普宁寺 (建于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普佑寺 (建于乾隆二
十五年,即1760年)、安远庙 (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普乐寺
(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即1766年)、普陀宗乘庙 (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即
1771年)、殊象寺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须弥福寿庙 (建于
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其中,普乐寺俗称圆亭寺,是在巴尔喀什湖附
近的哈萨克族和葱岭以北的柯尔克孜族不断派人进京朝觐的情况下,特别建
立它来庆贺民族关系的密切的,寺内有钟鼓楼、天王殿等建筑和乾隆御制《普
①
乐寺碑》。普陀宗乘庙模仿布达拉宫 ,为庆祝乾隆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
辰时接待国内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而建,主体建筑大红台高42。5米,宽59
②
米多,整个庙群掩映在松柏之中,十分庄严华丽。须弥福寿庙是乾隆七十寿
辰时为礼待远道前来的班禅而建,寺内有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妙高庄严殿
(供班禅讲经)和吉祥法喜殿(班禅寝处)等建筑,综合了汉藏风格。
甘肃南部夏河的拉卜楞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规模十分
宏大,占地达1300多亩,是喇嘛教学经讲经的重要基地,内设六大学院,建
有众多佛寺、辩经坛、印经院、藏经楼、佛塔和活佛公署等大型建筑物 50
座,还有一般喇嘛住房1000多间。其中,闻思学院(即铁桑浪瓦札仓)的庭
院和经堂十分宽敞,仅后者就可容纳僧众4000人;其佛殿高居临下而进深
小,光线幽暗,表现了佛界气氛的玄妙和神秘。
清初的佛教建筑,包括原来已有的及新建的,数量十分可观。据康熙六
① “普陀宗乘”的藏语音为“布达拉”,故此庙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② 须弥福寿庙仿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是“札什伦布”的汉译。
… Page 67…
年 (1667年)官方的统计,各省共有官建大寺6073处,小寺6409处;私建
①
大寺8458处,小寺58682处 。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和内蒙的喇嘛寺院
最多。寺院中佛殿高大而佛塔高耸,常是共同的风格。
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建筑,在清代建国以后也有新建。维吾
尔族在18世纪初动工的哈什市阿巴伙加玛札特别值得一提,它是一组大型建
筑群,包括主墓室、四座礼拜寺和一所教经堂,占地共达40多亩。礼拜寺中
的高礼拜寺的造型富有特色,外殿开敞,转角处有两座塔楼,与大门两侧的
塔楼互相映衬,构成伊斯兰教建筑的典型轮廓。其余的礼拜寺是低礼拜寺、
大礼拜寺和绿顶礼拜寺。大礼拜寺有高大的前殿,列柱林立,后殿的拱顶低
矮,都显得幽暗而神秘。主墓室是全部建筑物的主体,以四个大尖拱支持一
个穹窿形墓顶,外建围墙,其四周有塔楼,高耸壮伟。阿巴伙加玛札的独特
格调反映了中亚伊斯兰教建筑在维族人民的努力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包
括吸收了汉、回、藏各族建筑的一些因素而加以演化。装饰精巧华丽是维族
建筑的重要特点。
西式基督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