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成切分节奏后形成的新舞种。美国土地上古代原有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也
很有特色,但是白人对此长期毫无所知和毫不关心。等到美国音乐家们看到
印第安人能够使美国音乐拥有更丰富的旋律时,这个古老人种的人口已大为
减少,幸存者也已被赶进“印第安人居留地”内。但后来的研究者还是很有
兴趣地了解到,北美印第安人既爱歌唱和奏乐,也爱跳舞。舞蹈是他们的生
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的用于表达礼仪,有的与社交或劳动紧密联系,有的
是巫师驱魔治病的程式,有的是男女求爱的表现,形式很丰富。
(2)拉丁美洲的音乐和舞蹈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16世纪初,它像包括美国在
内的北美地区一样沦为殖民地,统治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时期一直
延续到19世纪初。在相继获得独立前,拉丁美洲各国分别归属在各大总督区
内,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北美地区。在17和18世纪,那儿的艺术发
展,在绘画等领域里还没能取得值得一提的成果,但是在音乐和舞蹈方面,
却逐渐形成一种混合体,包括力图起主导作用的欧洲传统因素,以及黑人和
印第安人因素。
像在美国那样,欧洲人带来了宗教音乐,以教堂为中心普及宗教赞美诗
歌曲,树立宗教感情,同时也培养了普通人对音乐的爱好。传教士还指导练
习小提琴和长笛等欧洲乐器的演奏,在教堂里也有管风琴师。但从总体上,
这种属于高雅艺术范围的音乐进展缓慢,而群众音乐和舞蹈活动就以较快的
速度向前发展。欧洲来的移民以自己家乡的艺术为基础,虽然力图起主导作
用,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他们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在墨西哥、阿根廷、
乌拉圭和巴拉圭,欧洲音乐的势力确实较大。特别是墨西哥,在西班牙影响
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欧洲和印第安的混合音乐,在那儿产生的一种情绪热烈
奔放的舞蹈“恰空舞”,后来反过来首先经过西班牙而传遍欧洲,在17世纪
很流行,并发展为乐曲名。在加勒比海地区,西非黑人音乐的影响大些,产
生了非洲和印第安混合音乐。但在这一地区,具体的某个国家由于某些原因
也会出现不同情形。例如古巴的民间音乐既有含浓郁的西班牙风味的“瓜希
拉型音乐”,以抒情的曲调流行于广大农村,又有非洲色彩突出的音乐。在
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欧洲移民迁入的数量多,
白人、混血人和克里奥约人(土生白人)占大多数,所形成的克里奥约音乐
实际上是欧洲音乐的变种,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是歌舞曲,种类很多。不过
阿根廷的西北部边缘省份还有源自印加文化的印第安传统音乐,其中一种三
声音阶歌曲叫“巴瓜拉”,其音域狭窄,乐句短小,装饰音少,演唱时还夹
… Page 100…
有假声,节奏自由,而且常常边唱边击鼓。
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紧密结合是拉丁美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下面的
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著名的桑巴舞最初形成于从非洲来到巴西的黑人
中。每日辛勤劳动结束以后,他们常常聚集在住地前空地上寻欢作乐。除了
唱歌,人们还拿起任何可以击响的杂物击打节奏,一面就跳起舞来,渐渐形
成一定程式,就是桑巴舞的雏形。有些研究者指出,桑巴是非洲文化在舞蹈
领域里开于拉丁美洲最早的一朵鲜花。后来在19世纪,经过专门的音乐家和
舞蹈家对它进行提高,使它变得更活泼、更有生气,动作更丰富,以至在群
众性桑巴舞之外又产生了表演性桑巴舞。哈拉韦则是18世纪产生于墨西哥中
部地区的民间歌舞,它后来传遍全国,并成为墨西哥歌舞艺术的一个典型代
表。
2。非洲黑人的艺术
(1)建筑和雕刻艺术
古代非洲,不只是北非的埃及,以及其后的北非阿拉伯国家,还有中部
和南部非洲的黑人国家,都先后给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虽然各有大
小,情况不同,但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后来,与欧洲和亚洲比较起来,非
洲显得落后了。在14世纪中叶发现了新航路以后,西方殖民列强开始对非洲
各国进行侵略与掠夺,造成非洲陷入更加落后的境地。非洲文化的自然发展
进程被破坏了或扭曲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停滞不前,那种认为只需赞
美古代非洲文化成就而不用提及近代非洲文化创造的观点是不妥的。首先,
在艺术的领域里就应指出非洲人当时的新成果,不管数量是多是少。不过,
这样做颇为困难,因为受到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未够全面、深入和具体的限
制。因此,在这里只能举若干例子,并且只作简单的说明。着眼点在于特别
容易受忽视的黑非洲国家。
①
在建筑方面,首先可以看看中非当时的罗兹维王国 的石建筑物。罗兹维
人在自17世纪后期起到1834年止统治的国度里,继承了中非地区先前已有
的传统,采用自己设计的新式样,添造了一些富丽堂皇的石建筑宫殿,主要
有德赫洛—德赫洛宫和纳拉塔利宫,其墙垣图案多姿多采,相当生动。在王
国的另一行政中心克哈米,宫殿除了围墙外,还有荫蔽的过道。罗兹维人继
承的是津巴布韦石建筑传统。津巴布韦位于南罗得西亚的西南部,那里有一
群大型古建筑物,主体有二,一个是建在约700米高的山顶上的卫城,有15
米高的堡垒,4—5米厚和10米高的围墙。另一个是在它下面椭圆形建筑物
(称为“圣堂”),也有围墙,里面有两座圆锥形塔,高10米。在这两大建
筑物之间还有一些石屋遗址。这些建筑十分宏伟,都是用当地的花岗石块堆
砌而成,不施灰浆,要有高度的技术水平和周密的劳动组织才能完成。它始
建于9世纪,并不是在一个时期内就全部建成,而是经历了漫长岁月,一直
到17世纪还在继续进行。在罗兹维王国期间,“圣堂”围墙经过改建,其东
端外圈砌成双山纹图案,显得特别壮丽。一直到19世纪初,罗兹维人还在这
里举行宗教仪式。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应该提及它。另外,在罗兹维王国边境
上的伊尼安加地区住有不少部落群,他们同样有一套别出心裁的建筑技术:
① 其领土包括现今马塔贝莱兰和马绍纳兰的大部分地区。
… Page 101…
在海拔5千呎以上的高地上建造了以“地窖”(实际是关牲畜的围场)为中
心的住宅群,住宅都是茅屋,建在“地窖”周围的高堤上,形成一种风格特
殊的民居式样。
非洲的建筑成就还在沿几内亚湾的西非南岸的国家里出现。那里有个贝
宁王国,16世纪葡萄牙人记载说贝宁城是个工艺发达的城市,城周围长达3
英里。17世纪荷兰人报导说贝宁城街道宽阔,房屋鳞次栉比,王宫宏伟。贝
宁同时以工艺品的制作称著,铜制铸雕、牙雕和木雕的艺术水平令人赞誉不
止。在非洲大多数地区,木雕特别普遍,主要是小型雕像和面具,其传统源
远流长,但在非洲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能保存至今的木雕艺术品不可能是17
或18世纪以前的制品。黑非洲部族众多,分散在不同地区,但制出的木雕艺
术品在风格上常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喜欢夸张,而
又朴实轻盈。同时,各部族各地区又往往各具特色,例如多贡族的雕像动态
优美,表情生动;因为部族中多擅长骑马,所以有骑马的雕刻品。又如鲍勒
族喜欢把人像或头像与日常用具结合起来,人像小盒之类很常见,门户上和
剑柄上常有浮雕,等等。除木雕、铜制铸雕和牙雕外,在一些部族里也出现
了泥巴浮雕,例如埃维族的王宫在18世纪初就创作了精美的泥巴浮雕,以战
争故事或寓言为主题。面具制作技巧也都很高超,艺术风格同样多姿多采。
(2)音乐和舞蹈
非洲黑人自古有自己的传统音乐和舞蹈。7世纪以后它受到阿拉伯人带
来的伊斯兰教文化的广泛影响,15世纪以来欧洲人则把欧洲文化引进黑非
洲,起初欧洲的教士企图反客为主,在宗教活动中禁止使用非洲音乐,但后
来发觉通过非洲音乐能更快地实现传教的目的,改而利用当地的传统曲调,
于是产生了有非洲音乐风格的赞美诗。同时,非洲人也逐渐熟悉了欧洲音乐
和乐器。16至18世纪可以说是非洲传统音乐和欧洲音乐不断相互交流和融
合的时代。但是黑非洲地域广阔,各部族的文化传统本来就各有特色,接受
外来影响 (除阿拉伯和欧洲的影响外,还有犹太人以及印尼——马来人等的
影响)的角度和程度又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区各部族的音乐千差万别,多采
多姿。其中西非和中非的音乐的节奏复杂,富于变化;东非和南非的音乐特
别喜欢用鼓,以鼓为“灵魂”,而且多声形式发达,调性明确。
非洲黑人热爱音乐,也擅长舞蹈。在17和18世纪的木雕人像和面具中,
有大量反映歌舞的作品,例如有刚果的巴奎勒族的舞蹈面具等。非洲舞蹈分
传统礼仪舞蹈和民间自娱性舞蹈。前者是为一定的宗教、祭祀、庆典和习俗
的目的而跳的舞蹈,有相应的程式和严格的音乐造成一种神圣的气氛,作为
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非常受重视。舞蹈的种类包括敬神舞、驱邪舞、
割礼舞、葬礼舞、狩猎舞、耕种舞等。国王登基、宣布法令等也举行礼仪舞
蹈。民间自娱舞蹈常常是即兴活动,有的是比赛项目,有的是表演,还有人
人都参加的。舞蹈的伴奏乐器是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能使节奏强烈、动作
丰富的特征得到充分发挥。在“长者歌手”的领唱下,人们还以合唱叠句的
形式配合,有时伴以喊叫声,使气氛更加热烈。非洲黑人音乐和舞蹈,对于
世界音乐和舞蹈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贡献。17世纪起,有800万非洲黑人被当
作奴隶运往北美,他们大大促进了美国音乐的形成。此外,黑人歌舞还是现
代西方许多流行音乐与舞蹈的重要渊源。
… Page 102…
3。大洋洲土著居民的艺术
大洋洲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并包括周围或远或近的众多的岛屿
和地区。在18世纪下半期欧洲移民大举进驻以前,这里只有土著居民,他们
也有丰富的艺术创作活动,虽然大多处于原始文化阶段,但其成果不容忽视,
是全人类的丰富多采的艺术宝库的组成部分。对于本书来说,这些成果中的
哪一些是在17和18世纪取得的,这一问题比在非洲更难确定。不过,也不
是连一点点办法都没有。
令人们感到庆幸的是,欧洲移民的来到新西兰时,没有使当地的土著毛
利人的艺术传统完全中断,他们继续从事传统雕刻,制作带有雕刻图案的器
具,如乐器、祭器、武器、饮具、烟斗等。以木雕为主,兼有石雕、骨雕。
也在独木舟的船首、船尾和舵桨上以雕刻为装饰。他们喜欢刻人像,偏好螺
旋形图案,也爱动物形象。在用于公共集会的建筑物里,这类雕刻既是装饰,
也是某种象征。毛利人还擅长纺织和编织,妇女用的亚麻布常有美丽的花纹,
麦杆编成的日用品,如篮子、盘子、扇子等,都有彩色图案。这一切,欧洲
人在刚刚到达新西兰时都亲眼看到了,它说明包括17和18世纪在内的近代
毛利人的艺术水平已经很高。
在大洋洲诸岛上,有的地方崇拜石文化。例如,汤加王国的首都郊外有
一著名的石柱建筑,叫“哈安蒙加”,由两块巨大的珊瑚巨石相对而立,加
上横卧的石条,形成高5米宽6米的石门,上面刻着许多奇怪的线条,可能
是古代的天文资料。如果说这座石门是比17和18世纪早得多的时代(12世
纪左右)建成的,那么复活岛上的巨形石雕像就始刻于7世纪而延续到 17
世纪了。石雕像总数达到600多座,最高的近10米,最重的超过80吨,一
般的高4—5米,重4—5吨。虽然已经考证到最迟至1680年复活岛居民仍热
心于采石和刻像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此后却停止了下来。在大洋洲的范围
内,这是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然而不幸的是欧洲人到来以后,岛上土著居
民几乎完全灭绝,现有岛民中极少是土著后裔,这使科学家研究这些石雕像
的奥秘失去最好的“活档案”。
大洋洲土著居民的音乐和舞蹈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祭祀
和庆典要以歌舞作为重要仪式,劳动之余也以歌舞娱乐。因为生活在广阔的
大自然中,他们善于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如新西兰的毛利人最喜欢模仿
鸟鸣,而澳大利亚的土著常以兽类的蹦跳方式舞蹈,同时化妆成相似的模样,
系上“尾巴”;或者以舞蹈模仿狩猎、捕鱼等动作,表现劳动的过程。对许
多土著来说都重要的,还有表演祖先的图腾舞和各种神人舞。各式各样的面
具配合了歌舞化妆的需要,对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
… Page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