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第十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 >

第3章

第十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第3章

小说: 第十讲 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王侯的称呼都不是老子起的名称,但是他发掘出中间的含义和智慧。试想,王侯尚且要求如此,那么一般人可以想见,当然也更应该“处下”了。
  大家也许觉得这一理念、智慧离开我们现代人太远了,侯王的名称与现代人有什么关系啊?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子的理念与智慧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过又是因为融化了,显不出间隔距离,大家太熟知了,因此反而浑然不知其来源了。
  比如,当下的市场经济中,大家都听惯了一些套话。常听说“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等等。什么叫“消费者至上”?什么叫“顾客是上帝”?这不就是暗合老子的理念智慧了?在生产厂家、企业家、商家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上,你自己要“处下”。你要定位在下位层面,而要让对方消费者、顾客处在上位层面,而且还要是“至上”层面。这就不仅在上面,而且是在最高处,就是“上帝”。
  还有啊,政府的官员、公务员都自称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什么叫人民的“公仆”、“勤务员”?人人都懂,那就是“我”在下位,人民在上位,我的地位不是高高地居于人民的头上做官当老爷,相反“我”是人民的仆人、奴隶、勤务员。
  老子如果听到今人的这种理念,他一定会说:“然也,是也!”他也许会含笑地说:我的主张就是这样的,处下!这就是道的所在,这就是应当遵循的道!
  但是,今天商家中的一些人把“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只看作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其实心里在想,哪里真有上帝?谁看见了上帝啦?要真有上帝的话,我自己先是上帝!因此在行动上,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上位,消费者、顾客是下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有这么多的屡屡禁止不了的伪劣产品、假冒产品,不断冒出来害人,吃了奶粉会变成大头娃娃,喝了工业酒精做的白酒就中毒等等,真是层出不穷啊!
  还有一些官员啊,也并不真的甘心去做人民的“公仆”、“勤务员”。有人也许心里想,傻子才去做人民的“公仆”、“勤务员”呢!所以不就有这么多的、络绎不绝的、层出不穷的一批批被揪出来的贪污、腐化、腐败分子?老子对于这些只会冷笑一声,他冷笑的是你们不遵守“道”,不依循“处下之道”,那么你们当然就会受到惩罚了。这就叫自食恶果,也就是自己吞下了不“处下”的恶果了! 
  我们再来说,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面对着高高在上、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人,都不太使人能接近他、亲近他。有一些新贵,比如老板、老总、大腕啊,只“处上”,而不能或不会“处下”,就往往较难处理人际关系。
  再比如现在有少些大学生、研究生把自己看作天之骄子,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就缺少“处下”的理念和智慧,不肯处下、居下,一毕业出去就想工资要高,一到单位位子要好,还要别人对他重视。这怎么能行呢?现实生活并不是他们所能意料到的,结果处处不顺心。
  有一位智者说得好:比如上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向对方弯下腰,蹲下来,坐下来,简单的三个动作往往拉近了你和对方的关系,平等了彼此的定位。这样的人善于相处,因为你“处下”了,因为你尊重对方,平等待人了,当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也许是很可以启发大家心智的。
  其实“处下”不是无能,“处下”是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这才能使得人际关系和谐。
  “处下”的内涵很多,有时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善于长跑的优秀运动员,他往往不在一开始跑在第一,而是紧紧跟在别人的后面,不露声色,处于下位。然后在最后的关键时候,一下子冲到第一夺取了冠军。还有一些善于打拳的武术家也往往不轻易打出第一拳,先处下,这是因为要观察对方,探清虚实,摸清路子,然后再后发制人。这里面的道道很多,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的!
  我们再来讲一个外国的现代事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他领导的20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而能够保持了25%的年增长率。这很不简单!我们如果用老子的理念与智慧来分析,其中有一条就是能够智慧地“处下”、“以下为上”。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总裁后,就主张“管理越少越好”,这有点像老子的理念。这样他就有时间去“处下”、“为之下”,也就是他走出总裁的高高在上的办公室,去走访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更多时间与中层、低层的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才,启用人才。
  他的这种理念和智慧也很有趣,我想大概是从自己由“处下”到“处上”这种艰难的经历中反思出来的。据说,他小时候口吃,结果父母考虑他的这种情况,就给他找了一个“球童”的活儿。这“球童”是干什么的呀?就是专门在高尔夫球场中为别人捡球的,不用开口。这种工作当然很“处下”,很底层,打高尔夫球的人当然有的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种地方工作,他难免会看到或受到那些所谓的处上的、成功人士的颐指气使、傲慢不逊,这些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
  这激发了他也想做一个“处上”的成功人士,因此当他回到学校时,就发奋用功学习,后来成绩优异,被通用公司录用。当然他一进去还是“处下”,但是那种“处上”的理想在召唤他。有意思的是,他有老子说的自知之明,知道反正自己口吃,那就少说话,多干活,结果因为成绩突出,就往上升,最后当上了总裁。这也就像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
  这位总裁由球童之“处下”学习成绩之“处上”从而录用;又由通用公司中的一般工作人员的“处下”当上总裁的“处上”管理理念的“处下”获得人生的成功。虽然他大约不一定学过老子的“处下”理念,但是他的行动轨迹是合乎“道”的,因为符合“道”这一规律,那么自然和老子的理念也就十分密合了。这可以作为解读老子的一个外国的例证。
  用人中的“处下”
  老子在人际关系的“处下”理念中还有一个大智慧,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要成功,你要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还得依靠别人。你事业做得越大,你需要依靠他人的就更多,那么你非得“善用人”。你要“善用人”,那就一定得能够“为之下”,就是处在对方的下面,对人谦卑,否则谁愿意听你使唤?
  战国时代燕昭王复国,接受的是一个残破的燕国,内外交困,国势虚弱。当时的燕国,在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
  燕昭王迫切希望重新振兴国家,急需人才。他要用谦卑的礼节和优厚的礼物去招贤纳士,于是去请教燕国的贤士郭隗,如何才能得到人才。郭隗就用“处下”的方法来开导燕昭王。郭隗讲了几个层次的情况;
  第一个层次是,能够建立帝业的人和老师相处,这意思就是帝者能够礼贤下士、以贤人为师。
  第二个层次是,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
  第三个层次是,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
  第四个层次是,亡国之君与仆役相处,就是说这些亡国之君妒贤忌能,他们所信任的人只不过是一些惟命是从的仆役小人。
  这四个层次表明,越是要成就大事业的就越是要尊重贤人,善于“处下”。郭隗又进一步分析了“处下”心态、态度的几个层次与招引人才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如果谦卑地虚心侍奉老师,向他好好学习,那么比自己的才能强百倍的人就会来到。
  第二个层次是,如果做事情奔走在别人的前面,休息却在他人的后面,如果最先向贤人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那么比自己才能强十倍的人就会来了。
  第三个层次是,如果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地迎上来,自己也有礼貌地迎向前,那么和自己才能同样的人就会来了。
  第四个层次是,如果靠着桌子,拿着手杖,斜着眼睛指挥别人,待人不礼貌,那么只有服杂役的仆人一类的人来了。
  第五个层次是,如果对人狂暴凶狠,打击别人,跳跃顿足,并且发怒训斥人,就只有刑徒和奴隶来了。
  虽然当代人对于当时那种社会文化背景已经不太熟悉,读起来感到有些不顺畅,但是如果我们今人细细地解读其中的信息,那么核心的意思就是,你越是希望得到大人才,你就越是要谦虚谨慎地处在贤者、人才的下面。这里有一种对应的关系,你的“处下”达到什么档次,就有什么档次的人才来到。
  我们大家比较熟悉《三国演义》,就再举这里面的例子来解读。刘备是一个特别善于“处下”的人了。他的事业成功和他会用人很有关系,而善用人又在于他善处下,正如老子说的;“善用人者为之下。” 
  我们来看一看,刘备是怎么“处下”的。刘备的身份很高贵,属于东汉远支皇族的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被称为皇叔。虽然当时的刘备已经穷得只靠编草席、卖草鞋勉强过日子,但是他的血统依然高贵。他这种出身很高的人,却愿意并能够“处下”,和关羽、张飞结拜成兄弟。张飞是什么人?是“卖酒屠猪”的。关羽地位也不高,而且是杀了人在江湖上避难的。刘备就能“处下”,三人在张飞家的桃园结义,于是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基点。
  那时各地起兵镇压黄巾军,刘备也召集了一批人,想干出一番事业。刘备特别能发挥他善于“处下”的才能,不断地在“处下”中求生存,求发展。他先投靠过公孙瓒。后来他解了徐州之围,并投靠了徐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因为他善于处下,结果陶恭祖三让徐州,最后刘备做了徐州牧。
  第一次,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很真诚地说了三条理由:一是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足了;二是两个儿子不肖,没有才能;三是你刘备是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刘备推辞说:“此事决不敢当!”刘备坚决不肯接受。关羽说:“既然人家相让,兄长你就权领这州事吧!”张飞说:“又不是强要他的州郡,把牌印拿来,我代你受了,不由我哥哥不肯。”可是刘备依然坚决推辞,甚至拔出宝剑,准备用自杀来表示不接受。最后刘备驻军在小沛。
  第二次陶谦要把徐州让给他,刘备又坚决推辞了。
  第三次陶谦病重了,临死时坚决把徐州让给刘备,最后刘备在群臣的要求下,又在徐州百姓哭拜在地的请求下,终于接受了管理徐州的大事。刘备在这样的一次次“处下”中获得了最广泛的民心,他当徐州牧就有了深厚的基础了。这就是他“处下”的智慧与结果。
  再说徐州是陶谦让给刘备的,但是后来吕布又逼迫刘备把徐州让给他,刘备一观察形势,自己力量太小,搞不过吕布,不吃这个眼前亏,先“处下”,先咽下这口气,就把徐州让给了吕布。这是刘备的又一种“处下”。
  后来刘备又投靠了曹操,他也善于“处下”。他用“处下”的方法,与曹操交往,保全自己。他知道曹操会监视他的动向,他就一天到晚在菜圃里种菜,让曹操知道他是无用之辈。后来大家熟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段,更加玄乎。青梅熟了,于是曹操邀请刘备边尝青梅,边饮酒,边谈论,目的却是考察他。曹操借天气气象说龙、说英雄,要刘备说出当时谁是天下真正的英雄。刘备说遍了天下的人物,像袁术、袁绍、孙策等等,就是不说曹操,也不说自己。最后曹操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方今天下,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千方百计想要隐瞒起来的远大心志,自以为不为曹操所知,但是却被曹操一言说中。这一吓,吓得把筷子都掉到地上了。这时正好打雷下大雨,刘备极其“善为之下”,他马上弯腰去捡筷子,用自己历来胆子小怕打雷来掩饰。结果是换来了曹操的冷笑,认为刘备的确是个无用之人,英雄难道还怕打雷吗?这就瞒过了曹操。大家想想,如果刘备“处下”的功夫不修炼到家的话,那就有危险了。
  后来他又投靠袁绍、刘表,在“处下”中前进,在“处下”中积聚力量,在“处下”中百炼成钢。特别是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诸葛亮这个大人才,从此三分天下。这里刘备为得人才而将“处下”的功夫表现得炉火纯青。
  第一次,刘备去茅庐没见到诸葛亮,张飞怎样说的?张飞说:“既然见不到,那咱们自个儿回去算了!”刘备怎么说?他说:“不,再等待片刻!”关羽怎么说的?他说;“倒不如暂时先回去,再派个人来探望,不算晚。”就这么几句话,三个人的人际交往的“处下”理念的档次全部反映出来了。档次最低的是张飞,中间的是关羽,最高的是刘备。
  第二次,刘备是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的,这就好像老天在考验他们“处下”的诚信度。果然张飞最有意见,他说:“天寒地冻,打仗尚且都停了,难道还该跑这么远的路来看一个没有用的人吗?不如回新野去避避风雪吧!”
  刘备高水平啊,他说:“我正要让孔明看看我的殷勤的情意,如果兄弟怕冷,你就先回去吧!”他要让孔明看到他的“处下”的诚信深度。但是没有碰到,只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回去后,转眼到了春天,他郑重其事地占卜,又斋戒了三天,又去拜访诸葛亮了。
  第三次,刘备去卧龙岗时,关羽、张飞都很不乐意了,很有意见,拦住刘备不让去。他们两人认为,刘备已经去了两次,那份礼节也太过了。诸葛亮肯定是徒有虚名,所以避开,不敢见面。他俩的理念是“毋以贵下贱,毋以众下寡”。这就是,不要让尊贵者处于低贱者的下面,不要将众人处于一个人的下面。这就和老子的理念完全相反了。张飞甚至说:“不用你刘备亲自去,我用一根麻绳把他捆了来。”《三国演义》水平很高,把人物一个个写活了。
  最后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一番隆中对,果然让刘备豁然开朗,眼睛一亮,看到三分天下的美妙远景。但是当他邀请诸葛亮马上一同前往新野时,诸葛亮没有答应,说自己一向乐意耕锄,不能奉承遵命。于是刘备哭起来,哭得很苦,掩面而哭,把衣衿袍袖都哭湿了。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再次感动而出山了。
  这些可以说明刘备真是老子所说的“善用人者为之下”了。如果大家细心体会,可以看到刘备在交友中怎样“处下”,在斡旋中怎样“处下”,在对付“政敌”中怎样“处下”,在寻求人才时是怎样“处下”,在求生存中怎样“处下”,在发展中怎样“处下”,这也许会给我们很多启迪。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处下”有时与人们的关系太重要了。比如三个人中张飞的不能“处下”最为突出,如果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角度来看,那么也很能启人思考。
  张飞镇守在阆州时,传来关羽被东吴所害的消息,《三国演义》中写道,他是早晚哭泣,血湿衣襟,诸位将领用酒来劝解他。但是张飞如果醉了,怒气更加厉害,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