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

第20章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20章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极容易发生偏差,需要对什么是“大量多余财产”有十分明确的理解,
因此很有必要用“不是少量多余财产”去说明“大量多余财产”,当然,其
作用仍然是强调。

第二,对在性质上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或概念加以说明强调。

。。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
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
执行。(《关于健全党委制》)

这里如果对“重要的问题”不从性质上加以解说和强调,就会忽略何者重要,
何者不重要,而一经解释和强调,就会注意考虑在支委会上应该讨论的是哪


些问题了。又如:

关于经济民主,必须使士兵选出的代表有权协助(不是超过)连队首
长管理连队的给养和伙食。(《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

“协助”和“超过”本是两种性质,但一旦“有权”时,“协助”便容易变
成“超过”,用“不是超过”来说明一下“协助”,协助时就不会产生“超
过”的偏向了。

第三,对范围上容易被忽略的词语或概念加以说明强调。
例如:


目前关于反革命分子的情况,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说明:还有反革命,
但是不多了。。。事实是还有(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 
还必须继续和他们作斗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丈中的“还有”,既是说数量有限,也是说仅仅是局部存在,但是它极容易
滑到“到处都有”上面去,这个范围不易控制。而毛泽东用“不是说每一个
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强调说明,就能引起注意,不会扩大打击面,避免“左”
的倾向的产生。

第四,对容易发生歧义的词语或概念加以具体说明。例如: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就
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
灭其肉体)。(《论持久战》)

在战争中,什么叫“消灭敌人”?如果从字面上或仅从一般的理解,既可以
理解为“完全消灭其肉休”,又可以理解为只是“解除敌人的武装”和“剥
夺敌人的抵抗力”,而毛泽东所说的“消灭敌人”的含义,指的仅仅是后者,
因此他所做的说明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发生滥杀俘虏等偏向。

以上我们介绍的四种情况的强调说明,对强调说明的内容,毛泽东都加
了括号。有时,他也不用括号,而用“。。即。。”之类的语式作强调说明。
例如:

我们认为,。。对于那些积极地并严重地反对人民民主革命和破坏土地
改革工作的重要的犯罪分子,即那些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分
子,判处死刑,是完全必要和正当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什么样的犯罪分子是“重要的”?这也是很难把握的标准。毛泽东说,“即
那些罪大恶极的”。这里就没有用括号,而是用了一个“。。即。。”的语
式,对“重要的”作了强调说明。这种形式的强调说明,毛泽东用得比较多,
可以不必多说。

以上评述的,都是比较简略的强调说明。有时,他为了强调说明更为复
杂的内容,就要多用一些笔墨。1949 年初,国民党政府要求与共产党和平谈
判。我党发表声明,要求和平谈判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逮捕和惩办日本战


犯。然而,国民党政府却在不久之前将260 多名日本战犯连同其主犯冈村宁
次一起送回了日本。于是毛泽东在《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
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中说:

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的先生们,你们这件事做得太无道理了,太违反人
民意志了。我们现在特地在你们的头衔上加上卖国二字,你们应当承认了。
你们的政府很久以来就是卖国政府,仅仅为了节省文字起见,有时我们省写
了边两个字,现在不能省了。

毛泽东对“政府”之前的“卖国”二字特地作了详细说明,这就使人们对国
民党反动政府的性质认识得更明确了;如果不说明呢,那就可能引不起注意。
这个说明,实在是点睛之笔。

2。明确地提出问题
①善于提出问题
观点是文章和讲话的重要内容,问题也是重要内容。凡是“重要的带有
指导性的”文章或讲话,都应该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写作或发表的,
其中有些文章或讲话,就是为了回答革命或工作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而写作或
发表的。

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都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所以都明确地提出
了具体问题。翻开《毛泽东选集》的目录,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所有文章和
讲话的大标题和小标题几乎全部是各种类型的具体问题,或者其中包含着某
种具体问题。其中许多文章的大小标题是《关于。。的问题》、《。。问题》、
《关于。。》,有的还以设问句形式为题,它们都属于明显的具体问题;还
有些标题如《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整顿党的作风》等等,
也都明显地看出其中的具体问题。也有些标题,表面上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如《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蒋介石在挑动内战》、《国民党进攻的真
相》等等,实质上其中也都包含着某种具体问题。

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在提出总问题之后,常常把它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例如,《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这个标题就是
一个总问题,正文中又分为“和平问题”、“民主问题”、“革命前途问题”、
“干部问题”、“党内民主问题”,以及团结问题等等:《关于纠正党内的
错误思想》,这也是一个总问题,正文中分为“关于单纯军事观点”、“关
于极端民主化”、“关于非组织观点”等五个小问题。

另外,毛泽东不但习惯于利用文章和讲话的大小标题和开头提出问题,
而且在行丈中间也经常随时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在各个层次或段落的开头或
过渡之处,就每每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具体问题(关于设问方面的问题,请参
阅下文有关内容)。在行文中随时提出的问题,还往往提得十分深刻。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讲过这样一段话: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
国民党对解放区曾发动过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动员了所有的力量,
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其残酷性“举世未有”,但军事“围剿”的结果是红军
北上抗日的胜利,文化“围剿”的结果是“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这两种
“围剿”的共同结果是全国人民的觉悟。——毛泽东的这些话本身就包含着
深刻的问题:国民党下了那样大的决心,花费那样大的力量和那么多的时间,
为什么失败了?为什么红军反而取得了胜利?全国人民和青年学生为什么更


加觉悟、更加反对国民党?然而,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最奇怪”的问题:

。。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
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吗?而共产
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毛泽东间接直接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耐人“深长思之”。

最后,毛泽东不但善于提出问题,而且善于抓住实质性问题。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一个月中召开了三次,文艺工作者们对文艺工作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由于“把问题展开了,并且具体化了”,
党内外几十个人发了言,问题自然很多,也很复杂。毛泽东要为座谈会作总
结讲话。在这种情况下,他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中心”——“一个为群众
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
于这两个问题属于文艺运动中的一些“根本方向问题”,所以属于实质性问
题。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的那篇讲话不但成为当时乃至今天指导文艺工
作的重要著作,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性的光辉文献。

②善于突出问题
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为了使内容鲜明,常常设法使问题得到突出。
问题一旦突出,内容自然鲜明。其突出问题的方法,除了随处(包括大小标
题)提出问题和随处设问之外,主要就是充分利用开篇总捉法、段首撮要法
和详主略次法等。

开篇总提法。毛泽东常常把全篇文章或讲话的总问题放在开头作为总
提,然后进行分述。
毛泽东运用开篇总提法,有时开门见山,例如,《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
讲话》,全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其开篇这样说:

同志们,今天我想讲的,主要地是一些和晋绥工作有关的问题,然后讲
到一些和全国工作有关的问题。

这样开篇,提纲挈领,能使人们对全篇讲话的内容“一听了然”。毛泽东运
用这种方法提问题的情况很多,特别是他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和讲话,总是
习惯于运用这种方怯,诸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
就都运用了这种总提法。尽管其中有时也对总提的问题作一些简要说明,但
总的看,还是属于开门见山的形式。

毛泽东运用开篇总提法,有时并不直接,往往与排除法和扬抑法结合起
来,这样作更能使提出的问题得到突出。例如,《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
的地位》一文开头的有关部分是这样的:

关于这个战争(指必须进行的长期的抗日战争——引者)的各方面问
题,我们已经说得很多。抗战以来的经验,我们也总结了;当前的形势,我
们也估计了;全民族的紧急任务,我们也提出了;用长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支持长期的战争的理由和方法,我们也说明了;国际形势,我们也分析了。
那末,还有什么问题呢?同志们,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


战争中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这就是共产党员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
团结自己,才能领导这次战争达到胜利而不致失败的问题。

这篇报告的中心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它是
长期抗日战争“各方面问题”中的一个,并与“各方面问题”存在着密切联
系。毛泽东为了在这篇讲话中突出要讲的中心问题,先把“抗日以来的经验”、
“当前的形势”等五个“各方面问题”排除出去。这样的总提,虽然开始时
没有一下子提出那个中心问题,但显然更突出了那个中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总的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应该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包括“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动向问题”),但其开篇
总提也没有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

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
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叉
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
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因此,趁着《中国文化》
的出版,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的。

“欣欣向荣的气象”,是为一扬,“打入闷葫芦里了”是为一抑。全文总的
问题就是随着这一扬之后的一抑而提出来的。这就是开篇扬抑总提法。《一
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的开头,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兵简政这个政策以来,许多抗日根据地的党,都依照
中央的指示,筹划和进行了这项工作。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
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简政的模范例子。但是还有若干根据地的同志们因
为认识不够,没有认真地进行。这些地方的同志们还不理解精兵简政同当前
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的关系,还没有把精兵简政当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看
待。关于这件事,《解放日报》曾多次讨论,今愿更有所说明。

这篇文章的总问题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即“精兵简政”)。开始
表扬了“许多根据地的党”,特别着重表扬了“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
这是扬;然后又批评了“若干根据地的同志们”,这是抑;随着抑,最后才
提出了要“说明”这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总问题。这种扬抑总提法也很
典型,它已为许多人所熟悉和运用。由于这种技巧开始时一般都要先说一些
赞誉性的话,然后用“但是”之类的词语一转,就开始批评或反驳,所以有
人把这种讲话技巧说成是“‘但是’后面大作文章”。

段首撮要法。这种方法是把每一相对独立的段落内容归纳为一个小问题
或小主题(这个小问题或小主题也可以称为“段旨”),使之成为相对独立
的句子或词组,并把它置于该段的开头。由于这样的句子或词组,既能概括
该段的内容,又属于全篇或某些较大层次的分论点或分问题,故能使文章或
讲话的内容条理清晰。毛泽东经常运用这种技巧。由于技巧方法已为人们所
常见、常用,比较熟悉,故可从略。

详主略次法。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一般情况下,各个层次或段落的篇
幅都比较匀称、均衡、和谐。但也并不尽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情
况也不少。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大多数小标题下(每


一个小标题下均可视为一个段落)都不少于1000 字,而有的小标题下字数却
很少,仅仅有100 字到200 字。他根据什么决定各个层次或段落的长短呢?
除了根据全篇整体布局(如开头和结尾两大层次要短,中间层次要长)、考
虑读者需要等各种因素的需要以外,主要就是根据内容的轻重:对反映观点
(特别是主题)或问题(特别是中心问题)必要者则详,反之则略。例如,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在讲“两套办法”一节时,对
坚决抵抗日本进攻这套办法讲得极详,共有八种情况(即“八大纲领”),
约占这一节的七分之六;而对不抵抗的这套办法,则讲得极略,虽然也列了
八种情况,但仅用了八个“不是。。而是。。”这样的复句句式来阐述,字
数仅约占七分之一。因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前者,它与“如何反对日本进
攻”这个中心问题有直接关系。

如果两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反映中心观点或中心问题所
必要的,那么毛泽东则详写其中更为重要的那个问题或问题的那个方面,对
另一问题或问题的另一方面则略写之。例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涉及到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小问题。它们都
与”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这个总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毛泽东认
为,政治标准重于艺术标准,故对政治标准的内容作了详细阐述,而对艺术
标准内容的阐述,则较为简略。又如,在《矛盾论》一文中,分析矛盾的法
则,先略谈矛盾的普遍性,仅用一小节,约2,700 余字;后详谈矛盾的特殊
性,共用两大节,约13,000 余字。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法则的两个基本
侧面,可是,要想真正理解和把握矛盾法则,主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