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

第28章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28章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一直往东打,把日本人打回东京去。那时日本的老百姓开群
众大会来欢迎你们,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你们说:
“我是从抗大来的——”(引白危《毛泽东印象》)

这也是一种虚拟性摹状,但是,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毛泽东所运用的摹状性语言很多,上面我们仅仅举了少数例子。他的摹
状性语言有一个特点,即虽然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对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纤
毫毕悉,但典型性却极强,其原因就是,他刻画形象一般都是采用杂文中“取
型”时所运用的粗线条的勾勒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看两则例子: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
为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
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论
十大关系》)

以上两段话,刻画的是两种“型”;前者是“两面派型”,后者是“风派型”。
都是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作高度的概括,而用极简省的笔墨塑造出来的典
型。


二比喻法的运用

毛泽东文章中修辞格运用得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设问,另一种就是比
喻。由此可知,毛泽东语言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与他大量运
用比喻的技法有极大关系。他在1942 年9 月7 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
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篇政论文。它不足3,000
字,其中竟设用了诸如黎明前的黑暗、航船和暗礁、鱼大水小、天气变化需
要换衣服、孙行者战胜铁扇公主、黔驴之技等六处比喻。一篇短短的政论文
中运用的比喻竟达如此之多,确实是不多见的现象,从而使这篇文章生动性
极强,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不朽之作。在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和
讲话中,比喻性的语言虽然没有这篇那么集中,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毛泽东
都随处设喻,无论怎样复杂的问题或事理,他都可以运用比喻法作出生动具
体而又明晰的说明和解释。例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
《论持久战》两篇文章中都说过,在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均有三种包围和
三种反包围:从整体战争中看,日本处于战略进攻和外线作战,我处于战略
防御和内线作战地位,这是敌对我的第一种包围,我从战役和战斗上把分数
路向我进攻之敌的一路置于包围之中,这是我对敌的第一种反包围;每一独
立的根据地都处于敌之包围之中,这是第二种包围,各个根据地及各个正规
军阵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二种反包围;从国际上看,德、意、日等以侵略阵
线包围中、法、苏、捷等,这是第三种包围,中、法、苏、捷等以和平阵线
包围德、意、日等,这是第三种反包围。这个问题是多么复杂啊!想要把它
说清楚,真是不容易。但是,毛泽东在上述两篇文章中,都把这个问题比作
“下围棋”。他说,这三种包围和三种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
敌我互相作战“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根据地则“好似做眼”。这一奇
妙的比喻,不但把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清晰易懂,而且给人留下极
为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这样说,善于运用比喻法,不但使比喻贴切、新奇,
而且比喻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这是毛泽东语言生动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对毛泽东究竟运用哪些比喻法,如何进行比喻等方法和技巧
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

1。运用比喻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的种类,可以说应有尽有,无一不备。根据一般修辞
格看,其中有明喻、隐喻、借喻、讽喻(含引喻);从其他不同角度看,还
有反喻、强喻,略喻、详喻,等等。

①明喻法
先请看下面三则例子:
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

速地移动其位置。(《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

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论

持久战》)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

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谈话)


这三则例子中的比喻,不但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且其间还都有“像”和“好
像”字样的喻词,故都属于明喻法。
毛泽东有时连续运用明喻法。例如《反对本本主义》中说: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这是一个复句,由两个并列的分句构成。毛泽东对这两个内容都作了明喻:
把前者喻为“十月怀胎”,把后者喻为“一朝分娩”,时间也是衔接的,形
成连续明喻,十分得体。

②隐喻法
再看下面两则例子:
。。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胜利之后,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
会,岂非是完全的梦呓?(《新民主主义论》)

对的,他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引者)总是在企图破坏我们,我完全
承认这种估计的正确,不估计这一点就等于睡觉。(《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
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前一则例子,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是”的字样,后一则例子有“等
于”的字样,所以它们都属于隐喻法。
毛泽东有时也连续运用隐喻法。例如: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都很喜欢我们这块地方。他们都是我们
的反面教员,我们是他们的学生。(《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反面教员”和“学生”是两处隐喻连用。
还有的比喻形式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不出现,由本体和喻体构
成一个词组(含偏正词组或同位词组)。例如:

。。和平攻势这个法宝出产于美国工厂,还在大半年以前就由美国人
送给了国民党。(《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

这个句子中共有两处比喻:“和平攻势”是本体,“这个法宝”是喻体,二
者合在一起,构成同位词组比喻;“美国”是本体,“工厂”是喻体,二者
构成偏正词组比喻。而像“花冈岩脑袋”(《介绍一个合作社》)、“战争
长河”(《论持久战》)和“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论持久战》)这
些比喻,也都是由偏正词组构成:其中的“花冈岩”是喻体,“脑袋”是本
体,其中心词仍然是本体;“战争”是本体,“长河”是喻体;“战争指挥
员活动”是本体,“舞台”是喻体。但是,在偏正词组比喻中,有的喻体(“工
厂”、“长河”、“舞台”)都变成了中心词,反客为主;本体(“美国”、
“战争”、“战争指挥员活动”)却都有了偏饰性质,反主为客。以上这些
由偏正词组和同位词组构成的比喻,虽然喻词没有出现,但其本体和喻体之
间却存在着与“是”或“等于”相似的关系,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比喻,似


乎均可以视为隐喻法的特殊情况。

③借喻法
所谓借喻法,就是既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喻词,而只是出现喻体的一
种比喻技巧。这种比喻,就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法。例如:

国民党死硬派。。坚决地反对人民,。。横行霸道,因而把自己孤立在
宝塔的尖顶上,而且至死也不悔悟。(《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
呼吁战争》)

文中的“宝塔的尖顶上”是个喻体,本体“极端孤立的危险境地”和喻词都
未出现。因此,这是借喻。

毛泽东往往连用借喻法。有时他仅仅根据很简单的喻体,便能引申出许
多有趣的事理来。例如,在斥责那种“自己有了错误,又不承认,还反以为
自己一贯正确、爱吹牛皮”的机会主义者时,把他们比喻为喜欢开“牛皮公
司”的人。这仅仅是一种极简短的借喻,但他却据以引出来开“牛皮公司”
这种人的四个特点:第一,他们要想开“牛皮公司”,要“学会不脸红”;
第二,当“牛皮公司”经理,“要学会夸夸其谈,阿谀奉承”;第三,必须
“培养一批人手,替他出力”;第四,还要“学会画广告,会编小册子宣传”
(王永盛、张伟《毛泽东的语言艺术》),这种借喻,确实是很有趣的。

又如:

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
着,想乘我们的不备,窃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谨防扒手》)

这段话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喻体“路上”比喻的是斗争的过程
中,“荆棘丛生”比喻的是困难很多,“路旁”比喻的是斗争范围以外,“扒
手”比喻的是未参加斗争的投机者,“果实”比喻的是斗争胜利后带来的利
益。从这则例子可以看出,连续地运用借喻法,形象性更强,因而也更生动。

④讽喻法(含引喻法)
以此一事理比喻彼一事理的比喻法叫做讽喻法。它有三种具体情况:第
一种情况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第二种情况是本体在后,喻体在前;第三
种情况是喻体居中,其前其后皆为本体。这种技巧,实际上就是用事理来打
比方,即用喻体中的事理引出或说明本体中的事理。

本体在前而喻体在后者,例如:

。。在教育工农兵的任务之前,就先有一个学习工农兵的任务。(文艺
作品)提高的问题更是如此。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
去提高,难道是从空中去提高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段话中的本体是文艺作品的“提高要有一个基础”(即工农兵的需要)这
个事理,喻体是一桶水要“从地上去提高”,而不能“从空中去提高”这个
事理。显然,这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一种讽喻。这种讽喻的情况是比较
多见的。

喻体在前而本体在后者,一般称为引喻法。所谓引喻法就是用喻体中的


事理引出本体中的事理。
例一: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
个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例二:

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
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而斗争》)

前一则例子是用小规模争斗怎样达到最佳效果的事理,引出并说明大规模战
争中如何才能取得关键性胜利的道理,例二是用做文章引出并说明当时进行
的民主革命的意义。

毛泽东运用的引喻颇多,诸如用过河一定要解决“桥”与“船”的问题,
引出和解释要重视工作方法的道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用剧有“序幕”和“高潮”的道理,引出说明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程
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道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
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用长江虽大,但并不可怕的道理引出并说明美
帝国主义也“没啥”的道理(宫强《毛主席三次渡长江》),等等,都属于
引喻法的运用。

关于喻体居中,前后皆为本体者,例如:

要学习,不要骄傲,不能看不起人。鹅蛋看不起鸡蛋,黑色金属看不
起稀有金属,这种看不起人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反对党内的资产阶级思
想》)

这段话中间,“鹅蛋看不起鸡蛋”和“黑色金属看不起稀有金属”是两组并
列的喻体,其两处本体都是“看不起人”,一处在喻体之前,一处在喻体之
后。

毛泽东常常把喻体居中的比喻法运用到文章和讲话的较大层次或段落中
去,例如,《愚公移山》中的一段文字,开头的文字说,党的“七大”闭幕,
全党全国人民要有必胜的信心,这是本体,中间部分叙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
这是用典故作喻体;最后又说我党早已下定决心挖掉“帝”、“封”两座大
山,只要坚持,也会成功,这又是本体。这种讽喻的好处是,喻体把前后两
个本体(其实质是一致的)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体,逻辑性强,说服力
大。

从上面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讽喻法重在说理,故其文字量偏
大。因此,毛泽东常常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喻证法。它可以化
故事、典故(含寓言、神话)等为喻体。除了上面提到的“愚公移山”以外,
像《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的“黔驴之技”,《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农
夫与蛇”等,就都是讽喻法中的喻体,其比喻效果都是相当理想的。

⑤反喻法

所谓反喻法,就是在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相比,在性质上或作用上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毛泽东运用反喻法的时候也不少。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报告》中的“革命(本体)不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是喻体);《整
顿党的作风》中的“这些作风(指不正的学风、党风和文风,是本体)不正,
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北风”是喻体)那样”;《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的“共产党员和蒋介石(本体)都不是神仙(喻
体)”等,这些比喻中,其本体与喻体都是不同或相反的,因此它们都属于
反喻。从这些反喻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因为它们
之间的喻词都是“不是”或“不像”。这种情况的比喻,也包括对比的因素。

⑥强喻法
强喻法是本体在程度或作用上超过或不及喻体的一种比喻法。它也可以
视为明喻或隐喻的特殊形式,并且也包含有对比的因素。例如,1957 年毛泽
东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赫鲁晓夫这朵花
比我好看”(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这句话中“赫鲁晓夫这朵
花”本身是同位词组比喻,而在整句话中,它是喻体,“我”是本体,这是
喻体超过了本体的强喻。

由于反喻法和强喻法同时都包含有对比的因素,所以运用它们往往可以
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例如,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党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讽
刺教条主义的时候说:

说句不客气的话,(教条主义)实在比屎还没有用。我们看,狗屎可以
肥田,人屎可以喂狗。教条呢?既不能肥田,又不能喂狗。有什么用处呢?

说教条主义不如屎,这是运用了强喻法,(喻体超过了本体)其中有教条主
义与“屎”(包括“狗屎”和“人屎”)的对比,实在风趣;如果不用强喻,
而说“教条主义好像屎”,虽然也较为形象,但其作用和风趣性就要差得多。

2。比喻法的灵活运用
灵活多变地运用上述各种比喻法,也可以说是毛泽东运用比喻法的一个
具体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有一本多喻,多本一喻;有时多
种比喻合用,有时结合其他各种技巧运用;有时两面同时设喻,有时总分设
喻;有时将喻体引申,有时将喻体与本体融为一体,等等。

①一本多喻
毛泽东运用比喻法,有时本体只有一个,喻体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这
种情况,就是一本多喻。例如,他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这个本体同时比喻
为军事上的“望远镜”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