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丹溪)
x气病成痰x
有寻常外冒四气。内着七情。或偏食浓味。致清浊相干。噫气少食。或痞或痛。此属气也。然有屡用辛温。暂
开复结。愈劫愈滞。蔓延日久。为吞酸。为嘈杂。此乃气生痰之症也。若徒用香燥。则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结
成窠囊。为痛为呕。乃反胃噎膈之渐也。惟当平补调疏。使脾胃清和。则气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
x气兼痰火x
气与痰火。同出异名。三者凑合。重则卒暴眩仆。轻则胀痛痞塞。故治气者。不治其火则气不降。不治其痰
则气不行。故清痰降火。为治气之关节也。(汇补)
x辛香暂用x
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宜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
伤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温散。亦暂法也。(丹溪)
x气病和血x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者。乃气滞而血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
通而愈。乃屡验者。故妇人宜调血以理气。男子宜调气以养血。(医鉴)
x气虚补脾x
气因于中。(内经)故中州为元气之母。俗云气无补法者。此为气实人言也。如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当
调理中州。复健运之职。则浊气降而痞满除。如不补气。气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汤加减之。
x气虚和肝x
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则乘脾。宜用伐肝之药。然克削太过。肝木未
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虚矣。(准绳)况造物之理。太刚则折。肝气过旺。肝亦自伤。不但脾虚。而肝亦虚矣。
所以气病久而肝脾两虚者。宜调脾和肝。逍遥散出入治之。(汇补)
x气虚补肾x
肺为主气之标。肾为主气之本。肾虚气不归元。冲脉之火。主冲清道。为喘呼。为呃忒。为呕哕。为不得卧下。
皆当从下焦补敛之法。不知者泛用调气破气。而终不下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敛也。必佐以补肾。而气
始归元。(入门)气喘。用观音应梦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汤。卧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纳气归元。用砂仁、补骨脂、
五味、胡桃肉之类。
x气症用药x
主以宽中散。胸满。加苏梗、枳壳。心下满。加枳实。腹胀。加浓朴、大腹皮。胁痛。加柴胡、橘叶。腹痛。加乌
药、枳壳。小腹痛。加青皮。郁气。加抚芎、苍术。怒气。加木香、沉香。挟冷。加干姜、肉桂。挟热。加姜炒山栀。
挟虚。加人参。实满。加大黄。大约青皮破肝气。多用损真元之气。枳壳泻滞气。过服泻至高之气。香附散郁气。须制
过。木香调诸气。兼泻肺。橘红专泻。陈皮兼补。浓朴平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沉香降诸气。乌药、川芎、紫苏。俱能
散浊气从汗而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有积者宜之。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
大肠者宜之。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热能散滞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用。须以姜炒山栀从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余气病要药。若兼痰火。兼积滞。兼血有余不足。各随加减。调气用木香。然木香性温上升。
如郁气不舒。固宜用之。若阴火上冲。胸喉似有气滞而非气者。则不可用木香以助火。当加黄柏、知母。少
佐枳壳。血虚气滞。四物汤加香附、陈皮。阴虚气滞。地黄汤加沉香、石斛、砂仁。阳虚气滞。四逆汤加肉桂、补
骨脂。气虚气滞。六君子汤加益智、苏梗。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
白芥子。瘦人气滞必挟火。宜苏子、山栀、归、芍。降以润之。妇人性执属阴。易于动气。痞闷胀满而痛。上凑心
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正气天香散、四七汤酌用之。如气
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苏子降气汤。气不归元。以补骨脂为主。取其壮肾气以收浊气归就膀胱。使气化而
出也。或白术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则气自归元。此为脾肾两虚者立法也。若肺肾两虚。气不归元。喘促
不卧者。宜五味子、胡桃、人参之类。气郁久则中气伤。不宜克伐。宜归脾逍遥二方。佐以抚芎、香附、枳壳以
舒郁。胎产同法。
x气症选方x
宽中散 统治气症。
白豆蔻(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 浓朴(一斤) 砂仁(三两) 丁香 青皮 陈皮(各四两) 香
附(三两)
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水煎服。脾胃虚人。不可多用。当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汤 治怒忧悲思。气滞于中。
乌药 枳壳 槟榔 沉香
四件。各磨半小杯。温服。和。一法。以二陈汤同用。或煎或磨入同服。更效。济生方中所载。内有人参。无枳壳。
正气天香散(河间) 治九气。
乌药(三两) 香附(八两) 陈皮 紫苏 干姜(各一两)
为末。每服一钱。淡盐汤调。
苏子降气汤(和剂)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痰涎壅盛。
苏子(二钱半) 浓朴(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半) 前胡(二钱) 沉香(七分) 甘草(一钱)
生姜水煎服。虚冷人加肉桂五分。当归、黄 各一钱。
一法。去肉桂。加桑白皮、白术。治哮喘嗽症。愚意哮喘嗽症初起。不宜用白术。当以茯苓代之。若久而易
感常发者。丸方中竟用白术以治痰之源。
忿气饮 治忿怒太过。肝气上升。肺气不能降者。
紫苏 半夏 青皮 陈皮 大腹皮 赤苓 桑皮 白芍药 木通 甘草
四七汤(和剂) 治七情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梅核。在咽喉之间。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上下喘
息。或呃逆恶心。兼治忧思过度。小便白浊者。以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效。
浓朴(九分) 茯苓(一钱二分) 半夏(一钱半) 紫苏(六分)
生姜。水煎服。治妇人恶阻。大效。
木香化滞汤 治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内微痛。心下痞。不思食。
枳实(五分) 柴胡(四分) 木香(三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一分) 半夏
草豆蔻(五分) 当归(二分) 红花(一分) 生姜
流气饮子 治心胸痞满。膨胀呕吐。面目四肢浮肿。二便闭塞。及忧思太过。郁结成疾。又治香港脚肿痛。上
喘作胀。大便不通。及气攻肩背胸胁。走注疼痛。
苏叶 青皮 当归 芍药 乌药 茯苓 桔梗 半夏 川芎 黄 枳实(各一钱) 甘草
陈皮 木香 大腹皮 槟榔 防风 枳壳(各五分)
生姜、枣子。水煎服。
木香流气饮(和剂) 治清浊不分。膨胀浮肿。二便不利。口苦咽干。但此方药味太多。似难执定。用者因时
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两) 青皮 浓朴(制) 紫苏 香附(炒) 甘草(炙各二斤) 陈皮(二斤) 肉桂 蓬术(煨) 丁
香槟榔 麦门冬(去心) 木香 草果(各六两) 木通(八两) 藿香 白芷 赤苓 白术 木瓜 人参 石菖蒲
(各四两) 大腹皮(制六两)
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内滞。胸腹膨胀。
枳壳一斤。分四分。以苍术、茴香、莱菔子、干漆。各炒一分。令焦。拣去四味。止用枳壳。为末。将原四味煎汁。
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推气散 平肝降气。
枳壳 肉桂 芍药 青皮
燔葱散(和剂) 治冷气不行。攻刺心腹。
延胡索(三两) 肉桂 干姜(炮二两) 苍术(炒八两) 甘草(炙八两) 砂仁
丁皮 槟榔(各四两) 三棱(煨) 蓬术(煨) 茯苓 青皮(各六两)
为末。每服二钱。葱白煎服。
盐煎散 治冷气攻冲。胸胁刺痛。及脾胃虚冷。呕吐泻利。
砂仁 甘草 茯苓 草果 肉果 川芎 茴香 澄茄 麦芽 槟榔 良姜 枳壳 浓朴 陈皮 羌活 苍术
入盐少许。煎服。
栀子解郁方 治气有余便是火之症。此药能解五脏结气。益少阴阴血。
栀子一味。炒黑为末。以姜汁入汤同煎。饮之。
凡郁热症药中。加姜炒山栀。其义实出于此。
沉香化气丸 治气郁久而成热。便闭不通。用此润下之。
坚大黄 黄芩 沉香 人参 白术
为末。入竹沥、姜汁少许。为丸。淡姜汤下一钱。
越鞠丸(丹溪) 治气郁久病。用此开郁清解。
茅山苍术(米泔炒) 抚芎 香附(各二两) 山栀(炒) 神曲(各一两五钱)
为末。滴水丸如绿豆大。白汤下百粒。
以上诸方。治气家有余实症。若虚弱者。以后法治之。
四君子汤 治气症脾胃虚而食少泻多。脉虚濡。不可克削破气者。
六君子汤 治气症脉虚。属脾虚挟痰者。(二方俱见中风)
生脉散 治气虚脉虚。(方见暑症)
归脾汤 治喜恐惊劳。气散于内。并治房劳后着气。厥逆不省。少顷复醒。而脉虚细者。用此养元。不可服破气药。
补中益气汤 治劳倦后着气。或久病后气逆不通。用此补气而气自行。(二方俱见中风)
观音应梦散(夷坚志) 治气虚脉弱。喘呼不卧者。
人参(一寸) 胡桃(二枚)
水煎服。一方。加五味子、杏仁。
理中汤 治中风虚寒。馁弱不振。虚胀虚泻。胸腹胀满。按之濡而不硬者。(方见中寒)
八味丸 治气虚属房劳伤肾。真火不能生脾土。因而腹胀足肿。腰痛溺短者。(方见中风)
养正丹(和剂) 治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涎潮。不省人事。伤寒阴盛。自汗唇青。
妇人血气久冷。
水银 黑锡(去渣净秤与水银结砂子) 朱砂(研) 硫黄(研各一两)
用铁盏一只。火上熔黑铅成汁。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
成汁。和匀。如有焰起。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枣汤任下。
卷之二内因门
血症
属性:x大意x
血者。水谷之精气也。(玉机)饮食入胃。取汁变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内经)
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其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灌溉一身。(玉机)目得血而能视。耳得血而能听。手得血而能摄。掌
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内经)是以出入升降之道。濡润宣通者。皆血
之使然也。生化旺则诸经由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玉机)
x内因x
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人身精血难成而易亏。(丹溪)女子二七而经行。七七而经断。男子二八
而精通。八八而精竭。(内经)可见阴气之成。止供三十年之运用。已先亏矣。况人之情欲无涯。(丹溪)喜怒不
节。起居不时。饮食自倍。荣血乱行。内停则为蓄血。外溢则为渗血。(汇补)
x外候x
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内则虚劳。流渗于下则便血。热蓄膀胱则溺血。渗入肠间为痔血。阴虚阳搏为
崩中。湿蒸热瘀为血痢。热极腐化为脓血。火极似水。色紫黑。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瘾疹。热极沸
腾。为发斑。蓄在上。令人喜忘。蓄在下。令人如狂。堕恐跌仆。则瘀恶凝结。内滞痰污。则 瘕积块。(玉机)
x血分经来x
从肺而溢于鼻者为衄。从胃而逆于口者为吐。从肾而夹于唾者为咯。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又痰涎血
出于脾。牙宣出于肾。舌衄出于心。(绳墨)肌衄出于心肺。 血出于膀胱。(汇补)
x血分轻重x
大概血病于内。瘀则易治。干则难医。血走于外。下流为顺。上溢为逆。凡血症身无潮热者轻。有潮热者重。
如九窍出血。而兼身热不能卧者死。惟妇人产后瘀血妄行。九窍出血。有用逐瘀之药而生者。不可遽断
其必死。若无故卒然暴厥。九窍出血者。死。久病之人。忽然上下见血。亦死。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
则血内溢也。(汇补)
x血症脉法x
脉者。血之府也。注于脉。少则涩。盛则滑。充则实。衰则虚。虚甚则微细。此其常也。若失血而脉反洪大中空
者。即为芤脉。盖阴血既亏。阳无所根据。浮散于外。故见此象。所以产后失血后。恒得芤大之脉。设不明辨。误
用寒凉则谬。(叔承)故崔氏曰。诸症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又尺脉滑而疾者。亦为血虚。肝脉
弦而紧。症兼胁痛者。有瘀血。大凡失血脉滑小沉弱者生。实大急数者死。(脉经)
x总治x
血症有四。曰虚。曰瘀。曰热。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血虚者。其症朝凉暮
热。手足心热。皮肤干涩甲错。唇白。女子月事。前后不调。脉细无力。法宜补之。血瘀者。其症在上则烦躁。漱水不
咽。在下则如狂谵语。发黄。舌黑。小腹满。小便自长。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则经停腹痛。产后小腹
胀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血热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脉弦而数。法宜凉
之。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软。皮肤不泽。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块痛。得热则止。在女子则月事后期而痛。
脉细而缓。法宜温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气失于归经者。当温脾肾二经。脾虚不统摄
者。用姜、附以温中焦。肾虚不归经者。用桂、附以温命门。皆温之之法也。(六要)
x调气x
气血者。同出而异名也。故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凡凉血必先清气。气凉则
血自归经。(入门)活血必先顺气。气降而血自下行。温血必先温气。气暖而血自运动。养血必先养气。气旺
而血自滋生。(汇补)
x血虚补气x
阳生则阴长。血脱则益气。(仲景)凡上下血溢。大出不止者。宜甘补之品。急补元气。(三锡)盖血病每以胃药
收功。胃气一复。其血自止。(入门)昧者不知调理脾胃之法。概用滋阴。致食少泻多。皆地黄纯阴泥膈之故
也。(三锡)
x血气所本x
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固。肾为先天之本。三阴之蒂也。肾水足则龙火潜
而阴亦宁。故血症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有肾虚者。当壮水以制其阳。有肾中阳虚者。当益火以引
其归。能于三法而寻绎之。其调摄血门一道。思过半矣。(汇补)
x血家禁戒x
亡血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筋脉失养。变为筋惕肉 。甚者必发 。(仲景)宜养荣以救之。(汇补)
x血症用药x
常法。以四物汤为主。血瘀。加桃仁、红花、苏木、丹皮。血滞。加玄胡索、香附、蒲黄、牛膝。血溢。加藕节、
柏叶、小蓟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加续断、荆芥穗、阿胶、艾叶。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胶。血痛在肢节。
加乳香、没药。在心腹。加蒲黄、五灵脂。血虚。加枸杞、苁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热。加天冬、生地。血寒。
加干姜、肉桂。活血。加韭汁、牛膝。养血。加丹参、秦艽。其间审择采用以为佐使。存乎其人。至于君主之方。当遵
虚实大法。实热者。犀角地黄汤。虚热者。四生丸、生地黄散。虚寒者。建中汤、理中汤。细而分之。血症肝虚者。逍
遥散。肺虚者。麦冬饮子。肾虚者。地黄汤。心虚者。归脾汤。脾虚者。异功散。若再进而五脏兼病者。又当推而互之。
肾虚而肺家有火者。地黄汤。加麦冬、山栀、贝母、沙参。肾虚而肺气衰耗者。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肺脉虚甚者。再
加人参。肾虚而下焦寒冷者。地黄汤加肉桂、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