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89-证治汇补 >

第7章

289-证治汇补-第7章

小说: 289-证治汇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人参。肾虚而下焦寒冷者。地黄汤加肉桂、五味。脾虚而元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脾虚而荣卫两弱者。人参养 
荣汤。脾肾两虚。上焦有热者。清宁膏。脾肾两虚。下焦阴寒者。八味丸。脾肾两虚。中下二焦俱寒者。理中汤 
加肉桂、补骨脂。夫血症而用炮姜、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因外有假热。内有真寒。孤阳浮露。血不能 
藏。故用温剂以吸血归元。乃变病变法也。(汇补) 
x血症选方x 
四物汤 统治血症。(方见中风) 
丹溪方 治一切火载血而上升之症。 
四物汤加山栀、童便、姜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服之。 
犀角地黄汤(活人) 治上焦实热血溢之症。 
犀角 白芍药(各一钱) 生地黄(四钱) 丹皮(一钱半) 
水煎服。一方。有黄芩、黄连、大黄。无芍药、丹皮。 
四生丸 治火症上焦吐衄。 
生荷叶 生柏叶 生艾叶 生地黄(各等分) 
捣为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生地黄饮子 治虚热血症。 
生地 熟地 黄芩 地骨皮 天门冬 白芍药 甘草 银柴胡 麦门冬 黄 (各等分) 
水煎。 
理中汤 治血症久不止。属中焦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者。(方见中寒) 
建中汤(仲景) 治脾虚肝旺。中气衰馁而失血。症属虚寒者。 
肉桂 甘草(炙各一钱半) 芍药(三钱) 大枣(二枚) 胶饴(半合) 生姜(一钱半) 
水煎服。 加当归、白术人参。以治血家虚寒症。 
逍遥散 治肝虚内热血症。(方见火症) 
麦冬饮子 治肺虚内热血症。 
麦冬 黄 当归 生地 人参 五味子 阿胶 挟痰。加贝母。 
水煎服。 
地黄汤 治肾家阴虚血症。 
归脾汤 治劳心过度血症。(二方俱见中风) 
异功散 治脾虚血症。食少泻多者。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 陈皮(各七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即六君子汤减去半夏。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脉散 能养脾保肺。随所见症。或与地黄汤同用。或与异功散合用。(方见暑症) 
补中益气汤 治失血久而元气下陷者。 
人参养荣汤 治血症心肝脾三经荣卫两虚者。(二方俱见中风) 
清宁膏 治血家脾肺肾三经俱虚。不可寒凉又不可温燥者。 
葳蕤 橘红 百合 贝母 甘草 桔梗 龙眼 薏苡仁 麦门冬 石斛 生地 白术 
河水煎膏。空心。滚汤化下五匙。此方亦可作煎剂服。如病患胸膈不宽。食少作胀者。减去生地。如咳 
痰不清。嗽甚见血者。减去白术。 
八味丸 治血病上热下寒。两足清冷。尺脉微细者。(方见中风) 

卷之二内因门
痰症
属性:x大意x 
痰属湿。津液所化。(杂着)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绳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 
x内因x 
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 
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汇补) 
x外候x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心嘈。为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满膈塞。 
或胸胁辘辘如雷鸣。或浑身习习如虫行。或身中结核。不红不肿。或颈项成块。似 非 。或塞于咽喉。状 
若梅核。或出于咯吐。形若桃胶。或胸臆间如有二气交纽。或背心中常作一点冰冷。或皮间赤肿如火。或 
心下寒痛如冰。或一肢肿硬麻木。或胁梢癖积成形。或骨节刺痛无常。或腰腿酸刺无形。或吐冷涎绿水 
黑汁。或梦烟火剑戟丛生。或大小便脓。或关格不通。或走马喉痹。或齿痛耳鸣。以至劳瘵癫痫。失音瘫痪。 
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搦。甚或无端见鬼。似祟非祟。悉属痰候。(王隐君) 
x痰分五脏x 
生于脾。多腹痛膨胀。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或四肢倦怠。或久泻积垢。或淋浊带淫。名曰湿痰。若挟食积 
痰血。内成窠囊癖块。外为痞满坚硬。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杂。呕吐少食。噎膈嗳气。名曰郁痰。或 
上冲头面烘热。或眉棱鼻 作痛。名曰火痰。若因饮酒。干呕嗳气。腹痛作泻。名曰酒痰。升于肺。则塞窍鼾 
睡。喘息有声。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发哮嗽。呀呷有声。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咳嗽喉痛。名曰燥痰。久 
之凝结胸臆。稠粘难咯。名曰老痰。七情过多。痰滞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痞满。名曰气痰。迷于心 
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 动。耳叶搔 
痒。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名曰风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名 
曰痰饮。聚于肾。多胫膝酸软。腰背强痛。骨节冷痹。牵连隐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入门) 
x痰病分辨x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头痛寒热。类外感表症。久则停于脾肺。潮咳夜重。类内伤阴火。又痰饮流注。肢节疼 
痛。类风家痹症。但痰病胸满食减。肌色如故。脉滑或细为异。(入门) 
x痰症察色x 
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烟熏黑者。痰也。目睛微定。临时转动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艰 
难。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汇补) 
x痰分形色x 
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粘。咯之难出。渐成恶味。(入门)但伤风者。 
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伤热者。痰必浓浓而难化。内虚者。痰亦清薄而易于化水。又味甜者属脾热。 
味腥者属肺热。味咸者属肾虚。味苦者属胆热。色青者属肝风。色黑者属肾水。大抵黑色为肾虚水泛。气 
不归元。色红为火盛凌金。血不及变。所以红痰必劳损病症居多。最宜慎重。(汇补) 
x痰症脉法x 
左右关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关脉洪者。痰随火动。关脉伏者。痰因气滞。若痰症得涩脉者。卒难得开。必 
费调理。有病患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其脉沉细者。非风也。必有痰饮在上焦。 
x痰似杂症x 
痰饮变生诸症。形似种种杂病。不当为诸杂病牵掣作名。且以治痰为先。痰饮消则诸症愈。如头风眉棱 
角痛。累用风剂不效。投痰药收功。如赤眼羞明涩痛。与以凉药弗瘳。畀痰剂获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散 
在各症。不能繁引。智者悟之。(三锡) 
x痰症总治x 
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肠胃者 
下之。(节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 
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汇补) 
x痰兼火治x 
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故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绳山)然究而论之。痰之未病。即身 
中真阴也。火之未病。即身中真阳也。苟不能平调。六欲七情。交相为害。偏胜浮越。痰得火而沸腾。火得痰 
而煽炽。或升于心肺。或留于脾胃。或渗于经络。或散于四肢。或滞于皮肤。或溢于咽喉。种种不同。治者欲 
清痰之标。必先顾其本。欲辨火微甚。须明气盛衰。盖元气盛者火必实。元气虚者火必虚。能调元气之盛 
衰。而痰火相安于无事矣。(汇补) 
x痰兼气治x 
痰之在内者。为涎为饮。为癖为积。攻冲胀痛。皆属气滞。(时珍)然有二种之分。痰随气升者。导痰先须顺气。 
(严氏)积痰阻气者。顺气须先逐痰。(玉机)可见逐痰理气。各审先后。有理气而痰自顺者。治其微也。有逐痰 
而气方畅者。治其甚也。(徐春甫) 
x痰分燥湿x 
痰之外出者。为咳为咯。皆属于肺。为嗽为吐。皆属于脾。亦有二者之分。从嗽吐来者为湿痰。因脾为湿土。 
喜温燥而恶寒湿。故二陈、二术为要药。从咳咯来者为燥痰。因肺为燥金。喜清润而恶温燥。故二母、二冬、 
桔梗为要药。二者易治。鲜不危殆。(汇补) 
x痰兼脾肺x 
脾肺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脏气恒相通也。故外症既现咳嗽稠痰。喉 
干鼻燥之肺病。又现心嘈倒饱。食少泻多之脾虚。此时若以燥药补脾。则碍肺。以润药利肺。则碍脾。当斟 
酌于二者之中。拣去苦寒香燥。务以平调为主。泽及脾胃。而肺痰自平。不必专用清肺化痰诸药。盖脾有 
生肺之功。肺无扶脾之力也。(汇补)宜异功散。加苡仁、麦冬、石斛、桔梗、山药、扁豆、莲心之属。 
x虚痰补脾x 
痰之动。出于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凝滞。变为痰饮者。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 
其味亦淡。宜实脾养胃。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汇补) 
x虚痰补肾x 
痰之源。出于肾。故劳损之人。肾中火衰。不能收摄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或肾热阴虚。不能配制 
阳火。咸痰上溢者。宜壮水之主。(汇补) 
x虚痰忌吐x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鱼之涎。遍身上下。无处不到。(节斋)故虚痰上溢者。宜补气行痰。若过用吐药。则无 
以滋养经络。变为肾枯骨痿。(仲景) 
x虚痰忌下x 
虚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攻。攻尽则愈虚。(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药过多。中气 
受伤。而痰反易生。(汇补) 
x痰症用药x 
主以二陈汤。取半夏燥脾湿。橘红利滞气。茯苓渗湿和中。甘草益胃缓中。盖湿渗则脾健。气利则中清。而 
痰自化也。后人不知古人精微。谬谓药燥。而以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义。夫贝母乃心肺二经药。性能疗 
郁。亡血家肺中有郁火。及产乳余症消渴。阴虚咳嗽之人。忌用燥剂。姑以贝母代之。非半夏所长。若风痰。 
肝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风丸。热痰。心脉洪。面赤燥热。心痛。唇口 
干燥。多喜笑。小黄丸、小柴胡汤。加半夏。湿痰。脾脉缓。面黄。体倦沉重。嗜卧。腹胀食不消。白术丸、局方防己 
丸。气痰。肺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人参逍遥散、观音应梦散。食积痰。加山楂、神曲、麦芽、 
枳实。甚者必攻之。久病虚者。加参、术。兼补以运之。酒痰。用栝蒌、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积痰。白龙丸。脉滑 
数。或弦急。症兼口干面赤。心烦嘈杂等火症者。二陈加芩、连、山栀。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滚痰丸。盖痰 
火盛于上焦。非滚痰丸不可。脉濡缓。身体倦怠觉重者。属湿痰。宜二陈、二术、羌活、防风。气虚。加参、术。若多 
郁悒人胃中湿痰。或周身走痛。饱闷恶心者。坠痰丸、小胃丹。脉沉滞。或滑。或结涩。兼恶心饱闷。或刺痛。属 
郁气挟痰。宜开郁行气。七气汤、越鞠丸。脉浮滑。见于右关。或两手关前浮大而实。时常恶心。吐清水。痞塞 
者。就欲吐时。以探吐之。后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咽下。泻亦不去。必用吐法。胶固稠浊。非吐不可也。又 
痰在经络中。亦有吐法。吐中有发散之意。须先升提其气。后乃吐之。如防风、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类。其 
吐药亦有数种。瓜蒂吐热痰。蒜白吐寒痰。乌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吐风痰。常山吐疟痰。参芦吐 
虚痰。必俟清明时。于不通风处。以布勒紧其肚。乃可吐之。若脉涩年高虚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处。率 
吐痰满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气虚不摄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摄之。若面有红赤光 
者。乃阴火上炎。又当用滋阴药。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乃败痰失道。宜 
随处用药消之。外以生姜时擦之。亦不必治。若有痛处。按之无血色。坚硬如石。破之无脓。或出清水。或如 
乳汁。此属虚症。急于益气养荣汤中。加星、半以和气血。则已成者。使化脓速破为良。其轻而未成者。必自 
内消。切忌刀针之类。脾家湿热生痰上逆者。治火为先。白术、枳实、黄芩、石膏之类。痰挟瘀血。结成窠囊。膈 
间胀闷。诸药不效者。由浓味积热。肠胃枯涸。又加怫郁。胃脘之血。为痰浊所滞。日积月累。渐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剂。其结愈甚。惟竹沥、姜汁、韭汁。可以治之。日进三五杯。后用养血健脾药。一法。用神术丸。大效。痰 
在肠胃。可下者。枳实、大黄、芒硝之属。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行。在皮里 
膜外。亦必用之二味。在阴虚有痰。大获奇效。痰在膈上。颠狂健忘。噎膈反胃。阴虚劳嗽。半身不遂。必加竹 
沥。盖竹沥能养血清金润燥也。又痰阴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医误以为风。则非矣。宜导痰 
汤加姜黄、木香。痰入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草。人实者。用海藻、昆布。阴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凌。津液 
凝滞。生痰不生血者。当润剂中。加麦冬、地黄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而痰自息。投以二陈。立 
见危殆。瘦人多此症。有热在肺经而不在脾胃。致使咽喉干燥。稠痰凝结。咯不出。咽不下。当用节斋化痰 
丸。涤痰润燥。开结降火为上。但五液皆本于肾。肾虚无以制火。则火炎上。又当滋阴补肾以治本。尝治老 
年男妇。一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干燥。或痰结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肾壮水。兼噙化痰丸以治 
标。其效甚速。气虚有痰饮。肾气丸补而逐之。凡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皆肾 
虚不能行。浊气泛上而为痰也。肾气丸屡验。若脉沉濡。清气不升。致浊液不降成痰者。二陈汤加枳、术、升 
麻。若脉细滑兼缓。痰清薄。身倦怠。肢酸软。此脾气虚而不能运化有痰也。六君子加姜汁、木香。若脉浮濡。 
易于伤风痰嗽。此肺气虚不能清化而有痰也。六君子加桔梗。若脾经气滞而痰中有血者。异功散加麦 
冬、白芍药。肝经血热而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遥散。肝肾阴虚而痰中有血者。六味丸。若过服寒凉之剂唾 
血者。四君子汤。 
x痰症选方x 
二陈汤(和剂) 统治痰饮之症。谓其健脾燥湿。化气和中也。 
陈皮 半夏(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半) 
为剂。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六分服。加南星、枳壳。名导痰汤。加南星、黄芩、黄连。名润下丸。以 
盐水拌煮诸药。故名润下。治痰热症。 
新制润下丸 降痰极效。 
陈皮(四两以盐水拌煮透晒干为末) 炙甘草(一两) 
水酒糊丸绿豆大。清茶下。 
半夏丸 治肺热咳嗽生痰。 
栝蒌仁 熟半夏(等分) 
各为末。和匀。淡姜汤丸。 
神术丸 治膏粱郁结。胃槁肠燥。凝痰不顺。将成噎膈者。 
茅山苍术(五钱) 生芝麻(五钱水研) 大枣(十五枚水煮) 
以术为末。捣二味为丸。加真广皮五钱。更效。 
四制化痰丸 治肥人因醇酒浓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姜、黄连煮。一分用知母、贝母煮。一分用人参、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拣去余药。单用半夏为末。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 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 
栝蒌 杏仁 海粉 桔梗 连翘 五倍子 香附 蛤粉 瓦楞子 风化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