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际金融学》
导 论
国际金融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它主要表现为国际间货币资本的周转与流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30年来,国际间货币资本融通的范围不断扩展、规模急剧膨胀、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和作用。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而金融一体化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中国经济正被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中国的金融开放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仅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而且国际间货币资本融通的实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开放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加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和教学。。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国际金融学》(第三版),是我们多年从事国际金融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结晶。虽然第一和第二版《国际金融学》受到普遍好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但第三版《国际金融学》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因为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是我们写作《国际金融学》(第三版)的指导思想。
(一)
国际金融学是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周转与流通的规律、渠道和方式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充实、扩大的。虽然关于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争论迄今还未休止,但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选择应有利于揭示国际间货币资本周转与流通的规律,有利于反映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大变化与创新,有利于指导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具体实践。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本《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国际风险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中国涉外金融实践等等。
国际金融学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研究国际间商品、劳务和技术流通的国际贸易学不同,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货币支付和资本转移。与主要揭示流通、分配领域内货币资本运动一般规律的货币银行学也不同,国际金融学注重揭示国际间货币、资本、信用和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联系的特殊规律。不可否认,早期的国际金融理论是在国际贸易和货币银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逐步脱离了国际贸易,并且有了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正是对这种独特运动方式的研究形成了国际金融学。同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国际金融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范畴、概念、法则和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
早期对国际金融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13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集市贸易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金融学才被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国际贸易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关学科相比,国际金融学还显得年轻和不够成熟。一般认为,从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段时期内的早期国际金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国际贸易理论和货币银行理论的交叉、延伸,而且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西方经济学家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层次较高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这一时期所取得的进展不仅奠定了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往后的国际金融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际间货币资本的融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支主要力量。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反过来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到60年代末,对国际金融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出版了大量专门论述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著作、论文和教材。以美国经济学家惠特克和海宁等的国际金融专著为标志,国际金融学终于从国际贸易学和货币银行学的理论框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由于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纷繁复杂、千变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又使人们对国际金融领域中各种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认识程度有较大差异,而且国际金融学独树一帜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国际金融学至今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学这门学科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显得生机勃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充实和完善。
长期以来集中计划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妨碍了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涉外金融活动的开展,国际金融学在中国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成长,涉外金融活动日益增多。与此相适应,中国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介绍西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水平上,甚至带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还没有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和体现基本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系。西方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我们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结合起来。因此,对西方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马克思生前对西方早期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过精辟的评价,也曾有过系统研究国际金融的庞大计划,他为我们开辟了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国际金融学的道路。作为后来者,我们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借鉴西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同时,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金融学。
(二)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现有国际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吸收消化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补充新的内容,融入新的思考。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希望所做的努力能使这本《国际金融学》富有新意和特色。
1。加强全书结构的逻辑性。由于国际金融学涉及到的内容复杂多变,而且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已有许多论著和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零乱,各章内容之间往往缺乏承上启下,逐步推进的有机联系。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加强全书的逻辑性,我们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文献的理论体系做了比较和研究,认为根据问题的性质,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一国对外金融关系到整个国际金融关系的逻辑顺序安排各章内容的序列是比较合理和易于操作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以国际金融活动的起点—国际收支为第一章,逐步向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与货币联盟、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各章推进,最后对中国涉外金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评述。这样的结构安排,能够使本书的逻辑更加严密,体系也较为完整。
2。提高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我国在1978年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以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导向的。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外汇交易的增多、外国银行的进入,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和国际规范化,中国人民对国际金融活动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对粗浅的国际金融理论和知识已不再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和知识做浮光掠影或隔靴搔痒式的评述,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中国涉外金融实践的要求,更不能改变中国国际金融研究水平较低的局面。为提高这本《国际金融学》的理论层次和学术水平,我们对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如国际收支、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汇率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创新、最优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以及中国涉外金融实践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力求使读者能够站得高些,看得深些,更加敏锐地观察国际间的货币资本融通,把握它的规律和本质。
3。讲求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迷失正确的研究方向,陷入庸俗经济学的泥潭。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讲求分析方法的科学性。中期以来,中国在国际金融研究中比较偏重于定性分析方法,习惯于文字性的描述,较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进行清晰而准确的刻划。分析方法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国际金融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而且所获得的成果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对实践产生指导性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走向成熟(拉法格《回忆马克思》第7页)。马克思成功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写出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他们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描述比较简洁和准确,而且许多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国际金融学没有“数学介入”就不能发展。因此,我们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同时,引入了数学演算、经济计量模型和几何图形等定量分析手段,尽可能使本书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科学化。
4.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果。近十多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空前活跃。各国加强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外汇交易方式的改进、汇率政策的调整、国际汇率制度的演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变革、国际投资的证券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国际金融创新的兴起、国家风险的管理、以及区域货币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为充分反映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国际金融具体实践的新情况,我们在系统论述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反映国际金融领域中新成果的章节和内容,并且尽可能用较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论述、说明问题。
5.联系中国涉外金融的实践。我们研究国际金融学,归根到底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目前,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特征的改革开放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倾向日趋明显,各种涉外金融业务层出不穷,一方面为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注入了新内容,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大量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本书写作中,我们注意联系中国涉外金融的实践,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人民币汇率制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货币金融合作等方面的现状与改革,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三)
除导论外,这本《国际金融学》共分12章,各章的先后顺序及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国际收支,主要包括国际收支帐户分析、国际收支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等内容。第二章外汇与外汇市场,主要包括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的构成与功能、外汇的即期和远期交易等内容。第三章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主要包括不同货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西方汇率理论述评等内容。第四章汇率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及其传导机制、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水平的管理、政府对汇率变化的干预、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等内容。第五章国际储备,主要包括国际储备的基本内涵、国际储备的供给与需求、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国际储备体系等内容。第六章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衍生产品市场、世界黄金市场等内容。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包括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内涵、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征和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评介等内容。第八章国际金融创新,主要包括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国际金融创新的诱因、国际金融创新的经济分析、国际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等内容。第九章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主要包括单一指标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欧洲货币体系等内容。第十章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主要包括国家风险、国家风险评估、国家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等内容。第十一章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内容。第十二章中国涉外金融,主要包括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中国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为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书中的内容,我们还对各章进行了小结,并且列出了复习思考题。
总之,加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十分重要,虽然我们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书中的内容和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我们诚恳地向同行请教,并期待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国际金融研究的队伍中来,为提高中国的国际金融研究水平和培养优秀的国际金融人才共同努力。
?
?
第一章 国际收支 1
第一节 国际收支账户分析 1
一、国际收支概念 2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3
三、国际收支差额 5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 7
第二节 国际收支理论 8
一、国际收支古典论 9
二、国际收支弹性论 10
三、国际收支乘数论 14
四、国际收支吸收论 17
五、国际收支货币论 20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 20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20
二、国际收支的政策引导机制 21
三、国际收支国际协调机制 24
本章小结 25
复习思考题 25
?
第一章 国际收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目标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内部均衡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外部均衡目标是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均衡是一个广泛和复杂的范畴,它不仅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也被普遍认为是国际金融学的研究起点与基础。本章将以国际收支账户分析作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西方国际收支的决定理论,全面深入地探讨关于国际收支的内在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政策与措施。国际收支的理论与政策体系,不仅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
?
第一节 国际收支账户分析
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各国之间贸易、投资、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往来,通常都会引起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