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节 金融危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当一国经济运行的缺陷与国际游资的冲击交集在一起时,就可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前提;而金融危机则是金融风险充分暴露,并会产生全局性和重大损失的结果。研究和防范金融危机,首先要理解金融风险的基本内涵。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背景下,因金融交易的期限性、逐利性、投机性,以及与实物交易严重脱离等而引发灾难性结果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风险明显增大,并且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等,对危机爆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沉重的打击。一般说来,金融风险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交融,不同交易行为相互影响,人们心理预期又变化无常。所以,市场经济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就是由这种不确定性引起,并且会对经济金融体系产生破坏性结果的可能性。
2、普遍性。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由于投融资双方的融资规模、期限和利率结构不同,特别是市场行情和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又可能影响投融资双方的履约能力,资金融出方有可能无法按时、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润,而资金融入方也可能无法按时、按期还本付息。这种可能性普遍存在于资金融通过程之中,从而使金融风险具有普遍性。
3、扩散性。资金融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并通过信用关系将众多投融资主体连结成庞大和复杂的金融交易网络。如果处于网络中的每个地区或金融机构出现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地在网络中蔓延开来,造成大范围的资金链断裂和社会信用崩溃,直至引发金融危机。
4、隐蔽性。所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所以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融资主体可以通过不断创造新的信用,来掩盖自己流动性差和已经出现亏损的问题,进而使导致金融风险的征兆不被察觉。
5、突发性。这是因为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潜在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风险压力不断加大,并且出乎意料地喷发而出,迅速蔓延,在短期内就对社会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形成巨大的冲击。
根据金融风险涉及的行为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和政府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根据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
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技术性因素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不对称和非理性操作;心理因素的表现形式是所谓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或“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制度性因素的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与货币金融的分离,以及相关经济制度的缺陷。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和土地等资产的价格,企业破产数,以及金融机构倒闭数等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并且已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金融危机可具体地表现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主要是指系统性挤提存款导致大批银行无法将存款兑现,进而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银行是负债经营企业,而银行的负债又主要由存款组成,如果储户选择同一时间要求银行兑现,银行体系将难以满足兑现要求;当众多储户对银行资信失去信心,认为银行已资不抵债即将破产时,就会发生大规模银行挤兑,银行危机因此而不可避免。
债务危机是由众多债务人不能按时偿付债务所引起的恐慌和危机。由于经济形势和市场行情变化,或是由于其他原因,众多的债务人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和本金,就会危及债权人的资产安全和正常收益;债权人因此而对债务人失去信心,不愿对旧的债务展期或提供新的信贷,即使债权人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也会附加严格和苛刻的条件,结果使众多债务人的资金链断裂,直至破产倒闭,酿成灾难性的后果。
货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经济形势恶化或投机者冲击,在外汇市场上人们因失去信心而大量抛售本国货币,进而形成本币贬值的巨大压力;当货币当局干预无效时,本币大幅度贬值,又进一步造成金融资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倒闭,乃至社会经济的混乱。
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往往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当一国的银行面临大规模挤兑时,银行很可能无力偿付到期的债务,国内外的债权人很可能会对该国银行的资信感到忧虑,从而使银行危机引发债务危机;若此时国内债务人为了偿付国外银行的贷款,纷纷要求将本币兑换为外币,同时国内的一般储户也因对本币缺乏信心而增加对外币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本币就会大幅度贬值,这又引发货币危机。从另一方面看,发生货币危机后,本币贬值又增加了债务人偿还外债的成本,形成债务危机;在债务危机的压力下,储户对本国银行失去信心,这又引发了银行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1929…1933年大危机后,西方学者就对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费雪、凯恩斯等主要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关于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是:Salant和Henderson(1978)提出的金本位下的黄金投机理论,并由Krugman(1979)应用到固定固定汇率体系的分析中,最后经Flood和Garber(1986)加以完善的金融危机的第一代模型;Dooley(1997),Krugman(1997)等提出的有关亚洲银行、企业和政府之间特殊关系的道德风险模型;由Obstfield(1994,1996)提出的金融危机的第二代模型;Sachs(1998)等人提出的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危机理论;Banerjee(1992),Calvo和Mondoza(1996)提出的羊群行为理论。Krugman(1999)将银行挤兑、流动性危机和羊群行为等理论称为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而Eichengreen(1999)则认为Obstfield以后的研究只是对前两代金融危机模型的补充和完善,还不能称其为具有突破性的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因此,这里只要对较为成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进行分析。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第一代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因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失当导致实际经济恶化,投机者根据实际经济基础的变化情况,在预计到现有的固定汇率体制难以维持时对其货币发动攻击,从而引起固定汇率体制的解体。这类模型强调实际经济基础的变化,并强调汇率制度的制度选择与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另外,根据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一国通过未来的出口收入来平衡经常项目赤字的能力是能否维持稳定的汇率制度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一国货币当局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制度非常重要。
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以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研究为代表。克鲁格曼认为:中央银行在维持固定汇率制时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即如果政府采取与固定汇率制相矛盾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瓦解。这主要是因为,在政府存在着大量财政赤字时,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进而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本币趋于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变以本外币表示的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化,公众就要调整资产结构,如抛售本币,购买外币,市场上的投机者也会推波助澜;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政策赤字融资和在外汇市场上反操作,其外汇储备逐步枯竭,最后中央银行别无选择,只能任本国货币自由浮动,结果引发以本币大幅度贬值为主要征兆的金融危机。
从市场投机的角度看,在强大投机性攻击下,即使一国在事实上并没有很大的财政赤字,也不能排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假定一国没有公共赤字,但是其私人部门却遇到了一系列危害公司和银行赢利性的投机性冲击,那么,政府会被要求补贴那些遇到财务困难的私人机构。政府财政补贴的本质是在金融中介和纳税人之间造成重新分配收入和财富的效应。当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发现私人部门存在的问题,并且预期政府将为进行补贴性干预将被迫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于是就对该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结果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长时间的经常项目赤字也会引起金融危机。一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表明该国对其他国家净负债,这会增加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如果该国的贸易条件突然恶化,那么它偿付外债的能力就会明显削弱,外国投资者也不太愿意再向该国提供贷款。如果该国的私人部门无力偿付境外债权人的债务,而且私人部门的负债又转为公共部门的债务负担,于是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融资。这样,金融危机也就可能发生了。
Flood和Garber(1984)针对在固定汇率制下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必然会导致外汇储备的枯竭,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现象,构建了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 (9…1)
(9…2)
(9…3)
(9…4)
, 》 0 (9…5)
(9…1)式中的 、 、 分别代表国内货币存量、物价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率, 是常数, 是货币需求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这是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与同预期通货膨胀成反向关系。(9…2)式中的 表示物价变化率,这是一个理性预期假定,即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9…3)式中Ei代表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即期汇率,是一个特殊的购买力平价方程,它假定国外物价水平不变,即可以简化为1,这样汇率就等于国内物价水平了。(9…4)式中 、 代表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量,它实际上是一个货币供给函数,表示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国内信贷总量加上外汇储备换算为本币后的货币量。(9…5)式表示为弥补国内财政赤字,国内信贷量以固定比率增加,所以 为大于零的常数。
将(9…2)式、(9…3)式代入(9…1)式,可得:
(9…6)
(9…6)式表明货币需求和汇率变化率 成反向关系,即外币升值时,货币需求量减少。但由于政府采取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为 ,所以 ,因此:
(9…7)
根据货币恒等式 ,得:
(9…8)
其中 为常数,对等式进行微分可得国际储备变化率:
,( 》0) (9…9)
国际储备变化率与国内信贷变化率成反向变化, 》0,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