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12章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2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低,也最受歧视。 

     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 

开始萌芽,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历代相传。不同种姓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如若违反,轻 

者受到惩罚,重者被除出种姓,沦为“哈里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印度 

独立。独立之后,政府虽然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等手段加以破除,但作为一 

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 

     种姓之间在饮食方面有着种种苛刻的规定,一般来说,作为印度教徒只 

能吃本种姓或同种姓或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也可以吃低于自己 


… Page 47…

种姓的人做的“熟食”。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 

物和饮料,但高级种姓的婆罗门做的任何食物其它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而首 

陀罗做的无论“生食”还是“熟食”,其它种姓的人都不吃。婚姻方面,只 

允许种姓内部通婚;一般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即允许“顺 

婚”,但较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较高种姓的女子,即不允许“逆婚”。各种 

姓均有自己固定的传统职业,职业中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世代相袭。凡是同 

宗教有关的职业,都被认为是神圣而高贵的,自然由婆罗门来承担;凡是同 

脏东西有关的工作都是下贱的,象扫地、洗衣服什么的,是由低级种姓的人 

来做。 

     前两个种姓一般处于统治地位,过着奢侈的日常生活:有许多菜肴以及 

饮料、糖果、水果构成的丰盛食物;时髦而贵重的服装、装饰物和珠宝,各 

种各样的香料、化妆品等。烟草、咖啡、茶和蒟酱叶 (印度人习惯用蒟酱叶 

包槟榔而食)也是他们的嗜好。他们常常举行宗教节庆,并参加各种游戏: 

国际象棋(据说起源于印度)、乔佩尔、打牌、马球、十五子棋、放鹰、狩 

猎等等。淫乱、酗酒、赌博更是他们热衷的娱乐。 

     而其他等级的人民过着简朴而艰辛的生活,平常的食物、简单的衣着, 

除生产劳动和家务之外,公共生活主要是文娱活动和晚会,例如:唱歌、跳 

舞、摔跤、捉迷藏、游泳等。流浪艺人表演的民间节目,季节性的节庆和市 

集,也成为他们的娱乐方式。 

     在饮食方面,总的说来由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对食物的需求较为复 

杂。印度人的主食是大米、白面,也有一些杂粮。南方人以大米为主,北方 

人以面食为主。吃荤的人少,吃素的人多。印度教徒吃羊肉,而决不吃牛肉。 

伊斯兰教徒以吃牛肉为主,而决不吃猪肉。他们的副食是圆白菜、西红柿等 

蔬菜,以及大豆、红豆、蚕豆、三角豆等豆类。印度人做菜以煮为主,从不 

炒。煮的菜又碎又烂,分不出菜形,自然也没有鲜美可谈。印度人一向重视 

调味品,主要有生姜、大蒜、肉桂、芫荽、茴香、姜黄、小豆蔻、阿魏等, 

尤其对咖喱粉十分重视,据印度人自己说,咖喱粉有活血的功效。 

     印度人的衣着因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贵族的着装自然质地上乘 

而且华贵,而平民农民一般质地粗劣,式样简单,妇女的服装色泽较为艳丽, 

主要有裙子、纱丽和紧身上衣,纱丽别具特色。纱丽布料长5米到8米,披 

戴方法各异,有的缠绕全身,有的连头裹起,有的好象穿着长袍。男子大多 

穿长衫(无领或圆领)、陶迪(围裤)、包头巾。头巾长达几米,包法各式, 

颜色各异,总的来说,印度人服装宽大舒畅、清洁通风。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喝茶的历史悠久。所喝的茶大多为红茶。他们将 

茶叶放入铜制或铝制的壶中煮沸,加入牛奶和白糖,所以茶水较浓,呈稀粥 

状,香甜可口,富有营养。 

     除了使印度人的生活落后了好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以外,印度还有使其一 

半人口永无天日、遭受奴役的妇女闺范。自从印度阶级社会开始,妇女一直 

是受苦最深的人,无论是法律还是习俗都给妇女打上了地位卑贱的标志。从 

生活习俗来看,集中表现在婚制、嫁妆、寡妇、殉夫等方面。 

     印度是三种婚制并存。一夫一妻制虽然成为主流,但是建立在夫权基础 

上的,男女之间极不平等,妇女的地位特别低下,在一些土著民族中,妇女 

实际上还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象长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婚姻 

大事一般由父母包办,这样买卖婚姻或变相的买卖婚姻十分严重。在一夫多 


… Page 48…

妻的习俗中,妻子不仅是满足丈夫欲望的工具,而且被当作“财富”看待, 

认为妻子越多越体面。种姓制度允许“顺婚”;而婆罗门中的适龄男子大大 

少于适龄女子,于是这成为一夫多妻的原因之一;另外,印度教认为没有儿 

子就无人祭祖,所以一个妻子若不生育,丈夫就应另娶一妻。此外,有的地 

方还规定,丈大死后,妻子必须改嫁给小叔子。还有一种婚制是一妻多夫, 

即一个妻子可以同时拥有几个丈夫。这也并没有给女子带来幸福,虽然有几 

个丈夫养活她,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并不像 

夫权社会拥有几个妻子的丈夫一样在家中有决策权。她不仅要服从丈夫,而 

且必须操持家务,干农活。男子对妻子拥有绝对的权利,甚至可以把她卖掉。 

     在印度结婚,女方必须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嫁妆,可以是现金,也可以 

是房屋等实物,而且还要设喜事棚,办宴会,招待客人和庞大的迎亲队。嫁 

一个女儿,花费之大,令人惊叹,许多人因嫁女而落得一贫如洗,这种习俗 

也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所以女孩一出生,父母便开始为她的婚事发愁, 

如果嫁妆少,女子在婆家就会受气,不仅要看婆婆、小姑子的脸色和冷言冷 

语,甚至还会遭受毒打,被赶出家门,女子为此自尽的很多,而且有的人家 

为了使自己不承受这笔嫁妆,女儿以后不受苦,便杀死女婴。这种情况并非 

个别。 

     女子结婚是一件棘手的事,对有些人甚至是悲惨的事,而结婚之后,一 

旦成为寡妇,就更为凄惨。 

     印度教中有一种古老而残酷的习俗,印地文称作“斯蒂”——自焚殉夫。 

按照传统观念,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出嫁前从父,婚后从夫,丈夫死后, 

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权利。从此不能穿带花、带色的衣服,不能佩戴各种首 

饰,甚至被视为凶兆,被看成是家中的负担。寡妇的生活中永远没有欢乐, 

如果想继续活下去的只有忍受,因为印度有这样的习俗,男子死了妻子可以 

再娶,而女子死了丈夫则没有再嫁的可能,哪怕是年纪很小的寡妇。所以有 

的寡妇只有将一切寄托于来世,自焚殉夫,感动上苍,以获天堂之乐。但有 

的寡妇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强行被烧死。有的是先让寡妇服用大量鸦片,直 

至昏迷,然后把她抬上焚尸堆,如果寡妇想逃走,就会被周围的人用长矛或 

竹竿活活戳死,然后烧成灰烬。当然,也有的寡妇是自愿。 

     不但成年女子命运悲惨,而且由于童婚流行于全国,幼女也遭受到极大 

的摧残。每年四、五月间举行的阿卡迪节期间就有成千上万的儿童结婚。三、 

四岁的儿童被打扮得整整齐齐,在大人们的指点下举行结婚仪式。这其中自 

然荒唐百出。幼女结婚后,大多是回到自己家中,十几岁后才去婆家,但也 

有一结婚就在婆家的。童婚的流行,其中受害的自然是妇女。许多人连自己 

的生活都不会料理就当了媳妇,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不但失去了受教育的机 

会,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不少人年龄太小难产而死。 

     前面所述的多种习俗,其观念有相当一部分根源于宗教。在印度,宗教 

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 

个方面。 

     印度的宗教和教派很多,人数最多的分别为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和锡克教。印度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其中包括种姓制度。它信奉 

因果报应和轮回的思想,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严重,教徒们认为,生女 

儿是父母的功德,女儿大了不能出嫁是父母的罪过,一个父亲没有儿子是一 

生中最大的不幸。这一观念使一夫多妻的产生成为必然。锡克教原本主张敦 


… Page 49…

睦友爱,提倡平等,强调实干;以后提倡尚武精神,逐渐发展成了半武装的 

宗教组织。佛教源于印度,历史悠久。伊斯兰教属外来宗教,对印度的宗教, 

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其自身也染上了印度的特 

点,如,接受了种姓观念,穆斯林中也出现了重婚,助长了童婚的流行;此 

外还有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绝大多数 

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相连。首先是各种各样的 

人生礼仪:出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等。 

     印度的各种节日极多,有人说“一年有365天,而印度节日就有360个”。 

这种说法并非夸张,其实还少说了,印度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至少有500 

个,众多的节日中,最盛大、最隆重当然也是最热闹的均为宗教性节日。 

     霍利节,又名酒红节,是印度教的四大节日之一,它的庆祝时间在每年 

的二三月间,也就是印历12月月圆之夜。关于这一节日的来历,众说纷纭,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这样的记载:印度古代有一个魔王叫希兰西卡 

西普,非常残暴,无恶不作,他从神的天歌中得知,他的儿子帕拉拉德出世 

后要杀死自己。于是儿子一出生,魔王就把他送到山上摔死,可怎么也摔不 

死。最后魔王就派自己的妹妹霍利卡去处死自己的儿子,霍利卡懂得符咒, 

不怕火烧,她下令堆起一大堆木柴,叫帕拉拉德同她一起坐在木柴上,点火 

焚烧。但奇迹出现了,不怕火烧的霍利卡被大火烧死了,而帕拉拉德却安然 

无恙。后来,帕拉拉德终于杀死了凶残的魔王,把人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以后每年这天的前夕,人们就在自己的院门口、庙门前及广场上堆起木柴, 

点燃大火焚烧霍利卡。火烧霍利卡便成了这个节日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就在早已堆好的木柴上燃起大火,载歌载舞,彻夜 

欢庆。信徒们双手合十,不住祈祷。因为过了霍利节,就是小麦、大麦、油 

菜和各种豆类成熟、收割的季节,所以有的人还特意从田里采来即将成熟的 

麦穗和豆角,放在火上烤熟后,大家分吃。节日这天清晨,人们见面时,不 

论认识不认识都可以在任何一个人的脸上抹涂五颜六色的色彩;有的人还用 

各种颜色的水尽情地向行人身上泼洒,无论男女老少,看到自己脸上涂满各 

种颜色,身上洒着带颜色的水,都感到光彩,将这视为来年谷物长势更旺的 

预兆。 

     灯节也是印度的重大的节日之一,在每年气候宜人的10月至11月初间, 

即印历8月见不到月亮之后的第15天。关于它的由来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一 

个说法来自著名史诗《罗摩衍那》,其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罗摩是十车 

王的大儿子,品德高尚,武艺超群,其父准备立他为王储。但十车王的一个 

小皇后受驼背侍女的撺唆,定要国王立她的儿子为太子,由于国王以前受难 

时得到过她的帮助,允许过无论她提两个什么样的要求,都答应,所以国王 

只有践约。罗摩知道不但不怀恨,反而劝慰父亲,自己甘愿到森林中流放十 

四年,他贤慧的妻子悉多自愿同往。不料,到森林后,悉多被十首魔王罗波 

那劫走。后来,罗摩在神猴哈努曼的帮助下,打败了十首魔王,救出悉多。 

这时十四年已满,他们返回京城,恢复了王位,于是家家户户点灯迎接罗摩 

的凯旋。也有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古印度人崇拜火,把火看成是光 

明、温暖和幸福的象征,因此把灯火也看得十分神圣,灯节由此产生。 

     灯节之夜,较为富裕的人家,都在家中各处装饰彩灯、灯笼和花烛,看 

上去色彩缤纷、富丽堂皇。至于贫苦人家也有自己独特的燃灯方法,他们用 

泥土做成小小的油灯盏,放上油类和灯芯,然后点燃,数盏油灯交相辉映, 


… Page 50…

灯光闪闪,别有一种古朴之感。灯节的高潮是燃放焰火。节日期间,四面八 

方的印度教徒都要到女财神拉克希米庙朝拜。庙内祭司赐给信徒们“圣水”, 

信徒们接在手中,当即饮下或撒在头上,以期未来诸事如意,财运亨通。 

     德喜合拉节是庆祝罗摩胜利的又一重大节日,所以又名“胜利节”,整 

个节日期间,都在舞台上表演罗摩的生平故事。印度教徒对这一节日更为重 

视。节日的最后一天是焚烧三个纸做的假人,分别为十车王、迈可特纳和恭 

婆迦罗那。这一天尤为热闹,小孩、大人都会赶去观看。 

     保护节是印度教的另一个大的节日,又名手镯节。节日前,大小商店都 

开始出售过节时手上戴的手镯——“拉凯”:形状各异,色彩缤纷。节日这 

一天,姐妹们很是兴奋,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端着盘子,上面放着纸包着的 

 “拉凯”,然后再放些糖果,准备先请兄弟们吃。姐妹用纱丽的一角将头发 

完全盖住,只留面孔,来到兄弟面前坐下,兄弟微笑着向她伸出右手。这时, 

姐妹先给他的前额上点吉祥痣,然后给他手腕上绑“拉凯”,绑拉凯时,姐 

妹对兄弟进行良好的祝愿:愿你幸福、平安、发财;兄弟也向姐妹发誓:为 

了保护你的荣誉和尊严,即使赴汤蹈火,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在所不惜。这 

一习俗同样来源于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当格尔纳沃迪 

王国受到敌人的大举侵犯时,女王给护马拥国王寄去了“拉凯”,与他结为 

兄妹关系,请求援助。由于“拉凯”的作用,护马拥国王率军队前来支援, 

但为时已晚,格尔纳沃迪女王已英勇就义。护马拥悲痛万分,决心为女王报 

仇,将入侵敌人彻底歼灭。所以,流传下了送“拉凯”的习俗。有些女子因 

为没有亲生兄弟,若她们想找一个或几个兄弟的话,也采用这种方式彼此结 

成兄妹,成为亲戚关系。 

     印度还由于宗教而产生了对牛的崇拜。牛在印度教中被视为最神圣的动 

物,享有极为优越的地位,不能随意宰杀。相传,牛是破坏神湿婆的坐骑, 

湿婆骑着一头白牛,手执一个三股叉,可降服一切妖魔鬼怪。在印度牛既代 

表繁殖,又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来源。所以,不仅湿婆庙中有牛塑像,就 

连公共汽车司机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