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4年,大国民议会还通过关于采用姓氏的法律。原来土耳其人只有名
字,没有姓氏。该法律取消了中世纪沿袭下来的封建头衔和旧式称号,如“巴
夏”(高级军政官员之意)等。基马尔以议会授予他的“阿塔丘尔克”(土
耳其人之父)为姓,总理伊斯美特以他战胜希腊干涉军的地点 (伊涅纽村)
为自己的姓。一般公民也开始择取姓氏,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土耳其人名字的
… Page 76…
封建意识和相互重名。
20年代初的土耳其基本上是个文盲国家,文盲占人口的80%以上,而
且,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土耳其的学校教育长期为伊斯兰教所控制。
政府于1924年通过法律,关闭了伊斯兰宗教学校 (教会学校),并取消公、
私立学校的宗教课程,实行宗教与学校教育分离的政策,学校由政府的教育
部统一管理,而且初等教育全部为免费教育。
土耳其原有的文字为阿拉伯字母,而阿拉伯字母不是土耳其语所固有,
而且书写是自右而左,读、写和使用都异常困难。1928年,大国民议会采纳
了一种以拉丁文基础的新土耳其字母。这套字母具有严格的语音规则,充分
体现了土耳其语言的特点,简便易学,深受人民的欢迎,在扫盲和发展初等
教育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奥斯曼人是体育爱好者,并常进行射箭、马球、赛马、摔跤和其
它多种运动,而18世纪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了,体操成为下等的活动,参加运
动被认为有失身份。但20世纪20年代,由于有了共和国总统的有力支持,
到1938年,每个城市都有了好几个运动俱乐部,土耳其将参赛者的名单送到
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巴尔干竞赛会,足球成为新的国民运动,这项运动吸引了
各地的男女青年。
基马尔所领导的这场社会改革,上至法律制度,下至服装娱乐,全面地
改变着土耳其人的生活。到了1939年,土耳其已经是一个具有同法国、德国
和美国同样标准的世俗国家了。
(2)基马尔改革影响下的伊朗和阿富汗
在土耳其基马尔改革的同时,受其影响,另外两个伊斯兰教国家——伊
朗和阿富汗也着手进行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的现代化改革的尝试。
首先是1921—1941年,礼萨汗·巴列维在伊朗领导的一场改革运动。这
场改革在伊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贯穿20世纪20—30年代伊朗
历史的主线,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60—70年代伊朗所进行的改革
中,以及在70年代末霍梅尼领导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中,都或隐或显地表
现出它的影响。
有关生活习俗方面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服饰改革,二是妇女地位。1928
年,议会通过了“服饰统一法”,宣布传统的少数民族服装为非法,规定除
注册僧侣以外的成年男子一律穿欧式服装,戴“巴列维帽”。1935年,又进
一步取消“巴列维帽”,而改用欧式礼帽。
妇女地位的提高最为引人注目,最有显著特征的是1935年强制妇女摘除
面纱的法令,这个法令在1936年2月1日正式生效。妇女摘除面纱是限制伊
斯兰僧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和向伊斯兰传统进攻的直接突破口,也是伊朗女
权的先声。从废除妇女配戴面纱开始,礼萨汗鼓励妇女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
活动。他创办了国立女子学校,建立了培养女教师的师范学校。他还鼓励女
学生到国外求学,并支持妇女们到中央政府各部和私人机关担任秘书等职
务。
有关婚姻等问题的法律中,妇女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民法
典》规定,结婚须以双方同意为条件,并必须达到男18岁,女16岁的法定
年龄。有关法律还规定,男子未经妻子同意而另行结婚时,妻子有要求离婚
的权利。另外,1926年刑法第207—214条规定了对通奸、强奸、奸淫幼女、
… Page 77…
卖淫和煽动卖淫等行为的惩罚。这些法律规定,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
人身权利。
阿富汗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独立的亚洲国家,同时又为伊斯兰教国
家,在宗教和习俗方面的改革也深受土耳其的影响。
首先政府主张宗教和政治分离,反对宗教干预和控制政治,反对宗教沙
文主义狂热,宣布宗教平等,要求伊斯兰神职人员服从和宣传政府推行的改
革政策。根据土地法令,没收清真寺地产,但不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其次,对伊斯兰教的陈规陋习,诸如妇女戴面纱 (皇后访问欧洲期间及
以后就去掉了面纱)、一夫多妻制、早婚制、婚丧厚礼挥霍等等,政府均加
以劝阻,有的立法严禁。如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制,官员不得娶
妾重婚,如果娶第二个妻子必须辞职,禁止买卖婚姻,保证妇女的财产继承
权,婚姻自由权。1928年11月,国王颁布法令,自1929年3月起,喀布尔
居民以及来该市的人均得戴礼帽,穿西服,甚至国王亲手扯掉仍缠头巾者头
上的头饰。
然而,阿富汗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却失败了,其原因有多种方面。其宗教
和生活习俗的改革深深触动了封建势力。例如,新法规中规定,取消父亲对
女儿,丈夫对妻子视为奴隶的权利,即禁止歧视妇女的法令,遭到具有根深
蒂固歧视妇女传统的封建“毛拉”们的激烈反对。“毛拉”们甚至看不惯来
自外国的医生和工程师的穿着和生活方式,更看不惯王后索拉娅不戴面纱,
抛头露面。
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对阿富汗的社会进步发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3)埃及
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之后,埃及脱离了伊斯兰教各国的共同命运。在一
开始,英国控制这个尼罗河国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通过苏伊士运河到印
度去的海上通道。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一旦控制了这个国家必然面临着一
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一战”之后,面临的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18
年以后直到50年代,埃及政治斗争是国家的突出问题。在人民生活和文化领
域,英国的政治家们一再保证说,除了保护英帝国的利益外,他们唯一关心
的是在物质和文化上提高埃及人民的生活。而实际上,埃及农村人民生活贫
困之苦令人难以想象,在文化教育上,由于英国的确无意在埃及推广英国文
化,所以其后果是对埃及人不利的,国家根本没有必要的教育经费。至于宗
教生活,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受伊斯兰教的支配的。作为极具传承性和地域
性的生活习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并无重大的改观,只是由于英国人的长期
统治,在某些方面不自觉地吸收了欧洲的一些特色。
服饰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较大,主要开始于上流社会和城市居民。20年
代,埃及女装主要有三种款式:王室与贵族是华丽的拖地长裙;平民穿连衣
裙式的拖地袍子和传统的阿拉伯大袍,西方服饰进入埃及是在20年代后期,
到了30和40年代,西方服装款式大量涌入埃及,短裙、坦胸露肩的上装、
女长裤、紧身连衣裙等等女装风行于埃及,并且与各种服装配套的鞋帽、腰
带、丝袜、围巾、手套和手袋等也接踵而至。其实,按伊斯兰教规,妇女是
不能穿长裤的。男装的变化不如女装大,20年代以前,埃及男人不分贵贱都
穿大袍,20年代后,城市居民的服装向西装革履化发展。但是在农村,农民
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服饰习俗:男子穿蓝色大袍,缠头巾,赤脚;妇女着黑色
… Page 78…
长袍,盖头巾,手戴戒指或手镯。
饮食方面,埃及人的主食是玉米、白面和大米。当然这些是限于那些可
以支付食品费用的家庭。将面粉发酵,加上蜂蜜、维生素以及其它调料烤制
成的面饼是各阶层人民喜爱的食品,埃及政府对这种面饼生产予以补贴,所
以价格较为便宜。埃及城乡有各种小吃,从美味的烤羊肉、烤鱼,到价格低
廉的素丸子、焖蚕豆、通心粉面条、烤玉米和烤白薯,受到大众的欢迎。其
中,焖蚕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老少皆宜。其作法是先将蚕豆用水煮烂后,
放入容器内,加入食油、盐及其他调料,夹在大饼中食用。埃及人的餐桌上
常见的菜肴有西方风味的西红柿沙拉、洋葱拌辣椒等。宴会上的传统菜是烤
鸡、炸鸽子、烤全羊等。埃及人爱吃甜食,用核桃仁、杏仁、橄榄、葡萄干、
甘蔗汁、石榴汁、柠檬汁等做成各种糕米团、油炸馅饼等。桔子和西瓜等水
果很多,而苹果则是奢侈品。红茶和咖啡是人们的常用饮料。咖啡是用阿拉
伯咖啡豆炒制,加些豆蔻,不加糖,虽然味道略苦,但清香可口,可以提神。
与其它阿拉伯国家一样,埃及人的家庭大都是三代以上的家庭,成员少
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大家庭。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成员永远是和父辈们
住在一起,男性的年长者是一家之主;实行近亲婚配制和一夫多妻制,妻儿
不能与家长一同进餐,孩子们不得在家长面前大声说话和抽烟,儿女们不经
家长同意不能结婚等等。家庭成员联系极为密切,往往一个村庄,整条街道
的居民都沾亲带故。这种大家庭实际上已不是一般的家庭概念,而是一种社
会、经济、宗教上的独立单位。女性的地位低下,相当于仆人。
埃及社会中的禁忌较多,禁忌一方面来自于宗教,一方面是社会生活长
期形成的传统。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绝大多数埃及人信奉伊斯兰教,在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宗教禁忌是穆斯林禁食猪肉。《古兰经》“黄牛章”
第173节说:“他只禁戒你们吃自死血液、猪肉以及非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动
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 (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
真主确是至慈的。”所以,穆斯林禁吃猪肉,认为这些是不洁之物。同时,
还禁酒。除此之外,还不吃奇形怪状的水产或陆产动物。在其他方面,埃及
人根据《古兰经》的规定,禁止通奸,禁止不戴面纱的妇女进入清真寺。在
婚姻上,在允许近亲婚姻的同时,有乱伦禁忌,禁止男子娶婶母、舅母;不
许和父亲的妻子们结婚,不许娶父亲的妻子们的女儿,不许娶岳母及其姐妹。
另一类禁忌没有什么特定的道理,或许是约定俗成。如,在喝热汤或其它热
饮时,不许发出任何响声;食物已入口,不能吐出;吃饭时,需用右手抓食,
不能用左手;妇女怀孕出现妊娠反应后,只能对自己的丈夫和婆婆讲;订婚
仪式忌讳在回历一日举行。对颜色,他们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埃及人喜欢
绿色和白色,忌讳黑色和蓝色。他们说:“白昼是黑的或是蓝的”时,意思
是日子不好过,如果说:“白昼是白的”,就是指日子很幸福。如果说某人
的心是黑的,是说这个人心中怀有仇恨与妒火;如果说人心是白的,是说此
人心胸开阔。他们还用黑、蓝色比喻不幸,用绿、白色比喻快乐。所以,除
丧服外是不穿黑色的衣服的。
埃及的民俗节日中,除了众多的宗教节日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节日,
这就是埃及人为尼罗河娶妇的忠诚节。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
水及两岸的淤泥沃土,世世代代养育着埃及人。然而河水的喜怒无常又给埃
及人带来了忧患,每当河水泛滥,毁坏田地农舍时,古代的埃及人总认为是
河神发怒了,所以,每年6月17或18日,尼罗河水开始发绿、出现泛滥的
… Page 79…
先兆时,人们就在这两天的夜间欢庆,希望河水泛滥给两岸带来大量的淤泥,
以保证农业丰收,感谢河神带来的生机,这一夜被称为“落泪夜”。8月28
日一般是河水泛滥的高潮,人们就将选出的美女盛妆打扮,用彩船载入河中,
举行迎亲仪式后,把她抛入奔腾咆哮的河水,这种残酷的陋习沿袭了数千年,
到了现代,人们认识到河水泛滥是自然规律,河神是不存在的,但为尼罗河
娶妇的习俗当作娱乐活动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官方在40年代正式命名这
一节日为“忠诚节”。忠诚节的具体日期是根据尼罗河水泛滥的情况而确定
的,一般是在每年夏季的8月28日左右。在此之前,水利部、农业部、宗教
法院、开罗省政府和国防部都会做出相应的准备。当水利专家根据历年的记
载及当年的实际情况确定日期后,宗教法院负责撰写赞美尼罗河的颂辞,开
罗省政府立即着手筹备庆祝活动,尼罗河神“娶妇”的婚礼之夜所需的礼花、
烟火等由国防部提供。一切准备就绪,在节日那天,即婚礼之夜,用石膏塑
成的美女身着礼服,由彩车送到河边;早已等待在河边的人群齐声欢呼,鼓
乐齐鸣,礼炮轰响,热情地迎接“新娘”的到来。宗教法院院长及其他伊斯
兰教的上层人物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章节。在一片欢腾中,“新娘”乘坐
彩船,驶向河中心,然后被抛入河中。之后的活动更是热闹非凡,烟花在空
中绽开美丽的图案,妇女们的“噜噜”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欢庆活动会延续
到深夜。
埃及妇女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妇女一样,每遇到或听到喜讯喜事时,运用
舌头在口中快速转动,长时间地发出一连串的噜噜的欢呼声,以表达高兴与
欢乐的感情。这种欢呼声的阿拉伯文音译为“扎喀莱特”。当她们碰到或听
到伤亡事故等不吉利的事情时,也发出噜噜的声音,但曲调略有不同,埃及
人只要听到妇女发出的声音,便知道是发生了好事还是坏事。的确是一个极
为独特的习俗。
(4)阿拉伯生活习俗中的共同观念
阿拉伯国家的生活习俗有诸多的相似方面,是由于共同的文明源泉而具
有相同的特征。首先,阿拉伯各国有着相似的环境。生活习俗的一个最为明
显的特征是地域性,所以,可以说这一点是产生共同生活习俗的关键前提。
同时,沙漠地区居民和农耕地区居民之间的相互通婚,阿拉伯社会内部持续
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其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特性,对阿拉伯地区的生活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主要描述生活习俗中有关生命过程的习俗。一般讲来,生命
过程有三个主要阶段。1。出生;2。结婚;3。死亡。
令阿拉伯人家庭最为喜悦的事莫过于孩子的降生,因为他们是婚姻生活
的结晶,同时也为家庭生活增添光彩。庆贺他们的降生被视为家庭中的一大
盛事,尤其是男孩的诞生。在埃及,新生儿刚一落地,产婆就在他耳边赞美
真主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如果生的是女孩,则赞美穆罕默德之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