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方面看,古巴人的生活习俗无疑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尽管如此,生
活习俗中的一系列民族特点还是保留下来,有的从其本质内容上还是相当完
整的。
古巴人的主食是大米、小麦、碗豆和木薯,其烹调特点是,所有的菜都
炸得很透,并且要加很多蒜、辣椒和糖。最富盛名的民族饭菜是“阿希业科”,
是把猪肉、腊肉连同香蕉、南瓜、芋头、山药、君子兰、玉米饼再加上各式
香料,一起用文火炖煮而成。而生活的贫困,普通人家的“阿希亚科”中是
… Page 88…
没有肉的。别的菜还有:柠檬和橘子汁烧鱼、介贝肉煮大米饭、黑豆大米饭
(当地人称为“摩尔人和基督教”)、“帕埃利亚”(蔬菜烧笋鸡)。圣诞
节的传统菜是穿在烤肉签子上的烤全小猪。古巴盛产热带水果,一般是将菠
萝、柑橘、芒果、木瓜等切成块,然后蘸大量的糖食用。在古巴还广泛流行
饮用果汁的习惯,同时也喝香栾或木瓜酿就的甜酒和啤酒。
现代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颇受美国影响,在一些节日和娱
乐活动中,以及服饰上却有与众不同的民族风俗。狂欢节最为独特,它不属
于欧洲类型,一连5昼夜,当地人又称“拉斯·孔帕尔萨”,是专指化妆表
演团体的;从晚上9点开始,每一队由50人到100人组成的这种化妆团体(“康
帕萨斯”)就开始络绎不绝地穿过大街。他们分两列行进,男女分开在鼓、
管乐的伴奏下合着节拍起舞;前导者举着旗子,旗上写着各自团体的名称及
成立的日期,还高举着两个灯笼;前导者同时也舞蹈,指挥整个团体。狂欢
节的每个晚上,观众面前要经过大约二十个不同的团体,每个团体均有条不
紊,指挥有序,表现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些团体在服装上保留了一些把自
己与非洲的遥远过去联接起来的特点。例如,“蝎子”和“蟒”等团体的标
记,很可能就是非洲某些部落的图腾。这些团体的成员穿着奴隶的服装,如:
戴着草帽,妇女穿着将上衣掖在裙腰里的印花布裙子、男人们穿着高高卷起
的裤子,每个人均在腰间带着锡制的杯子和盘子。
在其他的娱乐活动中,古巴人有一种独特的幽默——“乔特奥”。在许
多酒吧、小游艺场和广播中,每天都有这种体裁的节目——用哈瓦那方言演
出的时事小剧,有时这种方言是古巴其它城市的居民所不懂的,社会生活的
其它方面,象俱乐部、协会、“慈善堂”,其中许多是按民族特征建立起来
的。
海地作为一个极为落后的农业国,在生活习俗方面表现出贵族与普通百
姓的极端差别。
首先表现在服装,欧式服装和鞋子是特权阶层的标志之一,而一般的海
地人穿花的或白色衬衣,蓝色毛线上衣,浅色裤子,往往没有鞋子,因为他
们买不起。
最具特点的民族菜肴是油炸猪肉加辣椒、鳕鱼玉米粉、豌豆咸牛肉大米
饭、香蕉、甘薯、山药,饮料是咖啡和“克列伦”(肉桂、柠檬或苹果酿的
甜酒)。而农民只能吃到芒果、山药、豆类、甘薯、玉米等。
在海地的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类似于巴拿马的“佩奥纳达”的习俗,
被称为“昆比塔”,昆比塔在一定程度上与非洲的传统有关。
另一个贵族与群众的差别表现在妇女地位上。贵族妇女自然是过着奢华
的生活,而普通妇女则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妇女。她们是农耕中的主要劳动者,
这是非洲传统的反映,而且也由现实的因素加以巩固。在海地国家形成期间,
绝大多数的男子们应征入伍,妇女就不得不亲自从事农业生产。贵族以外的
城市妇女的处境并不比农村妇女好,她们只能是一些女佣、裁缝、理发师。
有些好点的职业还禁止妇女来担任。
西印度群岛上的其它国家除多米尼加共和国之外,其它属于英国和美国
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经济上的殖民掠夺,生活上
极为贫困,均为落后的农业国,衣着上大多欧化,只是款式、质地上极为简
陋。饮食上由于食物困乏,居民们大多只能糊口而已,无所谓有特色的习俗
(当地的土著人已寥寥无几),国内的居民大多为黑奴的后裔以及从亚洲等
… Page 89…
地输入的劳工。他们大多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其中以牙买加最有代表性。
黑人占牙买加人口的绝大多数。虽然数百年来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
下,但其文化则完全没有英国的特点,不管殖民主义者做了怎样的努力,非
洲文化的一系列特点在牙买加一直保留着。牙买加人喜欢讲故事、传说、猜
谜语等文化娱乐活动。民歌在国内也非常流行,其中有不少是非洲文化的反
映,快乐的牙买加故事埃南西兄弟的主人翁是一个在危险时刻能变成蜘蛛的
人。在非洲西海岸的阿散蒂人中间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而且阿散蒂人称蜘
蛛为“埃南塞”。牙买加人的这些故事中,埃南西的兄弟是一个老奸巨滑的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出路,他与蛇、虎、猴为伴。很显然,虎和猴是
非洲和亚洲的动物,牙买加岛上并没有。广泛流传于牙买加的谚语,例如,
牙买加人说:“如果蛇咬你,你见着蜥蜴就跑。”在非洲西岸,人们则这样
说:“被蛇咬了的人,见了蛆也怕”。
3。南美洲各国
哥伦比亚的现代居民,是历史上由三个主要民族成分形成的:印第安人、
西班牙人和黑人;后来又加入了意大利、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侨民。1918
—1945年期间的统计资料表明,其主要居民为混血人种。民族成份和人种的
复杂使其生活习俗也较为丰富,虽然在有些方面体现着西班牙或其它欧洲人
的风格,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最终体现的是具有哥伦比亚历史、民族文
化特点的习俗。
哥伦比亚城市居民的服装自然不乏欧化的趋向,但在广大的农村仍有自
己的传统习俗而言。桑坦德省维莱斯地区的农村妇女下穿毛料长裙,浅色面
料上饰有五彩绣花,或黑底色再配上花草图案、小玻璃珠、金属片或飘带等
装饰;长裙内的衬裙露出一排饰带,称为“莱丁”,上穿短袖白衬衫,胸前
绣有传统花卉图案,主色为红、绿、黑;肩上披有长流苏的大披巾;脚穿用
剑麻编织的凉鞋,白色的鞋面上镶有黑色羊毛饰边。男子穿长袍,白粗布或
毛料长裤,上衣是前胸绣花、左边开缝系扣的花边衬衫,带薄围巾,再披一
件斗篷。男子和妇女都戴用草或苇杆编结的太阳帽,帽顶上镶有孔雀羽毛或
花朵。男子出门时还要带上一种特制的长木杖,既可驾驭骡马又可防卫狗咬。
安拉奥基亚省居民的典型服装是:妇女穿五彩绣花长及小腿的裙子,绣花白
衬衣,凉鞋,而且喜爱在头发上插花;男子穿白色长裤和各种颜色的长短袖
衬衫,披肩不可缺少,这种披肩源于赶骡人随身携带、在装卸货物时用来蒙
住骡马眼睛的毛毯,通常男子们还在肩上斜背一只皮制小挎包。卡尔卡达斯
省里奥苏西奥地区有男子穿围裙的习惯。
哥伦比亚还有众多的节日,形式独特,颇具特色。
里奥苏西奥是哥伦比亚卡尔达斯省的小城镇。每逢单数年份的1月2日
至7日,当地居民就连续6天纵情狂欢,向魔鬼表达敬意,为魔鬼的健康举
杯痛饮。这种举世无双的魔鬼狂欢节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其实,里奥苏西奥
人大多是虔诚的教徒,但他们认为,他们尊敬的魔鬼不是与上帝为敌的,而
是欢乐的象征。节日的筹备工作于半年前开始,人们聚集于市中心的公园,
观看各种诗歌朗诵与演唱,并开始制作各种形象的魔鬼,并树立起许多标语
牌:“光荣的魔鬼,我们正在狂欢,在这里魔鬼是王,是伟大的主;里奥苏
里奥是魔鬼的天都。”节日前15天有一次聚会,正式宣布一切安排已妥,准
… Page 90…
备迎接魔鬼。节日期间,到处是魔鬼的塑像或绘画,人们虽身处魔鬼的世界,
但没有任何恐怖感。各种音乐表演随处可见,而且还有三个内容独特的集会:
一处是油炸食品街,各种风味小吃,香味扑鼻;一处是工艺品市场街,琳琅
满目;还有一处是广场上的传统斗牛娱乐,这样连续6天,人们畅饮狂欢,
并以各种方式向魔鬼致敬,最后的时刻,人们聚集于教堂前,随着音乐高歌
欢舞,然后将各种魔鬼塑像和脸谱付之一炬。人们互相道别时总是这样说:
“如果魔鬼愿意,我们两年以后再见。”
还有一个著名的狂欢节是在巴兰基利亚,狂欢节在当地已有了200多年
的历史。从欧洲传入的家庭庆祝形式在非洲黑人和当地印第安文化习俗的强
烈影响下,逐步变成大规模的集体庆典,形式和内容都更加自由和丰富。节
日是在每年的2月上旬,筹备活动则是在许多天前就开始的。在节日中,人
们会停止一切工作,尽情欢乐,场面最壮观的是化装游行。队伍中还有民间
乐队和民族舞蹈的表演,整个节日期间不分尊卑大小,可以互相打闹取笑,
一种独特的方式是互相泼水撒粉。许多人拿着滑石粉和玉米粉到处乱撒,连
警察也无法避免。总之,人们吃喝饮酒,唱歌,跳舞,往往通宵达旦。
另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纳里尼奥省的白人和黑人节。相传节日的最
初形式是乡邻的聚会。后来内容增加,规模扩大,就演变成了独具风格的狂
欢节庆典,节日从1月5日到7日,之所以称为白人和黑人节,因为在5日,
当地的中青年人和男女孩童拎着颜料盒,挡住街上的行人,给他们涂黑脸,
变成黑人。到了6日,再变黑人为白人,这项活动成为节日的一大特点,有
人认为这一名称还有主人和奴仆的含义。
南美的安第斯高原有三个国家——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由于有
许多共同之处而联合在一起,最明显的是居民成份,这三个国家中,印第安
人各约有一半,而安第斯高原最大的印第安民族,如艾马拉人和奇楚亚人分
别居住于这三个国家之中。
秘鲁的人口主要由印第安人、白人和混血人种组成。印第安人的生活习
俗即使处于1918—1945年的现代时期,但仍沿袭古老的传统。白种人和混血
人种的生活,由于社会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贵族做为一个特殊的集团,他
们住在单独的街区中按西班牙风格建筑的古老宫殿中,有富丽豪华的花园,
他们生活习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日常用品中银制品特别多,钮扣、项链、
耳环、腰带等装饰品,所有的器皿,包括一些家俱、食具、箱子等,都是用
白银铸造的。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北美资本的渗入,他们开始更多地
摹仿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无疑使他们的建筑、服饰等带上了许多
不协调的色彩。中产阶级和各种官吏住的是西班牙式的平房。但生活习俗,
特别是娱乐活动中,有许多印第安特色,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在生活习俗
上仍是印第安式的。
首先饮食方面,菜肴丰富,别具一格。秘鲁地区的人是马铃薯的最早培
育者和食用者。烹调方面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以太阳子孙而自豪的秘鲁人,
历来视黄色为神圣,所以多数食品为黄色,黄马铃薯更增添了这一特色。他
们的菜肴分为两大系: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以辣味为主,世称“辣味菜”;
以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以甜味见长,所以称“甜味菜”。辣味菜的主料是鱼、
海味、鸡和马铃薯,作料有蒜、辣椒、柠檬汁、洋葱、胡椒、橄榄油,做法
则多为凉拌、清蒸和烧烤。与辣味菜搭配的主食有马铃薯焖米饭、玉米饼、
浇柠檬汁的糕点。山区甜味菜也是自成体系,其中的风味名菜有:用牛肉、
… Page 91…
黄甘薯、黄大蕉烩制而成的“桑科恰多”;用马铃薯干煎成的“丘纽拉瓦”;
羊头汤以及甜、咸风味的“丘佩”肠等。秘鲁人有豪饮的习惯,国内传统美
酒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秘鲁还有一种古柯茶。古柯是一种灌木,树高一般
1至3米,叶中含有可卡因,因而有麻醉作用。印第安人常用古柯叶泡茶,
称之为古柯茶。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穷苦的印第安人常携带古柯叶,随时咀
嚼,以此充饥御寒。古柯叶在有些印第安部落视为珍宝,作为婚姻的聘礼。
此外还被用作迷信的工具,用来占卜命运吉凶。
秘鲁同样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如伊卡省的葡萄节、复活节、库斯科
的太阳节、将鲁希略的春节等节日,各种节日有其特定的含义,或基于古老
传说,或基于宗教习俗,他们的庆祝方式与其它拉美国家有类似之处,彩车
游行、歌舞表演、开怀畅饮,连续几天的狂欢,均体现着人民的开朗性格与
独特的民风民情。其中普诺的民俗节在体现民风方面更为突出。民俗节是普
诺当地人民再现印加古风的一种庆典。普诺位于的的喀喀湖的西北角。传说
印加古国的缔造者曼科·卡帕克诞生在的的喀喀湖畔,并兴建普诺城作为他
后来远征的出发地。普诺历来是印第安人的聚居之地,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
生活方式具有浓郁的印第安色彩,因而素有“印第安民俗之都”之称。为了
纪念曼科·卡帕克奠基立国的勋业,普诺人于每年 11月的第一周欢庆民俗
节。节日中,普诺人都穿上古老式样的印加服装,严格按照印加古俗互致问
候、待人接物和处理一切问题。对曼科·卡帕克的缅怀和颂扬自然是节日的
主题。每个家庭的长者都要给其他家庭成员讲述关于这位缔造者的英雄业
绩。同时,剧院、大街上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都是表现这位杰出人物的传奇
故事。
秘鲁人民把神鹰视为民族象征,在他们的国家独立节的活动中有一项为
鹰牛斗的娱乐习俗。鹰牛斗在一个有栅栏的圈场中举行。将一斗牛牵入场内,
给一只神鹰灌大量的烈酒,然后把神鹰绑在牛背上。神鹰不堪忍受束缚,或
咬啄牛背,或用翅膀拍打牛背,竭力想冲向天空,而牛则拼命要摔倒神鹰,
如此鹰牛斗,直到一方精疲力竭,不能动弹,神鹰获胜象征着印第安人的胜
利,牛获胜则表示西班牙人的胜利。有了这层象征意义,使鹰牛斗已不再是
单纯的娱乐活动。
在秘鲁还有一句古谚:“凡有欢乐的印第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帕恰曼
卡”。帕恰曼卡是一种古老的娱乐形式,“帕恰曼卡”在印第安语中为“大
地之锅”,原意专指一种烤肉。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先放
入砖块,用柴火烤热后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