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3章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3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年一届,奖项只授予德、意两国的影片,极不公正。“二战”爆发以后, 

参加的国家日益减少,1943年停止举行。 

     1934年,墨索里尼下令在报纸上禁止使用外文;接着又下令商店的招牌 

上不准出现英文,一些外来语“汽水饮料”、“酒吧”等也禁止在日常用语 

中出现。最后连本国语言也有不当之处,政府公开宣布意大利语中第三人称 

单数的尊称Lei是对所谓外国侵略者的一种奴性的表现,必须加以废除。 

     从30年代开始,意大利人不再欢度元旦,圣诞树为舶来品,自然在禁用 

之列,甚至饮茶由于是从英国传入的,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使人变得衰弱的 

坏习惯。 

      “一战”以后,世界服装已有了趋同的趋势,欧洲的服装更是有打成一 

片的势头,而墨索里尼政府则提倡只穿本国的服装,竭力反对外国服饰的影 

响。  1935年,开始举行长期开放的意大利时装展览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一场“为意大利时装而战”的运动。 


… Page 11…

    在掀起一场又一场为墨索里尼的妄想而服务的运动的同时,当局又力图 

通过一种更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的形式,使社会中更多的阶层进入法西斯文 

化的氛围之中,这就是群众性的娱乐活动。1925年,成立了“意大利工余娱 

乐组织”,将全国的工人、职员、农民一起组织起来,集体安排他们进行工 

余时间的各种文化活动。其中有放映电影,上演戏剧、音乐、舞蹈等等。30 

年代后期,全国已有收音机近百万台,各大城市均设有电台或中转站,无线 

电广播在城市中已相当普遍,这更便于政府进行各种宣传和鼓动工作。 

    墨索里尼的这一切从思想到生活上的努力的确可谓煞费苦心。然而这最 

终是违背人民意愿,是为其争霸世界的妄想而服务的。意大利战败之后,所 

有这些强制的痕迹很快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3。苏联——改造与创新 



     1917年,在“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中,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意味着,旧俄国的一切东西都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予以批判和改造,生活习俗也不例外。 

     1919年,俄共(布)八大通过了新的党纲,在其制定的基本文化政策中 

指出,要建立新的政治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劳动和习俗文化。总之,无产阶 

级占领全部文化阵地,文化领域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苏联这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小农生产方式是旧的生活习俗 

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农民,依旧保持着旧的生产方式;而城市中的工人阶级 

的大部分来源于农村,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有诸多农村生活方式的痕迹。虽 

然俄国经过1861年的资产阶级改革,经济状况、社会面貌等方面有了很大的 

改观,但农民仍然处于宗法制传统文化影响之下,仍然被束缚在村社这个小 

天地之中。村社生活的封闭性养成了农民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心理。无疑 

这种农民意识给生活习俗的改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新生的苏维埃政 

权在社会文化改革方面以改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鼓动性大众活动为其先 

导。 

    其中最引人注目、规模最大的是纪念性节日游行活动。每逢十月革命周 

年纪念日和重大节日,苏俄城乡劳动人民都要举行游行,以示庆祝,而这种 

纪念日游行自然成为政治宣传教育的极好形式。街道、广场、公园、工厂、 

大型建筑物等,均由一批艺术家按照拟定的各种主题,如“革命的胜利”、 

 “工农联盟”、“工厂属于劳动者”、“土地归农民”等,以各种彩旗、彩 

画、花瓣、花环、标语、口号、展览台、观礼台等造型予以精心装饰,组成 

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宣传物。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是要使人们不仅置身 

于五彩缤纷的节日气氛中感到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在欢乐之中接 

受革命的宣传和教育。每逢十月革命纪念日和五一劳动节,在莫斯科、列宁 

格勒等各大城市举行纪念性节日游行已成为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月革命纪念日是苏联的国庆,全国各地都隆重地集会庆祝,除了节日 

性的纪念游行,还有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举行的传统的阅兵仪式。红场位于 

克里姆林宫城墙的东北角,历史悠久,于15世纪开始兴建,是古代集市贸易 

的中心,17世纪取名为“红场”(俄语中“红”有“美丽”的意思)。 1918 

—1945年期间,在苏联人民的记忆中有三次难忘并值得自豪的国庆盛典: 

1918年,在艰苦的国内战争一周年,列宁和人民一起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Page 12…

胜利一周年;1941年11月,当希特勒军队逼近莫斯科时,红场上的阅兵典 

礼仍然照常进行,仪式结束后,士兵们直接奔赴战场;1945年,德国法西斯 

战败,人民在凯歌中欢庆节日。 

     每当节日之夜来临时,人们来到红场、公园、河岸,参加游园联欢晚会。 

十月革命的摇篮地列宁格勒的节日夜景总是特别迷人,涅瓦河上的“阿芙乐 

尔”号巡洋舰和其他舰艇上挂着一串串彩灯。河岸右边彼得保罗要塞的五角 

形炮楼上燃起火炬、十月革命过去了多少年,火炬的数目就有多少,冬宫前 

的广场上灯火通明,手风琴奏出欢快的《喀玛林舞曲》,人们跳起奔放的俄 

罗斯舞,乐声、歌声和欢笑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节日之际,工厂和农村 

还会掀起劳动竞赛,选出先进生产者,机关、团体邀请革命老前辈做报告或 

座谈,回忆十月革命的战斗年代;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央列宁博物馆、历史 

博物馆和著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绘画陈列馆,学习先烈的英雄事迹,各工人俱 

乐部和剧场都举行专题音乐会和戏剧汇演,演唱群众喜爱和熟悉的革命歌 

曲。 

     新政府建立后又发布了《关于废除等级和官衔制的法令》,宣布:“俄 

国现有的所有等级和对公民等级的划分、等级特权、等级限制、等级组织和 

等级机关,连同所有的文官的衔制,一并予以废除。“所有称号(贵族、商 

人、小市民,农民等)、封号 (公爵、侯爵)和文官官衔、名称予以废除, 

对所有俄国公民规定一种共同的名称,即俄罗斯共和国公民。”“公民”这 

一称呼在全国推行使用。不过,“公民”这一称呼,除了正式的公文外,并 

不十分普及,倒是“同志”这一称呼日益流行起来。 

     在日常称呼方面,俄罗斯人比较注重礼貌,见面时除了互道“早安”、 

 “日安”、“晚安”外,“您”和“你”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俄语中, 

 “您”一般用于称呼上级、长者和不相识的人,表示尊敬、客气和礼貌;而 

 “你”则用于称呼自家人、熟人、平辈和儿童,表示亲热、友好和不拘泥于 

礼节。俄罗斯人的姓名包括父名。男人的父名是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后缀“维 

奇”,女人的父名在父亲的名字后面加后缀“芙娜”。俄罗斯人的习惯,名 

字加父名是对成年人的尊称;而彼此很熟悉的人则直呼对方的名字。在农村, 

老年人常用一个父名称呼对方,表示贴心和知己,十月革命期间老年人就称 

列宁为伊里奇。 

     宣传教育不仅限于大型活动,它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日常用具, 

许多碟子、盘子、杯子上都印有革命标语和革命题材的装饰画。说起碟、碗、 

杯等日常用具,俄罗斯人的茶和茶炊是值得一提的,俄罗斯人自己认为,他 

们是世界上最爱喝茶的人,很久以前,喝茶就成为全民族的习俗。茶是在17 

世纪上半叶传入俄国的。当时,俄国大使奉沙皇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之命 

赠给蒙古汗100多只黑貂。蒙古汗以4普特 (6。5公斤)的茶叶回赠,大使 

觉得吃了亏,抱怨说,沙皇用100只珍贵的黑貂换来的只是一些干树叶子。 

汗听说之后,急忙派行家前往莫斯科,当场为沙皇煮茶。从此,这一饮料倍 

受沙皇及贵族们的喜爱。直至现代,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与其说喝茶 

是为了解渴,不如说是为了充饥。喝茶时,一定要有糖块、点心、面包圈、 

蜂蜜及各种果酱,茶里还放有牛奶、鲜奶油和糖。俄罗斯人习惯用茶炊煮茶 

喝,所以他们的茶炊是极为精美的。俄罗斯人的茶炊长期以来都是手工制作 

的,工艺很复杂。现代工厂才大批生产。苏联图拉市的茶炊驰名全国。那里 

生产的茶炊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陶瓷制成的。能工巧匠们还将 


… Page 13…

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龙头雕铸成金鱼、海豚、公鸡和狮子等动物形象。茶炊 

上刻着许多有趣的字样:“火旺茶炊开,茶香客人尝?”“茶炊香飘风引客, 

云杉树下有天堂。”如前所述,在文化改造时,这些字眼当然为革命语录所 

替代。 

     除此之外在人们心中,“红”与“白”则成为界定某人某物的好坏、是 

非、善恶的通用概念。“红”是起义的人民和革命的象征,“白”则专指旧 

的反动的东西。日常生活中,茶馆、杂志等都冠以“红色”字样,如“红色 

茶馆”, 《红色档案》 (杂志),《红色处女地》(杂志)等等,以示革命 

与先进。总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新政权联结到一起。生活习俗已不再是自 

然形成的“约定俗成”,而是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与大众宣传同步,旧的生活习俗也受到了根本的改造。 

     在俄国,东正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传统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 

圣母领报节、谢肉节、复活节、圣三主节、圣母圣诞节以外,还有各个教堂 

建立这一天的教堂节日,人们都要极为隆重地庆贺一番;而且遇有诞辰、成 

年、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大事,照例也要举行繁杂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成 

了人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根除宗教意识对劳动群众的影响,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就颁布了 

法令,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了教会的财产和法律地位,从而摧毁了宗 

教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1924年成立了无神论者协会,创办了《无神论者》 

等报刊,出版了许多宣传无神论的图书和小册子。无神论宣传活动的声势十 

分浩大。在这种情况下,1917—1927年,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头十年里,教 

堂的数量就从8万座减少到了3万座。 

     1918年12月,人民委员会规定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5月1日国际劳动 

节,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为全民性节日,此目的也在于消除传统宗教节 

日的影响。 

     俄罗斯人为婴儿命名的习俗由来已久。以前这一仪式在教堂中由神甫主 

持进行。20年代初期,在某些地方,为婴儿命名的庆贺聚会,如“十月命名 

聚会”、“红星命名聚会”,取替了宗教洗礼。整个命名的仪式大致如下: 

     教父、教母改称“寄父”、“寄母”;仪式进行的地方称“婴儿宫”; 

婴儿的亲生父母也可以参加。婴儿不取教名。在仪式举行的那一天,父母抱 

着婴儿和寄父、寄母,祖父、祖母以及亲戚朋友一起到婴儿宫,父亲办理出 

生登记,母亲抱婴儿进入母婴室,由儿科医生和护士介绍育婴知识并免费赠 

送一本《婴儿保健手册》。准备工作就绪后,主持人笑容满面地打开礼堂大 

门,4位手捧鲜花的小女孩为先导,父亲抱着婴儿,母亲手持鲜花,其余人 

依次走入大厅。婴儿的父母坐在大厅中央的椅子上,寄父和寄母坐在他们的 

两侧,其他人分别坐在他们的后面。然后主持人宣布:“×年×月×日×× 

×家中诞生了一位男孩(或女孩),这不仅是他们家庭,也是我们国家的重 

大喜事。市苏维埃委托我×××和市苏维埃×××主持这位小公民的诞生和 

命名典礼,请接受我们的热烈祝贺。”接着,扩音器里传出庄严的国歌声, 

婴儿的父母和寄父、寄母起立走到铺着丝绒台布、摆着鲜花的小桌前,面对 

主持人和市苏维埃代表站立。主持人高声宣读婴儿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向 

婴儿及其父母表示美好的祝愿,请婴儿的父母和寄父、寄母在婴儿出生证上 

签名。从此,寄父、寄母便成为婴儿的法定监护人。最后,市苏维埃代表郑 

重地把一份纪念品放进婴儿的怀里,把一封贺信交给婴儿的父母。仪式到此 


… Page 14…

结束。贺信是写给孩子的,由其父母暂时代为保管,直到孩子十八岁生日时 

才能启封宣读。信的内容多为预祝孩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用的人、有杰 

出成就的人。 

     与此同时,婚礼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苏联各大城市设有“幸福宫”, 

专为新婚夫妇举行结婚典礼之用。主持人由“幸福宫”的工作人员担任,也 

有一名市苏维埃代表参加。婚礼前10—15分钟,新郎新娘由亲友陪同。分乘 

两辆披红挂彩的小轿车来到“幸福宫”。新娘身穿雪白的纱裙,头上戴着饰 

有白色花冠的轻纱,手捧一束鲜花;新郎身穿深色礼服,左边的衣襟上佩带 

着一朵鲜红或洁白的鲜花。当《婚礼进行曲》响起时,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 

新娘新郎、双方父母、证婚人、男女傧相、来宾们先后步入大厅,大厅的墙 

上挂着国旗、国徽和列宁像。大家就座后,主持人致贺辞,并向新人提出一 

些问题:“你们是自愿结合吗:”“你们是诚心诚意地组织新家庭吗?”“你 

们婚后,选择谁的姓?”得到肯定明确的答复后,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签 

字,证婚人也应邀签字,然后,主持人正式宣布男女双方结为终身伴侣。大 

厅里奏起《欢乐颂》,大家热烈鼓掌祝贺。这时主持人亲手端出事先准备好 

的一只精美的小盘,盘上放着一对刻有双方姓名的戒指,请一对新人相互给 

对方戴上。市苏维埃代表宣读贺信,将印有国徽的结婚证书授给他们。最后, 

他们走出大厅,来到“幸福宫”大门前宽阔的台阶上留影,全部婚礼到此结 

束。婚礼后,夫妇还会坐上彩车,来到无名烈士墓前静立默哀,献上一束鲜 

花,新娘的花束是白色的玫瑰花和百合花,新郎则是红、粉两色的玫瑰花和 

石竹花,以表示他们对烈士们的永远怀念与感谢。 

     此外,还出现了“红色丧礼”。但是,这些新的生活习俗实际上并未在 

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扎下根来。教堂的确人为地减少了,但几百年来流传下的 

宗教生活习俗是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经济还十分落后的农业 

国家中短期内消失;而且由于人为设计的命名礼、婚礼等,形式上过于拘谨 

与政治化,使得参加者显得呆板,不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