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4章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4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政治化,使得参加者显得呆板,不自然,失去了应有的气氛。这也决定了 

这些新生活习俗的短期性和局限性。 

     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1928年的年历上,革命的节日与宗教的节日赫然并 

存。革命的节日有:1月21日,列宁纪念日;1月9日,彼得堡工人“流血 

星期日”纪念日;3月12日,二月革命推翻专制政权纪念日;3月18日,巴 

黎公社纪念日;5月1日,国际劳动节;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宗教 

节日有:4月15—16日,复活节;5月2O日,耶稣升天日;6月4日,圣灵 

降天节;8月6日,变容节;8月15日,圣母升天节;12月25—26日,圣 

诞节。1928年,也就是十月革命后的第十一个年头,宗教节假日的数量仍然 

超过了革命节日,可见宗教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之深。同时说明,社会习俗 

有它的相对稳定性,仅仅以法律手段将原有的习俗人为地废除,是不可能达 

到预期的目的的。而只有以一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形式同步跟上,旧习俗 

才可能较快地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新的生活习俗才可能较快建立并普 

及。如果一味地批判和废除,只能适得其反。热火朝天的革命过后,一些传 

统的宗教仪式又极为自然地恢复起来。20年代中期,作为国家首都的莫斯科 

市约有一半居民为新生的婴儿洗礼;几乎2/3的居民出殡时,1/10的居民结 

婚时,均举行宗教仪式。其它地方的宗教仪式保留得更多。例如在萨马拉省, 

逢婚丧大事,不举行宗教仪式的仅为0。01%。 

     革命也使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政府首先废止旧俄 


… Page 15…

时代的“婚姻法”,仅承认不经宗教仪式的俗世婚姻为合法,而且男女双方 

均有提出离婚的权利。父母不得包办子女的婚姻,婚后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具 

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妇女不再依附于男子。但旧的传统习俗还十分顽固。妻 

子依旧惧怕丈夫,“毒打妻子的丈夫不需世俗法庭审判,只能由上帝的法庭 

审判”;“母鸡不是禽,妇女不是人”。这些极为落后的俄罗斯古训,深深 

地束缚着广大的劳动妇女。在农村,女子们最大的祈望就是自己的丈夫能够 

温柔善良,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不遭受毒打,而是丈夫在打妻子时,丈夫自 

己也流泪。由此可见丈夫打妻子在苏联不仅是个普遍现象,而且人们也不自 

觉地接受了。可以想象,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妇女参加工作不仅是受到家 

庭成员的非难,简直是十恶不赦的罪过。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 

及新的思想和观念的普及,家庭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更加密切的联 

系。许多家庭中那些愚昧、落后的东西日益为积极、进步的新习俗所替代。 

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的比率由1928年占工人和职员的24%,提高到1940年的 

39%,妇女经济上的自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们在家庭中 

的地位。 

     苏联生活习俗中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酗酒问题。以酒贺喜,借酒消愁, 

是俄国人的传统习惯,实际上这是下层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绝望、得过且过的 

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巴枯宁曾有这样一段话:“教堂对于人民起着一种天 

国里的酒馆的作用,正如酒馆是人间的某种天堂一样,因为不论是在教堂或 

酒馆里,人民可以把自己所受的饥饿、压迫和屈辱忘却片刻。他们可以有时 

在狂热的信仰中,有时在烧酒中竭力安慰对自己日常苦难的记忆,一次比一 

次更加陶醉。”久而久之,酗酒成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许多人甚至不惜 

让全家人挨饿,卖掉家里能卖的一切,来满足自己对酒的渴望。苏维埃政权 

建立之后,这一习俗一如既往。一些嗜酒如命的酒徒,常在酗酒之后,或殴 

打妻儿,或外出滋事,或耽误工作,造出诸多的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恶习,1928年,苏联成立了全俄反酗酒协会,建立了对酒 

类产品的买卖进行监督的机构,出版了反酗酒的读物,举办了“以电影代替 

伏特加”的抽奖活动,协会还规定,严格禁止在报刊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酒 

类宣传。 

     192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专门的决定,禁止在节日里出售酒类物 

品。 

     但是从1930年开始,反酗酒运动的主题从报刊上消失了,反酗酒协会的 

机关刊物 《戒酒与文化》易名为《文化与习俗》。1932年,反酗酒协会也合 

并到争取健康习俗协会中去了。此后,虽说反酗酒斗争并没有停止,但声势 

也大不如以前。 

     还没有有力的理由说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但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在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酗酒是不应该成为任何一个民族健康生 

活习俗的一部分的。 

     苏联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 

文明的程度更是千差万别。在一些民族地区,还保持着原始落后的生活传统, 

没有卫生习惯,许多民族仍以游牧生活为主。在中亚地区,直到1928年,90 

%的妇女外出时,必须穿上有面具的衣服,否则就会遭到袭击。随着整个国 

家经济情况的好转以及大规模文化运动的推广,苏维埃政府从经济、文化、 

医学等方面对这些民族地区给予各种形式的援助。许多民族地区的居民们开 


… Page 16…

始培养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习俗,但是某些陋习在一些民族地区 

仍然保持着,例如,视洗头、看病为禁忌,甚至妇女分娩时也不愿求助于医 

生等。由此可见,在经济落后地区文明的生活习俗的确立并非易事,它不仅 

需要相当程度的经济发展做为必要的基础,而且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们的 

认识水平。 



                         4。英国——传统与现实 



     在强盛的“日不落”大英帝国时期,或许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 

英国什么样,谁是英国人。但你又如何能获得1918年以后有关英国的确切信 

息呢?1920—1930年的不列颠人的生活可谓形形色色,而且富于变化。它的 

包罗万象似乎适合于所有的人:“对于守旧的维多利亚派而言,它有沉寂的 

教区牧师住所和玫瑰花园;对于现代派而言,它有夜总会和查尔斯腾舞;对 

于失业的人而言,它有不幸的贫困;对于买卖土地的人而言,它有财富;对 

于工会选出的顾问及劳工代表而言,它有喧嚣的罢工;对于富有的食客而言, 

它有恭顺的侍者;它更有形形色色的政治——保守党、自由党、劳工党、共 

产党、法西斯党及素食主义者;生活的节奏极度紧张、忙碌;生活的色调又 

是那样地粗鲁。” 

     总之,传统——维多利亚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已经消 

失。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这样评价这个时代的现实:“现在一切都是相 

对的,因而对自由贸易、婚姻、领事、煤炭或社会阶层都不可绝对地依赖。” 

普通老百姓则更愿以这样语言描述他们的心情:战争驱散了“维多利亚时代 

家庭所富有的安全感,那时男人们又买房地又造酒窖,既可防老,又可造福 

子孙。 

     传统似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已成为陈规旧习,而新的生活规范还未完全 

建立,正是这个间隙使人们获得如此多的自由与解放,人们可以尽情地去拥 

有现代工业技术,尽可能地去享受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工业技术革命是具革命性的。它以一种空前绝后的 

力量迅速地改变着英国人的日常生活。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足以引起英国 

人的自豪,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蒸汽机,除了让人可以坐坐火车,乘乘汽车以 

及享用较为廉价的煤、纺织品、铁以外,并没有进入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 

活。 

     真正闯入人们生活的科学技术是电视。电视广播始于伦敦,1936年 11 

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捷足先登,首次开办了电视广播。当时每天的播送时 

间是两个小时。到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仪式时,已有五 

万名观众收看电视了。1939年,“二战”爆发时,英国政府决定在战时停止 

播放电视节目,此时,英国大约有两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无线电、汽车、 

电影均在1895年前已出现,“一战”以后,它们已充满着西方世界。另外, 

为数庞大的各种电力发明也魔术般地出现在人们手中,电灯、电炉、电热器、 

手电筒等等,遍及家庭中的各个角落,而使用电动机的结果又出现了真空吸 

尘器、电扇、吹风机、搅拌器、磨咖啡机及电冰箱,有了各种冰冻食物以及 

加冰块的饮料。这一切简直使“家庭主妇”的定义有了质的变化。有了电动 

机,汽车、公共汽车、货车、飞机、拖曳机、开路机、平地机及动力割草机 

随之而来。化学工业方面也以塑胶、玻璃纸、各种化妆品、改良橡皮重新定 


… Page 17…

义人们的生活。很显然,仅仅是改良橡皮就足以使人们平稳地开汽车,骑自 

行车;男性避孕套,女人子宫托的使用,让人们可以节制生育,维持小家庭 

的规模。 

     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恢复与繁荣以及技术的改进造成了居住方面的极大改 

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住宅改变导致了英国人生活习俗的改变。此时的 

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人口中的一半居住在居民超过10万人的较大城 

市中。到1939年时,300万人拥有自己的住宅,200万人拥有汽车。当然, 

房屋、汽车多属于社会上层1/3的富人,而旧汽车和房屋的普遍,有助于让 

中间的1/3人口搬到郊区。往来于乡村之间的公共汽车已开始运营,它迅速 

地结束了许多村庄的孤立隔离的状态,1914年人们可以每周两次乘公共汽车 

到邻近的乡村市镇。是汽车、公共汽车、电车创造了大伦敦,大伯明翰,及 

大曼彻斯特等有许多郊区的大都会。仍住在真正与外界隔离的农村居民,绝 

不超过人口的10%或15%。由于人口的自然流动活跃,有吸引力的城市郊区 

不断形成新的人口稠密区。农村人口流入小城镇,而镇上的居民又从人口稠 

密的城镇中心流入较易安顿的半农村式的城市郊区。这一切都促使公路四通 

八达,又纵横交错,幸而铁路还较为工整。电影院、工厂、汽车加油站、各 

种商店、酒店如雨后春笋。叉路,半独居的别墅大批兴起。并不富有的人们 

还是住在公共住宅,房子虽小,但也充满了新式生活的各种设备:无线电、 

留声机、电炉、价格低廉的华丽家具。此时,分期付款的方式日渐流行。 

     最终形成的住宅方式是这样的:一部分人居住在独门独户的小楼或有凉 

台的平房里;一部分人则定居于公寓楼中,住户共用一个大门,独门独户的 

住宅分别为独立式住宅、半独立式住宅和排房式住宅。独立式住宅有自己的 

院子、花园和车房,与邻居相距较远,环境幽静,舒适、方便、自然,价格 

也最为昂贵。半独立式住宅与另一所住宅紧密相连,共用一堵墙,中间没有 

夹道。但是这种住宅的另一面墙不与别的住宅相连。两所相连的半独立式住 

宅,看上去象是一座独立式住宅,但是有两道门,分居两个住户。环境也相 

当幽静,但造价比独立式住宅低得多。排房式住宅,是在一条街道上连成一 

片的排房,每两所住宅共用一堵墙,中间没有夹道或院落。乡间的住宅一般 

比城市的住宅环境幽静、条件舒适,大都有开阔的院子和花园。房间宽敞, 

活动余地很大。乡间的贵族住宅,更是富丽堂皇,十分豪华。有的人在乡间 

定居,另有一些人在乡间则有自己的别墅,在假日或周末时到乡下来休息或 

娱乐。 

     工作和生活进入了正常轨迹,更多的人将心思放到了饮食、就业、求学、 

婚姻、老年等日常问题上。 

     可以说这也是一个物质的时代,汽车通往各种不同的酒店,电影院,伍 

尔屋斯及马克斯伍斯宾塞等连锁百货商店。这些商店是物质主义的殿堂,购 

物袋中装满了罐头食品,冰淇淋及巧克力、水果。英国人在餐饮方面有着各 

种各样的习俗。首先,喝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17世纪前,英国 

人还不知道茶为何物。英王查理二世 (1630—1685)的王妃凯塞琳出生在葡 

萄牙,出嫁那年,她通过东印度公司购买了221磅红茶作为陪嫁礼品带到了 

英国。她竭力推崇和提倡喝茶。在她的倡导下,喝茶的风气逐渐在宫廷形成, 

后来又传到了民间。茶在英国人的一日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下午茶” 

已约定俗成,还有“上午茶”、“起床以前茶”。而且喝茶的时间固定。英 

国人主要喝奶茶,做法是:先用沸水将茶杯温一下,放入茶和奶,再冲入沸 


… Page 18…

水。奶茶冲好后,有的直接喝;有的在奶茶中加糖,鲜柠檬汁等。糖和柠檬 

汁等事先就放在旁边的器皿中,各人根据口味自取。但绝不能同时加奶和柠 

檬汁。茶用茶匙调拌,之后,茶匙放在自己的小茶碟里,喝茶时,不是用小 

茶匙喝,而是直接用茶杯饮用。英国家庭和朋友往来,最喜欢用茶待客,举 

办茶会。茶会一般在下午4~5点钟进行,历时一小时,在茶会上,除了茶外, 

还备有咖啡等饮料,摆上一些饼干、三明治及小面包之类的食品,客人取用 

时,要把食品放在自己的小吃盘上,然后慢慢食用。 

     英国人的喝酒习俗由来已久。酒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但喝的最多的是 

啤酒。一般人最爱喝的一种叫苦啤酒。除了苦啤酒,还有淡啤酒,黑啤酒。 

还有一种与欧美啤酒相似的叫“拉格”的饮料,酿成后要储放6周半至半年。 

英国西部生产的苹果酒,清凉解渴,也是英国人爱喝的一种酒类。另外,杜 

松子酒加唐尼克汽水,也是典型的英国饮料。威士忌是英国人喜爱的一种烈 

性酒。全国各地有很多酒馆。有些老酒馆颇有历史,并具有特色,为了招徕 

更多的顾客,显示自己酒馆的古老与奇特,有的酒馆在自己的招牌上绘有古 

代国王女王及女将肖像,贵族纹章,或者给酒馆起一个比较奇特的名字。多 

数酒馆还设有“雅座”,称“沙龙酒吧”,比较幽静。还有些比较大的酒馆, 

备有飞镖以及类似克朗棋的玩具等。酒馆的开门时间一般是上午11时到下午 

3时,下午5时半到夜间11时。 

     英国的传统食品中鱼一直是最重要的,最有名的鱼制食品是炸鱼加土豆 

片。这是一种普遍而相对便宜的食品,是用奶油面糊裹着炸鳕鱼片,加上炸 

土豆片,要趁热吃,有时在上面撒点醋。英国人喜欢吃布丁,有甜味、咸味、 

辣味的。馅饼也是他们喜欢的食品,最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