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豆片,要趁热吃,有时在上面撒点醋。英国人喜欢吃布丁,有甜味、咸味、
辣味的。馅饼也是他们喜欢的食品,最有名的馅饼是康瓦尔馅饼。在一个容
器内放上油酥面,里面填满肉和蔬菜,烘烤而成,青片糊是英式早餐中一度
普遍的组成部分,做法是将燕麦片放在水中或奶中煮,一直煮到所需要的程
度,吃的时候在表面撒上白糖、奶或奶油。
就娱乐而言,很少活动可以比得上电影和电视的,每周大约有40%的人
上电影院,25%的人每周去看两次,花上几个便士,失业的人可以在电影院
中找到温暖与娱乐,小男孩可以梦想在美国的旷野上冒险,对所有忧愁与烦
恼的人而言,迷人的音乐电影片,卓别林生动的喜剧给了他们生活中一种兴
趣。
其它娱乐项目是层出不穷的。受过教育的人仍然上歌剧院与音乐厅,看
芭蕾舞与话剧,逛画廊;爱好体育的人打网球、高尔夫球、板球、橄榄球或
游泳,远足与散步;比较年轻的人则成群结队地开古怪的聚会,拥入夜总会,
喝新发明的鸡尾酒,跳查尔斯腾舞。
赌博是当时人们的另一种嗜好,可以说这一嗜好是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
人好赌的习性,他们不但将此视为一项正当的消遣,而且和一些体育运动结
合起来。
这其中赛马的历史最为悠久。英国一方面公开进行这种主要是为了赌博
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要继承早年清教徒的传统,由法律明文规定,赛马不得
占用周末,只能在平常的工作日举行。
英国的跑马场遍布全国。马场举行赛马,每年少则两次,多则六次。每
次“赛会”都要持续三几日。最有名的是在埃普索姆举行的达比大赛。
赌赛马有两种方式。一是赛马场本身在每场比赛前出售马票。马票又分
两种,一是只有马获第一名时才能得奖的,奖额较大,否则即输掉赌本;一
… Page 19…
是只要马在前三名中占有位置,即可保本并略有所得。另一种方式,就是在
赌博公司下注。公司在市区设有门市部,在马场区还派有专人坐庄。庄家站
在高处,被赌客团团围住,接受他们的赌注,并发出下注证明。庄家们有助
手传递信息,他们之间用一种特定的手语沟通信息。
喜欢赌博的人还可以随时去看赛狗。赌客也是按狗的号码购买赌票,狗
获胜则购票人得彩。
还有一种在西方各国都有的赌博游戏,但在英国特别盛行——“宾果”。
参加这种赌博的人每次必须买一个(或几个)纸板,板口横五竖五,共有25
个方格,每格标有号码,号码的排列组合各有不同。“庄家”从口袋中信手
掏出一个号码,向全场报号。凡是纸板上有这个号的人便在格子上放一个棋
子样的标记。庄家继续报号,直到有的人构成五子一连(横、竖、斜均可),
那人便高喊“宾果”,他即是头奖得主。经常参加这种活动的人多半是妇女。
每次所下赌注不大,也发不了财,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或会见朋友。
战争使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一战”动摇了几乎所有各界上层人士的
权威,包括政界、实业界、知识界和社会各界。人们身着便服到英国皇家歌
剧院欣赏歌剧;年轻的哈尼克市的市长身穿褐色哈利斯花呢服装,打着红领
带恭迎玛丽王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社会习尚已成陈迹。
另一变革是妇女的作用在变化。1718年扩大了选举权,有些妇女因此而
受益。 1922年的“婚姻法”允许妇女们可以用和男子提出离婚一样的理由
诉诸离婚。20年代,妇女可以担任律师、陪审员、工厂女工、教师,有的还
成为新闻记者、教授、行政官以及医生。她们以一种新的衣着款式表现其独
立,并将头发剪短。她们从头到脚表现了活动、自由和独立。她们的生活方
式也一样——在公共场合吸烟,喝鸡尾酒,跳贴面舞。
战争也使家庭破碎,而需要重建家庭却非易事,早婚无济于家庭的稳定,
与此同时,性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私生子的出生率在上升,使用避孕药具也
越来越习以为常。
“二战”重又使生活变得质朴,除了面包、烟草和啤酒之外,一切都是
供给的。实用衣服取代了时髦的衣服,人们穿羊毛短袜子或根本不穿袜子,
而不再穿长丝袜子。
排队成了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挤满了人的火车站走廊,公共汽车站前
的长廊,以及无休止的等待,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食物少而工资高,
英国人在娱乐一项花出的钱比以前增加。他们听音乐会,看歌剧、舞台剧等
以及足球赛、板球赛、橄榄球赛,上夜总会、跳舞厅,也成群结队地看电影。
好莱坞的电影最受欢迎,整个一代的英国人都美国化了。
1939年,上教堂的人已不太多了,1945年更少,但信仰上帝的人却不一
定在减少。
5。瑞士——炮火中的“幸运儿”
瑞士是一个炮火中的幸运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成功地维持了它的
中立国的地位。尽管欧洲许多国家的政治流亡者纷纷逃往瑞士,但这并未妨
碍它与苏联以外的所有国家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经济上,从 19世纪后半
叶,现代瑞士就开始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经济逐步繁荣,人口大大增加,
“一战”以后,虽然那些反复用常声和假声唱着自己的民歌的放牛牧人依然
… Page 20…
存在,干酪仍是其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实际上,它早是欧洲最为工业化的国
家之一了;文化上,四种官方语言并存,宗教、教育各自发展。总之,一提
起这个颇为有名的国家,几乎人们都知道,它是一个多山的小国,经济发达,
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极高。
但这个富足的国家中,给人的感觉并非奢华无度,珠光宝气,相反,一
切都是朴素自然,清新优雅,这当然与瑞士人的性格和创业史不无关系。瑞
士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西方颇为有名。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将一个资源贫乏
的国家建成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没有钱便没有瑞士人”,
这是一句流行于西欧的老话,转变到现代已有了新的含义,瑞士人多财善贾,
视钱如命,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对人对己,均是如此,这可能是这个国家
从无到有、埋头建设的结果,对于个人就总有一种危机感,必须处处克勤克
俭,同时,诚恳务实,不尚浮夸,酷爱清洁,遵守秩序也是他们性格中的主
要方面。
瑞士的衣食住行也体现了瑞士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瑞士,饮食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烹饪多样,
以法式为主,但要真正找到一家专卖瑞士风味的饭馆却很难。一百多年前的
瑞士还是一个穷国,所谓传统的瑞士风味,追根溯源,只是一些穷苦人家的
美食转化过来的。“热斯蒂”和“方堆”是两道著名的传统乡土菜。“热斯
蒂”是用头一天剩的煮土豆做成,去皮之后切成薄片,煎锅上放些猪油或黄
油,油热后煎土豆片,撒上细盐,直至金黄色,然用再加些猪油或黄油,改
用小火,同时将土豆压成饼状,在锅中加入清水,加盖用微火烧,土豆饼底
面煎出硬皮便可盛入盘中上桌。“方堆”的制作也不复杂,用一只陶质平底
浅边盆,先用一瓣蒜将盆底擦一遍,盆内放入白葡萄酒每客一杯,加热。同
时,将两种奶酪碾成碎末放入热酒中搅动,直到干酪溶于酒中,变成糊状。
然后加水淀粉一匙、“饭后樱桃酒”一小杯、最后放入胡椒面和豆蔻,上桌
的时候,把“方堆”放在酒精灯上保持微开的状态,把硬面包切成长方块放
在一边,吃时,用长叉子叉起面包块,在“方堆”盆中蘸一下,就面包趁热
吃。
在瑞士人的日常饮食中离不开三样东西:干酪、肉肠和巧克力。干酪和
巧克力也是他们出口的主要产品,1919年,巧克力的产量已达38000吨。
传统的民族服饰在盛大的节日中才会出现,平时穿着还是以保守著称,
在衣服的选择方面大多以暗淡素雅为主。
两战之间,瑞士的航空业发展,“瑞航”是西方的大航空公司,创办于
30年代,其它各种交通也都十分方便。
瑞士社会有十分丰富的大众娱乐文体活动。首先,瑞士人大都喜爱阅读
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例如报纸1939年就有400家,而那时的人口不足
600万,各种大小博物馆,艺术馆也有几百处,平均每万人就有一个“馆”,
确属罕见。各种文艺活动也是色彩纷呈,首先绘画艺术方面,两次大战之间
兴起的各种流派,象几何抽象艺术等,在瑞士的绘画及雕塑方面均有积极的
响应者,1916年出现的否定一切的“达达主义”,瑞士便是其发祥地与大本
营。瑞士有悠久的戏剧传统,在法瑞地区莱蒙湖北岸的韦维市,从16世纪以
来,每隔25年,举行一次“葡萄种植节”,实际上是数千人参加的街头大演
出。1908年,成立于洛桑乡间的“约拉剧团”也经常巡回演出民间传统戏。
音乐在瑞士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各地都有音乐组织,每个农村亦有音
… Page 21…
乐活动,年轻人或参加教堂的混声圣诗班,或组织铜管乐队和变嗓山歌歌咏
队;爵士乐队从30年代传入了瑞士,立即受到普遍的欢迎,伯尔尼甚至成立
了一所专门培训爵士乐手的学校。
瑞士的业余消遣大多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远足、爬
山、滑雪、划船、旅游等均离不开多山、多水、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瑞士
被认为是滑雪的故乡,也的确是一项群众性的运动项目,雪坡附近的村镇居
民尤其训练有素。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七旬老妪,一穿上滑雪板在雪地上
却能疾走如飞,这并非传奇,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此外,溜冰,发
源于苏格兰的“冰上溜石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冰雪运动。远足,更是极为
流行,它分为两种,一是徒步登山,二是长途步行。从事这种运动可以早出
晚归,当天往返,也可以背上背包,顺着山野一路,半月十天再返家,有人
喜欢结伴而行,有人喜欢单枪匹马。
做为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水上运动更是多种多样:游泳、温泉、驾驶
船舶、滑水、帆板、垂钓等等各式各样。其它富有瑞士气息的还有射击、旅
游、野餐、野外宿营等等。
瑞士各市还有被称为“卡西诺”的赌场,但政府禁止狂赌,规定每次赌
注不得超过5或10法朗。真正的“大赌家”往往越过边境到法国、意大利境
内的赌场去赌。一般交往时打的牌,最流行的不是桥牌,而是一种叫“亚斯”
的瑞士所特有的牌戏。它使用32或36张扑克牌,大牌有分。玩者可以成副
出牌,目的是捕捉有分的大牌。“亚斯”易学易玩,最先兴起在瑞士的军营
中,“一战”以后逐渐流行于民间。人们常组织每周一聚的牌会,有时也赌
钱,但多半是把每次赢的钱积攒起来,到了一定数目,成员们便用它出去旅
游一次或饱餐一顿。
除了饮酒、服饰、娱乐等外,最富有瑞士生活气息的,还是各地区的传
统节日活动,有这样几个原因使瑞士在风俗习惯和传统活动方面比它的邻国
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遗产。首先在地理环境上,瑞士被两条山脉和复杂的地
形分割成许多语言上、宗教上乃至政治上互不相同的小区域,每个地方都形
成自己的习俗。其次,直到“一战”左右,瑞士各地仍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
息。最后,瑞士百多年来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都是传统习俗得
以保留和延续的条件。
瑞士地处高纬,冬季寒冷,黑夜漫长。所以在此期间的节日活动以张灯
点火,高声喧闹为其特色。
圣诞节前的日内瓦有一爱国节日——“登城节”,是为了纪念日内瓦人
民不畏强暴,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节日。日内瓦市在历史上曾一度属于法国境
内萨伏伊公爵,后来独立,但公爵野心不死,于1602年12月再度来犯,11
日到12日夜间,法军企图强行登上城墙,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涌现出许多
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鲁瓦约姆妈妈,攻城的当夜她在准备第二
天的饭菜,突然听到警报声,发现法军士兵已在城墙上露头,她一时找不到
合适的武器,就端起炉上烧开的肉汤勇敢地奔向城墙,向敌人头上泼去。为
纪念日内瓦保卫战的胜利,每年12月11日被定为“登城节”,举行盛大的
庆祝活动,节日之前,日内瓦便披上了盛装,而且各种商店都开始出售用巧
克力制作的大大小小的“鲁瓦约姆妈妈锅”,而且饭店中还专门供应一种“鲁
瓦约姆妈妈汤”,正式的庆祝活动一般在离12月11日最近的一个星期日举
行。夜幕降临,活动的高潮就要开始,成千上万的人涌上街头,看化装游行。
… Page 22…
游行的队伍穿着古装在多纳河两岸的街道上走过。游行中,队伍要停下数次,
听一个骑马的古装传令官向他们宣读进犯者已被击退的公告。最后,游行队
伍来到日内瓦最大最古老的教堂——圣皮埃尔大教堂前的广场,点起篝火,
载歌载舞,庆祝活动在《登城节之歌》中宣告结束。
在东北部的一些社区内,在圣诞节前一周的星期四傍晚,有孩子们的游
行,被称为“喧闹夜”。孩子们手持大甜菜头挖空制成的“灯笼”,穿行主
要街道,最后到村镇的中心广场集合,齐唱颂歌。然后走回学校吃面包香肠,
大人们到当地的酒店或咖啡馆闲坐,村镇委员会则召开会议,讨论年度预算。
其它节日除圣诞节之外,还有新年、摇铃节、追逐圣尼古拉,以及各地
形式各异的狂欢节。
冬季过后,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从14世纪起便有一个习俗:在温暖
的季节里,每天下午6时大教堂敲一次钟,宣布工作日已经结束。后来,春
天第一次敲钟那天,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被人们称为“钟声送冬
天。”
在瑞士的政治生活中还保持着一种古老的民主传统——“露天议会”,
也是主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这种大会是在每年4月末或5月初的星期天召开,
凡是年满20岁的州内公民都可前来参加,以举手方式选举本州议员,决定本
州的大问题和立法事项。在1928—1945年间仍保持这一传统的州为奥布瓦尔
登、尼瓦尔登、格拉鲁斯、阿彭策尔,乌里实行到1929年。每到开会这一天,
广场上总是人山人海,男子到会者还按照古风,佩带腰刀短剑。遇到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