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道果前行教授 >

第1章

道果前行教授-第1章

小说: 道果前行教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章  信心

信心的重要  首先,要接受三现分教导的弟子必须是具有信心者,因为在大宝积经大乘十

法会第九中此经云:

    “焦芽与败种,难生新绿芽,
不具信心者,难生出功德。”

    如果一个人缺乏信心,则功德的基础就不存在,也因此,他将不会寻求解脱之道。对

于这样一个人,他是无法得到诸佛的功德,也无法得到上师与三宝的加持。因此对于修持

佛法而言,信心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例如,在宝灯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增长诸功德;
消除疑虑,安全达到彼岸(解脱涅槃城)。
信为幸福之泉源,
令心洁净纯美;
消除傲慢,是恭敬心之福田。
是宝藏、财富、最殊胜的脚,
又如同手,是积聚功德的最胜工具。”

何为信心    如果有人问到底信心是什么?在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 Kosa)中解释道



“如果有人问信心是什么?
信心是确信因果业报不虚,
相信正法和三宝;
信心也是崇高的理想,
和灵明觉照的心。”

    一个人能具有此三种信心——灵明觉照的觉性,崇高的理想和确信三宝及因果业报—

—将不会因四种通常使人离开佛法的原因,因此而来抛弃宗教。此四种原因是:贪欲、嗔

恨、恐惧和无知。不因此四种原因而抛弃宗教者,是不会因虚幻的现象而抛弃信心的。
不因贪欲而抛弃宗教,意味著,由于了知贪爱执著的错误,即使一个人知道他可以得到整

个王国或财大权大如国王般,也不会抛弃宗教。如弥勒怙主(弥勒菩萨)教导:

“虽然人们无法得到它们(一切欲求之事),
受骗者仍然追求世俗短暂的快乐。
坚定追求解脱者舍弃贪欲,
即使他们也许能得到整个王国的财富。”

不因嗔恨而抛弃宗教,意味著,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累劫所积善功德,布施并礼敬诸佛。
刹那嗔恨心生起,功德摧毁尽无馀。
无有罪业过嗔恨,无有忏悔胜坚忍。
明智行者善忍辱。”

由于了知嗔恨的错误,此人不会抛弃宗教,因为如果此人由于嗔恨而抛弃追求解脱轮回,

那么,此人伤害的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自己。
不因恐惧而抛弃宗教,意味著,即使某人对你说:‘如果你依佛法修持,我就杀死你,或

者是我将夺走你的一切财富。’此人仍然不会舍弃宗教,因为他知道此生的恐怖和痛苦,

比起在地狱中或是其他恶道中的痛苦不及万一。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即使所有的天神及阿修罗都是我的仇敌,
他们也不能将我带入无间地狱的烈火中,
在其中,即使是须弥山也不能留下些许灰烬;
但是,在片刻间,
我将被自己内心所恐惧的强敌(各种烦恼折
磨)丢入地狱。”

不因无知而抛弃宗教是表示,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就如同一个人为疾病所折磨时,
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绝望的,
同样的,被无知所折磨的心灵,
在各方面都是无能无力的。”

不能拣择有益、无益及对善恶的无知,正是造成堕落的原因。那么为了要知道如何作取舍

,令人应该依照华严经中年轻的师利山达瓦(shri  Sanbhava)和少女师利玛姬向苏达纳

(Sudhana)了解善恶业的全部一切,才能避免舍弃宗教(意即等于放弃追求出离轮回之苦厄)

。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一个人应该学习如何仰赖善知识,
如师利山达瓦的故事一般;
其方式,要从此故事和佛陀的其他教授中寻求。”

    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他不受此四种与佛法相违的因素所影响,而舍弃宗教,他将

是修持解脱道(成佛之道)的法器弟子。
因此,在宝王论(Ratnavali)(龙树菩萨著)中说道:

“此人被称为具信心,
并且是解脱教授的良好法器,
如果,他不因贪爱、嗔恨、恐惧和无知而舍弃宗教。”

    修持信心的方法   因此,要了解信心是一切功德的出生处,具器弟子应不断殷重、恭

敬、以清净心向上师和三宝祈祷,以使信心增长而功德不虚耗。
同时,经由思惟圣者的修持和感人的事迹,阅读清净的经典,舍弃罪恶的友伴,结交持守

戒律的金刚兄弟,一个人应该在那些能增长无比信心的方法上努力。因此,如在大乘集菩

萨学论(Siksa  Samuccaya)上所教授的:

“一个希望能断除痛苦,
并且达到神圣幸福的人,
必须能坚定信心的根源,
并且具坚定追求解脱的心。”

    因此,为了要帮助不具信者得到信心,并且使那些已具信者的信心更坚定,我们应该

要仔细的研读自己传承上师的传记。    
    我们也应该对传承上师修持信仰心,禅修并且经常持续地向他们祈求。同时,我们也

应该向给予我们口传(藏文:咙)的传承上师念诵任何的祈请文。我们应该阅读祈请文,并

且鼓励他人念诵祈请文。
    一位如上所描述的具信弟子,应该如在大乘经庄严广疏(Sutralan kara)中所叙述的来

增长信心:

“智者修持的地方是个吉祥处,
有丰富的饮食,
有志取解脱、共传承且优秀的同修,
并且充满了对修持者有益之物。”

    丰富的饮食是表示生活必需品是容易获得的,如供养物和类似之物;一个吉祥处是不

会受到小偷、强盗等损害之处;优秀的同修是表示行者朋友是不会促进痛苦和罪恶的增长

;备有修持者的生活所需是表示此处日夜都不会受到人群和噪音的骚扰。
依据教授,一个初学者应该住在如此的地方。他应该如何来安住呢?他应该以金刚坐姿,或

是任何其他的禅坐姿,而不应该前倾、后靠或是其他的错误坐姿。如在广释菩提心论中解

释道:

“在行者之前放置佛陀、菩萨们的形象(画像),或皈依境中传承上师或根本上师的卦相,

行者坐在一个柔软舒服的坐垫上,行者应行可负担的供养,双腿交叉,依照神圣的毗卢遮

那佛的坐姿,或是依半莲花坐姿。”

第二章  皈依

    此禅修的修持包含经由寻求皈依和献祈请文所作的前行,对所皈依的对象所作的禅修

正行,和经由回向和忆念的结行。
    依照此次序,前行和结行应该加在此书所描述的禅坐修法的最前面和最后。虽然皈依

通常被认为是前行,此处在解释皈依本身时,皈依被当成是主要的禅修,而仔细的来描述

皈依各部份。皈依包括五个部份:
    A。 原因
    B.对象
  C.程序
    D.利益
  E.戒律
A。 为什么要接受皈依(原因)?
首先,寻求皈依的三个条件是恐惧、信心、悲心。因恐惧而寻求皈依是表示,由于他人或

自己因存在于此轮回世间而痛苦,一个人必须寻求皈依。如在人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往昔我违反您的教导,
但是现在,已经历过极大的恐怖,
在颓丧中我向您寻求皈依,
请赶快驱散我的恐惧。”

    我们决定要依赖此皈依,才能完全的解救自己和其他一切受轮回世间的痛苦所折磨者


    因信心而寻求皈依是表示在寻求皈依时,行者被三种信心的任何一种所激励。知道皈

依的珍贵的信心是表示行者清楚的发现皈依的价值,它具有保护自己免于受到痛苦的恐惧

的力量。远大的志向的信心是表示行者希望能得到与皈依的诸佛同样的成就。坚定的信心

是表示行者相信缘起法的深奥教授。
由悲心而寻求皈依意味著一个已进入大乘的行者,由于自身所受到的痛苦,而对于在痛苦

中受折磨的众生产生了无限的悲心,因此行者为了要能完全庇护他们而寻求皈依。
总而言之,清清楚楚的了知上述的原因来寻求皈依是最重要的,因为未曾深思而寻求皈依

的行为是生不出任何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全知的佛陀教导我们,
即使曾长期的修持,
如果心放在它处,
所有的戒律和咒语都是毫无用处的。”

B.皈依的对象
    因为大乘和小乘传承的不同,还有大乘和小乘本身的差异,对于皈依的对象有很多不

同的论点,此处的对象,即皈依处——是指上师以及曾传授行者荣耀的解脱之道的传承上

师。证悟的珍宝——佛宝,佛陀是已经成就法身者(Dharmakaya),这是每个人自身中最殊

胜的本性,并且充满了一切功德和远离一切的不善。此外,佛陀也成就了化(色)身

(Rupakaya),这是成就了最优越的境地,为了要能利益他人,并且在世俗生命的存有中,

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教授的珍宝——佛法,是那些原则,其中包含:
(1)佛陀开示的三藏经典的理论,或是十二部;(2)实践,包含三无漏学,即戒、定、慧,

或者二种断德和解脱之道。聚集的珍宝——僧伽(Sangha),包含了已进入不退转地的圣人

,和那些比自己先修习佛法的一般人。
C.接受皈依的过程
在上师及如上述的三宝像前作完礼拜、祈请和献供,以禅坐的姿势坐在一个舒适的软垫上

观想自己的上师、诸佛及法王子(诸菩萨),皆如实的显现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安坐著。接

下来,观想自己和一切朋友,还有六道的所有众生布满在圣众前的虚空中,那些众生以身

合掌、口念诵皈依文、意(心)生出强烈的信心和全然地投入,来表达他们的仰慕崇敬。应

该如下来思惟皈依行为的意义:

“在以前无数的生死中,我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依照善知识(上师)的教诲。因为未曾坚定的

以三宝作为我的皈依,在轮回世间的痛苦中,我遭受到剧烈的折磨。现在,无论发生任何

事情,不论好坏,直到我得到证悟以前,我将仰赖上师和三宝的慈悲作为我的引道,具信

心的信仰三宝,并且强烈的希望得到三宝的协助。”

视自己的上师们与佛陀无二,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将带领我们走向完全的解脱之道,对他

们保持专一的仰慕依赖;视其教授即是解脱之道;并且视此圣众如同自己的护佑者,将帮

助我们达到究竟的解脱,然后祈祷:

“愿上师们及三宝能护佑一切众生及我的身、口、意导向解脱道上。”

也要观想虚空中的一切众生如同自己般的接受皈依,以全心全意的多次的作四皈依;最后

对上师们和三宝礼拜和皈依,并且如下念诵来祈求他们的加持:

“祈求在我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您的加持;
加持我,使我的心能转向佛法;
加持我,使我能到达彼岸;
加持我,使我能消除行进中所犯的错误;
加持我,使我能了知幻象即超越的智慧;
加持我,使我即使在片刻中也不会生出与法相违的想法。
加持我,使我能自然的生出慈心与悲心,和菩提心;
并且加持我,使我能达到无碍智的究竟体悟。”

如果,我们希望以诗偈的形式来念诵祈请文,那么:

“最神圣的上师,
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身语意的功德与事业的本质,
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泉源,
也是一切圣众的怙主,
我与尽虚空一切有情,
从今起直至证得菩提,
坚定的: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神圣的传承及根本上师们;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已达究竟出离与证悟的诸佛导师们;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佛陀神圣的法教及开示;
佛法是教授和证悟的本质;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宏扬法教的菩萨尊圣众。”

如此,尽可能的多次念诵。然后念诵以下祈祷文三次或是更多次:

“我们礼敬并皈依最完美的上师和三宝。
请加持我和一切众生的身语意;
请加持我们,使我们的心能转向佛法;
请加持我们,能穿越宗教之路;
请加持我们,能除去道上的所有错误;
请加持我们,使幻象对我们如同超越的智慧;
请加持我们,使违反法教的念头永不升起;
请加持我们完成二种解脱之智;
请加持我们早日成佛。”

之后,行者进一步思惟禅修,由于自身的祈请力,行者观想皈依境‘以无碍智的超越智慧

透视我,以大悲心护念我,经由无上的功德事业来眷顾我,由庇护之力来保护我,并且加

持和护佑我。’皈依过程的结束是将皈依所得到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能得到证悟,行者并

应保持警觉心。行者禅修完了之后,应如下的思惟:

“如此,不论我累积了什么功德,愿我的父母和一切众生能得到证悟,并能利益自己和一

切众生达到解脱。”

行者可以如下念诵龙树菩萨所作的诗偈,或者任何其他的回向祈请文:

“以此功德,愿一切众生能完成福德与智慧的聚集;愿他们得到从智慧和福德出生的二种

神圣身体。”

在每座法之间,行者应该要忆念三宝的卓越功德,和经由长久忆念而生出强烈的警觉与追

随之心。行者应该避免作出有违皈依的戒律的行为。因为根据教授,如果一个人缺乏警觉

心和灵明之心,得到那些功德都是无用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云:

“如同被偷儿窃去般,
个人所得之功德,
由于疏忽,忘失警觉心而丧失,
就因此,
行者堕入恶道中。”

因此,任何人如果希望保持长久的修持,应该努力防护自己的心。在入菩萨行论中劝告我

们:

“若行者欲修持直至证果,
应努力防护观察己心,
若心疏忽了,
修行则无法持续。”

D.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利益据说是无量无边的,例如这是出生一切誓愿的原因等等。在某部经典中提到:

“如果皈依和祈请的功德具形式,
整个虚空亦无法容受。”

因此,充满了无可言喻的快乐,行者应如此思惟:

“总之,在一切天人及其他的世界中,任何对其它神祗的皈依是都比不上对三宝的皈依,

而从今天开始,我已得到三宝作为我的怙主。获得三宝是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

E.皈依的戒律
    如果世俗之人想要约束自己来取悦他们的统治者,并且避免违反官方制定的法律,然

而这只是帮助他们达成世俗的目的罢了。那么我们更应该努力遵守三宝的戒律,因为这是

帮助我们得到无上觉醒的怙主。行者应如是思惟。
三宝共通的戒律,包含能遵循圣者(或善知识、上师)的教诲。对三宝的个别戒律:已皈依

佛陀之三宝弟子不应再礼拜或皈依世俗的神祗。已皈依佛法者不应再伤害或损恼其他众生

。已皈依僧团者,不应该再与异教徒交往。再者,即使是生命受到危险,也不应该放弃三

宝,更不应该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抛弃三宝。在起身或是退席时,都应该向寺庙中的三宝礼

敬。在用餐时,行者应该依照阿底峡尊者的开示:

“将食物分为四份;
将清净的第一份供养给三宝(上师、本尊、三宝)然后对诸护法献食子,
行者自己可吃喝一部份,
还有剩馀者应该给予一切的灵界众生。”

以此方式,将准备好要献供的食物,对诸上师、本尊、三宝和佛法的护法及财神们各献一

份。为了要护持佛陀的法教,献一些给鬼子母神(Hariti)和她的子女,还有那些有权得到

献供的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教授的:

“此人身只是为了利益他人”

用餐时应如此思惟:‘我以如法的食物来滋养此身,为的是能利用此身来行善业。’不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