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21章

俱舍问答-第21章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引业善,满业善:如帝释天王等(善趣;受用圆满快乐)。
(4)引业不善,满业不善:如地狱众生(恶趣;恒受痛苦)。

480、 一个业能否引多世?以及多业能否引一世?对于引业、满业,有部、经部有什么不同观点?所有的业都是引业吗?
答:有部:一业只能引一世,不能引多世,说引一世,是说得一个同类,而此同类的圆满须由多满业;多业亦不能引一世,因为此一世中的一个同类不会有多业所引,如果是多业引一个同类的话,这个同类上就会出现种种差别,而不成为一个同类,所以说一个同类即一世唯是一业所引。
经部:一引业可以引多世,多业亦能引一世。
不是所有的业皆可为引业:
(1)无心二定非引业:灭尽定、无想定有异熟但不是引业,因为无有心而与心不俱生的业力微弱,二定虽非引业,但是满业,此二定之异熟果有顶天与无想天是满业所感。
(2)得绳亦非引业:得绳与业共存,却不是引业,得绳是心不相应行,是无心状态中顺便产生,力量微弱。得绳与业是异体,如树与树皮,但有漏善法与不善法得绳均是满业。
另外圣者相续中的有漏业与加行道四顺抉择分也是满业。除了这些业之外余一切皆通引业满业。

481、 经中所说的业障、烦恼障、异熟障是什么?它们到底遮障什么?
答:业障:即五无间罪;
烦恼障:由于猛烈的烦恼由小到中,由中到大连续不断产生而得不到依对治法断除的机会,因此称烦恼障;
异熟障:三恶趣众生、无想天众生以及转生北俱卢洲的众生具有的障碍称为异熟障。因为是依宿世牵引而成为恶相续者之故。
称此三是障,是由于它们对圣道与暖相等圣道加行善起到遮障与阻碍的缘故。

482、 这三障是什么样的众生身份具有?什么样的众生不具有?
答:一、业障:三洲中具有,北俱卢洲及其他趣中不存在。
(1)恶趣中无五间罪:因为意乐不稳固,并业果已现前。
(2)天人无杀父母等情况:因为不具恶劣意乐,并业果现前,相信因果。
(3)北俱卢洲无五间罪:因为他们自然具戒,性情善良,并无佛教;不会有杀阿罗汉、出佛身血。
(4)三洲中随欲、两性黄门不会造无五间罪:
a、从父母而言:未生出身根俱全的他们,并缺少慈恩;
b、从晚辈说:也缺乏对父母的知惭有愧心。
二、异熟障:唯无想天众生、北俱卢洲人、所有恶趣众生有,余处无。
三、烦恼障:一切众生均有,五趣中都存在。

483、 按有部观点,什么是破僧?如果造两三个五无间罪,则所感受的是顺次生受业还是顺后生受业?
答:有部说:破僧是指破法轮僧,指双方僧团不和睦关系实有存在的一种不相应行。若造了两三个五无间罪,仍成立顺次生受业,但只有一世转生无间地狱,于这一世中根据业的数量,将在无间地狱中身体成两倍等,变成庞然大物与柔嫩的身体,所感的痛苦也成为两倍等,以此而脱离了非顺次生受业及造业大小无差别之两种过失。所造的这些无间罪,前面的一个是引业,后面的是满业。引业是顺次生受,满业感地狱中成倍的痛苦。

484、 具有什么样条件的人在什么样的地方,被什么样的僧众,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才构成破和合僧?它持续多久?
答:比丘、见行者、持戒者,在佛所住之处以外的地方,破凡夫僧众和合,令其远离佛陀与佛陀制定的道,而亲近提婆达多,同时堪忍提婆达多制定的不享用酸奶、断肉、不使用盐、穿着未裁剪衣与住于城内经堂中五条学处等。这时已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只会持续一日。

485、 破法轮僧与破羯磨僧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破法轮僧:即破僧,乃至僧众分裂未得以和解之前任何众生相续中都不会生起圣道,于佛灭度后不会出现。破法轮僧是无间罪,其他破僧不是无间罪。佛住世之南赡部洲有,余洲无,九个比丘以上才能实现破法轮僧,每方僧众各四位以上,破僧者亦是比丘。
破羯磨僧:除北俱卢洲以外的三洲都存在。在一个界限内以不和之心作长净等羯磨而分开僧众。不需要其他挑拨者,八位以上便可。

486、 破法轮僧在哪六种时间里不会出现?为什么?
答:破法轮僧在以下六种时间里不会发生的:
一、最初佛转法轮不久时不会出现,因为当时所有众生均生喜悦之情而和睦相处;
二、佛陀接近涅槃时也不会出现,原因是认识到佛实在难遇,生起无常观念,由此普遍内心极度悲伤;
三、在佛教见解与戒律没有出现损害之前也不会出现,因为佛教无损而住世之故;
四、在二大尊者之前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分裂局面不会持续很久,需要他们来调解,否则无有能调解者;
五、佛陀涅槃后也不会出现,原因是所竞争的佛陀已不在世;
六、未作大小结界也不会出现,因为在一个界限内不存在破法轮僧。

487、 关于提婆达多破僧与佛也感受曾为五通仙人时所造业的报应这个问题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解释法?
答:小乘经典:此破法轮僧罪,唯于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才会出现,其他佛教法下不一定出现,因为释迦佛曾为五通仙人时在两僧团中说离间语,破僧和合,成佛后,乃受此报应,于其教法下出现提婆达多破法轮僧,其他佛教法下不一定会出现,因为这是释迦佛的前世业力所感。
萨迦派果仁巴大师分析说:这只是小乘的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佛陀早已圆满了所有功德,断除了所有的障碍,断证圆满的佛陀,不可能受业的报应,若还有受,则说明佛还有未得到成就等的许多过失。这只不过是小乘的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佛断证圆满过后,出现提婆达多破法轮僧并非是业报。所以,于其他教法亦可出现这种破法轮僧的情况。
关于提婆达多:
小乘:其是专门在佛教法下搞破坏的一个业力深重的僧人,而且亦是他往昔的恶愿成熟;
大乘:《大密方便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说,其是佛陀的化现,并无真正一个这样的人。于地狱中,阿难去安慰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亦说“本性中无来无去”等的教言。由此可见,他是佛陀化现出来引导不同根基众生的。

488、 为什么杀父母、阿罗汉等成无间罪,而杀其他众生则非无间罪,若杀变性之父母是否也犯无间罪?
答:杀父母成无间罪:因为父母生育了自己相合解脱的身体,所以是利益之田。
杀阿罗汉、僧众、佛陀成无间罪:因为他们是殊胜功德的福田。若存心舍弃并杀害他们则成无间罪。
其他众生非是以上二种殊胜对境,虽杀害亦不成无间罪;
杀变性父母亦犯无间罪:因为他们是生育自己殊胜身体之人。

489、 若杀不是父亲也不是阿罗汉的男人也会有犯五无间罪的现象吗?为什么?
答:有。母亲变性为男,若杀之则亦犯无间罪。因为他是生育自己殊胜身体之人。

490、 关于造无间罪者能否今生得果方面,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请举例说明。
答:小乘:造五无间罪者今生不能得果。因为离贪与造无间罪极度相违。所以不可能获得离贪之果。于小乘经典中造了无间罪又能得离贪果的公案则根本没有。除了无间罪,即使造了其他最严重的罪,还是可以得果。如指鬘杀生无量,但后来亦获离贪果。
大乘:《未生怨王忏悔经》中,未生怨王虽然杀父亲造了无间罪,后来经佛教化,他自己亦真诚精进忏悔,后来亦得果。所以大乘观点,犯了无间罪者,于今生中亦得离贪果。这是大乘经论究竟观点。但有些大乘论典亦有承认说造无间罪会堕落,但因其忏悔等功德,堕落时间不会长,对此小乘亦有同样说法。即造无间罪必堕地狱,但因其努力忏悔等功德,虽堕地狱,时间不会久,痛苦亦会少。

491、 为什么诸论典中有时说妄语的罪业重,有时说意三业的罪业重,有时说邪见的罪业重?
答:这是不同角度而言的。如为使双僧团分裂而说妄语是无间罪中罪业最重的,是从其异熟果而言的,所有罪业中,异熟果于地狱中感受一中劫痛苦,于其他罪业中皆不存在,因此从异熟果角度而言,说妄语破僧罪业最重;说意三业的罪业最重,是从危害自他相续的角度而言,如仙人起嗔心,则摧坏了整个城市;说邪见罪业最重,是从断善根角度而言,因为只有拨无因果的邪见可断善根,由此说罪业重;说杀生罪业最重,是从摧毁众生生命而言的,众生都珍爱自己的生命,若对其杀害,则罪业最重。所以,说一个罪业最重,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

492、 什么是五种近五间罪?其中具体分析夺僧和合食的基本含义?
答:一、以邪淫来侮辱既是母亲又是无学尼者;
二、杀住定菩萨;
三、杀七种有学圣者补特伽罗任意一种;
四、夺僧和合食;
五、以嗔心等烦恼引发而毁坏佛像、佛经、佛塔这些三宝所依。
夺僧和合食的含义:夺僧和合食承许为抢夺僧众所享用的食品。此处说是抢夺,实际上不一定抢夺,比如说有人以财物供养僧众,若中间作障碍,或把财物挪作他用,这实际上也算是夺僧众和合食。如有人供养僧众钱款购买食物,若把钱用于造佛像,即是夺僧众和合食,关于僧众和合食有两种解释:
(1)满增论师说僧众平时长期使用的食物是僧众和合食;
(2)也有论师说不必非得是僧众长期使用的食物,凡是僧众使用的食物,都是僧众和合食。对此等财物抢夺、转移挪用等都是近五无间罪。

493、 为什么有三种业分别障碍无来果、阿罗汉果及忍位者?
答:有三种异熟业会极为障碍修行者,分别获得忍位、无来果、阿罗汉果,就如同要前往他乡,债主就会前来索债。
于加行道忍位:必定成为转生恶趣的异熟业会成为极重障碍,因为若获得忍位则不会再转生三恶趣,所以此业会现前。
于无来果:欲界的异熟业会极度障碍,除顺现法受业。因为若得无来果,则不会再转生欲界。
于阿罗汉果:三界之业会极度障碍,除顺现法受业。因为若得阿罗汉果,则不会再转生三界。

494、 什么是住定菩萨?他具有哪六种特点?
答:住定菩萨:从积累成熟三十二妙相的业时起,称为住定菩萨,即于此时经一百劫时必定获得佛果者。
住定菩萨所具有的六种特点:
(1)从此以后转生善趣;
(2)在善趣中也是投生为如大萨拉树般的王族等高贵种姓中;
(3)眼等诸根俱全;
(4)转为男身;
(5)能回忆生生世世;
(6)百劫中不退转而获得佛果。
495、 在菩萨是否圣者的问题上,大小乘有何不同观点?释迦牟尼佛于何时得住定菩萨?
答:小乘承许菩萨可以是凡夫菩萨,即于凡夫位圆满六度,并未将每一度与十地中的一到六地对应,因为在小乘并无地的概念。如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位,于诸如来前发心时皆是凡夫,成为义成王子时于一坐垫上由凡夫而成佛。
大乘:菩萨登地后即是圣者,而且一地圆满布施度乃至六地圆满智慧度。释迦牟尼佛是于九十一劫之前获得住定菩萨果位的,通常获得住定菩萨位后,最迟也是一百劫内成佛,利根者则会快一些,释迦牟尼佛通过精进,只经历九十一劫便成佛。

496、 哪些经典中怎样宣说释尊最初发心的不同情况?如此说难道不相违吗?
答:《贤劫经》: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成为陶师之子名光明童子,当时是具诤时,大释迦牟尼佛出世,光明童子供佛一碗大米,一双鞋与布絮,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此。”《悲华经》:本师往昔为海尘婆罗门,于宝藏如来面前发心,发了五百大愿。《菩萨经》:本师曾成为精进心婆罗门,于大蕴如来面前发心。《未生怨王忏悔经》:本师曾为金寿童子在智王如来面前发心。
《毗奈耶经》中,目犍连问佛陀:“您在不同经典中说在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到底您在哪位如来面前最初发心?”佛告诉目犍连,如来在不同众生面前宣说不同的相应之法,所以佛说于不同如来面前发心。(在《释迦牟尼佛广传》下册中有宣说。)

497、 佛陀怎样圆满三大阿僧祇劫?我们要成佛真的要过这样漫长的时间吗?
答:第一大阿僧祇劫:最初大释迦牟尼佛出世,本师当时为光明童子,其作供养并发心后承侍七万五千如来,最后宝髻如来出世,圆满第一大阿僧祇劫;
第二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六千如来,最后燃灯佛出世,圆满第二大阿僧祇劫;
第三大阿僧祇劫:承侍七万七千如来,最后毗尸佛出世圆满第三大阿僧祇劫。
于大乘中承认每一大阿僧祇劫均承侍无量如来。于《大解脱经》等大乘经典中亦说,所谓阿僧祇劫并非要那么久,也可以于一刹那圆满一大阿僧祇劫。

498、 以大乘小乘的不同观点分别说明圆满六度的状况?
答:小乘:菩萨皆是以凡夫身圆满六度,菩萨以大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受用全部布施给一切众生,当时圆满布施度;菩萨在具贪的情况下砍断肢体也一心不乱,当时次第圆满了安忍度;本师佛曾转为婆罗门童子时,看见星胜如来于山洞中入火遍处定,生起信心,单足站立七日,口中赞叹道:“大丈夫如牛王您沙门。”依此圆满了精进度,亦圆满了九劫资粮。在未现前菩提之前无间入金刚喻定时以等持圆满静虑度,当时的智慧为圆满智慧度。
大乘:菩萨于一地圆满布施度;二地圆满持戒度;三地圆满安忍度;四地圆满精进度;五地圆满精进度;六地圆满智慧度,并且在菩萨登地时已是圣者。

499、 佛经中所说的三福德业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得名?
答:佛经中所说三福德业是布施、持戒、修所生慧。
这三种能产生相应悦意之果,因而称为福德;由于是业的本体而称为业;三者均是趋入等起之思的根本,因而称为福德之事。
此上三者被称为福德、业、事、就如同身语七业既是业又是道,而意三业仅是道。为此而称所有十业为业道。
500、 为自利、他利、非二利之四种布施是什么?
答:为自利布施:未离贪者(圣者、凡夫)或离贪凡夫、布施(供养)佛塔;
为他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圣者离欲贪布施其他众生,布施者已离欲,但布施的果报是欲界摄,布施者不会自受,因而是利他而不利己(除现法受业以外,因为此业造作以后,今生成熟果报,即能成自利,故除之);
为二利布施:未离贪圣者或凡夫布施未离贪的其他众生;
非为二利布施:除现法受业以外,离贪圣者供养佛塔,于他无益;唯以恭敬与报恩之心供养,亦不为自益。

501、 请详细说明施主殊胜,施物殊胜和福田殊胜的道理?
答:施主殊胜:是指布施者具有信心,并且具有持戒、慷慨、听闻、知惭、有愧、智慧、知足少欲等功德。因为施主殊胜,其布施之行为及所感之果报皆殊胜。另外以四种布施之方式可感殊胜之果:
(1)以恭敬心布施,后世自己受到眷属的恭敬爱戴;
(2)亲手布施,感召受用丰厚的果报;
(3)应时布施,感召应时获得财物之果报;
(4)不害他众布施,感召自己无有违缘而获得受用。
施物殊胜:色、香、味、触圆满之物。布施这样的物品,(以色圆满故感)后世自己相貌端严;(以香圆满故感)美名远播;(以味圆满故感)味香悦意众所喜爱;(以触圆满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