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29章

俱舍问答-第29章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来果依六地转根。
不来果者不依无色界前三定转根。因不来果增上根性务必舍弃钝根所摄之不来果,获得胜于前之根性所摄的不来果(如堪达法不来转为利根不动法不来果),不来果的获得依静虑六地,转根亦是依六地,不依无色三定,因无色定无有不来果。

644、 什么叫做俱解脱与慧解脱?什么叫做有严与无严阿罗汉?
答:俱解脱:依靠无学静虑的正行而获得灭尽定为俱解脱。
慧解脱: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脱离烦恼障即是除俱解脱以外的慧解脱。
有严阿罗汉:由于凭借智慧而解脱烦恼障与通过定力而解脱阻碍生起解脱之障。他们具有神通等,因而称为有严阿罗汉。
无严阿罗汉:因为尚未获得灭尽定的缘故,他们无有神变等,所以也叫做无严阿罗汉。

645、 怎样了知有学圆满和无学圆满?
答:有学圆满:
(1)以灭定果而圆满: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
(2)以根而圆满:不被外缘所夺之利根;
(3)以果而圆满:断除五顺下分的钝根不来果者;
(4)由根果得圆满:利根不来果者未得灭尽定;
(5)三具:利根,灭尽定。(有学中唯三果能得灭定。)
无学圆满:(1)以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未得灭尽定;
(2)以定而圆满: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3)以定、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646、 什么是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举例说明其间的关系。
答:加行道:在这一道末尾生起无间道;
无间道:即直接断除所断;
解脱道:即最初解脱所断;
胜进道: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均可具四道。
以见道为例:加行道:见道苦法忍前之世胜法位;
道:即苦法忍位对治烦恼之道;
解脱道:苦法智位,即最初解脱了烦恼;
胜进道:苦法智位之后,皆胜进道。

647、 经中所说的易道、难道、速通、迟通说的是什么?
答:依住地而说有易道、难道:
易道:禅定正行是易道,因为已被支分摄持,止观平等而自然产生之故。
难道:无色之定,初禅未至定及殊胜正禅是难道,因为未被支分摄持,并且止观不等而需精进修持之故。
依住根而说有速通、迟通:
迟通:钝根之道是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缓慢;
速通: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迅速。
以上可有四种分类:(1)易道迟通;(2)易道速通;
(3)难道迟通;(4)难道速通

648、 为什么叫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哪些?
答:念住等三十七道品是随菩提分之道,因为尽智与无生智是菩提。由于是与彼随顺之道,故得名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

649、 什么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以何而得名?
答:四念住:(1)观身不净:为了对治净颠倒想而说;
(2)观受是苦:为了对治乐颠倒想而说;
(3)观心无常:为了对治常颠倒想而说;
(4)观法无我:为了对治我颠倒想而说。
(辨中边论中卷十一页云:此中先应说修念住。颂曰: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七卷六页云:问:若尔者,世尊何故于一等,广说四念住?于无量,略说四念住耶?答:为对治四颠倒故:谓对治于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住;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住;对治于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住;对治于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食故:谓对治段食,故说身念住;对治触食,故说受念住;对治识食,故说心念住;对治意思食,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识住故:谓对治色近行识住,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近行识住,故说受念住;对治住彼识,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近行、行近行识住,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五蕴故:谓对治色蕴,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蕴,故说受念住;对治识蕴,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蕴、行蕴,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种不修故:谓对治不修身,故说身念住;对治不修戒,故说受念住;对治不修心,故说心念住;对治不修慧,故说法念住。有说与四修同法故说四念住:谓与修身同法故,说身念住;与修戒同法故,说受念住;与修心同法故,说心念住;与修慧同法故,说法念住。问:念住以何为自性?为以念、为以慧耶?若以念者,此说云何通?如说于身循身观,乃至广说。若以慧者,何故名念住?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应说慧为自性。问:若尔,何故名念住耶?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马等所住处名象马等住,此亦如是。有说此由念力能于所缘起差别广博作用,而不失坏,故名念住。有说由念力故,此瑜伽师审记所缘,于所缘境忘已还忆,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中先以念安住,然后观察;复于所缘先通达,已后以念安住,为守护故,如守门者,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境先以念摄持,后以慧观察而断烦恼,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揽取草等,后以右手执镰刈之,此亦如是,故名念住。有说此瑜伽师被念铠甲,于心相续上,执慧刀杖,在生死阵中不为烦恼怨所降伏,而能降伏于彼,故名念住。有说为遮取自性过,故说名念住。若名慧住者,便有取自性过失。有说为显非唯自性能有所作,故名念住。由是等缘,但名念住,不名慧住。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以念根于念住位作用增上,故作是说;如信根于四证净位作用增上故。佛复说于何处应观信根?谓于四证净。如是精进根于四正断,定根于四静虑,慧根于四圣谛亦尔。故世尊乃至复说于何处应观慧根?于四圣谛。此亦如是,是谓念住自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念住?念住是何义?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广说如前。如彼前后广说。)
四正断:○1已生恶令断除;○2未生恶令不生;○3已生善令生起;○4未生善令生起。以意乐加行生起欲乐并精勤以正行发起精进;以后行极度持心,最后其实安住。(阿含经中名四正勤)
(显扬二卷十页云:四正断者,广说如经:一、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谓粗缠所摄;恶不善法者,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恶、不善义已如前说。为令断故者,谓修彼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策励者,谓不忍受恶及归趣断故。发起正勤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下品对治。策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策心令举故。持心者,谓即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粗缠之因。为不生故者,谓令粗缠不现行故。生欲者,谓起为证不现行。欲策励者,谓由不忘住,为令不现行,善住念故,发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说。三、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为善。为令生故者,谓令彼得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策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起正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句显得不定地对治,恶不善法闻思两慧所摄善法。策心、持心者,谓为得修慧故。余如前说。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于彼生知足故。生欲者,谓起证得欲。余如前说。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一页云:四正断者,一、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余说如前。三、于未生善法为令生故,余说如前。四、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余说如前。然此正断,或总为一,谓心所中一精进体:根中精进根,力中精进力,觉支中精进觉支,道支中正精进。或分为二,谓有漏、无漏。或分为三,谓下、中、上。或分为四,谓三界系及不系。或分为五,谓三界系及学、无学。乃至若以相续、刹那差别分别,则有无量。问:世尊何故于此义中开少合多,唯说四种?答: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谓于已生、未生恶法,断及不生故。复于未生、已生善法生及增广故。如灯一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热器、破闇,彼亦如是。问:法蕴等论,说断已生恶不善法即具四种。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断已生恶不善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得生已生住等,乃至说修已生善法令安住等亦具有四。谓于已生善法为令安住,不忘倍修增广故。生欲发勤摄持心者,彼修已生诸善法位,亦能令彼恶不善法已生者断,未生不生,复令善法未生者生。如是便成十六正断。何故于此但说四耶?答:依修行者差别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谓彼先时起一意乐,至加行位便具四种。如是依彼四种意乐,至加行位,故作是说。然加行时皆唯有四,不过四故,但说四种。如由意乐加行故说,如是由趣入加行故说,由依处加行故说,由胜解加行故说,应知亦尔。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正断?答:由此四种能正断故。问:前二可尔,后二云何?答:以初为名,故无有失。或此四种皆有断义,谓前二断烦恼障,后二断所知障。修善法时断法知故,暂断永断俱名断故。有处说此名为正胜,无倒策发,成胜事故。如彼广说。)
四神足:
(1)欲定断行具神足:由恭敬加行之欲乐中生;
(2)勤定断行具神足:由相续加行之精进中生;
(3)心定断行具神足:由心等持之种子中生;
(4)观空断行具神足:由观察所缘(与相之智慧)中生。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五页云:四神足者,一、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问: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说: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此四何缘说为神足?答:诸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故名为神。引发于神,故名神足。如彼卷五页至九页广说。)

650、 什么是五根、五力?以何而如此立名:
答:五根:能自在享用一切善法的信、精进、念、定、慧。
(《杂集论》十卷六页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加行所摄,作此行故。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拣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即现此身,已入顺抉择分位故。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师弟子所证,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问: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辨中边论中卷十三页云: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五力:五根不被信等违品所害为五力。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若复了知前后所证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难伏义故,说名信力。问:谁不能伏?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集异门论十四卷五页云:五力者:云何为五?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问:信力云何?答: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是名信力。问:精进力云何?答:于己生不善法,为永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是名精进力。问:念力云何?答: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问:定力云何?答: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广说四种静虑。是名定力。问:慧力云何?答: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行圣谛。是名慧力。问:何故名力?答:因如是力,依如是力,住如是力,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缚,皆可断截摧伏破坏。故名为力。)

651、 什么是七觉支、八圣道,以何而得名?
答:七觉支:觉是指证悟法性,它的自性分支即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安觉支、舍觉支与定觉支。
其中念觉支是彼之依处,精进觉支是能超离下地的出离支,喜觉支有利身心故为利益支。其余三支是无烦恼支,其中安觉支是染污之根本受生恶处的对治;定觉支是它的依处;舍觉支是说明无有沉掉的本体。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页云: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