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俱舍问答 >

第34章

俱舍问答-第34章

小说: 俱舍问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40、 什么是殊胜正禅?它与初禅有什么差别?
答:殊胜正禅:无寻唯伺的初静虑正行是殊胜正禅(也叫中间静虑,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故名中间静虑。)。
与初禅的差别:
具定 受 果 寻伺 三识
初 禅 三种定 喜受 梵众天
梵辅天 有寻
有伺 有
殊胜正禅 三种定 舍受(勤
修之道) 大梵天 无寻
有伺 无

741、 空性空性等持等三种等持是什么?以什么身份现前此等等持?
答:空性空性等持:缘无学者相续中空性之等持后取“此非我所”的空性行相,名空性空性等持。(这里不取无我相,因为空性行相随顺厌离,较无我行相要强。简单地讲,空性空性等持,就是对空性等持亦作空性观。)
无愿无愿等持:缘无学者相续中的无愿等持后取“此是无常”的无常行相,名无愿无愿等持。(无愿等持缘苦集道十种行相,现在无愿无愿等持唯取其无常行相,不取余九。其中不取苦、因、集、生、缘,因为这五个不是无漏行相,而前无愿等持是无漏故;不取道谛四行相,因为若取道四行相,则不能厌舍故。简单地讲,无愿无愿等持,就是对无愿等持亦无所愿。)
无相无相等持:缘无学相续中无相等持只观想、缘取静行相,也就是以非抉择灭为对境(无相等持是无漏,无抉择灭,即不能以智抉择而灭之,所以不缘抉择灭)名无相无相等持。即从无学位的无相等持中起定后生起有漏心识,观其由于生起无相等持之外缘不齐全而获得非抉择灭,所谓缘不齐全,是指于无相等持中已离十种有为有漏相,此十种有漏法之相于未来不会再生,故无相等持因无对治之境而无由再起,如是观察因缘缺故,得非抉择灭,此非抉择灭是前无相之所缘境,此处唯取静行相而观。(不取余三相,其中不取灭行相,因恐与无常之灭相混;不取妙行相,因非抉择灭是无记非善;不取离行相,因为非抉择灭不是离系果。)
这三种等持中前二种缘解脱本身,第三种缘遮止解脱的灭法(指非抉择灭)而生起厌离,因此也称为出相。此三者本体是有漏法,原因是背离前三等持而观。
所依身份:智慧敏锐的不动法阿罗汉。

742、 佛经中所说现法乐住、知见、分别慧、漏尽等持分别是什么?为何此四种等持次第如是安立?
答:现法乐住:于第一善静虑中入定,即修成现法乐住之等持,以此为主,实际上四种等持均具有,唯独这一等持称为现法乐住,而后面的三种等持不叫现法乐住,这是由于它们存在退失、从中转生上地、趋入涅槃的可能性。
知见之等持:与眼通相应的慧称为修成见之等持;与眼通后生起的意识相应的慧称为修成知之等持,这二者合而为一承许为修成知见之等持。因为以这些眼通来观察则能现见、了知众生身体之恶行的缘故。
分别慧之等持:加行所生的有漏功德修不净观、无染定等以及无漏解脱门等的慧称为成就分别慧之等持,因为以智慧的差异而使辨别的能力越来越高之故。
漏尽之等持:金刚喻定依靠第四禅末际,称为修成无余灭尽彼相续之漏法的等持。
四种等持次第如是安立: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于因地时四种等持次第而得,于第一静虑得现法乐住,并次第得知见、分别慧等持,最后于印度金刚座灭尽漏法得金刚喻定等持,并得无学佛果。

743、 请分析描述四无量的本体等,其与大乘四无量有何不同?
答:四无量本体:
慈无量与悲无量本体:无嗔之善;
喜无量本体:了知他众具乐而悦意;
舍无量本体:无贪自性善。
四无量之行相:
慈无量:愿一切众生具足快乐;
悲无量:愿一切众生摆脱痛苦;
喜无量:愿一切众生不离喜悦;
舍无量:作意对一切众生无有贪嗔一视同仁。
四无量之行境:即所缘为欲界的一切众生,因为四无量是缘彼等之害心等的对治法。
四无量所依地:
喜无量:意乐受,只在初二禅有;
余三:静虑六地皆有。
所依:智慧敏锐、贪欲过患过多的人类。
大乘四无量行境为三界众生,而小乘四无量行境唯是欲界众生。

744、 请宣说四无量心具有无量功德的原因。
答:因为四无量心是缘一切有情而修持与乐拔苦等,因为所缘境极为广大及发心极为清净,所以可以引无量福德,感无量果报,由此说修四无量心具无量功德。

745、 八种解脱是指哪些?什么是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净色解脱?
答:八种解脱:
(1)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2)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3)净色解脱;     (4)空无边处解脱;
(5)识无边处解脱;   (6)无所有处解脱;
(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灭尽解脱。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有色想之贪,为了对治去除此贪,即行观察外色是不净,如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欲不起,名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于自内身已无色想之贪,虽然已除贪,为了令其坚牢之故,观察外色不净青瘀等相,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色解脱:外观清净可爱色法,令内身色想贪不起,名净色解脱。

746、 什么是八胜处?为什么叫胜处?
答:八胜处: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
胜处:是指获得自在。发起胜知、胜见的禅定之处,于禅定中修习观想,现见所缘形色、显色净妙,胜过其他,心不外散。

747、 八解脱所依、本体是什么?修持的必要是什么?初二解脱为什么第三禅以上不具足?
答:
解脱名 所依 本体 修持必要 所 缘
内有色观
外色解脱 第一禅 无贪 对治欲界色贪 欲界
不悦意显色
内无色观
外色解脱 第二禅 无贪 对治初禅色贪
净色解脱 第四禅 无贪 初二禅修不净观已疲惫;
检查前二解脱修得成功否。 欲界
悦意处净色
空无边解脱 空无边处 净定、无漏定 背舍下地贪 一切上地、自地之苦集灭谛及类智品道的上下与自地。还有彼自、上地苦集谛非择灭,及彼一切类智品道非抉择灭。
识无边解脱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解脱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非想非非
想处
灭尽解脱 灭尽定 入心为有漏,出心为有漏、无漏 厌背受想或
所有心心所、
或灭定障 受想
或说所有心
心所
初二解脱于初二禅正行中具有,于三禅中无有,因为彼等只是色贪的对治,而三禅中无有根识,故不存在色贪,所以色贪之对治也不存在。

748、 八胜处的本体、地、对治和所缘等如何安立?
本体、地、对治、所缘等皆相同
八解脱 第一解脱 第二解脱 第三净色解脱
八胜处 前二胜处 三四胜处 余四胜处
答:


八解脱与八胜处不同:解脱是背离所缘,而不胜过,此胜处是随心所欲信解所缘,以不生烦恼的方式胜过(其他)。

749、 什么是十种遍处?它们的本体、所依和行境是什么?
答:遍处:指能令观想所缘境的地大等行相不间断周遍之义。
十种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赤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处与识无边遍处。
本体 行境 所依
前八遍处 无贪 欲界色处 第四静虑
空无边遍处 净定 自地四蕴 空无边定
识无边遍处 净定 自地四蕴 识无边定

750、 解脱、胜处、遍处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解脱、胜处、遍处三,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解脱:唯能于境背离贪心,不能自在胜伏;
胜处:于所缘境能够获得自在而胜伏之;
遍处:于所缘境作无边行相。
(《大毗婆沙论》八十五:此中解脱唯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而能作无边行相。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后,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起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次复起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更不立上为遍处。)

751、 八解脱等二十六种功德是如何而获得的?他们所依的身份是什么?
答:二十六种功德中灭尽解脱,即灭尽定,佛离贪染自然而得;而声缘罗汉或三果圣者等皆以加行而得。
所依身份是圣者,初起唯在人中。
余二十五种功德有两种方式获得:
(1)若是曾经修习熟练,则唯是以离贪而得;
(2)若未修习熟练,则通过加行勤作而得。
余二十五种功德获得的所依身份:
(1)四无色解脱与二无色遍处所依身份是三界有情;
(2)余十九种是唯在人中生起,因为必须依靠决定正教而生。

752、 什么是产生此种功德的因力、业力、法尔力和传教力?请举例说明因力生与业力生之间的差别。
答:因力:以前世或今生串修之力作为同类因,而生起等持,是因力。如先前以人的身份从串修有顶的等持中退失,转生于色界任一处,以先前串修的同类因而生起有顶的等持。
业力:先前在人中获得无色定后退失,转生色界,以之前所造顺后世受业之力而获得无色界等持,因为需要在其后世转生到无色界之故。(若修无色定不退失则所造为顺次生受业,即下一世便转生无色界;若修无色定又退失,则所造为顺后世受业,即中间需隔一世或几世,待业成熟后方转生无色,转生前,必定先起无色定。)
法尔力:世间坏灭时,下地众生以极其强大的善法自然而然生起上地之心。
传教力:即听闻正法之力。
因力与业力差别:因力与业力并不相违,即说因力生也可说为业力生,两种力只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而安立。因力是说由以前串习的同类因而生;业力是说业成熟时必定转生,而于之前先生起相应之等持。

753、 这四种因当中,欲界人天、色、无色界各具多少?这四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无色界、色界四禅:具因力与业力。不具法尔力,因为四禅无下界灾患故无法尔力;不具传教力(若就其相续而言,其最初传教力之因可以说有)。
色界初、二、三禅:具因力、业力、法尔力,不具传教力。
欲界天:具因力、业力、法尔力,不具传教力。
欲界人:具因力、业力、法尔力、传教力。
(欲界乃至三禅皆有灾患,故于世间坏灭时,皆以法尔力转生上界。)
四力之间的关系:传教力可以说是因力与业力,因为听闻正教而知道如何修习禅定等,自然是生起禅定之因;听闻正教也是善业,若非善业,善定不生,转生色界也不可能。法尔力也可以安立为因力与业力,因为若无前世串修之同类因,相续中不可能自然生起禅定;而若无此前世业力,则不可能于劫末时转为人天而法尔上生,可能成为恶趣有情而转趣余方。

754、 佛法和受持佛法者指的是什么?其中“唯”字如何解释?
答:佛法有两种:一是教法三藏;二是证法三十七道品。
受持佛法:受持教法者唯是正确无误地讲经说法以及能受持者;受持证法者唯是能正确无谬实修教法之义。受持教法与证法是受持佛法。
“唯”字是指别无其他。也就是说其他如造佛像、修经堂等当然具有功德,但只可以说为受持佛法制造顺缘,而真正的佛法唯是教法与证法。

755、 根据《自释》的观点,怎样才算是佛法住世?
答:《俱舍论》云:“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
论主的观点也即是说,不论在任何一个道场中,要看其是否有佛正法住世间,则可观察,若有能受持教法及正确宣说教法者,则说佛正教法住于世间;若有依教义正确修行者,则说佛证法住于世间。由此可知,所谓佛法住世,唯有正确受持、宣说佛法以及正确修行佛法才是名副其实,若没有这些实质内容,而是表面上做些什么,则不能称为佛正法住于世间。

756、 你本人对什么是佛法的问题上有何感想?以后你怎样受持和弘扬佛法?
答:佛法是佛陀为令众生解脱而作宣说的。真正的受持佛法应当是正确受持并宣说以及正确修持法义,佛法住于世间之内含也正在于此。作为佛教徒,自利利他是本分,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正确修行自然是最妙之事,但若福慧资粮不足,而以受持及宣说来修积资粮,当是最佳之方便。在这样一个时代,若自身及外在因缘皆不具足,而要追求一种“弘法事业”,那么很容易成为世间法,自利不成,真正利他也不存在;但若是与某几个或某些众生有些因缘,少少的言语便可能利益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这时候逃避说法,则利他之慈悲心也无从体现。所以听闻正法时则应当努力专注闻思修,有机缘时则应当尽心尽力宣说,当修行时则放下一切。
作为个人来讲,如果有几个人我可以说法来利益他们,那我愿意为他们适时地宣说。

757、 佛法住世期方面有些什么不同的说法?公认佛法住世期如何安立?
答:佛法住世期:
有些论师说:佛法住世千年。
有些论师说:证法千年,教法更长。
有些论师说:佛法住世五千年 。
也有说:佛法住世五百年。但这种观点不合理,因为佛授记无著菩萨九百年后出世。
以公认佛法住世期算,现在是佛历二五四七年。

758、 佛教是怎样分果期、修期、教期、形象期?如今已到达哪一个阶段?
答:果期:即最初的五百年多得阿罗汉果,第二个五百年多得不来果,第三个五百年多得前二果,此一千五百年是果期。
修期:第四个五百年多出现慧学,第五个五百年多出现定学,第六个五百年多出现戒学,此一千五百年是修期。
教期:第七个五百年多出现持经论藏者,第八个五百年多出现持经藏者,第九个五百年多出现持律藏者,这一千五百年是教期。
形象期:第十个五百年是唯持形象期。
麦彭仁波切以及普巴派的历算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修期当中的戒学阶段。再过一百年,戒学期即会结束,这一点根据《时轮金刚》的历算也是真实可靠的。

759、 世亲论师以何种方式造此《俱舍论》?“正法理量唯诸佛”的究竟意义是怎样理解?
答:世亲论师多以克什米尔有部观点而宣说《俱舍论》,其中也有部分观点与经部相符。
“正法理量唯诸佛”,是说讲说教法与证法的道理能堪为正量的唯有诸佛出有坏以及佛子诸大菩萨,其他人由于具有迷惑不解的情况而并非能做到这一点。

760、 按本论最后偈颂,怎样理解当时印度佛教的状况?
答:当时在印度佛陀及诸持教大德皆已入灭,广严城的诸比丘大肆宣扬十种非事,根本四部分裂为十八部,对佛教进行各种各样的增益、损减。众生得不到正法,在恶见与三毒之垢染污秽的驱使下,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佛理正教已处在命至喉结的危难之际。

761、 作者最后如何殷勤教诫后学切莫放逸之理?
答:作者论主殷切教诫后学,应万分慎重、百般精进受持佛法。《俱舍论释》作者亦引佛经:“不放逸为无死处,放逸则为死之处,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亡。”引《别解脱经》云:“具寿佛陀之菩提,彼之诸法不放逸者方可获得也。”
762、 藏文和汉文《俱舍论》的翻译情况是怎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