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心药
菖蒲
郁金
无疾按:二药皆可开心窍。心窍蒙蔽,神失所宜。窍被痰蒙者,菖蒲开之;气血淤滞并热闭者,宜用郁金开之。
――清心药
知母
栀子
无疾按:心受火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烦。知母除虚火之烦,栀子祛实火之烦。二药皆为清心要药。
肾
――滋阴药
熟地
枸杞
无疾按:枸杞质润性平而养肝肾,最善养肝明目。血虚目不明之第一品药。
――温阳药
仙灵脾
益智仁
肉桂
方剂学学习方法大略
方剂学习方法大略:
1 任何方剂的创制,都离不开相应的历史时期,地区特点,时代背景。所以在学习方剂时,必须重视原方所载的主治病症,而不能仅仅根据药味组成,以今天的观点对方药主证妄加推断。搞清制方本义,才可以真正把方剂学活。此思想源自北中医方剂恩师许文忠。
2 方剂基本在组成,奥妙在剂量。学习方剂时,必须对原方剂量及比例引起足够重视。初学者宁死勿活,今天的循规蹈矩,为的是明天的融会贯通。此思想来自山东潍坊经方高手高继平老师(网名金谷子)。
3 方剂死,而读方用方者活。后人对方剂的领悟及应用体会,皆在方解中。任何一本方书中,方解部分都是其精华所在,不可不知。
4 对重要方剂,明理之后,必须熟记,用方时才不致犹疑彷徨。记诵方剂,方歌最为有效。
人参败毒散解
疏散风寒药
【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十克,小儿各六克。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倍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良好的效果。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镇肝熄风汤解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 生赭石一两(30g) 生龙骨五钱(15g) 生牡蛎五钱 (15g) 生龟板五钱(15g) 生杭芍五钱(15g) 玄参五钱(15g) 天冬五钱(15g) 川楝子二钱(6g) 生麦芽二钱(6g) 茵陈二钱(6g) 甘草钱半(4。5g)
【主治】肝风内动。(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的。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入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麦芽、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生草调和为使。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共;龙龟麦草膝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如何学习中医诊断辩证的思想
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对中医生来说,面对患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诊断。中医的诊断,又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内容。一般情况下,中医辨病过程较为简单。我们打开一本中医内科学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如:咳嗽、失眠、胃痛、腹泻、头痛等等。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各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同样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者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疗效。我们在前面第六章中,对中医辨证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下面把辨证要点内容重新复习一下。
虚证要点:气虚无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夜热细盗汗,阳虚清冷一派寒。
实证要点: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肥重舌便粘;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病位要点: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肝怒脉弦胁胀满,肾在腰膝小便艰;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以上三组辨证要点,是无疾结合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熟记此百字要决,是初学者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捷径。
然而,要诀死而病症活。要把区区百字要诀灵活运用于临床,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大量的练习。作为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朋友,不可能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譬如小学生作数学题,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如何理解中医治疗思路
中医治疗思路
有朋友问起,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这样的思路,与西医用脂肪乳改善营养不良,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针对这个问题,无疾以为有必要加以说明。
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一、脂肪乳本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现在体外由人工加工而成,用于缓解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也就是说,营养不良的患者本身并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与此不同,中医所谓的补气、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仍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当然我们不能排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输血”模式的重要意义。但更多情况下,我们总不能一切都依靠外援来求生存,谋发展。“自力更生”模式,应该是我们始终需要坚持的。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输血,不但没有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的状况,反而形成了穷有理,赖救济的寄生虫风气。直到改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才真正实现了脱贫。人体也是一样。长期靠注射胰岛素过活的患者,体内胰岛的功能会日趋衰弱,原因很简单,废用,所以萎缩。只有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健康,而不仅仅是,活着。
二、西医用抗生素灭杀细菌(只有特定情况下,细菌才成为病菌),与中药清火药清除热邪,存在本质区别。与上一条相似,抗生素灭杀细菌,其实并不需要人体自身作出任何努力。细菌作为生命体,同样需要呼吸,不断的从外界获取养分。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明确了细菌呼吸过程的关键环节(即如人之喉咙)所在,再以药物切断此环(即如扼紧喉咙),细菌即被灭杀。
中医则不同。这里暂不讲中医治热之法远不止清热一途,解表、攻下、利小便,甚至益气、养阴,都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单是讲清热之理。中医不像西医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菌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细菌的生活环境。轰轰烈烈的非典,最终很难讲是被人类击败的,倒不如说是被天时击败的。03年初盛行于广东,春季即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到春夏之交疫情得到控制,盛夏则基本消失。思考其原委,适合此类病原体生长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当以春季为最佳。环境一旦改变,病原体的生长遇到障碍,对人体也就不再具有当初那般强大的毒力,疫情即随之而解。中药清热药的作用就在于此。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环境(温度、酸碱度等)对于致病细菌的生长非常有利。此时以清热药改变人体内环境,细菌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即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必然被正气驱赶出人体,从而得以痊愈。
此外,这里同样存在一个杀邪与逐邪的问题。对抗迫使敌军改良装备,成为更难对付的敌人;宽容则带来和谐发展,成就天下太平的盛世。在第四章正邪之争中已有详细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三、除了扶正、驱邪两方面的思路上有差异外,中西医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治疗靶点的选择。西医基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逻辑,追求针对单一靶点的精准攻击。中医则立足整体的和谐,在动态的消长变化中寻求个体的安详。西医治病,譬如修理一张瘸腿的桌子,普通的思路是找到一块木块,把瘸的一条腿垫高;但桌子一旦移动,还是会重新变得瘸腿。更好一些的思路是量好尺寸,将木块钉在桌腿上,桌子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功能了。人们将目光锁定在桌子短的一条腿上,针对这条腿去修理,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把这条成功的经验转移到人体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原因就是,桌子是死物,人却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生物。死物相对静止不变,生物则时刻处于整体的运动变化中。
真正的生物现象,譬如牧羊。茫茫的草原上,有羊群,有狼群,还有牧羊人。牧羊人希望得到更多的羊,而狼吃羊;牧羊人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灭狼行动,以为狼的减少,必然带来羊群的繁荣。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狼群被消灭后,羊群虽然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护,但羊吃草,现在草原的面积却在不断的减少。原来狼虽然会吃羊,但更多情况下,狼其实是以野兔为食的。野兔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乱打洞,正所谓狡兔三窟。而这种行为对草原的破坏性是很大的。现在狼群被消灭,野兔失去天敌制约,大肆繁殖,导致了大面积的草场破坏。羊群的发展也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中医深刻认识到生命现象中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深知人体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针对某一脏腑的病症,其实未必是达成疗效的最佳方案。迂回可胜直入,婉转可以通幽。所以才有中医从阴引阳,从阳引引的治疗法则;才有佐金制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水火既济诸多丰富的治疗思路。
理解与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上述中医的各种治疗思路,扶正、驱邪、确立治疗靶点,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那么所谓的中医治疗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用的工具,莫过于医案解读。
怎样学医案
学医案,怎么学?
(一)兴趣第一的原则
建议从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相关医案。
与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激发起兴趣。很多朋友喜爱中医,就是从自己或家人的病患出发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亲人带来健康。无疾非常支持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原因有三:1深受所苦,求学必诚;2用心专一,易见成效;3学以致用,不妄作劳。学习,一怕不诚,二怕不专,三怕不用。有浓厚的兴趣作后盾,这三怕全无,学习自然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广开途径,搜罗医案
信息时代,资源无处不在。书店里、网络上,想寻来几本医案著作,实在易如反掌。如果单位有开放cnki数据库资源,更有时时更新的丰富临床医案可以下载。根据自己兴趣所在,将所得医案分门别类,或单独摘录,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必有所得。对于摘录方式,无疾还有一点小的提示:“复制粘贴”模式与“手写整理”模式相比,区别看似在表象,实则在内质。无须多言,尝试便知。
(三)正确看待失误案
一般来说,医生总是希望将自己最得意的案例拿出来,与人分享。而一些不成功的案例,往往被隐匿不宣。实际上,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自然可以从中领略医生精湛技艺,学到宝贵经验;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总结,吸取其教训,常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医案学习之三个阶段
――初级识证阶段
对于零起步学习中医的爱好者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