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

第11章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11章

小说: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的兴趣。这种兴趣逐渐扩展为群体意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牢
固的基础。以后,每到农历六月廿三日,他们都开展这一活动,渐渐成为一
种民俗色彩浓厚而又带有商业性质的民间节日。
客商们为达到生意兴隆的目的,在节日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相应
的措施。抢炮者以户主为单位,由户主去雇请队员。奖金由户主所得,队员
只拿佣金。这一奖励形式有助于商户扩大自己的经济,他门可以用这笔资金
作为周转,扩大经营项目,从而起到发展贸易的作用。来年他们还要中出比
奖金额更高的彩礼,奉还大会,以促进这一民俗活动的继续进行。
广西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抢炮”习俗,但“抢炮”在整个歌墟活
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繁荣商贸只是歌墟活动的一个客观效果。而阳朔白沙
墟的“抢炮”,则是“六·廿三”试新节活动的一项中心内容。注重于对商
贸的促进。
试新节的头一天,要举行游神,谓之“行炮”。过去游神队伍由一匹赤
兔马领头,关羽的神位由四人抬着紧跟在后。现在游神变成文艺游行,由旗
鼓领头,然后是老寿星像跟后。随后是各炮亮相,童男童女饰历史人物的“马
故事”,装饰戏剧人物的“锣鼓棚”、桂北风味的牌灯、板凳龙、岭南醒狮
流派的舞狮队等,琳琅满目,喜庆气氛浓郁。
今天的试新节民俗活动,朝着更适合于本身特点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农历六月廿三日正值早稻开镰收割之时,农家要依俗尝新米饭,
故称“试新节。”这天清晨,家家要用高粱叶包新糯米饭包(称狗舌粑),
使这个节日充满了庆丰收的意义。
试新节正午,白沙墟的集市人头攒动。过去赴会为的是求丁祈寿,如今
为的是丰富文化生活,繁荣集市贸易,购买如意的商品,开阔自己的眼界。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单车铃铛奏出欢乐的旋律,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小
伙,为山村的传统节日增添了青春的气息。
随着一长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走上白沙墟街头,
向抢炮地点走去。紧锣密鼓的人群拥着老寿星像为开路前导,各炮位、锣鼓
棚等紧跟其后,一路鼓声、炮仗声,一路狮舞龙腾。游行队伍簇拥着各炮位
进入炮场。摆在主席台前,紧挨着炮位,镜屏、座钟、花卉等奖品醒目耀眼。
炮台是专为炮会搭起来的,设有“荣获喜炮”登记席和会长、公断人席位、
来宾席位等。炮场以石灰线为界,观众要在线外观看,以免扰乱比赛。
抢炮比赛将要开始时,6 个队的抢炮队员,在领队的带领下列队入场,
他们神采奕奕,表现出临阵前的轻松感。6 个队的抢炮队员分属6 个户主,
他们肩负着户主的期望。午时三刻吉时一到,炮会的主持人宣布抢炮开始,
跑炮员立即到主席台向会长领取卷有红布条的铁环——炮标,然后用小竹竿
将炮标举过头顶,高喊炮标炮次绕场一周给群众验炮,然后交付司炮员套在
土炮上。当司炮员点燃土炮后,铁环冲上空中,众目仰望,待它落下便开始
抢炮。抢炮队灵以本队为核心,蜂拥扑向炮落之处,头炮是各队必争之矢。
一旦发现炮标的目标,抢炮队员便堵、拦、抢、夺、勇中有谋,志在必夺。
获得炮标的队员,还常常以假象迷惑别人,转移视线,以免到手的炮,又被
别队抢去。他与队友配合默契,满场周旋,妙趣横生。传送、拦载、冲撞,
犹如一场精彩激烈的球赛,且极富刺激性。于是,人称“抢炮”活动是东方
的“橄榄球赛”。胜利的一方欢呼雀跃,获头炮的户主也上来与队员一起欢
呼,全场为之轰动。头炮抢完后,经过验炮,随即再发第二炮,并依次将后
几炮发射抢夺完毕。场上的热烈气氛可谓激动人心。枪炮结束后,会长给获
炮户主披红戴花,率领文艺游行队伍按炮次将炮位送入各户主家里。这些户
主都为获得胜利而兴致勃勃,决心在经营买卖上更上一层楼,到来年以更丰
厚的彩礼为节日活动作贡献。而那些为户主抢炮的队员。也不是图什么钱物,
而是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得到娱乐,又能够锻炼意志、强健体质。
白沙墟的试新节,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娱活动,他们邀请戏班子
唱大戏、张灯结彩、舞龙舞狮,不仅本墟镇的人们参加,还邀请邻村、邻县
的狮队来参加。荔浦县马岭乡的狮子队每逢试新节喜庆活动,必到白沙墟来
热闹热闹,这是老规矩,也是老朋友的情谊所致。
节日期间,白沙墟的集市贸易异常繁荣,营业额猛增,仿佛是为这个不
寻常的节日铺筑一条发展之路、希望之路。
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桂林人
俗称之七月半“鬼节”。当地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七月里来七月花,七
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孙化纸钱,无子无孙空回家。”节日的人情味极为浓
厚,仿佛联起了人间、冥间的情分,充满了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在桂林的乡间,每家每户在七月十二就整理神台。有些地方从七月七就
安放祖宗神位。这时候家人一早就弄茶弄饭,到屋外放上一串鞭炮,烧些香
火纸钱,将祖先接回家来,然后在神台供上香火、食品。祭祖期间,每天早
晚还供上香茶,就餐时供上饭菜,让祖上过一个丰盛愉快的“鬼节”,享受
后代一年一度的敬奉。
到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那一天,不管城里还是乡村,家家杀鸡宰鸭,
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全家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就餐时,除了放上家人的碗筷
外,还要放上已故祖先一般是指故去未满三年的或上一辈的祖先的餐具,给
他们留下座位。就餐前,供祖宗牌位,将桌上敬祖先的酒杯斟满,然后将杯
中酒洒在地上。三巡过后,家人方可进食。桂林人称此礼为“敬老爷”。
在祭祖期间,子孙后代,包括已嫁出去的女儿、孙女都要为已故祖先制
作纸衣、纸钱、纸箱子,女儿回娘家时还要带上一只鸭子回来供祖先。到了
中元节的晚上,主妇带上这些纸钱、纸衣到河边或偏僻之处焚烧,谓之给阴
间的亲人送钱,送衣。焚烧时,要将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用石灰划好的圈子里,
以免被“野鬼”抢走。
每逢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个晚上,漓江两岸都有堆堆火光在神秘地跳
动,这就是人们在祭祖烧纸钱。烧纸钱时还要洒些水饭。人们对祖先的缕缕
怀念之情在火光中摇曳,直到淡淡的青烟飘散在夜空中,心理方得到了平衡。
这两个夜晚,漓江格外宁静,水中倒映着跳动的火光,夜空下蝙蝠低飞
拍打着翅膀,风吹旷野,点点星火如灵光闪动。传统的中元节,寄托着人们
沉沉的哀思。
中秋节习俗
中秋夜,桂林的大地洒满银辉,月光勾勒出峭挺山峰清晰秀雅的轮廓,
环绕青山的漓江,宛如银链缓缓南去。赏月的人们在山水间徜徉,寄情于这
美丽的大自然。此夜,你若在峰巅看桂林,桂林宛如灯的海洋。路灯亮了、
江心灯亮了,远处山顶的灯光闪闪烁烁??在这片灯海中,还可见一束束似
萤火虫般的光点,那是人们中秋月夜祈月的柚子香。“柚子香祈月”这种中
秋节古俗源于何时,难以考究,只知道很久以前,当地的少数民族就是这般
祭祀月亮的。目前壮族地区仍有这种习俗。柚子香,是在本地产的酸柚子上
插满点燃的细香,祈月时将它放在户处摆有糖果、月饼的八仙桌上,朝向月
亮,似乎那袅袅轻烟能带着人间的祈愿,向月亮仙子飘去。中秋夜,大人们
也常常用酸柚子给小孩制作传统的节日玩具——酸柚子灯笼。它的制作工艺
很简单,选用肥大皮厚的酸柚子,在上部切开一个小口,将柚子心掏空,然
后在柚子皮上镂刻“欢度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等节日祝辞,在柚子里
点上一根小蜡烛,烛光透过镂刻的缝隙漏出来,使得柚子灯小巧典雅,别有
趣味。此夜,孩子们喜欢提着柚子灯笼结队在村头巷尾游戏,那柚子灯笼上
下起舞翻飞,就象一条游龙。
中秋之夜,青年们的游戏更为独特,他们拿着酸柚子在街上滚掷,你来
我往,极为热闹。更有些人以登山赏月、江边篝火赏月、乘船月夜游江为节
日的娱乐方式。游船载着赏月的人们缓缓而行,天上月、水中月相互辉映,
月中仙子、江上游人情感相通。此时此刻,城里城外,江岸江心,笑语盈盈,
这是桂林最有魅力,最为迷人的夜晚。
桂林的中秋节习俗古朴而又情感丰富,使山水动情,柚子飘香。朋友,
你若在中秋节踏上桂林的土地,可千万别错过到漓江岸边去欣赏这美丽的月
夜。
桂林傩舞
桂林傩舞,是当地民间艺术的明珠,俗称“桂林跳神”。
过去桂林乡村盛行跳神。乡民或在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举行“还大愿”时,
或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都要跳神,“还大愿”民俗活动和庆中秋民俗活
动,为桂林傩舞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舞台。这些民俗活动围绕着“跳神”而
展开、而呼应,将神与大自然搏斗、与鬼邪搏斗的气概立体地展现出来。所
以,一到活动期间,乡民们喜欢看跳神,参与民俗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桂
林傩舞的艺术感染,对傩舞怀有深厚的感情。
“还大愿”活动是桂林乡间三年一度的祈福祓邪、祈子求吉的风俗活动。
过去时至农历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桂林乡村“还大愿”都有跳神的,
所以每年十月乡乡均能听见鼓声箫声。
还大愿活动期间,村里村外热闹非常。村子专门有几亩公田,其收获为
“还大愿”跳神活动所专用,如聚餐和支付跳神“鬼师”的报酬等。跳神前
两天,“鬼师”要摘柚子叶、竹叶烧水沐浴。到案桌敬香的人,也要用柚子
叶水洗手解秽。前来看跳神的人们还要打醋坛,以驱邪去祟,充满原始神秘
的宗教气氖。跳神的“鬼师”一般都是普通农民。在3 天3 夜的跳神活动中,
要把36 神、72 相一一跳遍,才能了却心愿。36 神的内容,熔历史故事、神
话传说为一炉,将开天盘古王、广福王、鲁班等神的业绩,通过舞蹈和贺神
歌表现出来。动作和歌词源于生活,非常写实。如贺盘古王歌唱道:
一神去了一神当,先王盘古出岭来。
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
但唱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暗昏昏。
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
将那两眼化日月,日照山河夜太平。
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
一口牙齿化星头,骨肉将来化泥尘。
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脉。
盘王一身都化尽,一身化尽留英名。
酬你台上来奉请,先王盘古降来临。
整首贺神歌叙述了盘古王的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天地的精神刻划得淋漓
尽致。唱贺神歌时,场上一个领,众人和,虔诚而又热烈。这些神都是劳动
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用歌舞表示对神崇拜的同时,也在歌颂劳动人民自己。
男子汉说过这些神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有能耐,能开山创天地,能巧夺天工
成为历代师表,他们的精神能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女人们则喜欢看《纺织娘》,
她们说纺织娘那捏针捻线的姿式活脱脱一个巧媳妇模样。
看“跳神”的日子里,村上凡在这三年中生下了男孩子的人家,都要挑
上甜酒到观看场所,送给大家喝,让众人分享他们添丁的喜悦。孩子们则在
空坪上做游戏,手拉手儿边唱边舞:“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买个
猪头还大愿,大愿不吃猪头肉,买个狗仔来看屋。”童稚之声活跃了“跳神”
的气氛,也使大人们从中寻回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庆中秋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武则天,以表达村民庆中秋庆丰收的喜悦心
情。农历八月十五一到,人们便从祖屋请出武则天的座像,然后抬着座像在
村子周游,每到一户,都唱《唐朝国母帝娘》,歌唱罢,户主往座像供香,
待每户拜过后,便把座像放回祖屋。跳神,先跳“功曹”点兵,后跳“开山”
请客,此时正值晚餐时分,村子庆贺丰收,到处摆桌子请吃晚饭。跳“令公”
时,动作有犁田撒麦、撒谷播种、打猎游山、校场比武、鼓楼下棋,捕鱼打
鸟等,凡农家汉子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几乎都有。庆中秋会的跳神舞,颇多
女子舞蹈,这或许与祭祀女神为主要内容有关。其中有《卫皇圣母》(也称
《十月怀胎》)、《孟姜女》、《白马三姑》、《龙母》等。《卫皇圣母》
叙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过程,喜悦与痛苦交织,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孟
姜女》叙述了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倒长城的故事。《白马三姑》则描写了
一个偷学武艺的姑娘,歌颂她“行侠仗义降强梁”的无畏精神。
举行庆中秋会民俗活动的村民,多来自山西。他们来此地后,以烧窑为
主,其窑颇负盛名。他们自制傩舞乐器,其中有一种名为“腰鼓”的陶罐便
出自他们之手。那“腰鼓”陶罐的制造史,至今已有200 余年,敲打起来声
音洪亮,颇具特色。
桂林跳神是面具舞。面具是跳神老艺人的珍爱之物。面具制作极讲究突
出形象性,雕工精细,不仅雕出了面肌、五宫,还雕以各种头饰。头饰或冠、
或巾、或须、或髻。还要根据各神的性格,绘上不同的色彩,或一神几相,
用几种面具深化人物的性格。雕刻手法部极为夸张,让人过目难忘。老艺人
所制面具之刀斩斧凿的界位、清爽明晰的线条、色彩鲜明的层次、刀锋犀利
的勾勒,极富民间艺术的特征,使面具图案既严谨又生动,表现出很高的艺
术造诣。早在宋代,桂林面具就蜚声域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曰:“政
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乃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
者,乃大惊。”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言之:“戏面,桂林人以木刻人
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桂林民间现仍存有不少跳神面具,其工之
巧,确实令人为之赞叹。
桂林傩舞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
就描写了当时的傩队情形:“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
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
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明朝文人曹学佺也曾有“箫鼓沸中秋”的描写,
可见当时中秋桂林傩舞的风气之盛。近年来,这一乡间艺术之花,经文艺工
作者去芫存菁,搬上了舞台,更焕发出了奇异的风采。
桂乡间婚俗
《临桂县志·奥地志二·风俗》曰:“婚聘不重财,用槟榔猪酒遍分亲
族,客至茶罢进以槟榔。”这种婚俗今天仍在临桂乡俗中遗存。
目前槟榔在桂林已不多见,婚俗中的槟榔多以红瓜子代替。在城中,如
若按到亲友送来的包有红瓜子的封包,便是婚礼请柬。两颗请1 人,4 颗请2
人——“好事成双”,不用写请柬,双方便能互通信息。槟榔树是亚热带地
区的侍木,阔叶舒展,高十几米,坐直高耸,绝无分权。冠顶族生几柄羽扇
似的巨大复叶。老叶脱落后,青铜色的树干上留下一个个竹节似的圆圈。4
月,叶柄之间绽出一蓬蓬季穗似的花儿,秋天叶下垂,叶柄间挂满簇簇鸭蛋
大的红果子。里面的果仁煮熟烤干后便是槟榔果。槟榔果味苦涩。不可当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