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

第12章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12章

小说: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叶柄之间绽出一蓬蓬季穗似的花儿,秋天叶下垂,叶柄间挂满簇簇鸭蛋
大的红果子。里面的果仁煮熟烤干后便是槟榔果。槟榔果味苦涩。不可当水
果入口,但沾上石灰后,口嚼槟榔果片,能预防疟疾、帮助消化、消除疲乏、
杀死体内的蛔虫。所以,过去居住在“四时瘅气”环境中的桂林人,都爱嚼
槟榔。明人曹学在《桂林风谣十首·其六》中写道:“不住槟榔嚼,相传好
辟岚。喉干如转磨,叶响似蚕。弃地皆脂泽,逢人若醉酣??”可见当
时嚼槟榔之盛。所以,客人光临时,主人要依俗先上茶后敬槟榔。同时,也
形成了以染红的槟榔为定情、订婚之物的习俗。在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还
要向亲友和宾客敬献象征情爱的槟榔,以况老者长寿、姑娘善绣、孩童健康。
在临桂会仙乡间,婚礼中的“贺喜堂”,最具槟榔敬客特色。
“贺喜堂”在迎亲时进行。当接亲的队伍走到村头,唢呐吹响喜乐迎接,
新娘身穿一袭青衣,胸前挂着镜子、剪刀、葱、蒜等,莲步轻移,在伴娘的
引领下走入喜堂,尔后众女伴为新娘脱去青衣,露出一套喜气洋洋的红火裳。
于是新郎、新娘拉着红绸拜堂。随着主持人:“先拜天地——地久天长,后
拜高堂——五世其昌,夫妻对拜——百年偕老,洞房花烛——恩爱永芳”的
唱声,新郎、新娘依次拜礼,然后,众人拥着一时新人走入洞房。不一会,
又由接亲大嫂捧着茶壶引领新郎、新娘走出喜堂去向众人敬茶。敬茶完毕,
进行祝福新人的“升花”仪式。中堂上架起两副楼梯,两位青年充作花倌,
各取新郎花立在楼梯上。主持人唱起“升花”歌。歌师唱起贺郎歌:“一贺
新郎本领强,二贺新娘、新郎情意好,明儿生个胖儿郎,三贺新郎事事如意
永吉昌??”唱到十步升花贺歌时,两位花倌将手中的花插在喜堂上的神位
两旁。唱贺歌时,众人齐声相和,将婚礼推向高潮。
举行婚礼时,唱猫儿歌是临桂的又一种习俗。当新郎接亲来到新娘家门
口时,新娘家人关上门,姊妹们齐唱猫儿歌,鼓手们也一起奏乐。她们通过
唱猫、夸猫、赞猫来拖延发亲时间,并使新娘有更充裕的时间梳妆打扮,同
时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猫儿歌从“一只猫儿四条腿,一个脑袋一张嘴”一
直唱到“十只猫儿四十条腿???甚至唱至二十只猫,三十只猫,直到新娘
愿意出门为止。
临桂乡间婚俗生活气息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中蕴藏着人们追求幸福的
善良愿望。倘若在旅程中能听到这喜庆的乐声,也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啊!
桂林育儿习俗
在人生的长河中,育儿掀起的浪花最美丽,它是一首歌,唱出父母的爱
心;它是一首诗,寄托了人类的情感。
桂林人的育儿习俗,颇具地方特色。
当母亲将要分娩,家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公鸡杀了,煮好后给产妇吃,
使她分娩顺利。传说公鸡能催生、能避邪。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妇女生
产犹如去赴鬼门关。吃公鸡,一则寄托了人们良好的心愿,二则可使孕妇分
娩前增强抵御痛苦的能力。当地有首儿歌唱道:“肚子痛,毛毛拱,快点烧
水杀鸡公。”桂林人称刚生下的婴儿为“毛毛”,“毛毛拱”即说临产时婴
儿的胎动,“鸡公”即公鸡。这是古俗遗留的“催生礼”。
婴儿出生后,睡觉时,要仰面枕在装有大米的小枕头上,这样能使后脑
骨扁平美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种习俗叫“睡扁头。”婴儿出生满10
天,朋友、亲戚都来贺喜。他们刚坐下,主人就热情地端上甜酒蛋待客,碗
里的蛋是无言的预示,让人一看便知生男还是生女。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所以如生男孩碗里卧有三个蛋,若生女孩则是两个蛋。这并非是
重男轻女的含意,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待客习俗。如今实行计划生育,一对
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随着
破旧俗立新风,生女孩也改为以三个蛋待客了。
婴儿满月那天,奶奶和抱着婴儿的母亲一道到菜场买葱、蒜、芹菜,寓
意孩子长大后聪明、勤快、能说、会算。在回来的路上,她们还要选一块圆
而滑的鹅卵石,洗干净后放在婴儿的枕边,表示孩子长大后有胆有识。这块
石头将伴着孩子长大,有的直至当新郎倌才将石头放弃。满月逛街,目的是
为婴儿求吉祥,人们用这种传统古俗,寄托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良好的祝
愿。
婴儿生出生后,要喝“开口水”。开口水是中药店里专为婴儿配的苦凉
药,能清除胎毒、预防疮,并有先苦后甜之意,暗示着孩子长大后能
吃苦耐劳,能生活得幸福美满。在满月时开始给婴儿开荤,或蒸瘦肉饼、或
喂鸡汤,有的给小儿做“雀儿肉”,祝愿他长大后能像喳喳雀儿那样能说会
道。
满月时,外婆给外孙送上抱裙、背带、帽子、袜子,亲友也来贺喜。满
月酒席上,众人祝愿小儿快快长大。以后从周岁起过生日称为“长尾巴”,
意即尾巴长,命长。过去给孩子取名,名字越丑越好,正如俗话说的“名字
不怕丑,只要喊得久。”“长尾巴”或许也取“贱人好养”之意,所以在小
孩“长尾巴”时,大人们总戏之“看尾巴长出来没有”。”长尾巴”时,外
婆送来一只“大糕”,取“大、高”之意,凡3、6、9、12、16 岁为“大尾
巴”,尤以“16 岁”为最。孩子到了16 岁,谓之出“花园门”,预示孩子
已成年,意即已将他养育成人。这以后,只要父母健在,每逢生日都叫“长
尾巴”,忌讲“生日”,或许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吧。
庆寿习俗
长寿在人们的意识里是一种福气,所以当老人生日时,子孙们都为老人
祝寿,一为庆祝老人的生日。二为阅家欢聚团圆。老人生日那天,街坊邻里
都来庆贺,给老人送寿碗。过去桂林人极看重寿碗,有人专门去瓷都景德镇
定做寿碗,把老人的姓名,寿诞和儿孙的姓名都烧制在碗上,让人端起寿碗
如见其人,以分享老人的幸福。寿碗越厚越好,用得越久越珍贵。
在桂林的庆寿习俗中,还要让老人吃寿面。寿面比平常的面条都要长根。
面长与命长相谐音,取之吉祥之意。同时吃面时说:“长根”,听起来是“长
庚”,亦为长寿之意,于是,吃寿面也就有了长寿的象征意义。
在桂海碑林的藏碑阁中,还有一幅百寿碑拓片。祝寿时,人们也喜欢买
上一张,恭祝老人吉祥如意,福寿长存。
这幅百寿碑拓片,拓自广西永福县(属桂林地区辖内)的百寿岩的百寿
碑。此碑为南宋绍定巳丑年(公元1229 年)知县史渭所刻。它将一百个寿字
拼成一个大“寿”字,这个大“寿”字开创了“寿”字汇写之先河。它高1。75
米、宽1。48 米,组成“寿”字的100 个小寿字,书体各异,有真、草、篆、
隶,书法精美,或沉雄有力、或飘逸庸洒、或游龙惊凤??此碑在东南亚一
带都有影响,索取拓片的人日益增多。传说,在出海航行的船头贴上这百寿
字,就能化险为夷,安全到达目的地。
庆寿中有了这幅珍贵的“寿”字拓片,更使席上多了几分笑声,几分祝
福。
四、龙城柳州
鱼峰山下“中秋歌会”
“要去柳州看一个才子、一个佳人。才子是柳宗元,佳人是刘三姐。”
这是海外侨胞和国内外旅游者去柳州旅游的心愿。
看佳人刘三姐,那就要听歌仙刘三姐的山歌,虽然刘三姐已乘仙鱼而去,
但她的山歌已在柳州、在广西传唱开来,在柳州鱼峰山下,年年有“中秋山
歌会。”
鱼峰山,在柳州南岸,屹立于闹市之中。登上山巅,可饱览柳州景色,
是旅游者游柳州的好去处。
鱼峰山,因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说此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故称
立鱼峰。相传这里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歌的地方。传说有一年的中秋月夜,
刘三姐、李小牛与众乡亲在鱼峰山对歌赏月,欢度佳节。歌会上,你唱我答
非常热闹。就在这时,财主莫怀仁带着官府喽罗来到鱼峰山,把对歌坪包围
起来,以聚众唱歌有伤风化为名,要将刘三姐提去问罪。众乡亲毫不畏惧地
将刘三姐围在中央保护起来,三姐义愤填膺,用山歌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之情:
天上大星管小星,地上狮子管麒鳞。
皇帝管得大官动,哪个敢管唱歌人。
山崩地裂我不怕,水泡九州我不惊。
遍地都有歌声响,哪怕财主和官兵。
官兵驱散人群,想抓走刘三姐,突然电闪雷鸣,山摇地动,一条在小龙
潭中听歌的鲤鱼腾空跃起,将三姐驮起飞升上天,三姐临行的歌声仍在人群
中回响:
三姐骑鱼上青天,只因霸道在人间。
年年八月中秋节,再回鱼峰走一遍。
人们记住了三姐的歌,每年中秋节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鱼峰山,在三姐传
歌的地方举办歌会,后来这一活动相沿成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歌手。人们
自编自唱,自娱自乐,场面十分热烈,后来,人们不仅中秋佳节来此,在周
末节假日也在此对歌。一代代“刘三姐”在鱼峰山歌台茁壮成长。如今的歌
台上,除了传统的即兴对唱外,又增加了“山歌对唱赛”“命题、点题、抢
答赛”、“山歌擂台赛”等多种形式,使这一民间对歌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情趣盎然。
鱼峰山的每一个景点都传诵着刘三姐的故事。山北麓的三姐岩,有一尊
三姐编鞋的塑像。传说三姐被财主装进猪笼丢进江中,浮到柳州,被一老渔
翁救起。从此,三姐就和渔翁相依为命,常到这里捻麻线、唱歌。歌声引来
了百鸟,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欢乐。所以人们把这里叫三姐岩。
过三姐岩拾阶而上,穿过清凉国便可到达刘三姐与阿牛对歌传情的地方
——螽斯洞。螽斯洞洞室宛若厅堂,洁净平坦,三姐和阿牛在此用歌声表达
爱慕,情意绵绵,情深切切。走进洞内,耳边就仿佛回荡着他们的歌声。此
去往前穿山西行。便濒临闹市,在左边有“西玉洞天”,一块石乳悬垂,洞
壁莹洁。故得名。洞厅里,有一组天然成趣的三姐对歌群像:刘三姐和众乡
亲面对财主请来的众秀才不卑不亢,毫不气馁,她的歌声如枪、如箭,刺向
财主、秀才的心窝。三名秀才无言以对,一脸的尴尬狼狈,不知所措。财主
恶霸眼露凶光,瘫坐椅上,心虽不死却又无可奈何。三姐那聪慧刚强的形象,
如一团火燃烧起众人的希望。“今天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三姐
四处传歌,她的歌是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她的歌是力量。给穷人
增添斗争和生活的勇气,人们怀念她,感谢她,在鱼峰山的纯阳洞塑有《三
姐传歌》、《三姐成仙》的群像。从纯阳洞往右下,可达鲤鱼岩。离鲤鱼岩
不远,又是一个岩洞,洞里又有一组群塑:乡亲们敲锣打鼓,翩翩起舞,迎
接歌仙,歌仙刘三姐光彩照人,向他们飘来。这些雕像,都寄托了壮族人民
对刘三姐的爱戴之情。
鱼峰山下的小潭是一泓碧水,清例甘醇,潭水与柳江相通,柳江的水涨
水消均与此潭遥相呼应,颇有灵气,故又称灵泉。小龙潭旁,也是当年三姐
唱歌的地方,泉水带着三姐的歌流向柳江,年年岁岁流不尽。如今鱼峰山下
中秋节歌会更加迷人。对歌者男、女、老、少都有,歌声不断,情丝不断,
抒发了祖国情、家乡情,歌手繁如天星数不胜数。
柳宗元与柳州
柳州是广西新兴的工业城市,风光旖旎、群峰叠叠、江水澄碧。千余年
前任柳州刺史的唐代诗人柳宗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岭树重遮千
里日,江流曲似九回肠。”形象地描绘了柳州的山川胜景。
柳宗元是唐元和十年被贬至柳州的,那时的柳州,人民生活贫困,生产
力落后,还有买卖奴婢的现象。柳宗元一到任,深为当地各族人民的淳厚民
风所感动,立志实施善政,改变落后面貌。于是,他上任伊始就“释放奴婢”,
“革其乡法”使当地一千多个被高利货所迫而沦为奴婢者解脱了枷锁,大大
地解放了生产力。他施惠于民,不顾讹言,破除陋习,带领众人挖井,解决
了饮水困难的问题。他还提倡广种树木,发展经济,并亲手在城郊种下200
株黄柑,在柳江边种上柳树,为此还写下了一首诗《种柳戏题》:“柳州柳
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成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尽管他为改变柳州的状况作出了这么大的努力,
他仍为自己“无惠化传”而感到惭愧。
在柳宗元的努力下,过了2 年,柳州变成了“宅有新房,步有新船,池
园洁修??城郊苍过皆使端正,树以名木”之地。柳宗元还兴办教育,传授
文化知识。此前,柳州有“百粤文身地”之名,百姓多有文身陋习。在柳宗
元的倡导、教化下,人们革除了这一陋习,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柳宗元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爱戴,他也爱上了柳州的山山水水,爱上了
这里的人民。他登鱼峰山、攀龙壁,看到龙壁下的石头可以做砚,使率先制
作,使柳砚相传至今。柳砚天然纹路美观,石质细腻,敲之声音如玉,研墨
后,水墨交融,为柳州的地方名产。柳宗元体察民情,志在柳州创一番业绩。
就在他47 岁的时候,不幸染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翌年人们为了缅怀
他,修建了他的衣冠冢,三年后又建起了罗池庙。后来,朝廷追封柳宗元为;
“文惠候”,罗池庙便易名为柳候祠。
柳侯祠位于江北柳侯公园内,古雅静穆,表达了柳州人民对柳宗元的景
仰之情。郭沫若为之手书的“柳侯祠”匾额,沉雄苍劲。”山水来归黄蕉丹
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的联语,极精炼地概括了柳宗元治柳州的功绩。柳
侯祠中有两口水井,斑驳砖影仿佛向人们诉说柳宗元当年挖井的故事。在中
殿有柳宗元的全身坐姿铜像,两旁守立着卫士像。他专注地望着前方,仿佛
象在沉思。像前的玻璃柜里,有放在金丝绒上的残碑,残碑上写着“龙城柳,
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民间传说,此碑能驱灾避祸,
于是,来求索拓片者络绎不绝,难计其数。在人门心目中,柳宗元已是柳州
的保护神,在爱戴中,充满了崇敬之情。
柳侯祠后面是柳宗元的衣冠冢,四周松柏不语,疑神倾听,似有凭吊之
音从天边传来,更唤起人们庄严肃穆的情感。这里柑树成林,林中有一座六
角长亭,飞檐斗拱,与青青柑林相映,更添柳侯祠的雅致。
走出柳侯公园,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公路上车流不息。柳宗元
若九泉有知,定会为之欣慰,用他那生花妙笔作出百篇好诗来哩!
话说“死在柳州”
在柳州的大宾馆商场、旅游商场,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中最醒目的是
那小巧玲珑的与棺材形似的“工艺棺材”。棺材。官也、财也,取之“升官
发财”理吉祥之意。这种“工艺棺财”是一种奇特的工艺品,长有10 厘米、
15 厘米和25 厘米等多种,它选用木质细密,色如朱砂的上好红木为原料,
造型精巧、雕镂工细、纹饰典雅,棺材篆刻有“寿”及“福寿双全”、“龙
凤吉祥”等字样,有些还镶贴金片,棺盖“长寿”金印,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游客买上这件纪念品回去置于案头欣赏,或盛印章、手饰,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