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

第16章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16章

小说: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的气息。除衣裳外,还有腰带。腰带是一件显眼的装饰品,绣时更加精心,
七彩丝线配得错落有致,扎在腰上,既显出姑娘的苗条身段,又透出人的精
神风貌。
红瑶的头饰也有规矩,一块方形黑色头巾的四个角,都绣有一个别致的
小菱形。小菱形是区分未婚的标志。未婚的红瑶姑娘,头发交叉盘桓,平绕
在头上。包头巾时,要在前额露出菱形。如果当了妈妈,头发则交替盘绕,
在额前盘一个发髻,菱形藏在头巾里面。有了这头饰上的标志,男女青年交
往时就不会找错对象了。
红瑶姑娘生在青山怀抱,人如青山秀、心如秀水灵,再穿上这红裳褶裙,
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瑶族的禁风节
临桂庙坪墟,没有高楼、没有喧闹,城市的喧嚣被莽莽苍苍的大山隔远
了。山里特有的芬芳弥漫空间,一条清亮的小溪,顺着山脚瀑瀑流去。
农历正月二十日,庙坪墟迎来了瑶族同胞的禁风节。这里有壮、苗、水、
汉等不同民族的几十户人家,却没瑶族同胞在这儿居住。奇怪的是为什么偏
偏会在这里举办瑶族的禁风节呢?这里有一个不寻常的来历。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正月二十日,天上乌云密布,地上飞沙走石,一阵
罕见的狂风把庄稼、房屋都刮倒了,寨子也遭了秧。瑶族兄弟正不知如何是
好,这时,从山上走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告诉瑶族同胞,这是风神作怪,
他是被声音激怒的,你们赶快敬奉风神,祈求他保佑吧,以后每到这个时辰
都要注意禁风、禁声。瑶族同胞照老人的话去做,风神果然息怒了,寨子免
去了更大的灾难,后来,每逢农历正月二十,人们都禁风、禁声,敬奉风神。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这一天离开寨子,到其它兄弟民族的寨里去
过节。因为在寨子里,抬手动足,做家务活和农活,都难免不出声音,再说
人也不能装一天哑巴不说话呀。于是,他们在正月十九就做好准备,把稻草
打个十字结,压在田头、屋角,以示压住声音。把洗干净的衣服铺在地上,
而不是凉在竹竿上,以免招风发出声音,惹得风神发怒。正月二十日清早,
他们就悄悄地离开寨子,到附近没有本民族同胞居住的庙坪墟过节。在这里
就是敲锣打鼓,也不会有风神降罪当瑶族同胞远离了自己的寨子,走近庙坪
墟时,便敲起锣鼓,舞起狮子。路虽不宽,他们一路行、一路舞,待走到集
市时,舞狮人愈舞愈起劲。司鼓手将鼓点擂出多种花样,舞出千姿百态。
舞狮队来到了集市,为节日搭起的彩调舞台也开演了,不用帷幕,演员
和观众的情感交流更为直接,演员演得情真意切,场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这个时候,节日的集市高潮迭起,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欢度这个不寻常
的节日。
夜幕降临,庙坪墟渐渐宁静了,然而大山却没有沉睡,山歌在山野里回
响,狮子鼓敲出的音节,仍在山谷里回荡。
禁风节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风神在这里曾有过威慑的力量,但在人
们已经掌握了科学文化的今天,它的力量已渺无踪影了。人们已从古老的自
然崇拜意识中走了出来,禁风节的鼓声、歌声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当
瑶族同胞的狮子队离去时,各族乡亲站在木楼上目送他们的身影,祝愿他们
的生活永远锦上添花。
红瑶传统活动——打旗公
农历五月十四,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瑶族支系——红瑶的“半
年节”。节日到来之际,人门包粽子,举行传统的纪念活动——打旗公。这
一天就象他们在歌里唱的那样:“每年五月大端午,锣鼓喧天人纷纷,四面
八方来庆祝,妖魔鬼怪扫出门。”
打旗公活动,民族色彩独特,体现了瑶族人民不畏强暴的性格。相传这
一活动与红瑶的历史有关。当年红瑶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迁徒到了这里,见
四处山高林密,便在此安营扎寨,耕地农田,生儿育女。但这里并不是人间
乐园,官府常常派兵前来敲诈勒索,土匪更是不断抢掠骚扰。为了红瑶的生
存,他门想尽了办法、在寨口设下滚木和大石头,用平日练就的狩猎本领,
狠狠地打击前来骚扰的匪徒。
清朝初年的一天,官府说他们反叛朝廷,派来大批官兵围巢寨于,惹得
全体同胞怒火中烧。他们毫不畏惧,爬上高山,以山林为屏障与官兵周旋,
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只好打道回府。官兵并没有就此罢休,在五月中旬又来
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们采取迂回战术,让老人、孩子留在寨子里
迷惑敌人;青壮年上山埋伏,准备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时值端午,老人们一
边蹲着包粽子,一边密切注意寨外的动静,时刻准备让孩子们向亲人报信。
官兵果然上了当,他们进寨后不见青壮年,便迷上了猪羊。不料没等他们走
出寨子,就遭到了壮土们的伏击,壮士们将手中的石头掷向敌人,密密麻麻
的石雨倾泻而下,打得敌人喊爹叫妈、狼狈逃窜。红瑶人赤手空拳就战胜了
全副武装的官兵,威名大震,吓破了敌胆。那一天,大家围着篝火欢庆胜利,
并把这个日子定为“半年节”。“尔后,每到“半年节”,就要举行打旗公
活动,旗公象征扛旗的敌人,是挨打的角色,代表着敌人失败挨打。过“半
年节”必须要包粽于,而且依然保留着当年蹲着包粽子的习惯。打旗公活动
其实是那次战斗的真实写照,红瑶民歌可以作证:“瑶家兴行打旗公,纪念
祖先英雄们,自古英雄不怕死,英雄出自大山村。”
打旗公活动一般在田垌举行。站在田垌边,举头可见青青大山高高耸立。
当年的战鼓恍若相闻。打旗公活动由“敌”、“我”双方组成。敌方是由寨
老们在身强力壮的中年人中,选出两名来扮演“旗公”。我方是由数百名13
岁以下的儿童组成,扮演抗敌者,他们手拿泥巴团,在旗公必经的路线上设
下关卡,将泥团掷向“敌人”,也就是“打旗公”。当旗公跑完了整个路线
几乎变成了泥人。
打旗公的人为什么要选13 岁以下的孩子来扮演呢?那是因为要让孩子
们从小就明白当年创业和护寨的艰辛。这个活动开始前,寨里的老人都给孩
子们讲述祖先当年的那场战斗,以及祖先创业的历史。使孩子们了解过去,
懂得打旗公活动的深刻含意,让他们学习祖先热爱家乡、维护正义的精神。
打旗公活动除有纪念祖先的含意以外,还有一层现实意义,那就是祈祷
丰年。当旗公跑过田地时,田的主人就放响一串鞭炮、备上一份薄礼,哪怕
是几颗糖果、几块粑粑,礼不在多,主要的是要真心真意,目的是求祖先带
来好收成。
这些善意的愿望,使打旗公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含意。
苗年节
苗年节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兄弟最隆重的节日。
苗年节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内。这是从与黔东南接壤
的杆洞乡到贝江两岸的安太、四荣、香粉等苗家村寨最欢乐的日子。
当节日即将到来之际,苗家将楼里、楼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春新米的木
碓声四处响起,酿出的蜜酒喷喷香。农历十一月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户
户忙于杀猪、宰鸡鸭、染红蛋。在苗年中,不杀猪就不算过年。年前准备好
了三牲礼品,到农历十二月初一就不再动刀了,节日的其它食品如:50~60
斤糯米糍粑,10 多串三角粽子等,也要在年前就准备好。节日期间,一般就
不用眷米,也不用上山砍柴了,已备好的丰富食品能使苗家一个心眼地去参
加节日的各种活动。
苗年有大年、小年之分(也称作大节、小节)。象汉族大年三十“除夕
守岁”那样,苗家在苗年到来之际也有守岁习俗,当雄鸡报晓之时,人们就
走出木楼,鸣响火车报年。晨曦家家户户喜迎苗节的到来,男人和孩子拿着
竹鞭到寨前屋后赶鸡、鸭、猪、牛、羊入栏,主妇们到溪边或水井挑新水,
人人盼望来年人寿年丰、六畜兴旺。人们更忘不了燃放鞭炮、点上香烛拜祭
祖先。然后,众人都到本寨的芦签堂进行节日的芦笙踩堂。只见小芦签手先
吹出一阵短促的签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顿时签曲声传数里,姑娘们
穿着百鸟衣,戴着银手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签歌,交织成
节日动人的旋律。有经验的老人在旁边精心传授芦笙技艺,青年们认真求教,
每一轮下来,他们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每一次芦笙踩堂都有上百人参加,气
势宏大,非常热闹。
节日里,带着芦笙、穿着盛装互相走访,是苗年节的一大活动,互结为
“同年村”(即友好村)的人们,不是你来,就是我往,当客人吹芦笙报知
主人队伍来到贵寨时,全寨男女就会到寨门外来迎接。然后由芦笙队引领着
客人来到芦笙柱下,客人吹起芦笙,跳起芦笙舞,以表达对主人热情相迎的
谢意,主人则客气地以芦笙舞还礼,尔后,盛情的主人将客人邀至家中共度
节日。他们白天赛芦笙,晚上演苗戏。年轻人坐妹、对歌,寻找意中人。到了
第三天,主客依依不舍地话别。
节日期间,又是举办婚姻大事的吉日。苗年红线连起的两颗心,上选择
下一次苗年作为自己的佳期。或许这是因为苗年的喜气会给他们的婚姻带来
终生的幸福吧。
苗年使整个苗山都在欢腾,除了芦笙踩堂、“同年村”互访外,许多村
寨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鸡、斗鸟等活动。不仅附近的兄弟民族来观看,就
连在贵州榕江和从江一带居住的苗族青年,也跋山涉水前来助兴。许多村寨
的青年还举行苗族古老的“须木只”,“须木只”即节族传统的拥抱摔跤竞
技,这是一项比本领、比智慧、比力量、比勇敢的竞技,参赛的小伙子使出
平时练就的本领,比赛的精彩场面不时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古龙坡会——芦笙节
农历正月十六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也叫芦笙节。
古龙坡,是一块静卧群山中的900 平方米的坡地,可容纳成千上万人。
“古龙坡会”是苗家的盛会。这一天,古龙坡是芦笙的海洋、花伞的海
洋。坡上十数根芦笙柱高高竖立,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每根芦笙柱周围
都有一支芦签队在欢奏。“听见芦笙响,脚板底发痒”,这是流传在苗家的
一句俗语。融水是竹的故乡,有婆裟纤细的箭竹、高大挺拔的楠竹,芦笙就
是就地取材而制成的。它是苗家调节生活情趣的乐器,伴着苗家走过了2000
余年的历史。如今芦笙仍是苗家欢乐喜庆的吉祥物,每家每户都有芦笙,寨
寨有芦笙队、芦笙坪。芦笙坪中有芦笙柱,柱上立有一只寓意吉祥的鸟,柱
身盘着一条金龙。每逢初一、十五,寨老要到柱下撒米喂鸟,向柱上的龙喷
水。芦笙柱是神圣的象征,芦笙是苗家生命的组成部分。在芦笙什下吹笙踩
堂,是苗家儿女的欢乐。所以,只要看到了古龙坡上如林的芦笙柱,你就能
知道今天是苗家不寻常的节日了。
只听一阵鞭炮声响过,几百支芦笙齐声起奏,碗口粗的地筒沉雄深厚,
小芦笙悠扬悦耳??芦笙手头插领羽,舞服肩背部的苗锦上缀有鸟羽,腿上
缠着彩布绑腿。他们随着笙曲的节奏,将头领和背羽左右摇曳,双膝颤动,
转体跳跃,刚劲有力,表现出苗族男子汉豪迈强劲的魅力。姑娘们则身穿五
彩斑斓的蜡染百褶裙,颈套银项圈、头戴银花冠、排成一列进场踏乐而舞。
她们的踩堂舞,舞姿柔美,时而点足轻轻如絮语,时而手中的毛巾上下翻飞,
身上的白色羽毛左右飞场,整个人就象一只轻盈欲飞的鸟儿。芦笙舞跳到酣
畅淋漓处,姑娘和芦笙手默契配合,你左我右,穿插有序。如果姑娘认准了
自己的意中人,便将精心编织的彩带系在他手中的芦笙上,并且手牵彩带起
舞。芦笙吹得棒的小伙子最受姑娘们的青睬,往往芦笙上的彩带五彩缤纷。
这时候,小伙子,心里甜丝丝的,但是,谁知他心中究竟喜欢哪一个?
古龙坡的白天热潮迭起,夜幕下则如小夜曲般温馨。一朵朵花伞下面,
是一时对多情的恋人。姑娘白日的彩带系上了小伙子的心头,小伙子回赠的
银饰,让姑娘更加甜蜜。是夜,一些有情人在吊脚楼上围着火塘对歌,这使
他们白天建立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
融水瑶斗马节
斗马是居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传统文体活动。相传,这项活动源
于一项婚姻裁决。据说,500 年前最能盈得姑娘爱情的是斗马能手。因此,
每有情敌相争时,苗王就组织斗马赛。获胜者便最有权利娶他所喜欢的姑娘。
经过后来的演变,斗马受到众人的喜爱,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每逢传统节日
都有斗马,它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为了满足苗族同胞的文化需求,1987
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11 月26 日县庆日这一天定为斗马节。
斗马节的早晨是令人陶醉的。山道上是彩色的人流,天空中是飘浮的白
云,马蹄声唤醒了山的生机,匹匹公马象出征的勇士,奔赴斗马场。
斗马是骏马之间力与勇的较量。每次两匹公马上场相搏相斗。败者下场,
最后的胜者为冠军。这是公平的竞争。马主也俨然象一名勇士,他们平日细
心照料马儿,此时可谓一斗定乾坤。养马千日,用马一时,他们的心中都期
望自己的马儿能够夺魁。赛前,他们认真检查马的牙口、马蹄,稍有疏忽,
都会带来遗憾。
斗马开始,两名马主分别将手上的牵马缓绳放开,放马入场。场中有一
人牵着一匹母马,两匹公马为得到母马的喜欢就在场上相斗起来:或高昂头
颅腾起前蹄口对口相咬,或掉转头来倒踢马肚,有时厮打一团,有时又象一
位智者在斗勇中斗智。只见一马被压住马腿。殊不知它扭头一口,咬住情敌
不放,把对手逼入困境,然后穷追猛打、不留半分怜悯,直至把对手逐出赛
场。尔后,它闲庭信步,有如一位绅上朝母马走去。决赛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初赛时名列前茅的两匹公马狭路相逢,缰绳刚放便扑向对方,或腾空、或翻
滚、或嘶咬、或攻击致命的腹部,它们象训练有素的角斗士,不时发出凶狠
的嘶鸣,两马互不示弱,均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之势。十个回合下来,不等
喘喘气便又撕斗在一起,直斗得精疲力尽时,强弱也便可见端倪了。最后败
者终于颓然走出场外。
比赛结束后,夺冠的马披红挂彩,马主也得到奖励,当然最好的奖励就
是姑娘的红彩带。
斗马节期间,斗马场四周都是表演苗族民间艺术的舞台。芒哥舞古朴而
富有民间宗教意味,“芒哥”头戴面具,身披芒草,手脚黑如木炭。舞前他
们从山坡上奔下来,是山神乎?天神乎?原来,芒哥是苗族传说中的始祖,
每年春节过后他便从深山密林中走出来,为人们驱瘟逐疫,祈福攘灾。斗马
节上,芒哥那粗旷、奔放且带点幽默的舞姿,会给山寨的人们留下难忘的印
象。
苗家的迎客礼俗
村门生辉处处放光彩,
寨堂笙歌阵阵迎客人。
这是融水勾滩寨寨门上的一副对联,横披是“寨门生辉”。远方客人光
临,使寨门生辉,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苗族是好客的民族,一首苗族民歌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已使人们对苗族的好客之情有所了解。但是,
如果你以为那就是苗族的全部迎宾礼俗,那就错了。
沿贝江溯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