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庙节时,村里的老人都来到村黍公众立起的三界庙,祭祀三界公爷、祈
福纳吉。传说,三界公爷是毛南族的能人,是他教会了大家雨牛耕田,教会
了大家养育菜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人盖起了三界庙,庙里还立有三界
神像,庙节时,还在庙前跳娱神舞,以祈求六畜兴旺,人人安康。
青年男女在庙节欢庆情绪更为高涨。这是,一个抒发情怀的日子。节日
的清晨,他们就带着五色糯饭,或双双对对去对歌,或去寻找意中人。歌场
上、山坳口,处处歌声处处情,节日的毛南山乡,洋溢着无比的欢乐。
·春节“放鸟飞”·
在春节习俗中,“放鸟飞”寄寓了毛南族人民对新春的祝福。
春节前,毛南山乡的山上就热闹起来了,采菖蒲叶的人们络绎不绝,山
间小道洒满笑声。采回的菖蒲叶是用来编织鸟儿的。春天,毛南山乡是鸟儿
的天堂,毛南族同胞热爱春天,也爱飞鸟。所以他门用灵巧的双手编织春燕、
鹧鸪、布谷鸟、山鸡??到了除夕,便给“鸟儿”的肚里灌上香糯,煮熟,
俗称“百鸟糯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大人们把“鸟儿”系在甘蔗上,挂
在香火堂前,“百鸟”面向大门,展翅俗飞,俗称“放鸟飞”。香火堂上还
摆着水果、红糯饭和粽子塔。塔上一盏油灯灯光摇曳。这香火堂上的一切,
都寄托了人们善良的愿望,百鸟预示着六畜兴旺;果、饭象征新年果多、粮
丰;粽塔则是希望日子蒸蒸日上。
这香火堂上的物品,从除夕夜摆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人们便把“百
鸟糯饭”重新蒸煮,然后家人团聚,一起“吃百鸟饭”,让春天永驻心头,
也让百鸟给全家带来吉祥。
毛南族民间工艺品
毛南族同胞居住在山区,境内石山挺拔峻峭,石材丰富,竹木在山间、
水边绿叶婆娑。在可供开垦的土地有限的条件下,勤劳智慧的毛南族同胞因
地制宜,发展自己的工艺品,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花竹帽、石刻产品、
木刻面具是毛南族众多工艺品中的代表。
·花竹帽·
花竹帽是用当地出产的金竹、黑竹,破成竹蔑,精心编织而成的。在一
尺余的帽面上,能工巧匠们能用金竹蔑织出数十道密细的圈圈,使帽面光滑
怡人,雨渗不入、光透不进。烈日下头顶花竹帽,如在林荫下乘凉,留给你
几分凉意;雨天里戴着花竹帽,人在雨里走,雨点滴落在帽上的声音如娱人
的音乐。更令人惊讶的是,花竹帽的帽里,巧匠们独具匠心地用黑竹蔑编织
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连心结、吉祥鸟、花开四季、鱼跳龙门??寓意
深远的图案,为花竹帽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这种花竹帽又作为毛南族青年男
女之间定情的信物,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因此受到恋人们的青睐。传说很入
以前,一个青年带着自己精心编织的花竹帽去赶墟,半路遇雨,他见一位姑
娘没有雨具,便将花竹帽给她遮雨。雨中,姑娘发现竹帽上编有许多很好看
的漂亮花纹,心中赞叹织帽人的心灵手巧。当她知道青年就是织帽人的时候,
顿生爱慕之情,后来两人真的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被传为佳话,花帽也被
作为有情人的信物。在毛南山乡流传汗了。此后,花竹帽也就成为幸福吉祥
的象征。每逢佳节,盛装的青年们以歌谈情,遇上意中人,男青年将花竹帽
送上,如果女方也有意,便会接过花竹帽,并将亲手缝制的布鞋送给男青年
以作答谢,一片真情尤可见。
花竹帽这件毛南族独特的民间工艺品,不仅为毛南族的青年、妇女所喜
爱,还销往外地,名扬日本,并在广西、中南地区和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展
览中赢得了好评。
·木刻面具·
木刻面具也是毛南族同胞值得自豪的民间工艺品。古时候,木刻面具为
“鬼师”跳神、驱邪、逐疫之用。36 神、72 相均有面具:三元、社王、欧文
官、蒙大老爷、三界公斧、陆桥、花林仙宫、万岁娘娘、六功曹、雷鼓、雷
王、土地公、小土地、莫二相公、京朝太子、六官等等,这些面具目前在民
间仍有保存。它们虽然己有上百年的历史,可那朴拙中见精致的刀工,仍能
使人明见毛南族木刻的不凡功力。这些面具,能把神的性格立体化地展现出
来。如慈祥的万岁娘娘的面具,脸部弯曲有致的皱纹,刻划出这位女神地位
之尊;三娘这副面具,则着力表现了美丽姑娘的羞涩心态;而蒙官、雷工,
惊天地、惊鬼神。面具逼真的形象刻划,为“鬼师”跳神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除花竹帽、木刻面具外,毛南族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还有银器、陶器等,
它们共同体出了毛南族同胞富于创造、心灵手巧的品格。
毛南石刻与古墓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石山区的毛南族同胞,石头在他们的眼里是
个宝,石山区就是一个聚宝盆。在他们的家园,房屋的墙基、柱脚、石阶用
的是料石,桌子、板凳、水槽、水缸、水盆用的也是料石加工成的石产品。
石头可以架桥、铺路,石制品可以走人日常生活。那些精心刻制的石碑,就
更加枝艺精湛了。
毛南族的石刻工艺与丧葬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
毛南族同胞居住的中南乡的凤腾山、波川、下南一带的山麓间,至今仍留有
数以百计的石墓。这些石墓尤以中南乡凤腾山麓的古墓群最为壮观。或许是
由于这里的山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所以,在凤凰的胸部和一双翅膀上,
都建的许多古墓。从山脚至山顶,从左山腰到右山腰,一排排的古墓一座挨
一座,肃穆之中平添了几许奥秘。墓群始于何时?据说,毛南族的创世始祖
谭三孝的骨骸,就葬在这块“风水宝地”,可见这墓群已是相当古老了。
古老的墓群中那些古老的墓碑上,都有着雕镂精细,栩栩如生的图案和
苍劲有力的文字。在一块块高大的墓碑顶端,都有庄重古朴的造型。那大料
石刻成的楼阁式屋面上,刻有太阳、云纹,还有毛南族敬奉的雷王等神像。
在一些古墓碑中,还刻着毛南族敬奉的女神“万岁娘娘”。只见她在天宇间
“戴着木面跳舞”,容貌美丽、舞会动人,仿佛长袖舞九天,足踏彩云飞,
据说“万岁娘娘”是毛南族独有的女神,她是毛南族的“翔宇”,在后人的
心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些古墓的石雕作品,可谓千姿百态,给人美不
胜收的感觉。站在双龙盘绕的墓往前,仿佛凤腾山在整个地向上飞升。看着
眼前这些巧今天工的画碑,令人对石匠门的雕刻手艺赞叹不已。毛南族的能
工巧匠们对手艺,可谓精益求精。一个初学者从拜师的第一天起,师傅就要
求他每天刻一只画眉鸟,但凿下的石粉却不得超过一只牛耳杯,不然,就是
不合格的产品。严师出高徒,经年月久,徒弟才能真正成为毛南族的石匠,
将那些似乎冥顽不化的百头,变成富有灵气和魅力的艺术品;也才能使这片
古墓群产生于昨日,而又属于今天和明天。如今毛南族石匠刻制的石碑,以
其图案生动、刻工精巧细腻而名扬海外,来订制秆络绎不绝。
桂林回族清真寺
桂林市区有回族近9000 人,分好几个聚居点,每个聚居点都有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或坐落在青山之下的桂花林中,或在闹市中寻得一处宁静所在,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堂堂皇皇的美感。清真寺内所进行的宗教活
动,是与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回民远道迁来桂林定居,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回族简史简忐会编》一
书中提到:”伯笃鲁丁的孙子伯龄,在明初游到广西,在桂林落藉,改伯为
白,逐渐成为一个大姓,分布在桂林的城里及好几个乡村里。”伯龄把伯改
为白,或许是为了更桂林化吧。白姓回民在桂林确有不少。其它姓氏的回民,
各自也有迁徒的历史。
桂林的清真寺,最有名的是崇善路清真寺。它坐西朝东,有1218 千方米,
是回族集资始建于蕹正末年。竣工于乾隆初年的一座建筑,后虽经几次重修,
规模无多大变化。该寺兼有中国传统式样和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墙壁为青砖
结构,门首墙壁的等腰斜坡山形,显示出清真寺的特征。在门首墙壁上的竖
式长方形白色壁龛内,有“清真寺”三个苍劲沉雄的大字,透出了清真寺的
庄严肃穆。寺内结构1 进3 开间。南北两厢为历任阿訇办学讲经的地方:南
厢房内有做礼拜前沐浴净身的水池;北厢有停放丧葬用的公棺的房子。正屋
是大殿,殿顶建有一个直径2。5 米八角形拱顶,正西墙壁镶嵌一块镂刻红底
髹金的《古兰经》阿拉伯文节录的木板。大殿是穆斯林敬奉“安拉”的场所。
这个礼拜用的大殿纤尘不染,安静整洁,清真寺天井的花圃四时花开,几根
朱红圆柱立起,更添崇善路清真寺的宗教色彩。
桂林清真寺中最有传奇性的要数坪街清真寺。坪街清真寺坐
落在漓江东岸的骆驼山下。绿瓦雪墙,幽雅美观、辉煌庄严。有准知道,它
初建时曾有过一段斗争的历史呢?明清年间,有不少回民从外地迁来桂林,
聚居在东郊的穿山脚下,因初建的清真寺太小,一到聚礼的日子只好分批礼
拜,大家都希望再建一座大清真寺。当地的财主恶霸说,回民占了他们的地
盘,硬要回民离开这一带,不给他们建寺。回民到处找建寺的地方,处处都
受到刁难,后来他们终于在骆驼山下找到了一块建清真寺的地方,一个无主
的水塘。谁知回民要在骆驼山建寺的消息传到了一个恶霸的耳朵里,他想:
塘虽不署我姓,但骆驼山下有我祖宗的几棺坟,若让回民建寺,祖坟风水就
被破坏了,于是他就倚仗着权势,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谁知府台深知回民齐
心的厉害,没有当即下结论,他对恶霸说:“待本官看了实地再作论处。”
恶霸只好乖乖等待。
回民知道恶霸状告他们,又气又急,气的是偌大个天下,回民连建寺的
地方都没有;急的是府台大人明天就要来察看,现在大伙还没有想出对策。
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计划。天刚黑,骆驼山下就
全是挖泥、挑担的人们,等到第二天一早水塘不翼而飞,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在朝阳下生机勃勃。当府台大人前呼后拥地来到骆驼山前,这里哪有水塘?
认为恶霸欺骗了他,把恶霸骂了个狗血喷头,便坐着轿子打道回府了,留下
恶霸在骆驼山下一个劲地筛糠。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回民,他们更加齐心协力
了,不久,坪街清真寺就在这块菜地上建起来了。几经修葺,如今的坪街清
真寺已经和七星公园的景致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特点的宗教场
所。桂林回民的清真寺还有院落纵深66 米、横宽21 米的六塘清真寺、五通
清真寺及清真女寺等。若是逢上回族人民的三大节日,清真寺里热闹非常,
赞美安拉之声久久回荡。
桂林市回民的丧葬习俗
桂林市回民的丧葬,实行公棺土葬,而且要求速葬、薄葬。所谓速葬就
是要求尸体不放过夜;薄葬则是不要陪葬。伊斯兰教与回族的社会风俗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种丧葬习俗直接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正如一些回民所说:
“我们的葬礼是真主定下的,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葬礼和每一个穆斯林的
葬礼一样。”清真寺是回民进行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的中心,回民的葬礼由
清真寺阿匐主持。桂林市回民的丧葬礼仪极为肃穆。不管男人、女人、老人、
小孩,死后都要抬到清真寺洗“买提”(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死者)。清
真寺中有一块长长的洗板,阿訇先把温热的皂角水淋在死者身上,然后由死
者的亲属为逝者擦洗干净。尔后阿訇再淋温水,待将死者洗净后,阿訇再向
“买提”洒些香水。承担擦洗工作应以至亲为好,男子逝世由男子擦洗,女
子逝世由女子擦洗为宜。过去洗“买提”总计洗3 次,每次洗3 遍,有大三
小九之称,现在稍为简单了些。洗毕为死者穿“开番”。(阿拉伯文,意为
“寿衣”的译音,伊斯兰教指殓服、裹尸布。)在一般情况下,死者家属要
买20 多尺白布,为死者做“开番”,并帮死者穿好用白布做的背心,然后用
7 尺白布包好死者的头、脚。第二层即用12 尺白布包好死者的身体,此外还
要为男死者戴上白帽;女的戴上盖头、绑上托腰。穿好“开番”后分别在死
者的脖子、腰、脚踝三处放3 条宽白带(以便将死者放下坟坑)。然后将死
者抬出来,阿訇和死者亲友行“者纳则”仪式(阿拉伯文的译音,意即殡礼),
阿訇念经,为死者祈祷,待亲友与死者遗体告别后,就为死者的脸蒙上白布,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将死者装进公棺送至墓地。送葬者要带白帽、黑纱。到
了墓地后,将死者抬出公棺。几个人拿着预先放好的3 条白带,慢慢将遗体
放进坟坑。坟坑通常为南北向,比一人长、一人高、一人宽的地坑。放时不
能发出响声,要将死者的身体贴到土,放好后把死者的脸侧向西边,以表示
穆斯林终身朝觐“表加”(伊斯兰教的圣地,在沙特阿拉伯西部)信奉真主。
这一切完毕便盖好坑面,用挖坟坑时挖出的土堆坟,并用水泥、石头砌起一
个四方形的坟墓,树起墓碑,至此,整个葬礼方告结束。
桂林回民的走坟日子,一般在葬后的第二天,以后在回族的3 大节日,
死者的生辰忌日或有空闲时都可走坟。走坟时不带祭品,但为了表示某坟已
祭扫过,也烧些香。他们在墓前站立凭吊死者并为死者祈祷,整个凭吊仪式
肃穆庄严。
彝族的跳弓节
在广西西南部与云南交界的地方,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他们虽
然人口不多,而其民俗风情却可谓独树一帜。如:“抹得越黑,爱得越深”
这一抹黑脸恋爱习俗,深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彝族男女青年的审美观;喜庆
佳日酒席上传出的酒歌,又给人一种比美酒更香淳的感受;而秋天里晒谷场
上那一群群进行“打磨秋”竞赛的人们,更是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他们跃
起攀杆、用力蹬地,随杆飞转的娴熟技艺,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显示出一种勇
敢和力量。在彝族风情中,有许多独道之处,但最令人难忘的,就要数“跳
弓节”
彝家居住的地方,漫山遍野长满了亭亭玉立的金竹,楼前、屋后、寨旁、
路边金竹簇拥,风儿吹过,竹叶歌唱。彝家把金竹看作神圣的吉祥物,因为
金竹为彝家的昨天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它和彝家跳弓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
传很久以前,在一次战争中,彝族将士们浴血奋战,为了抵挡住数倍于己的
敌人,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却终因故众我寡而被困在一片金竹林之中。
当时,冲出重围已很困难,仿佛只能坐以待毙。大家忧心如焚。然而准也不
甘心就这样被敌人活活抓去。在这危机关头,不知是谁提出以金竹做弓弩的
办法,大伙马上响应。竹弩强弓射出的竹箭,飞向敌群,敌人还没明白这是
什么新式武器,便被打得晕头转向,仓惶四蹿。竹林变成了理葬敌人的坟墓。
彝家将士反败为胜,保卫了家园。就在农历四月初三凯旋回乡补过春节的时
候,在杀猎、宰牛、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是金竹使他们
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把金竹作为救命恩人,围着金竹跳起了喜庆节日的
舞蹈。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