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

第22章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22章

小说: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又在构思新篇。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也在东坡亭内留下了十几块碑刻。
然而,这些许碑刻又怎能写尽一代文豪的不平心绪呢?
亭外是东坡湖,碧波荡漾,另一番天地。鱼儿嬉戏水中,悠闲自在。想
当年苏东坡被贬到此,心境并未颓废,而是自强不息。他在此开凿水井,以
井水驱散烦恼,旷达心境。据说,喝了东坡井水,能够使人笔墨流畅,文思
泉涌,或许东坡井留有苏东坡的儒雅风范吧,不然怎会有此余韵呢?
饮水思源,喝了东坡井的水,再徜徉在东坡湖畔,吟起东坡留下的诗句,
这南国佳果龙眼的故乡,会带给你绵绵的情思。
迷人的火山岛
从北海市乘客轮南去,浩翰的北部湾海面上时见鱼儿跳跃、时见鸥鸟翔
掠。渔船在浪涛中颠簸着驶向大海深处,帆影点缀在海空下,象插在大海胸
襟上的花朵。流动着迷人的海韵。一路欣赏这大海壮丽的景色,大约要走近
36 海浬,一线陆地出现在眼前,随着陆地的逐渐清晰,才猛然发现,这是耸
立在海上的两个岛。它们就是北部湾迷人的火山岛——涸洲岛和斜阳岛。峭
壁、奇洞、茂密的植被和千姿百态的珊瑚,构成了两岛的奇异景观,被人称
作“大小蓬菜”。
涠洲岛方圆仅24 平方公里,南高、北低的地势,如一个平静的巨人在海
中采着日月之精华。南部是港湾,港口由东西两岬角环抱着,呈拱手状,使
之成为一个天然的良港。踏上涠洲岛,你会感到此时太阳似乎与你非常亲近。
原来这里是广西热量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年活动积温为8265℃、年平均气温
23℃、年平均日照2252。9 小时。夏天酷暑,走在沙滩上,还真有一种火辣辣
的感觉。可是当你走进涠洲岛茂密的树林中,便暑气顿消。涠洲岛植被丰富,
森林面积达6500 多占,葱葱林木,在海风中发出阵阵林涛,这里的白天是热
烈的。你可到海滩拾贝壳,到大海中沐浴。到了夜里,它犹如仙境般地宁挣,
仿佛可闻针落之声。登上涠洲岛最高处的灯楼,俯瞰脚下这块陆地,你会觉
得它仿佛是荡漾在海中的一只小船,悄然在大海的星空下远航。一颗颗亮晶
晶的星星,与岛上的灯火交相辉映,催人入梦。
在涠洲岛的灯楼处,可以看见9 海浬远的斜阳岛。斜阳岛静卧在那烟波
浩森的水天相接处。它是一个“袖珍”岛屿,面积只有2 平方公里。岛上有
着与涠洲岛不同的景色。它岛势高峻,四周尽陡峭崖壁,没有滩涂。它是广
西纬度最低的地方。岛中的土地肥沃、林木常绿、鲜花常开,在那临海的石
头上静坐观海,令人乐而忘返。
涠洲岛和斜阳岛都为火山喷发的海岛,它们是海上旅程中融海浴与海景
为一体的好去处。
滨海城的旅游工艺品
大海以无私的胸怀抚育了滨海人,滨海人以无穷的创造力回报了大海的
馈赠。当你走在北海、合浦、钦州、东兴等滨海城镇的街头,那海石花和小
贝壳做成的工艺品琳琅满目,或是别致的项链,或如喜悦开屏的孔雀??当
你走进旅游工艺品店,便如走进了大海赋予滨海城的特有氛围之中。这里的
北海贝雕、合浦角雕,钦州坭兴陶、东兴石雕,为你展开一个民间工艺品的
艺术长廊,令人赏心悦目。
北海贝雕的原料为有色贝壳。工艺师们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奇巧的形
态、绚丽的花纹以及柔美的线条,稍作人工雕磨,然后再将雕磨过的贝壳进
行艺术组装,于是一件件构思精巧、造型生动的艺术品就诞生了。它们的题
材非常广泛,有龙凤呈祥、椰树迎风、松鹤延年等等。它们是自然美与艺术
美的统一,是馈赠亲友的高雅礼与北海贝雕、东兴石雕合称为“广西三雕”
的合浦角雕,则是以各色水牛角雕制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艺人
们利用牛角的天然特质,独运匠心地将牛角精心打磨,磨得细如虾须、薄如
婢翼,然后,再细心地拼成“群虾”、“蟹菊”、“三龙虾”等形象优美的
图案,色泽悦目宜人,造型美观大方,件件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东兴石雕则以当地的叶腊石为原料。叶腊石有天然的丰富色彩,在同一
块石料中,可呈现出玫瑰红、象牙白、天蓝、中绿、橙黄等颜色。艺人们根
据石块中的颜色构思作品,制成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和各种传统的器
皿作品,令人爱不释手。
坭兴陶具有做工精良的特点,它源起唐代以前,唐代时工艺日益精湛,
到了清光绪年间始驰名中外。1930 年、1951 年两度获国际性的金牌奖,可与
江苏宜兴陶相媲美。北部湾畔的钦州市,是坭兴陶的产地。用当地一种红土
制成器皿,只打磨表面而不需施釉,就可出现光泽。在烧制时,根据炉温的
变化,产品可显现出不同的色彩,但一般为赭红色,温度的不同处理,可以
变为朱红、金黄、紫红、古铜、天蓝、墨绿等。坭兴陶的质地细腻坚实,耐
酸碱腐蚀,用坭兴陶花瓶插养鲜花,花枝不易变臭。有坭兴陶花盆种花,则
不易烂根,因为坭兴陶制品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坭兴陶壶是泡茶的良好器具,
用它泡出来的茶,味正纯香,不易发馊。这个传统的工艺品广泛受到中外人
士的喜爱。
游人来滨海城,看过了南珠做成的名贵首饰,欣赏了“广西三雕”和坭
兴陶,再带上一、二枚北部湾的贝壳海螺,相信此时北部湾已经给你留下了
美好的记忆。
京族三岛风情
“京族三岛”位于广西防城京族自治县,指的是京族同胞居住的巫头、
山心、沥尾3 个小岛。岛上四季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常年
葱绿,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京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形成了特殊的三
岛风情。
哈节,是京族最大的民族节日。“哈”在京语中有两重意思,其一为“吃”,
其二为“歌”,“或唱歌”。所以哈节也称为“乡饮节”、“歌节”或“唱
歌节”。节日活动内容有祀神、祭祖、乡饮、娱乐。哈节的日期因地而异。
沥尾、山心两村为农历六月初十、巫头村为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为正月十
五。节日活动在固定的地点“哈亭”举行。“哈亭”是京族聚会的场所,兼
有神庙、祖词、乡饮堂、歌堂的功能。每个村寨都建有哈亭。建哈亭的材料
全用优质木料,外形美观,坚固宽敞。有些哈亭,屋脊上还有双龙戏珠的雕
塑。哈亭中供奉的,主要是京族信奉的镇海大王等神位和族中祖先的灵位。
哈亭”正堂两侧,设置从高到低的三级阶梯或坡板,在迎神、祭祀或者听“唱
哈”时,成年男子按年龄长、幼、尊、卑和捐款数额入座,这是早已形成的
规矩。
关于哈节的来历,在京族三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
里有一条蜈蚣精,它吃人成性,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
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个神仙知道后,
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他将热辣辣的南瓜掷入蜈蚣的口里,蜈蚣吃后便碎成
数段,分别化作巫头、山心、沥尾三岛,这位神仙后来被众人奉为镇海大王,
祈愿他给众人带来安康吉祥。
过“哈节”时,人们首先集结在一起,举着旗、抬着神座、打着鼓、撑
着伞来到海边,朝着建在彼岸白龙尾半岛上的神庙祭拜,遥遥迎接神灵到哈
亭享受众人的敬奉。从海边回来后,人们在哈亭跳进香舞、花棍舞和天灯舞。
两个嗓音脆甜的姑娘敲起竹板,在三弦的伴奏下,唱起“哈哥”。这两个善
唱姑娘,人称”哈妹”。
伴奏者,人称“哈哥”。哈歌有民间叙事长歌《琴仙》、《十二哥卖鬼》
和《京汉结义歌》等。哈歌中还有些用京语唱的白易的《琴琶行》、苏东坡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歌也是“哈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哈歌
旋律优美,娓娓动听,加上有悠扬的琴声伴奏,更加动人心弦。
哈节是祭神、娱神的节日,更是娱人的节日。《防城县志》中对哈节,
特别是节日的男女对歌情景,作了生动的记载:居住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
“农隙时,择定地点,十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
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
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万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
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歌逐
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循声高唱,一问一滴,声调和谐,其乐盎然。”哈
节还是青年们交友的节日,夜幕降临后,他们踏着月光来到海边以民族特有
的“踢沙”和“摘木叶”等形式试探爱情和回报爱意。尔后,情歌伴着他们
度过快乐时光,哈节期间还进行斗牛活动。节日活动持续3 天,送神为最后
的仪式。哈节还是民族团结的节日,各家各户盛情款待慕名前来的兄弟民族
的朋友,使哈节洋溢着团结的气氛。
京族居住在海岛,与大海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饮食上,那别有风味的
鲶汁,使京族三岛富有“鲶汁之乡”的名称。“鲶汁”亦称之“鱼露”。它
以从海上捕得的小鱼腌制而成,用以调味,可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它的制
作方法是:把洗干净的小鱼放进腌鱼的大瓦缸或木桶里,分层加盐压紧,然
后加盖封好。等过了几个月,小鱼自会溶解,而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鱼汁。经
过过滤,滤出的就是鲶汁。每年3~6 月的鱼汛期,是制作鲶汁的季节。届时,
每家每户部精心制作这一传统食品。现在这一食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
迎,还远销东南业各国。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乐器。那琴声特有的装饰音和长颤音,如海浪起伏,
婉转动听。独弦琴的构造比较简单。琴身是长1 米左右的半片大斑竹筒,或
是3 片木板做成的方形长匣,在右端约15 公分处凿一孔,插上一块小圆木作
琴码,在左端的5 公分处凿一孔立一摇杆,作为把手,琴码前面装上指板品
格,琴底装一调弦校子,那唯一的一根琴弦,则一头系于摇杆,另一头经过
琴码穿到琴底的校子上。劳动之余,一人抚琴,众人围坐,沐着海风,在独
弦琴的旋律中度过良宵。
独弦琴又名匏琴,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乐器,流传甚广,但后来便
逐渐失传,如今,只在我国京族和越南一些地方得以保存,并在结构上更趋
于简单、合理易于演奏。
面海而居的京族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他们热爱大海,熟悉大海,并在渔
业生产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有谚语道,“日西晚东,雷雨共鸣,海水漫流,
鱼虾解鲎。”在海边,不时可以看见有小小的竹排在浪中浮掠,还可以听见
海风送来的竹排海歌,曲调高亢,胜过涛声。歌中常常咏唱海上的景物,真
是见景生情,声情并茂。
北部湾渔家习俗
北部湾浩瀚宽广,风和日丽之时,大海宁静如闺秀,而每当台风袭来,
它又如狂虎怒狮。神秘而富有诱惑力的大海,使生活在沿海的渔民,性格勇
敢、粗犷、豪放,胸怀如大海一样宽阔。他们世世代代靠海吃海,传统的生
产、生活风俗,也如大海一般神秘而占老。
渔业生产,即使在有大船出海捕鱼的今天,渔民们对古老的捕鱼方式时
有眷念。他们有时去浅海拉网捕鱼,一张大网长数十米,几人牵拉着放入海
中,围成大圈。起网时,一声吆喝,瞧着那银鳞跳跃,捕鱼人心头也乐开了
花。可见传统的捕鱼方式,也是海边渔民的一大乐趣。捞鱼不在乎收获,而
在乎陶冶性情。他们踩着高跷,站在海水中,寄托的是一种海上渔家的恋海
情思。捞渔和拉大网捕鱼,在过去是主要的捕捞方式。现在青壮年出远海捕
鱼,老渔民在海上奋斗了大半辈子,闲下来后,仍然怀念大海,于是便也以
这种较原始古老的捕鱼方式,在海边劳作。他们真是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踩高跷捞虾是北部湾特有的景象,在落日余辉映照下的排排浪涛中,捞虾人
怡然自得,对他们而言确是一种快乐。
江河上的赛龙舟,已够激动人心了,而在海上赛龙舟,更会令人兴奋。
北部湾渔民,素有在海上赛龙舟的传统。赛龙舟的日子来到,渔民们就将龙
舟装扮一新。到了比赛那天,那集结在海边的龙舟便雄风大展。每条龙舟上,
鼓手、舵手、桨手近30 人。比赛开始后,鼓声隆隆、龙舟竞发,在蓝莹莹的
海面上,你追我赶。浆手们都是在海上搏击的好手,他们有力的双臂划动双
浆,催发龙舟,海边沙滩上的鼓声、喝彩声连成一片,声声海涛,也好象在
为龙舟呐喊助威。海上赛龙舟,难度自然要比江河大。也正因为如此,这里
的赛龙舟,更能体现出海上渔家那搏击、奋发的精神。
在北海市的侨港镇,居住着印支归侨。这里是现代文明与古老习俗的文
汇点。婚娶时,鼓乐阵阵,热闹无比。新娘头戴红花,浑身上下充满喜气。
新娘刚过门,便吃新娘餐,以示夫家时新娘的关心,并祝福阖家和睦吉洋。
海边,是渔民们休息娱乐的场所。人们躺在系于两树之间的网床上,海
涛声声任海风吹拂,感到格外舒心。海空下,人影与海浪、沙滩构成一幅北
部湾纯美的风俗画。
七、桂东南旅踪
天国轶事的金田村遗址
从广西桂平县朝西北方驱车30 公里,便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丽的紫荆
山。山下是美丽的金田平原,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地——金田村,就坐落
在这里。
1851 年1 月11 日,洪秀全的金田村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农民起义。这次
起义是广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
革命战争。1851 年9 月,起义军攻克了永安州后,出广西,转战湖南、湖北、
江西、安微等地。1853 年3 月夺取了南京,同年颁有《天朝田亩制度》等。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持续16 年之久,大大地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
以空前规模的农民运动载入了中国史册。这场起义在金田村留下了许多遗
址,如犀牛潭、旗杆石、营盘等,它们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洪秀全等农民领
袖的伟大业绩。
犀牛潭,位于犀牛岭的北山脚下。相传,金田起义前,韦昌辉在这里开
了12 座打铁炉,以打制农具为掩护,暗地里打制刀枪,他们还养了上百只大
鹅,让鹅声掩盖打铁声。然后再将打好的刀枪在深夜里丢入犀牛潭。起义时,
拜上帝会的领导人向大家宣布:“我们穷人没有饭吃,要起来反清灭妖,上
帝亚父已赐予我们许多武器”,然后大家一起把潭水戽干,果然看见潭中有
大批武器。这一发现,使众人以为真是上帝赐予刀枪,于是更加群情振奋,
纷纷参加起义,犀牛潭成了当年天国英雄举义的历史见证。
古营盘在金田村后的犀牛岭上。犀牛岭地势险峻,背靠紫荆山,宜于回
旋,这里有一个方圆一亩多的古营盘,相传为明代瑶族起义军建的练兵之地。
太平军又对古营盘进行扩建,并在四周筑上围墙,在中央立起一块1 米高的
旗杆石,当杏黄大旗第一次在这里升上旗杆顶的时候,便宣告太平天国起义,
也将金田村的名字写入了人民革命的史册,古营盘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现在古营盘内外,依然林木苍翠,四时花团锦簇,一座太平天国纪念碑
耸入云中,显示着金田村的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