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扁担
“正月言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
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己载
了春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割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丁符,男女立以
眷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
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春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
古老的春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
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
人都是打春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
乐的“打春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
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
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于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
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
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
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
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
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于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
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
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
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
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屏水耘田、收割打场、畜米尝新等。
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
命长青。
板鞋竞技
壮族的体育竞技活动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射击、踩风车、打棍、打陀螺、
跳桌、板鞋竞技等,它们或比勇敢、赛智慧、赛力量,或培养团结协作的精
神。板鞋竞技就属于后者。
板鞋竞技始创于明嘉靖年间,为瓦氏夫人所提倡的练兵方法。瓦氏夫人
是广西最早的女总兵,是明代广西田州土司岑猛的妻子。她聪慧好学,练就
一身好武艺,具有爱国思想和军事才干。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江浙沿海,
兵部尚书张经想到瓦氏夫人有胆略、有威望,便授予她“女官参将总兵”衔,
命她率兵抗倭,她不负众望,带领6000 俍兵前往江浙,历时半载,战胜了倭
寇,被诏封为“二品”夫人。
板鞋竞技是瓦氏夫人当年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以求步调一致,而
命人根据壮人的木屐样子做成的长木鞋。她让士兵3 人一组或6 人一组地共
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
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
兵团结一致,无畏勇敢。瓦氏夫人指挥的阵法有:“一字毒蛇拦路阵”、“两
路相辅相成阵”、“三才求成阵”、“四象循对阵”、”五行相克阵”??
每一个壮兵都严守阵法,把平日在板鞋竞技中练就的本领用于阵法训练,终
于练就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过硬本领,被誉为“粤右俍兵鸷悍,天下称最。
(《峤南锁记》)壮兵作战之勇敢,明人邝露在《赤雅》中记载如下:临敌
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弩。执弩者口衔刀而手援矢,矢尽,投弩挟
刀,与枪具奋。”短短数语,便把壮兵的英勇强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壮人喜穿木屐,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记载:“男子着木屐,
木片为底,端绊皮二条,交于巨趾间??”后来这一生活习俗用于健体强身,
无论在节日还是在平时,都深受壮家儿女的喜爱。再加上板鞋竞技在乎倭历
史上有过光辉的一页,更加得到发扬光大。它不仅是集竞技、娱乐、健身于
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而且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龙脊壮姑的夏装
“龙脊十三寨”是龙胜有名的壮乡,这里有层层叠叠磅礴宏大的梯田,
有寨前竖立的粗扩石雕,更有那穿着美丽服饰的壮乡姑娘。
在一个壮乡大寨前,一块麻石条雕刻赫然屹立。石刻的形象非人非兽,
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像,头上两只犄角直直竖起,耳朵如在凝神倾听,眼睛大
如铜铃,暴突的眼珠十分恐怖,鼻子宽大扁平,嘴巴张开,舌头伸出。这是
一个惊鬼神、驱灾疫的形象,凶猛而威严,透着神秘的威力和古朴。就在这
狰狞恐怖的保护神忠实守护的壮乡村寨里,窈窕妹女的服饰却如同一件件精
美的艺术品。
将服饰与石刻相对照,龙脊寨壮姑的服饰给人留下善良、淳朴的印象。
上衣款式的平领、对襟、中袖,很适于夏季穿着。袖中的五彩花边点缀
在素色的衣料上,衣服的腰身平展,宽松合身,美观大方。宜于在山间劳作;
裤子的颜色有士林蓝和黑色两种,裤腿上也嵌有构思巧妙的五彩花边。
方圆百里的人们都说,龙脊山寨出美女。然而,红花还需绿叶扶,龙脊
姑娘的美丽,也在于她们淡雅的衣着和妆饰。她们头戴彩中,耳悬环坠,颈
闪银圈,腕响银镯,一身轻装素裹。姑娘们穿行于山野小路,青石绿波之间,
态似流水行云,型若玉塑天雕。
相传选择这素雅的布料做上衣是为了纪念一对矢志不渝的有情人。从前
有一位壮家姑娘长得很漂亮,歌又唱得甜美。她和一个壮族娃子情投意合,
订下百年之好。谁知她的才貌给一个恶霸看中了,那个恶霸硬要抢她作小老
婆。她宁死不从,结果被抓住打得半死后扔到了山里。等壮族娃子闻讯赶去,
找到她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壮族娃子用白布包好她的伤口,但仍血流
不止,终因流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娃子一气之下,操起砍刀冲进恶霸家里,
将恶霸砍死,然后逃了出来。恶霸的家丁紧追不舍,眼看寡不敌众,难逃魔
掌,他毅然来到姑娘葬身的地方,悲壮地跳下山崖。后人为纪念他们,龙脊
姑娘在夏天都穿素洁的衣裳。
就是这么一身清秀淡雅的夏装,却蕴含着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精
神,难怪它倍受壮家姑娘的青睐。这种普通而又富于美感的服装,象一朵朵
鲜花开放在龙脊山寨,虽不及时装那般华贵,但确实也是一束令人赏心悦目、
回味深长的山花。
三、名城桂林
山水传说与桂林风景线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众多的文物古迹,使人
发怀古之幽情;动人的传说故事,令人遐思无限,淳厚的民俗风情,令人迷
醉神怡??
秀甲天下的这方热土,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10“17′,北纬25°16′,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故得古人“五岭皆炎热,宜
人独桂林”之赞誉,其交通极为便利,湘桂铁路贯穿南北,公路纵横交错,
民航四通八达,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地,共十数条航线,每天发
航7~15 架次,年运载量达60 余万人次。桂林,我国有疆的一颗宝石。它的
风景线上流动着美的旋律。
·神仙洞府——七星岩·
桂林石美、洞奇,其风格瑰丽多姿、洞道曲折,或晶莹剔透、幽幻奇特,
或雄伟壮观、深遂莫测。
在桂林周围400 多处的奇岩怪洞中,七星岩以其游览历史的久远、神奇
绚丽的景致和想象丰富的神话传说而闻名,清代诗人袁枚写诗赞道:“桂林
诸洞皆■岈,就中奇绝你栖霞。”七星岩的景点有40 多处,人在洞里行,犹
如在仙境徜徉,整个游程就在“神仙洞府”中延伸。
相传,七星岩曾是仙人洞府。日华、月华两位仙人就在洞内居往。一天
有个叫郑冠卿的县令来七星岩游览,在洞口遇见了两位道上,他们邀郑冠卿
到洞中的“棋盘山”饮酒下棋,道士请郑冠卿吹笛于,他接过笛子却吹不出
声音,道土奏乐他也听不见。郑冠卿想喝·酒,酒壶仅存点滴,他感到很纳
闷,便告辞道士走出岩洞。在洞口他又遇见了两个樵夫,樵夫告诉他,刚才
邀他下棋的就是日华、月华两位神仙。他刚想详问,樵夫已渺无踪影。谁知
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会儿,回到家里,夫人却说他一去就是三年没有音信。
这个县令在七星岩遇仙的故事广为流传,七星岩这“神仙洞府”的名声也就
远扬四方了。
七星岩的游程有814 米。从岩口沿石级下到“第一洞天”,就如置身在
当年地下河的冲刷处,抬头看,顶上石乳高悬,如一尾鲤鱼正飞动鳍尾全力
向洞口游去。洞的左侧,石崖横出足有20 米高,土面平坦,依稀可辨上层河
道的遗迹,七星岩百万年前是一条地下河的河床,后因地壳运动,地下河上
升,露出地面而成为现在的岩洞。
沿着游览线,经过岩内最高的地方,来到一个低矮的洞门前,洞门上有
一只”小免子”,好象被游人惊醒了一场好梦,在用尽力气往门上爬,其动
态逼真可爱。进了矮门就是一条岩顶洁白平坦的长廊,古人说这里是“玉为
墙壁雪为城”(宋刘克庄),“以云作地石作天”(清袁枚)。导游小姐说
这里叫“空谷传声”,因为只要用脚轻轻往地上一跺,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
这番话会引起游人的极大兴趣。一时间跺脚声不断,欢笑声连连。七星岩岩
洞分上、中、下三层,“空谷传声”是中层,跺地的咚咚声,说明中层与下
层的结合处很薄,游人可要脚下留情哦。
在前方,地下河水时隐时现,光斑闪烁,又是一个奇特的溶岩世界:“米
粮山”、“瓜果山”、“巨石镇蛇”、“九龙戏水”等,组成一幅幅丰收在
望,栩栩如生的画面,右边·‘小桥流水人家”,桥下水流瀑潺,桥上人行
匆匆;左边“山川林本丛生”,崖绝壁峭石奇,草盛林深木怪,造型惟妙惟
肖。
说是“巧夺天工”对吗?不对,这是“天工巧夺”,因为这一切美不胜
收的景色,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洞露出地面,雨水一如既庄地沿洞顶缝隙渗
入洞内,溶解石灰岩,与自身携带的晶体凝结,年代久远,便形成了眼前这
于姿百态,蔚为大观的石乳、石筍、石柱、石慢、石花的岩溶景观。这些景
观在人们充满智慧的想象中,变得更加瑰丽多姿。
上了坡,进入另一个洞天世界。它是洞里最宽阔的地方,数十米宽的洞
厅四周景致更显苍茫。前面云天浩瀚、雾海茫茫,后面根根石乳、石柱、石
苟,或如剑戟,或如天柱。就在这片美丽的峰林间,一条小路透迤通向远方。
置身这一曾你“南天门”的景点里,”仙气”缭绕,似可闻天籁之音。
再往前行,仍然是周游“仙境”。“银河鹊桥”虽充满了人生的悲剧意
味”而此景却是极其真实、生动。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才能
鹊桥相会,再过去不远,是女蜗殿。似乎能真实地看见女神女娲在艰难地手
举石头飞升补天,那人首蛇身的影子倏忽消失,只遗下一块补天用的石头,
让人幻想那洪荒时代的神秘。
前行,走过“熊猫戏球”、“奇象异洞”、“万里长城”、“无底深潭”
等景点,又是一处“米粮山”。这原是一面石灰岩崖壁,年深月久,又是“自
然”这个能工巧匠把它雕成了五谷丰登的景象。
“蟠桃送客”,这七星岩游程的最后一景,就在洞厅中央。一块很象大
蟠桃的乳石,圆而光滑,静静地立在一个晶莹洁白的乳石玉盘中。传说这是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吃剩下的,而它更象一个大寿桃,寓意吉佯,祝大家走出
“神仙洞府”,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七星岩作为游览胜地,已有1500 余年的历史。它又称栖霞洞、仙李岩、
仙迹洞、碧虚岩。骚人墨客在洞内外留下了数十件石刻,有些石刻随时代的
变迁而消失了,留下来的仍以其书法造诣启迪后人。宋范成大的《碧虚铭》,
柯梦得的《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梁安世的《七星岩·西江月》,和明人张
文熙的“第一洞天”石刻,都能使游人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爱国
之情。这或许是日华、月华两位洞中神仙当年未卜未知的效果吧。
·象山木月·
象山,桂林山水的象征。当游人站在解放桥向南而望,西岸临江的象山
便映入眼帘,汲于水中的大象,象鼻和象身构成一孔半圆洞。漓水穿洞南去,
水中倒影宛如一弯俘在水中的明月。这天然美景,便是被人称奇的“象山水
月”。
象山,也称象鼻山,原名漓山。北宋乐史《太平衰字记》释其名曰:“漓
山在漓水之阳,因此名焉。”唐会昌年间(841~846 年),任桂管观察使的
元晦以“漓”与“骊”音近,遂将之改变为“宜山”,意指此山风景宜人。
唐莫休符在《桂林风土记》中又言此山为“沉水山”,他说:“一名沉水山,
以其山在水中,遂名之。”象山不以其名奇而闻名于世,它虽无叠彩的高峭、
独秀的挺拔,更无南溪的冷峻,但却逼真而形象、景异而神奇,相传它是一
头善良而正直的大象变成的。
很久以前,一群大象因为爱上漓江两岸的风光,在这里安下了家,后来
被一个英雄制服了,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为人类耕田运货。它非常憨厚、善
良,给人带来了欢乐。谁知皇帝知道了桂林有一群吉祥的大象,便想占为已
有。他派兵来捉拿不肯进贡大象的英雄、却被英雄杀得片甲不留。皇帝又怒
又气,便亲率精兵良将,来桂林剿灭胆敢抗旨的臣民。由于敌众我寡,英雄
英勇地战死在沙场,大象见主人倒下了,便四处奔逃,唯有头象依然守护着
主人的尸体。皇帝看见这只大象就跳上象背想制服它,谁知却被大象摔在地
下,气得皇帝又一次跳上象背,并抽出宝剑插入象背,大象愤怒了,再次把
皇帝摔下地,然后用脚将皇帝踏死。大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着鲜血来到
它喜爱的漓江边,慢慢地汲着水,直至生命终结,尸体化为一座象山。远看
象山,那山上的主塔,就象是皇帝宝剑的剑柄。
象山的腰腹有象眼岩,岩口极像大象的眼睛,扁而长。岩内现已开发了
游览项目,可以让人领略奇洞的乐趣。象山虽不太高,但面对漓江,视野显
得分外开阔。从东、西麓的石阶到达山顶,满目葱宠。平坦的山顶上,有一
座明代建的普贤塔,3 层高,以砖砌就,底层和中层呈八角形,顶层为圆鼓
形,塔身嵌有普贤菩萨像。这座古塔立于象山之巅,曾如一位阅尽沧桑的老
人,静观桂林城的风风雨雨。
在19 世纪中叶,太平军北上攻打桂林城时,普贤塔曾是总指挥部,以象
山为桥头堡攻打桂林达一个多月,炮弹如雨。太平军的勇士们在炮火的掩扩
下,向城中挺进,打得清兵喊爹叫娘,吓得巡抚周鸣鹤仓皇奔命。后因战略
需要,太平军暂且放弃桂林,撤围继续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