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向城中挺进,打得清兵喊爹叫娘,吓得巡抚周鸣鹤仓皇奔命。后因战略
需要,太平军暂且放弃桂林,撤围继续北上,在撤围前,为了迷惑敌人,他
们用稻草扎成许多假人,点上长长的鞭炮,然后在鞭炮声中离去。清兵以为
太平军又要进攻,便龟缩在城中不敢动弹,待醒悟过来,方知上当。普贤塔
依然耸立在象山之巅,但哪还有太平军的踪影。如今登上象山,枪炮声仿佛
依稀可闻。山下的云峰寺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中,尚存有当年太平军攻
打桂林城时用过的军械及其他一些有关资料。
对“象山水月”一景,宋代蓟北处士兽吟咏道。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这首诗对水月永不分离的形象而帖切的描摹,至今仍令人玩味无穷。
“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的水月洞和临江陡峭的崖壁,是象山石刻的
荟萃之处。共有宋以来的石刻50 余件,张孝祥、张维、范成大、朱晞颜、陆
游、张埏、张自明、陈畴、卓樗等人均留下佳作,其中陆游的诗札颇有说道。
陆游并未亲临佳林,他的一位朋友广西平乐县令,将其寄予的诗札“命
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因为在他看来,陆游的这些诗礼”语精而墨妙,
洒然如见其人”。“放翁先生文章翰墨,凌跨前辈,为一世标准。”于是,
陆游的书法珍品得以在桂林留存。这些留存的诗札有:《自警》、《读李泌
事有感》、《闲趣》、《白首》、《太古》、《舟中戏书》等。
范成大则为象山水月洞正名,并作《复水月洞铭》刻在洞中,希望水月
洞名“百世之后,尚无改也”。果然如他所言,水月洞名至今己为桂林人所
熟悉,这异乎寻常的水月景致不仅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且印入人们的心里。
象山水月所在的象山公园是游人的好去处,人们喜欢在节假日来此,或
登山游玩、或乘船穿洞。在皓月当空之夜,情侣们双双来到象山脚下,在“爱
情岛”上互诉衷情。此时明月与水月辉映,江风吹拂,天上人间,虚幻真实,
山盟滔滔,信誓旦旦??假若你能来桂林旅游,不妨也来欣赏这迷人的夜色。
·漓江画廊·
漓江,走出大山的怀抱,千转百回,不折不挠,向着桂林流来,送来了
桂林山水的精华,吟咏出写不尽的诗篇,勾勒出画不完的图画,它既是一幢
流芳百世的诗库,又是一幅娇艳夺目的画卷。
在漓江风景区,从桂林至阳朔83 公里的水程上,岩溶地貌丰富,不仅山
清水秀、洞奇石美,还独具深潭险滩、流泉飞瀑。游漓江,万点奇峰来岸迎,
秀水千曲入梦来;游漓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游漓江,
人在江中游,如在画中行;游漓江,使你驰骋想象力,作一次快乐人生之旅。
漓江的游程,从象鼻山启航,对岸是皆洲。訾洲,唐时就是游览胜地。
柳宗元曾在《訾家洲亭记》中细腻地描写了那时訾洲的亭台景色:”南为燕
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轩,以临千里,左浮飞阁。右
列闲馆,比舟为梁,与波升降。”并且感叹道:“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环
视,非是洲之旷,不足以极视。”如今訾洲绿树掩映、果圆飘香,临江河滩
已成为天然泳场,船一离岸,便行于青峰之间,过穿山、斗鸡山、净瓶山、
一片峰林映入眼帘。青峰座座如剑戟,拔地峭矗,直指苍天。这是奇峰镇,
当年太平军曾驻扎在此厉兵秣马。船出奇峰镇,过父子岩,只见临江有座圩
镇,古老的石板码头伸向江中,捣衣声阵阵,临江房屋露出几角飞檐,古色
古香,街上有青石板路。镇南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单拱石桥——万寿桥,它
就是大圩镇,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傍着漓江,大圩镇的水路交通颇有优势,
所以集市愈益繁荣。
船很快行入第二景区,这是漓江风光妙景处。这里的主要景点有“望夫
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石人推磨”、“鲤鱼
挂壁”、”浪石”、”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兴坪佳景”等等。
望夫石立在牛米滩右面的山顶上,它有一个催人泪下的传说。相传一对
船家夫妇行船至此,因滩上水浅不能行船,只好等待。直等到米吃光了,仍
开不了船。大夫爬到山上远望,希望漓江水涨救他们全家性命,可是他失望
了,变成了石人。妻子背着小孩寻找丈夫,见状后悲痛欲绝,也化作了石人。
游船靠近望夫石,听着这个故事,游客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举目仰望。
冠岩幽府有“兼水之奇”的盛誉,它岩内有洞,洞中又有洞,地下河水
訇然作响,它不仅引来游客,还使探险者跃跃欲试,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
觅出了地下河的芳踪。原来,它来自灵川县的南圩河。南圩河水南来经过冠
岩幽府流入漓江,漓江便又多了一条支流。
半边渡则又是一奇。古人有诗曰:“此地江山成一绝,削壁垂河渡半边。”
这里,临江山壁切断了村人的来往去路,往来只好凭借渡船,因船在同一江
边的上下游摆渡,故曰半边渡。冠岩下去至杨堤,一滩接一滩,有鸳鸯滩、
闹滩、双全滩、锣鼓滩、丈滩、鸭仔滩、鸡仔滩等7 个滩,当地人以逆水行
舟过滩的顺序将之编成一个顺口溜:“鸡仔鸭仔上丈滩,锣鼓双全市鸳鸯。”
这首顺口溜不仅朗朗上口,易记易读,还生动形象颇为有趣。过杨堤经“浪
石滩头卓笔峰”等胜景。便到了最著名的景点:“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峻赠的山壁平整如削,壁上石纹斑斓有致,酷似一幅群马图。
相传这壁上的马是一群天马,粥马温孙大圣无意放马,这些天马逃下凡间,
见这一带山好水好就不愿离去,直到天神追来,它们仍愿意留在这里,便隐
匿于壁中,变为画山九马。然而要认出壁上的群马,也并非易事,有民谣为
证:“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儿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
郎。”于是人们都以能看出山壁上的马为乐事。有人说这画山上的纹路也如
仙女起舞、驾凤凌空、天上流云??画山真是一幅看不够、猜不透的“画”。
画山赏“画”,意犹未尽,船就到了江面开阔平滑如“布”的黄布滩。
这里是看山峰倒影的最佳处,青山倒影浑然一体,舟行江中如在山巅中行,
船到兴坪。随湾流而下。这里,时而两岸奇峰映入江中,时而竹重婆姿迎风
轻舞,时而田园渔村随流水展现,时而滩上林中牛儿小憩。果然“阳朔佳胜
在兴坪。”它自有一番自然、朴实、恬静、清纯的美。
过兴坪,向阳朔,这是游江观景的尾声。水依然清悠、山依然未尽,只
是石山峰林渐转为土山土岭,让人感到了另一种粗犷的美,待看到粗犷、憨
厚的龙头山,进青峰佳境,再过碧莲峰,便到了此行的终点。
有了这一历程,假若你夸口看尽了漓江画廓,那就错了。看漓江,晴天
雨天大不同。晴日下的漓江风景,山色清朗,无遮无拦,一览无余,山映在
江中,清晰妩媚,却缺乏似梦柔情;烟雨时节,漓江山色空濛,水自多情,
船犁江波穿雾海,漓江全在画家的挥毫泼墨之中,一片朦胧、一片梦境。此
时身在漓江上,心在仙境中,吸上一口漓江雾,涤去心尘和俗念??清脆的
鸟鸣幽幽渺渺,隔雾循声,轻纱中鹭拍翅,又添几分恬淡惬意。这些
似真似幻的感觉,是晴日下所难以领略的;若得冬雪后游漓江,那莹洁的两
岸、莹洁的滩头,更显江水清纯。
近年来发展旅游业,漓江游又添了融风光名胜与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新项
目,如:滩头簧火晚会、游江婚礼、漓江夜游、摄影旅游等等。每一个项目
都能给人一种“新感受”。
漓江又名漓水,此名之由来,缘于南宋周去非的“今桂水名漓者,言离
湘之一派而来也。”漓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宝藏,是一条连起中外人民友谊的纽带。
·骆驼山·雷酒人·
骆驼山,坐落在七星公园内,它是一座拔地而起,无偶相伴的孤峰,山
峰酷似一头伏地的单峰骆驼。它的头昂起,象在焦急地等待,而轻松的姿势,
又象在小憩。阳光下,山石光斑灿然耀目,烟雨中朦胧的山影又如行走中的
骆驼,似真似幻。从七星岩出来的游客都爱在这山下留影。人们在这里仁足,
或许是由于崇敬骆驼在瀚海艰难跋涉的顽强性格吧。
细看骆驼山,又觉得它象一把酒壶。过去它曾叫过酒壶山。“壶山”两
个大字至今还刻在南边的山壁上。传说过去山下住着一位名叫雷鸣春的书
生,很有才华,明代灭亡后,他无意仕途,便在这里隐居,靠种桃度日。他
是一个“酒神”,种桃收桃都带着酒壶,人们便称他雷酒人。由于他嗜酒如
命,死后,人们就将他葬在壶山,让他伴着“酒壶”和桃林长眠九泉。
壶山下,每到春季,成片的桃树碧叶红花,如天上彩霞,煞是好看,被
列为桂林八景之一,命名为:“壶山赤霞。”古代,这里为春游的踏青观花
之所。清代欧阳辂就有《壶山看桃花》一诗:“壶山去天一尺五,下望群山
纷可数。东风载酒远相寻,知有桃花在深坞??讵可花前不醉归,便遣匆匆
偕花去。”
骆驼山下不仅是“壶山赤霞”,在这古老的骆驼山下,还有盆景艺苑、
驼峰茶社,西麓有桂林动物园等,现己构成一个有烘托、有呼应。统一规划
的游览区。
盆景艺苑占地7 亩,园林式的格局深幽宁静。花格上摆放着一盆盆充满
诗情画意的假山盆景、树根盆景、钟乳石盆景。假山盆景聚了桂林的名山:
伏波山、叠彩山、象鼻山??其造型之象,真可谓是实景缩影;树根盆景或
道劲、或舒展,曲尽岭南风静;独具桂林岩溶地貌特点的钟乳石盆景,更是
浓缩了奇洞的千姿百态,突出地表现了佳林盆景艺术的风格。如果说骆驼山
以其逼真而引人注目的话,盆景艺苑则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使人得到美的
享受。
骆峰茶社就在盆景艺苑旁,这里四季茶香飘溢,游园乏了,渴了,在此
憩息片刻,喝上一杯茶,可以解乏生津。茶社的右前方有几株挺拔的枫树,
夏日,枫叶浓荫摇曳;深秋,枫树红叶满枝。骆驼山秋天的景色仿佛活在红
枫叶的脉络里,人们都爱拾取一片枫叶,因为谁都愿留下一个桂林秋天的记
忆。
骆驼山的西麓,是桂林动物园,园内有大熊猫、黑叶猴等珍奇动物。熊
猫胖乎乎的憨态会使你感到趣味无穷:黑叶猴拖着长尾巴,动作灵巧顽皮,
能逗得人捧腹大笑。园内那活生生的骆驼,能使你想到骆驼山的形象,禁不
住又一次叹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功。
沿骆驼山的北面走去,可达冷水岩。这是一个古岩洞。宋元丰元年(1078
年),曾布、刘谊等7 人结伴游此岩,吟诗作对,你来我去、好不快活。刘
谊写下游览冷水岩的感受:“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
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为了吹捧曾布,刘谊将这个美丽奇特的岩洞另起
一名:“曾公岩”,故冷水岩也称曾公岩。过去,这些山川奇洞只有雅土才
有闲情逸致游玩,现在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古老的骆
驼山如今变得越来越年轻,酒壶山也正从浓浓醉意中醒来。
·花桥·鲁班·
花桥,玲拢精巧。是桂林的古建筑之一,它象一道彩虹横卧于小东江与灵
剑溪的会台处,一头连着熙攘的闹市,另一头连着“北斗悬列宿,南夭标七
峰”的七星公园秀丽景色。
花桥最早建于宋代,当时名叫嘉熙桥。因桥东左侧有块叫天柱石的巨石,
人们又将之唤作天柱桥,后因山洪暴发,嘉熙桥被冲毁。明景泰年间重建一
座木桥,嘉靖十九年(1540 年)又将木桥改建为石桥,改建时加筑了宜于分
洪的七孔旱桥,以免因山洪袭来被冲毁。重建之时,正值山花烂漫的季节,
桥下“满溪流水半溪花,”人们就给它起了个非常优美的名字——花桥。花
桥在历史上也曾有几次重修,本世纪60 年代再次重修。重修后的花桥,几乎
没改变原貌,只将七孔旱桥改为六孔旱桥。布局更加合理,结构也更加坚固。
花桥全长126。5 米、宽约6 米。水桥为桥亭式的建筑,红梁、绿琉璃瓦、青
石板筑桥面,民族色彩浓郁,与周围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一年四季,芳香
四溢,逢上喜庆佳节,更是彩旗招展。节日之夜,桥上彩灯竟放,江面点点
波光,桥上桥下相映成趣,组成一幅祥和的节日夜景图。
花桥美,还美在其所占的地势。它在七星山下,看山;山势挺拔;看水,
绿水如带。桥在山之下,水之上,绿琉璃瓦面如水中闪烁的光波,又象通向
山间的一排绿荫。
站在花桥上倚栏伫立,眺望江岸,北岸竹林婆娑的沙洲上,儿童们在嬉
戏游乐,施转电马、自控飞机、小火车,沙洲里的欢笑不时飘上桥来,谁听
了也会被这孩童的欢笑所感染。南岸是江水轻轻绕过的月牙山脚,山麓上的
襟江阁象别在陡壁上的一枚胸针,别致优雅。桥下的石拱也如这条江一般秀
美,一尺余宽的拱脚既能承受得住洪水的考验,又能使石拱与倒影形成一轮
明月。若是走过花桥。站在南岸的伴月亭朝水桥四孔望去,那四个桥孔宛如
四轮明月浮在江面。
相传这美丽的花桥也是来之不易的。若没有鲁班神助,花桥别想修建成
功。鲁班帮助修桥的故事流传在民间,众口皆碑。传说中的鲁班,为修花桥
捐献了数不尽的钱财,并在桥上安放了斩龙剑,使专门破坏修桥的蚊龙望而
生畏,从而使桥得以顺利合拢。是他挑来铁水浇铸桥面,使桥更加坚固,增
强了抵御洪水的能力。传说中的鲁班平易近人、幽默诙谐,是劳动人民心目
中聪明智慧的能工巧匠形象。然而,传说终究是传说,花桥毕竟是劳动人民
自己发挥聪明才智而建成的。
也有人说花桥是一条龙,桥东的天柱石是龙头,花桥是龙身。走在桥上,
或许还能感受到它欲腾飞时的深沉呢!你若不信,就请到花桥走走,细细地
体验体验吧。
·桂海碑林·
“桂海”取自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的“桂海”二字,实指桂林。
桂海碑林,萎革了200 多件摩崖石刻。它原称龙隐岩,也叫布袋岩,因岩壁、
岩顶石刻密布,被人冠以“桂海碑林”之美名。传说龙隐岩过去曾是老龙隐
居的地方,或许是沾了老龙的“灵气”吧,“桂海碑林”这个名字一经叫起,
便如腾飞的老龙,名扬四海了。
从七星公园的月牙山下拾级走向临江的西南麓山道,便可达龙隐洞。洞
壁上隐约可寻见片片“龙鳞”,其实这不过是龙隐洞传说留下的想象而已,
壁上的石刻才是真实的。请看洞口左壁上一副清人刘德宜题刻的长联:
“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尝居
此地;
隐是伊谁偕汝,喜旁倚月牙,下临象鼻,莫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
身。”
读此长联,桂林山水凸显眼前。看着洞中穿岩的江水,更使人深悟作者
之情怀。龙隐洞因有“龙”破壁而飞,故引得文人墨客有题而作。尤以榜书
居多,“神龙遗迹”(明·张祜)。“龙池”(明·吴谦),“龙窌”
(清·林德均),也有与龙无多大关系的唐代石刻《杜鹃花唱和诗》。百刻
中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