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秦腔史 >

第11章

中国秦腔史-第11章

小说: 中国秦腔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以刘毓中、苏育民为旗帜的演出阵容
    苏育民,男,秦腔小生兼须生。乳名三意,号勇三。原籍陕西商县,1917年生于西安市。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三子。
    他出身秦腔世家,自幼跟随其兄苏哲民学艺,十二岁登台,十四岁即离开学校,随三意社跟班学艺,期满后,演出《花亭相会》、《五郎出家》等戏,就受到好评。他与长兄**、仲兄新民均继其父之艺业,并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长庆社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如严辅中、周辅国、杨辅敏、王辅生、田佐民、杨佐熙、徐盛华、康盛富和苏兴业等四期学生。加之其侄女苏蕊娥演红古城,扮相俊秀,声腔甜脆,表演细腻,这就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苏育民与其长兄**既主演又掌班,且得名剧作家李逸僧、袁允中、封至模、袁多寿,名教练姚鼎铭、李天堂和名艺人晋福长、金元宝、田玉堂、车云亭、赵振华、权巧玲、杨金声、王文鹏、乔新贤、何韵琴、李夕岚等的入社合作,使三意社虽然历经坎坷危途,但均顺利渡过。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出了萧玉玲、刘养民、韩彩玲、周毓华、姚峰等诸多新秀,使三意社名噪秦腔剧坛。民国二十六年,他出任三意社社长,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达二十余年,主理社务,兼任演员。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扮《打柴劝弟》之陈勋,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赴朝鲜作慰问志愿军演出。1958年参加拍摄秦腔电影艺术片《火焰驹》,饰李彦荣。1960年西安市将易俗社、尚友、三意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剧院,他被任命为副院长。
    苏育民的戏文武兼备,小生、须生皆很精彩。他嗓音清亮纯厚,唱腔高亢优美,丹田音与后脑音和谐配合,神满气足,共鸣性较强;吐字考究,刚柔并济,又善用“二音子”行腔,悠扬委婉,悦耳动听;道白时真假嗓音结合,抑扬顿挫,字字清晰,韵味十足;表演朴素洒脱,塑造人物神形兼备,尤其是继承了其长兄**的贫生戏,窘而不俗,厄而不媚,最为观众称道,在秦腔剧种的生角行里独树一帜。他能戏颇多,如《折桂斧》(《打柴劝弟》)、《激友》、《穷人计》、《渔家乐》、《坐窑》等,精湛独到。他嗓音清亮宽厚,演唱高昂优雅,吐字考究凝练,道白采用真假嗓结合,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唱腔韵味十足,并善用“二音子”拖腔,悠扬动听,表演朴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神形兼备,性格各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苏派”。他戏路宽广,文武不挡。“苏派”的代表剧目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娄昭君》、《闯新府》、《伐子都》、《卧薪尝胆》及须生老生戏《赵氏孤儿》、《将相和》、《苏武牧羊》、《鱼腹山》、《杀庙》、《义责王魁》等。
    苏育民性格沉默寡言,面冷行缓,仪态严肃,天资不佳,个头矮小,幼年被称为“瞎瞎骨头跛夹腿”。但他善于扬长补短,以勤补拙,铸就了一身艺才。特别注重练 “私功”(即加大练功量)。在《打柴劝弟》中他饰演的陈勋,曾醉倒万千秦腔戏迷。然而,局外人很少知道,他为了练好“陈勋担柴”的那副担子功,曾练断了几根扁担,双肩磨得鲜血淋淋,直到临终前,肩上仍然留着担担子磨成的趼子。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刻苦练习,终于得到了回报,《打柴劝弟》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后,苏育民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获全国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他表演娴熟乖巧,运用自如,干净利落。他的嗓子清脆甘甜,唱腔悦耳自然,有金声玉振之美。
    育民忠厚老实,生活俭朴,乐以助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月薪高达四百九十五元,但从不存钱,一部分供养大嫂和侄儿,一部分补贴二哥和亲戚,一部周济社内剧作家,留给他夫妇的并不多。他每天照例是两顿粘面(陕西方言,即干面条),一杯茅台。他不爱吃大莱,也从不下饭馆。三年困难期间,烟酒卖高价,他特地多买些,放在办公室里供大伙饮用,每月支出一大笔钱。对学生能谆谆教诲,不留绝招,愿倾才施教。晚年在一些戏中常甘为青年演员当配角,以至无名无姓的群众脚色。
    苏育民为“苏家戏”的开创者,民国年间与“何家戏”(何振中、旦角)、“敏家戏”(李正敏、旦脚)齐名。
第六章 文革至当下新时期的秦腔的发展
第五节 新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演员与剧目
一 优秀演员
      薛志秀,1940年出生,陕西户县人。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她曾先后参加了《三滴血》、《恩仇记》、《火焰驹》、《玉枝矶》等传统戏和《红灯记》、《会计姑娘》等现代戏的演出。《辕门斩子》和《葫芦峪》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她的拿手戏。前者以苍劲流畅、层次分明悦耳动听的唱腔、潇洒而很有男子气度的表演,出色地刻画了杨延景严于治军的人物形象。后者则通过繁重的唱白和难度较大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薛志秀从艺50年,主演剧目甚多。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功力极佳,自成一派。她行腔稳健悦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十足。嗓音苍劲、刚毅、潇洒。善于处理大段唱腔中的感情起伏,层次分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令人回味,具有男子气度、独具一格。素有“活“葛”“真“景”之美誉。其代表作《辕门斩子》、《葫芦峪》、《四进士》、《五典坡》、《玉枝矶》、《诸葛亮吊孝》等剧目,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最负盛名,是一位深受广大戏迷热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
    马桂英,女,出生于1943年3月,陕西长安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五一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电视台特邀演员。1957年8月考入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现西安市五一剧团)学习秦腔表演艺术,得到了严春苓、徐元民、李景华、刘毓中、焦晓春、任哲中、张小楼、乔新贤、刘化鹏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
  从艺近50年时间里,先后塑造了《生死牌》中的黄伯贤、《孙安动本》中的孙安、《朱元璋斩婿》中的朱元璋、《五典坡》中的薛平贵、《游龟山》中的田云山、《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海瑞告状》中的海瑞、《斩秦英》中的唐王、《放饭》中的朱春登、《悔路》中的周仁、《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小包公》中的宋贞宗或王彦龄、《港口驿》中的海瑞、《三打桃三春》中的赵匡胤、《走雪》中的曹福、《春江月》中的刘子章、《玉蝉泪》中的曹观澜、《巾帼破阵》中的八贤王赵德芳、《血手印》中的王春或林母、《关公斩子》中的关平、《文成公主》中的唐王、《四进士》中的毛朋、《桃花春》中的刘德明、《雁门关》中的杨四郎、《追鱼记》中的金宠、《双孪记》中的姬九州、《玉虎坠》中的冯彦、《荀灌娘》中的荀松、《二进宫》中的杨侍郎、《激友》中的熊贾、《大回荆州》中的诸葛亮、《红花曲》中的王大妈、《女书记》中的大队长、《三喜临门》中的丁母、《三世仇》中的虎儿娘、《龙江颂》中的盼水妈、《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奇袭白虎团》中的金参谋长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马桂英的戏路宽,在她演出过的剧目中有古典戏,也有现代戏;在现代戏中扮演过中老年妇女,也扮演过年轻小伙;在古典戏中扮演过须生、红生,也扮演过小生、老旦。她的唱腔激扬,吐字清晰,表演规矩,洒脱传神。
  1992年参加西北五省区“太“杯”民族戏曲邀请赛,在《生死牌》中扮演黄伯贤获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十“演员”;先后被授予“五“演员”、“先“个人”等称号。主演过的部分剧目或全剧、或折子戏、或唱段被中国唱片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等或出版发行、或向全省播放,颇受欢迎。
  除参加团里的演出外,马桂英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1989年的《亚运会义演》、1992年的《92之夏三秦戏曲名流扶贫赈灾义演》以及文化三下乡等活动,所以秦腔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社会活动马桂英一叫就到,不摆架子。”
  马桂英因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等大型辞书典籍。
  李爱琴,女,秦腔旦角,后改生角。女,汉族,艺名六龄童,出生于西安市。李爱琴因登台年龄小,且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
  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渔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三关点帅》等;正旦戏有《秦香莲》、《本娘教子》、《三堂会审》;现代戏有《三世仇》、《枣林湾》、《芦荡大种》、《龙江颂》、《母子情》等等。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并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她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老的演法有许多不同。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节奏明快、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她鲜名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称道。特别是在《周仁回府》一剧,她在充分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升华了前人的智慧和光泽。她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常新,人称“活周仁”。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
  爱琴还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三曹父子》中的曹植,都有鲜明的个性,决无千人一面之嫌。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扮演的虎儿妈,其唱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响遍西北五省区。1983年她率先进行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组成西北文艺界第一个演出承包队,为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成绩,被邀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文艺表“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介绍和交流了经验。1986年12月,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增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鉴于李爱琴在艺术上的成就,1990年被评为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她所演的《周仁回府》中《悔路》一折,受到京城戏剧界的高度评价,学术评论组的专家们说:“《悔路》上个独角戏,演员对周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她以多侧面、多层次的手法刻画和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态”,“是一人满台戏”,“演员有独到之处,与叶盛兰的《周仁回府》可以并驾齐驱”。
    刘茹惠,女,西安市秦腔一团(原尚友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陕西省青联副主席、政协委员、碑林区人大代表。
  刘茹惠1940年出生于西安,10岁时(1950年)经人引荐进西安尚友“学艺,工小生,先后在《别窑》《藏舟》《劈山救母》等戏中扮演角色。1960年扮演《辕门斩子》中以须生应工的“延景,在舞台上初“才华。1960年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获青年演员奖,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主演贫生戏《打柴得宝》获青年演员奖,1980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胭脂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0年被香港黄河出版社列为推向世界的“陕西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人选之一,1992年赴日考察,1993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戏曲会演获“特别荣誉奖”,同年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十佳”演员之一,1999年又被评为“百佳”演员之一,并且名列前茅。
  刘茹惠戏路宽,是舞台上的多面手,可以胜任各行当的角色,除演出《辕门斩子》《打柴得宝》取得较大成功外,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西厢记》中扮演张君瑞、《英烈传》中扮演民族英雄郑成功、《秦王求贤》中扮演秦王、《庵堂认母》中扮演徐“宰、《胭脂》中扮演吴南岱、《李离伏剑》中扮演曹母、《屈原》中扮演公子子兰、《走雪》中扮演“玉莲、《虎口缘》中扮演贾莲香、《沙家“》中扮演阿庆嫂、《红色娘子军》中扮“吴清华、《平原作战》中扮演小英子等。 
  此外,比较有名的演员还有:
    任哲中,其所演之周仁,可谓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行腔酣畅淋漓而不失细腻,痛心处其音撕心裂肺,令闻者几欲肠断,秦音之慷慨壮烈、激荡跌宕于此尽览无余。
刘易平,此老唱过皮影,戏味十足,行腔疾缓顿挫别出韵致,再加上其音醇厚圆润而敛放自如、刚柔并济,当今通行《辕门斩子》的唱腔就是此老所创,可谓承前启后、化古出新。
    焦晓春,此老婆婆身不压众、貌难惊人,一句“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却让人魂系七星灯、神游五丈原,颤巍巍方寸几步髯须乱,活生生一代贤相命难全。还有什么说头,就那分苍凉衰意,便足以让人心生凄楚,潸然落泪。
刘隶华,听《斩秦英》为期代表性剧目,其唱腔刚劲高亢却婉转遒丽,低时珠滑玉盘,高时云入碧霄,然承接行云流水、毫无斧凿之痕。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叶孤城一招天外飞仙,便足名驰天下。
    苏蕊娥,嗓音更为甜美清纯,令人如饮清泉、沐春风、听啼鸟、闻天籁。“痴娇娇红颜多薄命!“一时星殒花落去,放眼不见后来人!非不见也,后来人欲为之却不可为,只得闻而羡叹、望之却步。虽有张宁一脉相承,而失其天然矣!
    窦凤琴,《斩秦英》有“听必刘隶华,观必窦“琴”之说。在声腔细节处理上略逊于刘,但窦氏唱做并重,刻画人物贴切自然。更有《斩窦娥》一出,其情致姿态细致入微,为女之怜、为媳之孝、辞婆之伤、蒙冤之悲,观之如身临其境,不由悲从中来。其展眉凝眸之处,风姿绝世。
    李买刚,他的《打金枝》,刚健清亮,起而复落,初听有拨云见月般之喜。即使演最酷最帅的黑头包公,也无声嘶力竭之弊。但做大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