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

第23章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第23章

小说: 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律宾三军总部举行的演习开场仪式上说:”这同美中关系和美台关系的最新事态发展毫无关联。这只是参加演习的美菲两国之间的事务。“5月1日,布什发表部署NMD的演讲,2日,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布什的讲话,同日,印度又在印巴边界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舆论无不注意到,此前印度政府一直在NMD问题上持批评立场,但就是美国在欧亚的盟国都对布什讲话普遍持保留态度的情况下,印度的立场却发生了突变。这三个似不关联在时间上却前后相随的信息,无疑在对俄国、中国和美国分别传送着含义深远的信息。 
  从20世纪亚太地区的历史看,中美关系最终将是朋友关系。但在美国人的国际政治词典中,”朋友“的含义就是打不败的对手。为取得先发制人式的战略主动,美国已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公开向中国步步进逼并将快速出手。与19世纪末美国不得不接受并赢得英国和西班牙在东太平洋上的挑战一样,中国现已处在不直面接受并誓死赢得美国挑战就没有退路的关口。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打赢朝鲜战争后获得国际社会尊重的道理一样,拥有光明前景的中国外交,在今天也不得不更多地依托于军事实力来实现。
  现在,包括印度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这场较量及其结果,并以此决定它们未来的对华政策。对印度而言,如果中国赢得这场挑战,印度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目前这种受到多种力量”追求“的外交环境和经济发展机遇;反之,印度将不可避免地在美国人垒起的自苏联经中国最后到印度的多米诺牌局中,成为最后倒下的一张。如果不信,那就请去研究一下美国在印度洋中心的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及其作用。
  目前印度以”中国威胁“做幌子,其海上军事力量已达到南中国海。其实,对此首先感到警觉的是美国;美在南中国海迅速加强海军力量意在防御的不仅是中国而且还有印度。2001年3月30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该报记者约翰·迪林《亚洲日益崛起,美军运筹帷幄》文章说得明白:美国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宰,它可能会遭遇到新的竞争。到2025年,中国和印度都会成为不可小视的海上对手。五角大楼正重新探讨今后20年对美军的要求。这项研究由战略家安德鲁·马歇尔负责。到目前为止,印度一直全力以赴处理与巴基斯坦风暴迭起的关系,今后20年内,它也有可能扬帆起航。五角大楼的规划者说,印度可能会跟中国一样,设法扩大海军,最终控制印度洋。美国可能会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失去立足之地。
  现在,印度开始扬帆进军南中国海,许多人都说,其目的意在遏制中国,但印度人必须明白,这实际上已经拔动了美国人最敏感的海上神经。现在,印度声称将具有导弹远程打击能力,[24]以对付”来自中国的威胁“,但事实上远程导弹对美国则更具有威慑力。可以肯定,今天印度的成就,尤其是海上而不是北方山区的国防成就,根本不可能象克林顿所说的那样被美国人也视为自己的成就。如果印度海权力量真的达到某种程度,即使遏制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美国也会从太平洋迅速调头进入印度洋。如果印度届时没有能力迎接这场挑战并遭受厄运的话,西方大国在打败并肢解印度后,就会随后在某个”和?quot;上重新洗牌。于是,新一轮多米诺牌局将再次垒起并倒下,前后时间大概是一到两百年。届时世界就象是又玩了一场游戏。

  注释:

  [1]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59页。
  [2]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
  [3]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4]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5]马汉:《海权论》(中译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219页。
  [6]与古代地域性和封闭性的古代地缘政治理论完全不同,现代地缘政治理论是在由英国资本开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产生,因而是从世界体系的视角看待地缘政治的。
  [7]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页。
  [8]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3页。
  [9]转引自姜兆鸿 杨平学:《印度军事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10]转引自Jawaharlal Nehru: The Discovry of India,Teen Murti House,1999。P。438。
  [11]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3页;第1页;第81页。
    [12]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81页。第88页。
  [13]尼克松:《真正的战争》(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92-93页。
  [14]尼克松:《真正的战争》(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88-89页。
  [15]尼克松:《真正的战争》(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9页。
  [16]尼克松:《真正的战争》(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6-37页。
  [17]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155页。
    [18]Jawaharlal Nehru: The Discovry of India,Teen Murti House,1999。P。56。
  [19]《彼德一世遗嘱》,转引自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20]尼赫鲁在接受埃德加·斯诺时说:“印度永远不会出卖自己的独立而加入任何一个”阵营“。我们将竭尽自己一切力量防止它们之间的任何战争,万一发生这种战争,我们将尽一切努力不卷进去。我们根本经受不起跟强大的敌人作对。我们唯一的机会是争取五到十年时间,搞建设。”《斯诺文集·第一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21]2000年初,笔者赴印度学术访问一年,总的感觉是仿佛回到三十年前的中国。且不说穷人在印度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及贫困程度,仅就其“民主制度”的效果而言,笔者真不能给予较高的评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公务员为增加工资而拒绝上班,学校里到处都是大字报和传单,就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印度重演。 
  [22]曾参与解体苏联并成为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的叶利钦在世纪末的最后一天,主动辞职并怀着内疚的心情要求人民原谅。他说:“我要求你们的原谅。原谅我们分享的许多梦想没实现这个事实。原谅本对我们似乎简单的事情,结果却困难得使人痛苦这一事实。对于那些相信我们以举手投足之劳,就可以从灰暗、停滞的极权过去,一跃而进入光明、富裕、文明的未来的人,我要求他们原谅我不为他们的一些希望而辩护。我自己相信过这点,即举手之劳就可以克服任何事。结果发现我在一些事情上太天真了。在某些地方,问题看来非常复杂。我们是在错误和失败中强行前进,很多人在这困难时期遭受到冲击。我要让你们知道,我以前从未说过这些话,今天重要的是把话告诉你们。你们每一个人的痛苦都引起我内心的痛苦。多少无眠的夜晚,担心地忧虑着,到底需要怎么做,才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好。我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务。现在我要离开了。我已经尽我所能,不仅是尽我健康的所能,而是在所有难题的基础上尽了我的所能。
  [23]2000年9月瓦杰帕依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克林顿称:”我们已建立起最牢固和最成熟的伙伴关系,印度的成就就是我们的共同的成就。印度和美国可以改变世界。同天印度报纸称“这两个最大的民主制度国家已经走到一起。”,见The Hindu,Sep 19;2000
  [24]据5月14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国防新闻》5月4日报道说,据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一名高级导弹研究人员透露,印度将在2002年1月试射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苏里亚”洲际弹道导弹。该型导弹将采用由俄罗斯引进的低温火箭发动机。其推进装置使用液体和固体混合燃料。该文还披露,早在1998年,印度有关研究机构就开始使用从俄罗斯引进的低温火箭发动机,“苏里亚”导弹的研制进程因而大大加快。2003年,射程达1。2万公里(最大射程可能会达到两万公里)的“苏里亚”II型导弹将问世。

  作者授权文稿,原刊于《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中华复兴网 收集整理 



前一页 后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南亚——大国利益新的交汇点




  南亚是世界石油中心的侧翼,在大国全球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 亚大国,地缘优势都非常突出。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重心,如剑南插印度洋,逼视由此经过的国际海运线;巴基斯坦是中亚国家进入阿拉伯海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波斯湾的门坎。因此,印巴两国的存在便与大国利益,特别是与大国的石油利益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在大国的全球战略中成了必争之地。  二战结束后,鉴于南亚的重要性,英国人在离开南亚时,故技重演,留下一个印巴分治的“ 蒙巴顿方案”,由此埋下了南亚未来冲突的种子。
  冷战期间,美苏争夺全球霸权,南亚地位在大国利益交汇中骤然上升。1971年,苏联和印度签定了带有明显军事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1955—1979年,巴基斯坦曾是由美国操纵的有土耳其、伊拉克、英国参加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为“中央条约组织”)成员。 这种大国利益交叉冲突到1979年底由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推向高潮,与此同时,美巴关系也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以及美国国务卿黑格分别在1980和1981访巴后得到全面加强。美对巴在物资道义上给予全力支持,成功地阻止了苏联实现对阿富汗军事占领的战略意图。
  冷战结束初期,从苏联解体产生的混乱中诞生的俄国,正处在政治经济过渡的阵痛期,此时 美 国外交似乎是一个没有对手的外交,就连美国人自己也不清楚美国将根据什么来确定自己的 未来外交战略,当然也就无法确定南亚将在这个战略中的位置。在这一段时间,南亚在大国外交中的地位显然是下降了。
  到90年代中期,俄国从混乱中开始稳定下来。美国意识到不仅俄国没有被打垮,中国又在改革开放中随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崛起。面对这样一个日益走向多极化的世界,美国也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其特点是以俄国与中国为遏制目标,以大西洋和太平洋为两翼, 在遏制俄中两国的同时,主导和控制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发展,以确保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为此,美国不顾俄国的强烈反对,正式启动北约东扩计划,于1997年7月举行的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确定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为首批接纳国; 同时又宣布北约将继续向中亚扩展。在亚洲地区,美国大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同时,利用人为制造的东北亚紧张空气,不顾中国和亚洲大多数国家的反对,重新修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扩大了针对“周边事态”美日军事合作的范围。这对台海两岸的统一及东亚地区的稳定,形成真正的威胁。
  在1997年完成了上述旨在从东西两翼遏制俄国和中国的布署之后,1997年底美国又开始把外交目标重新投向已被冷落的南亚。美国要加强南亚外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石油。美国白宫文件《新世纪的国家战略》中写道:“美国基本能源需求40% 以上依靠石油,石油需求大约一半左右依靠进口,而石油进口大部分——尽管其份额正在减少——来自波斯湾地区。然而,我国也正在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以改变对中东进口的依赖状态。现在,委内瑞拉是美国的头号供应国,它和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向美国供应的石油, 超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向美供应总量一倍还多。……拥有2000亿桶石油储量的里海盆地,今后几十年内也有望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世界能源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看到上述事态的同时,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从长远看,绝大部分已查明的石油储藏仍位于中东地区,而且全球石油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的。从更长远来看, 随国内资源趋于枯竭……即使采取了各种节油措施,美国对确保获得这一关键资源仍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美国人看到20世纪末发生的对21世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件莫过于亚太南方国家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能源需求的翻倍增长。据统计,到2010年亚洲石油日需求将为3000万桶,是20世纪末的两倍,而同期亚洲的日产量只有800万桶,除非出现新的能源产地,否则,亚洲石油进口90%以上将来取自中东和中亚。这样亚洲对未来中东中亚石油进口依赖性的巨大增长,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意识到抢先取得中东中亚石油控制权对它们, 特别是对于已完成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的美国,所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要控制中东中亚,首先必须控制(巴尔干和)南亚地区。南亚是中东的侧翼和中亚的重要门户。控制了南亚的 印度就掐住了亚太各国石油进口的咽喉,控制了巴基斯坦就控制了中亚石油进入波斯湾的出口。
  美国外交开始向南亚倾斜,在政治上还有进一步遏制俄国南下印度洋和堵截中国经济西进从 而能源需求西进的战略意图。美国传统基金会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研究报告认为:俄罗斯和中国仍是潜在的强劲对手;俄罗斯与西方浪漫的伙伴期已经结束;莫斯科正在试图在属于前苏联地区重新获得影响力,防止在前苏联地区重新出现俄罗斯帝国是西方应该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美国不应在欧洲和中亚地区给予俄罗斯一个特殊的势力范围;由于中东地区越来越不稳定,里海海底、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蕴藏着的丰富的碳氢化合物资源以及土库 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些资源的获取受到俄罗斯的限制;俄罗斯希望控制这一地区资源的开发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而美国应采取措施以保证美国能够获得这些资源。美国人的这些看法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表现得尤其明显。冷战结束后,俄国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东西夹击的攻势下,日益把外交的注意力投向南面的印度洋,试图从南面打破西方的战略包围。1995年俄国总统叶利钦访问印度 ,双方签订新的友好条约以代替1971年苏印签订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1997年春天, 印度总理高达访俄,两国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7月巴基斯坦外长古哈尔·阿尤布访俄,两国外长决定建立直接联系。所有这些不能不引起美国的关注,并促使美国在1997年完成北约东扩和重新确定“日美安保同盟”关系的战略部署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立即马不停蹄地于1997年11月对巴基斯坦和印度进行了闪电式的访问,为克林顿访问南亚作准备 。 
  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