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
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
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
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
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
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
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
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
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
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1、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2、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
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憍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所
以另起个别名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是载
运的意义。即是把众生从迷岸运至悟岸的工具,这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而指
教法—此即指四圣谛的理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运载)悟道之彼岸。
声闻乘的果位—声闻乘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
一、初果—须陀洹(预流)
二、二果—斯陀含(一来)
三、三果—阿那含(不还)
四、四果—阿罗汉(无生)
【注】
1、声闻功夫最浅的第一果位,梵语叫做须陀洹,华译‘预流’,即预入圣流(进入
圣果之位)。
2、二果梵语斯陀含,华译叫做‘一来’,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后生到天上去,做
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这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梵语阿那含,华译‘无还’,即是修到此果位,不来人间受生死,称为‘无还’。
4、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梵语阿罗汉有三义:
(1)、杀贼—破烦恼之贼。
(2)、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3)、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
四圣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
┤
├灭谛(悟的果,即乐果)
│
└道谛(悟的因,即乐因)
┐
├世间的因果
┘
┐
├出世间的因果
┘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阿若憍陈如
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
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
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
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
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
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
是为声闻乘修证涅槃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槃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
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断此十
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憍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三
转
四─
圣
谛
┌苦谛—苦果─
│
│
├集谛—苦因─
┤
│
├灭谛—乐果─
│
│
└道谛—乐因─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次转 劝修:此是苦,你应知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
│
│
│
│
├又称三转十二法轮
│
│
│
│
│
┘
【注】
1、五阴炽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
2、转法轮—佛说法,叫做转法轮。轮的意义:(1)如碾米之轮,能碾破糠秕,喻
佛法能破五住烦恼。(2)如舟车的轮,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达四德
涅槃(常、乐、我、净叫做四德涅槃)。转的意思,谓诸众生能所改转,即转迷为
悟,转染为净,转凡成圣。故法轮依第一解,使众生藉以破五住烦恼(五住烦恼—
(1)三界见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无色界思惑,(5)无明
惑。),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苦谛是
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嗔痴诸迷惑是苦因。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槃果,道
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教史上称此次说法为转法轮经。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
始。(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6、五比丘的译名根据巴利文与华译对照如下:
(1)、KONDANNA(音译空达婼)华译憍陈如。
(2)、VAPPA(音译瓦伯)华译婆沙波或伐钵。
(3)、BHADDIYA(音译峇里雅)华译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罗阇。
(4)、MAHANAMA(音译马哈那嘛)华译摩诃男或摩诃那摩。
(5)、ASSAJI(音译阿沙据)华译阿说示或阿湿波恃和阿舍波阇又译马胜比丘。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简表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
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一、四念处
┌A、身念处—观身不净
├B、受念处—观受是苦
┤
├C、心念处—观心无常
└D、法念处—观法无我
┐
┤
├重修智慧
┤
┘
二、四正勤
┌A、已生恶令断灭
├B、未生恶令不生
┤
├C、未生善令生起
└D、已生善令增长
┐
┤
├重修精进
┤
┘
三、四神足(四如意足)
┌A、欲神足
├B、勤神足
┤
├C、心神足
└D、观神足
┐
┤
├重修禅定
┤
┘
四、五根
┌A、信根
├B、进根
┼C、念根
├D、定根
└E、慧根
┐
┤
┼此五慧根能生圣道
┤
┘
五、五力
┌A、信力
├B、进力
┼C、念力
├D、定力
└E、慧力
┐
┤
┼此五慧力能入圣道
┤
┘
六、七菩提分
(七觉支)
┌A、择法菩提分
├B、精进菩提分
├C、喜 菩提分
┼D、轻安菩提分
├E、念 菩提分
├F、定 菩提分
└G、行舍菩提分
┐
┤
┤
┼由凡夫从迷而入悟,由未觉而成觉,
┤修此七觉支。
┤
┘
七、八正道
┌正见—见四谛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走向正道。
├正思惟—思四谛理,断灭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
├正语—常摄口善业戒,说出和善真诚的言语。
├正业—常摄身善业戒,努力做自己正当的行业。
┤
├正命—以正业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来玷污圣洁的生命。
├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地向善的方面去努力。(又名正勤)
├正念—忆念正道,精进正业,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
└正定—身心清净,入无漏定。
【注】
1、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
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
亦称四正胜。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
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为生
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
法,故名为力。’
5、五根:(1)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2)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
进。(3)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4)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5)
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1)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2)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
怠。(3)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4)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
乱。(5)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
心是以智慧为主。
7、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1)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2)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5)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8、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
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
独得觉名。
9、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
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10、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
11、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
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
妄见:1、缘身执净,2、缘受执乐,3、缘心即常,4、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
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
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
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
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
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
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
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
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
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
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
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
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
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
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
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
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
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
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
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
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
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
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
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
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
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
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
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
走上八正道!
【注】
1、道谛的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