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良心论 >

第29章

良心论-第29章

小说: 良心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现在再回到《释名》所给出的对〃义〃字的解释∶〃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宜〃实际就是〃理〃,而裁制事物使之合〃宜〃合〃理〃的则是〃心〃,是〃心〃在裁制事物,决定行为,但它并非凭空决定,而是必须使之合〃理〃。所以,〃义〃字也可以说同时包括有客观之〃义务〃〃义理〃和主观之〃义务心〃双重含义,但最主要、最优先的当然还是客观的〃义理〃之义。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对义务的敬重心
学术著作…伦理学                      伦理学 社会史 人生哲学 返回首页〉学术简历〉讲授课程〉招研计划〉学术著述〉散文杂著〉翻译著作     《良心论》 《底线伦理》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道德·上帝与人》                       
  
第五章 敬义 
三、对义务的敬重心
  前己述,〃义〃可分为两层意思∶一是从事上论,〃义〃指客观的义务、义理;二是就心上论,〃义〃指主观的义务心、责任感。而我们现在来看这义务心,又可将其再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义务的理性认识,或径直说是对义理的认识,在此,使之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关键是首先采取一种普遍的道德观点,我们将在后面探讨这个问题;二是对义务的一种情感态度,在此,最值得向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推荐的是一种对义务的敬重心,我们现在就来讨论。
  孟子把义务心阐述为一种〃羞恶之心〃,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解释说∶〃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我们要注意这是在〃四端说〃中的解释∶孟子实际是把良心之端分析为四∶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或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义〃在内化的同时也缩小了其原来的蕴含,〃义〃不再具有〃人之正路〃或〃正当〃的广义,而是〃羞恶〃或〃恶恶〃的狭义,主要是一种类似于〃耻〃的感情,若扩大其意思,也可以说〃善善恶恶〃,即把〃择善〃的正面意思也包括进来, 也就是说在〃善恶〃之间进行抉择,但这与作为〃是非之心〃的〃智〃又似有重叠之嫌。〃智〃也是〃辨是非,别可否〃。后来朱子说〃义如利刀相似〃、〃义主收敛〃、〃义字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 〃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也。〃11 
  这些说法,都是讲的一种裁断抉择。这说法看来跟〃义〃的本字〃宜〃原有〃杀〃的意思有些关联,是〃杀〃意的一种隐蔽的流衍。至今我们仍在用的〃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等成语中也存有一种肃杀、凛然的气息,表示着刚决果断而赴死、殉节的意思。所以,要说〃义〃和〃智〃有区别的话,区别也许就在〃义〃主要指对我自身行为的选择,且所裁所决的〃是非〃常常是〃大是大非〃,是处在紧要关头,甚至生死关头的裁决。 
  这种对〃义务心〃的解释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尤其突出了主体的意志抉择作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我们不可忘记∶这一〃义务心〃只是四端之一, 它在被内化时其蕴含也缩小了,〃礼〃分走了〃恭敬〃之意,〃智〃分走了一般的〃是非之心〃,而作为道德行为动力之源的〃恻隐之心〃,则为〃仁〃所涵有。〃仁〃并且可以作为一个总称,包括心之四德,而〃义〃却不能包〃仁〃,也不能包括其它二德,这样,它作为〃义务心〃实际上就不是全面的。〃义 〃从心上论,若偏于感情的理解,则是〃羞恶〃,若偏于意志的理解,则是〃裁断〃,而尤其是指斩钉截铁地〃禁邪辟恶〃,〃宁死不为〃。 
  〃羞恶〃和〃去恶〃先都得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正〃,这种〃知道〃就必须诉诸原则、义理,然而,我们在此且不谈在〃羞恶〃之前就应有的对义理的认识,而是谈在这种认识之前就应有的一种对义务的〃敬重〃之情,这种敬重涉及到对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恰当估计。我们还有必要指出,把〃义务心〃单纯理解为〃裁断〃并不是没有一种导向非理性的抉择伦理学的危险的。如果把〃裁制决断〃推到极端, 就可能把人置于或者太自傲,自我期许太高,或者太绝望,类似于〃垂死挣扎〃的地位,12而这两者都不是对人的处境、本性和使命的恰当描述。 
  所以,我们想转而看对〃义务心〃的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由康德所提出的。〃义务心〃概念在康德那里是这样引入的∶康德先从道德评价的角度出发, 认为世上除了〃善良意志〃之外,没有绝对的、无条件的、本身即好的东西。然而,在人那里,这一〃善良意志〃实际就是〃义务心〃,因为,人并非上帝,并不可能从心所欲,任意挥洒都是〃正当行为〃,〃全善之举〃,人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欲望、喜好,这些欲望、喜好都可能对真正的道德行为构成障碍和限制,正因为在人心里有这些障碍和限制,〃正当〃也就要变成〃应当〃,对人构成命令,构成义务,而非生性所自然,心灵所本悦,这并非是说义务与人性就没有相合处,而是说,只要有那怕一丝不合,从原则的普遍性着眼,也就必须以绝对命令的形式表现,必须作为义务向人们提出,说〃你勿……〃〃你应当……〃,而非说〃吾欲……〃〃吾悦……〃。人必须克服自己的种种主观障碍和限制,摆脱喜好和欲望,而纯然出自对义务的敬重而行动。这一对义务的敬重也就是〃义务心〃,只有纯然出自义务心的正当行为才是不仅合法,也合乎道德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的价值。 
  可见,〃义务心〃就是内心对义务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行为者的角度看,就是一事当前,不问自己的一切欲望、喜好和利益,而只问∶〃这是否是我的义务?〃只要是我的义务,我就必须履行,否则就予搁置。在我的心里,义务的份量最重,义务优先,义务第一,打个比方说,义务如军令,而〃军令如山倒〃,在义务面前,其它一切理由都要让路。康德解释说,这种对义务的〃敬重〃虽然是情感,但不是受外来影响的情感,而是由纯理的概念自己养成的,所以与爱悦与恐惧等外界原因引起的情感不同。 
  那么,这敬重意味着什么呢?敬重的对象实际上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敬重首先意味着贬抑我们的自负心。人的全部好恶都可以说是〃利己心〃,这种利己心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过度钟爱,即自私,一种是认为自己有立法权力,而把自身看作是无须受制约的,即自负。在纯粹的实践理性看来,自私原是人的天性,甚至在道德法则之前就巳发生于我们心中,所以它只把自私加以规范、加以限制,使之与道德法则相符合,然而对于自负,它却要完全将之压制下来。我们只有贬抑自身,才能唤起我们的敬重心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敬重心只是消极的、否定的,因为贬抑的同时就是高扬,在贬抑感性和好恶的同时,就高扬了理性和法则。 
  所以,对义务的敬重也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当道德法则的表象在我们心中出现的同时,我们也就产生出一种对法则的敬重之情。对法则的理性认识和敬重之情是相伴而行的,一种潜在的敬重总是与法则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如影随形,所以说,敬重是一种纯粹由理性产生的感情,而不是如恐惧与爱悦一样是由外界原因产生的感情。道德法则直接唤起我们的敬重心, 它本身就是我们的敬重心产生的原因,我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是它在我们的心灵上产生的效果。虽然道德法则何以能直接唤起我们的敬重心并不为我们所知,但我们清楚地知道,不是说因为我们敬重法则,法则才普遍有效,而是因为法则普遍有效,我们才敬重它。我们由此也可看出,客观、普遍的道德法则是第一位的,而主观的敬重之情是第二位的,虽然〃敬重〃是康德唯一一种在道德上推崇的感情。 
  敬重总是只施于人而永不施于物。敬重是对人的德性的尊敬而非对人的才能的惊羡。敬重远非一种快乐的情感,但却最少痛苦。这就象我们的先人所说的∶尽自己的义务并非是为了自己得到快乐,甚至不是为了别人的快乐(有时从这义务得利的并非是我们喜欢的人),而是为了使自己〃心安〃。 我们履行了我们的义务,我们才感到安心。13 
  〃心安〃是比〃心悦〃更基本的一种状态,然而,它也因此更不可缺少,更具有普遍性。我可以没有〃欣悦〃和〃快乐〃而生活,我甚至可能不想去追求它,然而,我却不能没有〃心安〃而生活,〃不安〃就必然导致我要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心安〃实在比〃心悦〃有更大的道德推动力,它也有助于防止在追求〃心悦〃中使不道德的行为偷偷溜进来。因此,把〃义务心〃解释为一种〃悦义之心〃是有危险的,敬重所带来的正面心理状态则至多是〃心安〃,而不是〃心悦〃。 
  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心乃是唯一的,无可怀疑的道德动机,正是通过敬重,客观的道德法则才成为我们内心主观的行为准则、成为直接的行为动机。敬重是一种使普遍法则变为个人行为准则的一种〃道德关切〃(Interesse)。而〃动机〃〃准则〃〃关切〃这三个概念,都只能施用于有限的存在者上,因为它们全都以一个存在者的狭窄天性为其先决条件,这些概念不能够用在神的意志上。 
  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谈到义务,就离不开人,谈到义务就意味着有限制要突破,有障碍要克服,而这些限制和障碍就来自人的感性存在。人不是神,人不能生来就自然而然、满心愉悦地实行道德法则,这法则并非他的本性法则。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不懈的坚持,工夫纯熟之后,也许会使敬重转为爱好,但对法则纯粹和完全的爱悦总仍然是人可望不可及的一个目标。所以,康德对那〃传染了许多人的单纯的道德热狂〃不以为然,批评那设想自己意向完全纯洁之后所达到的〃圣域〃谬想。那些人满以为自己心灵不待勉强,自然良善,无需鞭策,无需命令,因而忘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若把康德对义务的那段著名的赞辞,14与在东西方都可见到的对个人心灵陶醉的神秘主义描述进行一番比较将会是很有意思的,两者都涉及到进入一个很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后者从进入的路途到最后达到的状态都不是很明确的,且看来只为极少数〃特选者〃所专有,而前者是每一个人都可进入的,只要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就会在自己的心里发现这样一种感受∶不论我多么卑微、多么软弱,但只要我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义务的命令,就使我上升到了接近于与法则同一的地位,使我感到了自己身上还有超越自身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我的高级天性,就是使我得以摆脱由我的感性存在带来的自然机械作用而独立的理性。 
  我确实是敬重、甚至是敬畏法则,就象我对我头顶苍穹的无限星空表示敬畏,那不是作为感性存在的我所能控制的,甚至那神秘也不是我的知识理性所能洞穿的, 我感到敬畏,然而,这敬畏是我的敬畏,我能够敬畏,而一个没有理性的动物是没有这种敬畏的,这种敬畏甚至本身就指示出我的另一种生命,指示出我还有另一种敬畏,即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这两种敬畏有相通之处,然而,如果说第一种敬畏主要是贬抑人的自负,第二种敬畏却还提高人的自信∶我能够循道德和信仰超越我的感性存在的限制而向着无限飞升。 
  对义务的敬重心揭示了人的两重性∶人既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他同时属于感性与理性两个世界,一方面受着自然的因果律支配,不由自主,另一方面又能够自身开创一个系列,自我立法。所以,敬重义务也就是敬重法则,而这法则由于实际上也是人自己制定的,所以,敬重法则又等于敬重自身,敬重自身的那一高级天性,相信人能凭借这一高级天性(亦即实践理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性。 
  这种对超越的渴望和自信并不是康德哲学独具的特点,相反,我们可以说,几乎一切立意高尚的哲学无不具有这一特点。亚里士多德说,在人那里也赋有神性,不要以为做人只需想人的事情、作为有死者只需想有死者的事情就够了,人还要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做合乎自身最高贵部分的事情,即过一种哲学家的、从事理智活动潜心沉思的生活。 如果说这与康德的道德超越的观点还有些差距的话,新儒家的观点与康德就很接近了, 即都主张从道德超越人的有限性。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康德的道德观是面向社会、面向所有人的,而古代儒家的道德观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有面向自我,面向少数人的精英论倾向,15(在这方面倒是儒家的道德观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有相同的地方)。 
  导向普遍化的观点必然与承认人的有限性有关。康德在强调超越的同时也强调人的有限性,所谓〃义务〃,所谓〃命令〃,所谓〃法则〃,所谓〃敬重〃,所谓〃关切〃等等,都是以一个存在者的有限性为先决条件的。〃义务〃就意味着约束,〃命令〃就意味着被约束的对象有可能不服从, 〃法则〃就意味着要对义务作一种具有普遍效力的概括,〃敬重〃就意味着法则也有外在的、异己的、或者说〃不容己〃的一面。法则确实是〃自律〃的,但又是'〃律己〃的,它有毫不含糊的〃律〃的意思∶即约束、规范、限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的有限性〃。 
  〃人的有限性〃是一个特别值得发挥的概念。虽然准确地说应该是〃人是一个能够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物〃,但我们这里要特别指出这后一个方面,即〃人的有限性。〃正是因为注重〃人的有限性〃,所以, 在康德那里,道德人格的理想并非是能与天地契合无间的圣人,而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恪守自己义务的普通人,达到这一理想也主要不是通过自我修养或道德小团体的切磋,而是通过作为社会一员的人们始终一贯地敬重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职责。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被我们用来说明康德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和进路,也颇能说明对义务的敬重是怎么一回事。这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办了一个小银行,吸收了一些小额存款,然而,由于某些他本人无法料到的情况,在一次席卷范围很广的金融危机中,这些钱全都损失了,银行不得不宣告破产。于是,他带领他的家人,决心在他的余年通过艰苦的工作和节衣缩食,把这些存款全都退还给储户。一年年过去了,一笔笔退款带着利息陆续被寄回原先的储户,这件事感动了储户们∶因为他们知道,银行的破产完全是一个意外,而并非这个人的不负责任或有意侵吞,他们虽然因此都遭受了损失,但这损失摊在许多人身上毕竟不是很大,比较容易承受,而摊在一个人身上却是非常沉重的。何况,这个人的努力偿还的行为已经证明了他的内疚和善意。他们便联合请求这个人不要再偿还欠他们的存款了。然而,这个人却认为还清欠款是他的义务,他只有履行了自己的义务才会感到心安,他照旧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为此放弃了许多生活中的欢乐,没有闲暇,没有另外创立事业的可能,这件事就成了他一生的使命,他精神专注、目不旁鹜、锲而不舍、高度虔诚地只是做好这件事,终于,他寄回了最后一笔存款,这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了,接近了生命的终点,他在这一生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就怀有的远大抱负,没有创立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