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

第3章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3章

小说: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板,有的地方还铺着厚厚的地毯。
  儿童院里的伙食也是一流的。每天,孩子们都可以喝到牛奶,吃到猪肉、牛肉、鸡蛋,还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甚至还有鱼子酱和巧克力。
  年纪小的孩子被编入幼儿园。每天早晨,老师带领着一群蹦蹦跳跳、唧唧喳喳的小精灵们,到附近的森林里散步、作体操、捉迷藏;中午,孩子们在繁花锦簇的露天阳台上睡午觉;下午,在老师的引领下,大声朗诵俄语单词,学唱儿歌……
  到了入学年龄,孩子们便和苏联孩子一样,到当地的学校参加十年全日制的学习。在学校,这些孩子和苏联孩子一起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一起听课、考试、升级,并不因为是外国人而得到任何特殊照顾。晚上回到国际儿童院,孩子们在老师的监督、辅导下,完成学校布置的功课。
  儿童院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家庭。这里除了众多的来自中国的孩子外,还有来自保加利亚、波兰、希腊、美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子弟。
  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儿童院还把大家按国籍分班,每周几次由各国自己的老师讲授母语和历史文化。
  课堂上,来自中国的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徜徉在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廊中。通过老师由浅入深的讲述,孩子们了解到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认识了秦皇汉武,领悟了唐诗宋词,体会了汉语汉字的美丽玄妙。老师还向大家传播一些浅显的革命道理,介绍革命领袖的光辉业绩。很多孩子,是在这时候才从照片上认识了自己父母的形象,了解了他们为之奋斗、献身的伟大事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已经播撒下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章 烽火绿洲(2)

  除了文化课,学生们还要上体育课。孩子们要学习跑步、踢足球、打排球、游泳、滑雪、滑冰,每天还要洗冷水浴。老师反复告诫大家:只有在大自然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将来才能承受艰苦环境的挑战,才能完成革命交给的任务。
  儿童院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女孩子们要学会刺绣、缝纫、烫衣,每天下午还要到厨房帮厨,做一些削土豆皮、刷盘子的杂务。男孩子们则在车间里学习木工、钳工、车工的工作技能,学习自己修理桌椅。每逢节日,孩子们都要对全楼进行彻底的扫除和清洗。劳动教育不仅使大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更使他们从小形成了独立自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格。“只有劳动才有权分享成果”的观念被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夏天,塔尔卡河畔的草地上如繁星般缀满各种知名和不知名的野花。女孩子们提着篮子,如同一串欢快的音符,在草地和林间跳跃、穿梭。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五彩的花朵、鲜嫩的蘑菇。勇敢的男孩子们跃入清澈的河水中游泳、打闹,溅起阵阵激烈的水花。
  冬季,厚厚的积雪如同一床雪白的棉被,温柔地覆盖了原野和河流。有的孩子在院子里堆起大大的雪人,插上木炭球和胡萝卜做眼睛和鼻子;有的孩子穿上冰鞋在平滑如镜的河面上穿行、旋转;更多的孩子们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追逐打闹。雪团在空中飞舞,落在身上顷刻飞溅成洁白的花朵。顽皮的孩子们捧起大团大团的白雪,拍在小伙伴的头上、衣领里,大家滚作一团。
  新年来到了。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去森林里,选一棵合适的松树砍下来,拖回儿童院。大家在松树下面钉上一个十字木架,把它树立在新年晚会的现场。巧手的女孩子们开始装扮松树。枝头挂上五颜六色的小灯泡、彩球、小花篮、小动物,再缀上小星星,拉上彩带,一棵翠绿的松树,一下子变得神话中一般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新年晚会开始了。同学们穿着漂亮的节日盛装围坐在树下,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会场一片欢腾。孩子们欢呼着,跳跃着,相互祝愿新一年的快乐和幸福。最后,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戴着红帽子、披着红色外套、一脸白胡子的新年老人走了进来。孩子们伸长脖子,目光仿佛定格了一般,凝固在他背上那个沉重的、神秘诱人的大口袋上。
  收到礼物的那一刻,每个孩子的心都在怦然作响。小心翼翼地揭开五彩的包装纸,一包五光十色的水果、糖果和各种饼干赫然出现在眼前。 每个孩子都如获至宝一般,把礼物紧紧搂在怀中,因兴奋而涨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靥。
  为了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感受到更多家庭的温暖,许多当地的普通居民来到儿童院“认养”孩子。每逢节假日,“爸爸妈妈”们总要用平日里节衣缩食省下的钱,给认养的孩子购买糖果、礼物,带他们到自己家里、或城市里的公园去玩。
  肖苏华至今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幕:
  “认养我的是当地一个工厂的女干部。有一个新年,她把我和一个西班牙小女孩接到家里。当时正是战争期间,物资非常匮乏。可是桌子上还是摆满了能够搞得到的最丰盛的食品。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居然还有一盘黄澄澄的桔子!要知道在战火连天的时代,又正值严冬,桔子可比金子还珍贵。‘妈妈’剥开一个桔子,醉人的香气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我们勉强忍住流出的口水。
  ‘妈妈’笑吟吟地把一个剥好的桔子递给我,又把一个给了同来的小女孩。这时,主人的小女儿也说要吃桔子。妈妈很生气地打了女儿一下,训斥说:‘你真不害羞。他们俩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这些桔子就是给他们吃的。’委屈的泪水一下从女儿的眼中涌出,她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每当我想起这个情景,总是免不了热泪盈眶。”⑤


第二章 烽火绿洲(3)

  在苏联政府和人民的庇护和关爱下,这群远离父母和祖国的孩子,幸运地躲避了故土的腥风血雨,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着如梦幻般美妙的童年时光。
  战争的阴霾突然降临了。
  1941年6月22日是一个星期天。上午,急促的集合哨声骤然响起。从老师们凝重的表情和慌乱的脚步中,孩子们预感到一定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了。
  在广播喇叭中传出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激动的声音:“德国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分三路入侵苏联。”接着斯大林发表讲话,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动员起来和德国法西斯作殊死的战斗,保卫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战争初期,红军节节败退,德军长驱直入。为避免遭受损失,共产国际要求国际儿童院立即后撤到中亚城市塔什干。为了减轻负担,除了必需的随行物品外,儿童院将其余所有财产全部遣散给了当地的居民。就在大家紧张地打点行囊、整装待发的时候,前线传来消息,德军的攻势被阻滞了。后撤的计划被取消。可是,这时的儿童院已经是一无所有了。
  儿童院里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一切为了前线”,面包的供应量先是被减到每天五百克,后来又被减到每天三百克。肉类和奶制品从餐桌上消失了,只有每天的一小块黄油,还能使人记起这里曾经的优越。
  孩子们的甜蜜梦境,常常被凄厉的防空警报猝然划破。睡眼惺忪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跌跌撞撞地跑向森林中的防空洞。到处是尖厉的呼啸,到处是火光和爆炸。在黑暗潮湿的洞穴里,孩子们紧紧地蜷曲在一起,幼小的身体瑟瑟发抖。摇曳的探照灯光忽明忽暗,照亮一双双惊恐万状的眼神。
  学习中断了。年长一些的孩子被组织成后备军,每天参加射击、骑马、行军、防毒、救火等军事训练。年纪小的孩子则在老师的率领下,在宿舍和教室的窗户上贴上防止爆裂的“米”字条,在楼房的顶上昼夜值班,观察德寇飞机的空袭。
  敌人逼近了莫斯科。
  儿童院的孩子们被组织起来投入后方支援工作。男孩子们进入工厂,日夜不停地制造枪支、炮弹、燃烧瓶。女孩子们也到当地的服装厂、被服厂缝制军衣,到医院护理伤员。
  大一点的男孩子们被派遣到莫斯科近郊修筑防御工事。每人的任务是每天挖一段长一米、宽三米、深三米的防坦克壕沟。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土地被冻得比石头还坚硬。一铁镐砸下去,地面只是迸出一个浅浅的豁口。孩子们的双手很快就被震裂了,手套被流出的血冻结在手上,摘掉时就像撕一层皮一样。孩子们嫌碍事,索性甩掉手套,赤手空拳地舞动锹镐。歇工时松开手,锹镐居然没有落下,手已经被一层血水牢牢地冻在木把上了。每天几个小时艰苦劳动,报酬却仅仅是一小块面包。不少人又累又饿,昏倒在工地上。
  来自莫斯科的物资供应中断了。孩子们的生存陷入了困境。
  可怜的一点黄油也没有了。每天三百克面包,只有拳头般大小。早饭是半片黑面包和一碗玉米面粥,中午和晚上是一两片面包,还有几个小土豆。孩子们大多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如同无底洞一样。开饭的时间还没到,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守候在取饭的窗口前,心里不住地抱怨窗口怎么还不打开。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用舌头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滴汤水。每次厨房洗菜做饭时,总有很多孩子在门口排上队。他们舍不得那些剥下的烂菜叶和果皮被扔进垃圾箱。
  饥饿,是对这段可怕日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刘爱琴回忆道:
  “每天早上似醒非醒的时候,我总是似乎闻到了从前吃过的好东西的香味。蜷缩在被窝里不想睁开眼睛,唯恐香味会消失了。就这样一直等到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才忽然清醒过来。”⑥


第二章 烽火绿洲(4)

  为了生存,孩子们开始学着自己种菜。
  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把操场翻耕成了菜地,种下西红柿、胡萝卜、圆白菜。西红柿还青涩的时候,就被孩子们偷偷摘了下来,藏在枕头里等待它变红。圆白菜收割了,地下还留下冰冻的菜根。孩子们把它挖出来,如获至宝地捧到房间里,锁上房门就着冰碴狼吞虎咽。房间里顿时充满“嚓嚓”的咀嚼声,如同一群小白兔在会餐。
  土豆是最主要的食粮。孩子们把土豆种下去。然后就每天蹲在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淡绿色的小芽从地下拱出,数着一个叶,两个叶……,直到枝繁叶茂。不等完全长成,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把土豆刨了出来,三把两把擦去表面的泥土,把土豆放到铁皮桶里,加水煮熟。不等冷却,孩子们就伸手从热水中抓出滚烫的土豆,一边在手指间掂着,一边敏捷地剥去皮,沾着盐大口大口地吞进肚里,然后从口中吐出大团大团的热气。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来自莫斯科的煤炭供应早就中断了。所有能烧的东西都烧了。教室和宿舍的墙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早晨醒来被子都冻在了墙上。孩子们的手脚都生了冻疮,手肿得像胡萝卜一样又红又亮。
  儿童院要求孩子们行动起来,自己到树林里伐木,解决燃料问题,并且还定了任务,每人每天要完成一个立方米。
  谁也没有伐过木。可是谁也没退缩。男孩子们一声呐喊,扛上斧头,就向着风雪的深处出发了。
  一斧子砍下去,树干怦然战栗,树梢的积雪簌簌地坠下。一下,又一下,坚韧的树皮终于慢慢绽开。孩子们嘶叫着,疯狂地舞动斧头,仿佛在和巨大的敌人肉搏拼杀。帽子扔掉了,手套甩飞了,棉衣的扣子也全部解开了。汗水未及流下就冻结在发际,头发上、眉毛上、睫毛上都凝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洁白的雪花映衬着孩子们亢奋燃烧的瞳仁,一团团的热气在每个人的头顶蒸腾。夜幕降临的时候,孩子们满载着伐下的木块,唱着豪迈的战歌,如同骄傲的武士凯旋而归。
  浓黑的夜色吞噬了万物。呼啸的风暴夹带着雪块与冰凌,如同一头暴虐的野兽,在空旷的原野上往来奔突。森林,田野,冰封的河流,在恶魔狂野的淫威下发出低沉的呜咽。暴风雪嗥叫着,扑打着门窗,抨击着墙壁,仿佛要将房子撕裂。然而国际儿童院依旧巍然屹立,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房间里,孩子们或搂着书,或抱着心爱的玩具酣然入睡。从窗口发散出点点柔黄的灯光,在冰晶中漫射开来,又交织在一起,如同一轮朦胧、圣洁的光环,笼罩着这一方生命的绿洲。
  战争终于结束了。
  陈祖涛'U1'和其他几个中国学生十年级毕业。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按照规定,十年级毕业后,他们就算已经长大成人,不再由儿童院抚养。
  刚刚经历战争严重创伤的苏联,物资极度匮乏。每天政府配给的口粮只有五百克黑面包,其中还搀杂了不少锯末。作为一年级大学生,每月从学校领到的助学金仅有二百七十卢布,只够在黑市上买四公斤的土豆。
  为了填饱肚子,陈祖涛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就去莫斯科河的码头上帮人扛土豆。五十公斤重的麻袋落在稚嫩的肩头,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孩子们弓着腰,一路小跑,只为多赚回一些酬劳。深夜,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宿舍,煮熟土豆三口两口地吞下,赶紧躺下睡觉。明天还有功课和考试。
  陈祖涛这样描述当时的窘境:
  “苏联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向家里伸手。我们真的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我们买不起新衣服。大学前三年身上穿的一直是离开儿童院前发的那两套衣服。我脚上的皮鞋也开了个大口子,脚趾头都露在外面。”⑦
  艰苦,从来没有击垮青年们的生存意志。来自国际儿童院的教育告诉他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要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那样顽强地与困难斗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更有一个声音在回响: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等到回到祖国的那一天!


第二章 烽火绿洲(5)

  就在学子们生活最窘迫的时候,祖国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手臂。
  1947年,蔡畅同志到布拉格参加世界妇女大会,中途路过莫斯科。当她看到这群在莫斯科上大学的中国学生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如同街上的叫花子一般。这个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前面不改色的坚强女性,把孩子们搂在怀里流下了眼泪:“我们把你们送到这里,就是希望你们能够有一个更安全稳定的环境,没想到你们过得这样苦。假如把你们留在延安,至少也能吃饱穿暖啊!”
  情况很快有了转机。
  蔡畅第二次到莫斯科的时候,给孩子们带来了几根金条,让他们换钱改善生活。为了既安全又能有个好价钱,同学们决定拿到首饰店去换钱。
  头一次还挺顺利。第二次当陈祖涛到首饰店兑换黄金的时候,埋伏在周围的便衣一拥而上,把他押到警察局。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外国人,哪里来的那么多黄金?面对警察的讯问,陈祖涛坦言相告:“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后代,从国际儿童院出来在莫斯科读大学。因为生活困难,国内的亲人给我们带来一些黄金。如果想核实我们的身份,,可以询问联共中央领导。”警察部门的人一调查,发现事实果然如此,就把他放了。孩子们把黄金陆续换成了卢布后,终于换上了新衣服,吃饱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