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主动邀请这些孩子轮流给她梳头。就这样,小女孩们给梅厄夫人梳了半
个多小时,召来一大批非洲人前来观看。这是女人天性的自发流露,还是政
治家的外交伎俩?也许成功的外交本身就包含着人性吧。
梅厄夫人最艰苦的谈判是在她出任总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1967 年,以
色列同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六·五战争”。当时梅厄夫人已经退出了以
色列内阁,只是在战争危险到来之前才应邀出山,帮助内阁作出了与国家存
亡相关的重大决策。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突破了阿拉伯联军的包围,并且
占领了苏伊士运河西岸、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迫使埃及、约旦和叙利亚
同以色列签定了停火协议,但是,停火不等于停战,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也给
以色列带来了麻烦。梅厄夫人正是在这种难堪形势下出任以色列总理的。她
一上台便着手整顿国内秩序,然后出访美国,开展强硬的外交攻势。在美国
的一次集会上,梅厄夫人坚定地说:“是否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说‘回
家去,开始训练你们9 岁和10 岁的孩子,以对付下次战争!’我相信世界上
每个正直的人都说‘不’,而且——请恕我直言,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说
‘不’。”梅厄夫人说到做到,她一边在占领区开辟移民定居点,一边经常
指挥突击队深入阿拉伯国家内地作战,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
外交谈判。在众多的外交活动中,梅厄夫人邀请奥地利外长访问以色列的一
幕,便值得一提。有一次,梅厄夫人邀请克赖斯基访问以色列,这位奥地利
外长支支吾吾,梅厄夫人便说:
“我确切地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要说,如果到以色列,必须首先去埃及
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你就去吧,我一点也不在乎你先到哪里,但请你务必
来我们这里。”
梅厄夫人就是以“不在乎”的心胸,“不在乎”的自信,“不在乎”的
强硬,“不在乎”的机变,坚守了扩大的领土,并通过1973 年的“第四次中
东战争”巩固了这些领土。
□男人还是女人?
有些领导人是搞权术的能手。他们纵横捭阖,言之凿凿,不由轻信者不
以为真;他们巧施伎俩,掩人耳目,经常地、甚至是不由自主地玩弄计谋。
对林登·约翰逊来说,这已成了第二天性,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是干这种事
的行家。许多人觉得,施展计谋是治国之本,是渡过利害冲突的暗礁险滩、
办成事情的最有效的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果尔达则不然,她为人
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子,其结果她的态度必然就是异常坚决的。果尔达的立
场如何,她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于这些,人们都不会有任何疑
问。视情况需要,她既可以是一支不可抗御的力量,又可以是一个不可移动
的客体。
她有着一个劳累终生的妇女的外貌。她的身体显露出多年从事沉重体力
劳动的痕迹。她的面庞则显露出承受过精神和思想重担的痕迹。但是,她的
脸上也有温情,只是摄影师常常捕捉不到而已。她是一个固执的谈判者,但
也能公开地、毫不腼腆地流露出她的多愁善感。勃列日涅夫也能动感情,友
好起来,热泪直流,并不显得做作。但是,这种情况在勃列日涅夫身上是短
暂而孤立的现象。几小时后,他就要大吵大嚷地同你对抗了。而在梅厄夫人
身上,都来自同一个源泉。她之所以在谈判中态度顽固,是因为她对她要通
过谈判来保护的东西深为关心。
她的热情来得自然,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尼克松回忆1969 年梅厄夫人第
一次访美的情景:那次访问对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从小就从俄国
移居到美国,而且在美国长大。在白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乐队奏起以色
列国歌和《星条旗》时,她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之后,她完全沉浸在专门
为她举行的音乐会中。结束后,她冲动地站起来,走过去同演奏的音乐家拥
抱。
她执政期间遇到的最使她苦恼的事件是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以
色列有被打败的危险时,美国曾下令“一切能开动”的飞机都要用来进行大
规模紧急空运。她后来写道,“美国的空运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提高了我
们的士气,而且向苏联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的立场。毫无疑问,这是使我们可
能取胜的一个因素。当我听说飞机已在利达着陆时,我哭了,这是战争开始
以来我第一次流泪。。”
如果说,在发生危机时毫不动摇是梅厄的一个特点,那么,慈母般的循
循善诱也是她的一个特点。以色列人民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果尔达”。她
置身于百姓中间,感到又轻松又自然。当部长们围坐在她的餐桌旁时,她这
个总理会为他们烧汤和煮咖啡,一面往来于餐桌和火炉之间,一面商讨国家
大事。就是在70 岁高龄,她也毫不怜惜自己,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对政府
事务,不论巨细,丝毫也不马虎。她若没有先把一封信一一读过,是决不会
在上面签名的。她亲自去机场迎接移民,看到他们常常会高兴得流下热泪。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她收到士兵家长们的大量来信,把他们的孩子们的死
去归咎于她的政府,每损失一个士兵对她个人都是一个打击。当纳赛尔在西
奈进行消耗战时,她下令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一名以色列军人被打死,都
要立即向她报告。下面的人十分认真地对待她的命令,以致于有一次她在睡
觉时被人叫醒,向她报告损失了25 只羊的消息。
许多领导人是借着个人野心的力量登上最高岗位的。他们谋求权力是因
为他们想要权力,梅厄不是这样。她一生中只是打算做一点事情,不论什么
事情,而且做起事来总是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她就任总理后,写道:“我
就任总理是因为这是情况的需要,就像那个为我送牛奶的工人成了指挥官一
样。我们两人都不特别向往这一工作。但是,我们都尽我们的能力把它干好。”
她认为,人们对于她是个身居高位的女性这一点过于注意了。在她看来,作
一个女人没有别的,只是要做更多的工作而已。尤其是在她早年抚养孩子的
那个时候,她得找出时间来履行公务,又得抽时间干家务。一位记者问她,
她在1956 年就任第一位女外长时有什么感受。她的回答很能代表她的性格:
“我不知道,我从来没当过男部长。”
1971 年,尼克松会见法国总统蓬皮杜,罗杰斯国务卿想使谈话变得轻松
一些,就说,世界上两个发生麻烦的地区,南亚和中东,恰巧都是女人当总
理。他说,“印度”有个英迪拉·甘地,以色列有个果尔达·梅厄,“也是
一个女的?”蓬皮杜嘴上挂着一丝微笑,说了句:“是吗?”
蓬皮杜这样讲并没有轻蔑之意,而是带点奇特的钦佩之情,梅厄的所作
所为,说明不论她是男子还是女性,其实都没有多大区别。梅厄和英·甘地
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同男对手谈判时,她们都是毫不退让,甚至还要使对方
退让。但是她们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虽然两人都富有女性特
点,但是英迪拉是利用自己的女性特点,梅厄则不然。英迪拉希望别人像对
女人那样对待她,而自己却以男人般的无情来行事。梅厄则希望别人像对男
人那样对待她,自己也像男人一样行事,她从不由于自己是女性就哀求别人
或者饶恕别人。
梅厄夫人受到委屈,就会耿耿于怀,不能原谅。她永远不能原谅戴高乐
在1962 年战争后讲的那些批评以色列的话。她永远不能饶恕法国人——甚至
是他们的战后新领导——进行大屠杀。她永远不能宽容阿拉伯恐怖分子和支
持恐怖活动的阿拉伯国家使无辜者流血的行径。在本一古里安于60 年代从执
政的工党中分裂出去之后她对他也曾有过很长时间怨恨不已。
她尤其不信任苏联。她“对苏联的暴政及其对以色列的威胁不抱丝毫幻
想”。她懂事后记得的最早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她的父亲把木板钉在他们在
基辅的那个家的门上,保护家里人不致受到俄国人的集体迫害。每当进行这
种迫害时,暴徒们就要带上刀棍到处搜寻犹太人,每逢星期六晚上,当醉醺
醺的警察去敲她家的门,殴打她父亲——只因为他是个犹太人——她是多么
恐怖。关于小时候在俄国的生活,她记得很少,但这些记忆大都是寒冷、饥
饿时代的集体迫害的继续,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她认为苏联支持那个不
消灭以色列誓不罢休的纳赛尔是对犹太人的侮辱。有时,即使对她来说是最
严重的问题,她也会尽全力解决。
果尔达·梅厄在国际上享有一位富有魄力、十分干练、非常坚韧的政治
家的声誉,她为人聪明、诚实、坚强,具有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都能胜任最
高领导的能力。但是,她大概只有在以色列才愿意担任这样的职责,因为促
使她走上最高领导岗位的是她对国家和事业极其炽烈的热情。她不想为享有
特权而谋求权力,她行使权力是当作一项义务——对以色列的义务。在以色
列人民看来,她是一位敬爱的老祖母式的保护者,是一位既肩负着治理以色
列的重任,又能抽时间为助手们烧汤的妇女。
尽管一些人仇恨犹太人,或对以色列国家有看法,但无论如何,犹太民
族能够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大波折中,历尽千难万险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是值
得人们研究的事。真理与荒谬、自由与专横、民族解放与侵略成性,有时只
一步之差,对梅厄夫人的最终评价恐怕要留给历史与历史学家们去完成吧。
三、以色列的倔老头沙米尔
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就是一位众说纷坛的人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沙米
尔,神色冷峻、突出的下巴和紧闭的嘴巴显示着他那刚毅的个性。有人把他
比作凶神恶煞的魔鬼,也有人尊他为匡世济贫的救星。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
人?还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那传奇式的经历吧。
□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沙米尔”是他青年时期投身复国主义运动的化名,希伯莱文的意思是
“硬物”,“石块”。他从小上的是犹太人专门为自己的子弟办的学校,深
受希伯莱文化的熏陶。像那时许多激进、爱国的犹太青年一样,沙米尔上中
学时就参加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青少年组织——“贝塔”,把“恢复犹太
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年轻的沙米尔崇尚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 1935 年,他中断了在华沙
大学法律系的学业,告别父母,独身移居到英国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他
在那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修完自己的学业,旋即于1937 年参加犹太地下抵抗
军——民族军事组织,同英国委任当局作斗争。 1940 年沙米尔参加了“大
以色列”鼓吹者斯特恩创建的“争取以色列自由战士组织”,后来被人称之
为“斯特恩帮”。1942 年2 月,斯特恩被英国警方杀害,沙米尔遂成为该组
织的三个领导成员之一。
就在这时,噩耗接连传来。在波兰,沙米尔的母亲因煤气中毒而死,他
的父亲、姐姐和姐夫在躲避德国法西斯军队追捕时,分别潜到波兰友人和帮
工家中藏身。岂料,他们却被自以为信得过的友人和帮工杀害。这对他产生
了强烈的刺激,并对他以后人生道路和处世哲学打上深深的烙印。巨大的悲
痛震撼着沙米尔,在强烈的复仇和贫困双重感情的驱使下,沙米尔及其领导
的“斯特恩帮”进一步加强了个人的恐怖活动。 1944 年,他们在开罗暗杀
了英国负责中东事务的国务大臣莫因勋爵。1948 年,他们又暗杀了反对使那
路撒冷成为以色列一部分的联合国和平协调官瑞典人福尔克伯爵。这两次暗
杀行动在当时的中东和欧洲曾引起巨大反响。英国委任当局曾于1941 年和
1946 年两次将沙米尔逮捕,但沙米尔均巧妙地设法逃脱。
□老资格的特工
沙米尔的一生充满神秘的色彩。 1948 年5 月以色列建国后,“斯特恩”
解散,沙米尔从地下抵抗运动转入公开的商业活动。“投入另一种完全不同
的冒险事业”。从1948 年到1955 年,从1965 年到1970 年,他曾两度经商,
但都无大的作为。用他的话说,前一段是“极不愉快的7 年”,后一段是“不
大顺利的5 年”。这两段时间之间,整整10 年,他干些什么呢?同时代的人
说,身材矮小的沙米尔突然销声匿迹。在20 多年后的一次回忆中,沙米尔谈
到:“我当时改名换姓,换了护照,改变身份无论到哪里都是全副武装。”
原来,他在经商感到厌倦时,进入了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并
曾一度官至副局长,投身于另一种神秘的冒险活动。
摩萨德即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情报机构,它负
责国外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情报的搜集和研究,还担负着在国外执行暗
杀,破坏等特殊使命。它在这方面的活动和能力已使它蜚声海外,甚至连克
格勃和中央情报局对之也刮目相看。
摩萨德使沙米尔认识到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据总理办公室主任说,沙米
尔认为“对他来说,情报犹如盐巴和氧气,一日不可缺”。他任总理以来,
每天到办公室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各情报机构呈送的报告。以色列
五大情报机构——摩萨德、国防军参谋部情报部,国家安全总局,外交部情
报研究室,警察部调查处以及驻外机构的报告,对此他都一一认真加以翻阅,
“并以一个老资格的特工人员和战略分析家的眼光作出判断”。如报告太简
单,他就立即要求有关部门提供详尽的补充报告或未经删节的原始材料。要
么,他就干脆拿起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机要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军队
参谋长或摩萨德负责人直接汇报。
保守机密是沙米尔在摩萨德“领悟到的第一工作要义”,至今仍恪守不
移。因此,每遇重大的、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他总是同自己“最信得过的
人”商量,然后再拿到内阁会议上去讨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诸如总理府
秘书长,内阁秘书和总理办公室主任,是他最信任的“无内阁成员头衔的超
内阁成员”。每遇重大问题沙米尔总是先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决定在什
么级别的会议上讨论。他的这种不轻信于人,严守机密的工作作风和他青年
时代境遇有关,也是摩萨德工作留给他的“特殊遗产”。
□“一块难啃的骨头”
1970 年,沙米尔加入贝京领导的自由运动党,从而弃商从政。沙米尔初
为该党执行委员会成员,后任该党移民部长,组织部长,执委会主席。 1937
年贝京联合其他几个政党在议会组成“利库德”(以色列全国自由联盟)并
自任主席。沙米尔次年成为这个新党的议会议员。1977 年利库德在大选中击
败执政29 年的工党,贝京任命沙米尔为议会议长。 1980 年又出任外交部长。
1983 年9 月,贝京辞职,沙米尔继任总理及外交部长。就这样,他从政13
年就登上这个犹太国家的最高行政职位。1984 年,利库德与工党联盟组成联
合政府,两党领袖轮流担任政府总理,沙米尔先是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1986 年接任总理。
沙米尔确实人如其名,政治态度很硬。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