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怜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为上帝之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得到天国。
这八条训诫,便是有名的“山上宝训”。
随着传教范围的扩大,耶稣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这就严重威胁到传统的
犹太教的地位,从而引起了犹太教长老和犹太教中占统治地位的法利赛派的
激烈反对。这些人顽固格守犹太教的古训,对任何有悖于法利赛人传统习惯
的行为都在反对之列,耶稣的活动当然不能幸免。
法利赛人在安息日,要求大家都要休息祈祷,不能做买卖,不能耕作,
不能做饭,不能离家太远,等等。而耶稣在安息日则照常工作,照样参加穷
人的宴会。他还说,在安息日,与其愁眉苦脸地饿肚子,还不如高高兴兴地
吃一顿丰盛的饭。他认为,像犹太教那样,医生在安息日不给病人看病,也
是罪过。
耶稣将税吏马太收为弟子,也使法利赛人十分恼火。因为在他们看来,
税吏便是罪人。另外,耶稣和一些不正经的女人、小偷说话,甚至在一起吃
饭,在法利赛人的眼里,也属于伤风败俗、不守礼规之举。而耶稣则坚持认
为,救世主既然是下来救人的,就不应该抛弃有罪的人,而要帮助他们赎罪,
使他们得救。法利赛人那样做,是只救自己,不救别人,天主是不会喜欢那
些自私者的。
如此看来,耶稣是希望通过创立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去取代保守的
犹太教的地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与此同时,耶稣还对古代犹太教的教规——摩西的法律进行了一定的扬
弃。他首先肯定,“天地可废,法律永存。”但是他又进一步指出,摩西的
法律只是决定行为的外表,制止不轨的动作,而绝无内外兼容,引导动机,
树立高标的可能。比如,摩西十诫中有“不可杀人”条。但是要知道,“杀
人起于怒,怒而不制,焉能制杀。”耶稣认为,如果大家作为上帝的儿子,
人人都相亲相爱,便无杀机可起了。再比如,十诫中还有“不可奸淫”条。
耶稣认为:“淫的凶险,在于污蔑他人的人格而堕落自己的人格。”所以他
进一步指出,“凡见女子动淫念的,这人心中已经与她犯过奸淫了。”很显
然,在约束教徒的行为道德方面,耶稣比摩西更进一步,更深了一层。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殉道者
施洗者约翰被杀以后,耶稣就已经预感到自己前景的不妙了。
反对耶稣的文士(犹太人中崇奉、宣讲律法的人)和法利赛人到受罗马
分封的国王希律·安提帕那里,大讲耶稣的运动有如何如何的危险性,并说
耶稣就是复活的约翰,等等,企图怂恿希律王除掉耶稣。
耶稣明白自己的处境与地位。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宗教首领,
若不力挽狂澜,以色列必将自撞于罗马的铁拳之上,转瞬而亡。他经过反复
思考,认为只有用惊人的挑战去激励以色列的领袖们,让他们共同奋起与罗
马斗争,犹太民族才有希望。
于是,他决定率十二门徒前往犹太国首都、犹太教的中心耶路撒冷,去
向传统的犹太教挑战,向罗马和犹太国王示威。他也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去经受罗马和犹太国的统治者、犹太教长老、祭司长、文士和法利赛人加给
他的种种痛苦,乃至最后被处死。对于死,他并不恐惧。他认为,死是最后
唤起民族的一种方法,用自己的死亡,去促使他入觉悟,这是东方人最特别、
最伟大的信念。
耶稣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最赏识的门徒彼得后,于公元30 年初春
时节,带着十二门徒开始向耶路撒冷进发。
到了耶路撒冷后,耶稣发现,犹太教祭司们向在这里做买卖的商人收取
高额税金,而商人又一再把物价抬得很高,将高额税金转嫁到买主身上。他
一气之下,把堆放祭品的桌子掀了个四脚朝天,祭品撤了一地。他同时还指
责祭司说:“你们这些祭司竟然在圣殿里做非法的买卖,谋求不正当的财富,
已经犯了亵渎神明的罪。”“这里的祭品比别的地方贵五六倍,使得穷人买
不起祭品来奉献天主,你们忍心吗?”
耶稣的义举与宣讲激起了人们对祭司的愤怒。他的门徒们却十分担心祭
司们会采取报复行为。事实证明,门徒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就在耶稣清除
圣殿之际,圣殿的祭司们正在加紧密谋着抓获耶稣一事。同时,罗马派驻以
色列的总督彼拉多也把耶稣看成一个危险人物,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
一天,罗马总督彼拉多派出密探,一方面用30 块银币收买耶稣的门徒犹
大,另一方面又对他进行威胁,说如果他不供出耶稣,十二门徒也与耶稣同
罪,将与耶稣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犹大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和死亡的威胁,
最后出卖了耶稣。
耶稣已经知道大难即将临头。公元30 年逾越节这一天,他与十二门徒共
进晚餐,席间,他直截了当地指出,犹大出卖了他。这便是尽人皆知的“最
后的晚餐”。
当天夜里,犹大就带了一帮罗马总督的走狗捉拿了耶稣。耶稣被捕后,
被关在牢里,受尽了折磨。紧接着便是祭司长对耶稣的宣判。祭司长的判决
书中这样写道:“耶稣传教,背离了犹太国先知摩西的律法,有意毁灭天主
的圣殿。耶稣教唆人民不要缴纳罗马规定的税金。耶稣以‘犹太人的王’出
现来煽惑民心,反抗罗马。他是扰乱以色列和平的反叛者——以上罪状,耶
稣该当死罪。”
耶稣在听判决时,毫不畏惧,坦然承认自己是天主圣子,是犹太人的“弥
赛亚”。
公元30 年4 月7 日,耶稣被处以钉在十字架上的死刑。这是一种当时最
残酷的刑罚。执行的那天,只见耶稣背负着高4 米、宽2 米、重60 公斤的木
制十字架,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刑场。一路上不少看守士兵们无情地鞭打他。
他走走停停,满头血汗踉踉跄跄地向前挪动着。刑场在一处丘陵地带。到了
刑场后,看守们先给他喝下一杯苦酒,然后松开绳子,剥去衣服,把他的手
足用大铁钉钉在十字架上。所钉之处,鲜血直流。耶稣忍着剧痛,双眼紧闭,
像是在向天祷告。送行的、旁观的人们都目不忍睹,伏地痛哭。被钉在十字
架上的耶稣,在极度痛苦中慢慢地死去了。
□耶稣复活和基督教的形成
耶稣死后,他的门徒确认他就是弥赛亚,他们坚信(或传布)三天后耶
稣已在人间复活,并已被上帝接到天上,不久他将带着权力和荣耀降临人间,
拯救苦难中的人类。复活成为门徒们的一种希望,一种信念,抑或是一种策
略。于是耶稣的思想、复活和显圣的故事很快在四处传播开来,门徒们也像
老师那样,并奉老师之名为人治病。许多人因此而皈依了耶稣。
耶稣的门徒共十二人,除了彼得、雅各和约翰兄弟,《圣经》中对其余
九人井没有记载,这数字或许是他们向犹太人的十二个支族传道的象征。门
徒们传教的范围越来越大,皈依者们也把福音带回了家乡,带到了更远的地
方。耶稣的思想和有关福音的种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非犹太人中
间,传向了外邦人中间。外邦人开始把有关耶稣的福音作为一种新的宗教接
受,他们不管它与犹太的关系如何密切,把信仰耶稣作为得救的条件,而不
分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听到耶稣的生平事迹和教诲之后,把他看作是新
宗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圣人,是一位救世主。因而他们对耶稣的看法与感情,
与耶稣的门徒对他的爱和尊敬截然不同,因为这些门徒对耶稣的言行是一种
神圣的回忆。
这样,外邦基督教便逐渐形成,它已不再是改宗的犹太教,而是基督教,
犹太教只不过是它的前奏和历史准备而已。他们没有必要为了获得拯救而非
要变成犹太教徒不可。从一部分犹太教徒,经希腊化的犹太人和外邦皈依者,
再及一切遭受罗马统治的民族和罗马社会的下层民众,基督教的传教速度十
分迅速。犹太人带来了他们的《圣经》,也带来了认识上帝和天国子民品性
的门径,外邦基督教于是与犹太基督教熔为一炉,它的成份一度纷繁各异,
使得早期基督各派差异很大。基督教的形成(而不应说是建立)与那稣的神
话是同步的。这一情形到公元1 世纪中叶圣保罗传教时期即已十分清晰,此
时距耶稣遇难不过几十年。在大约同一时期成书的以《马可福音》为底本的
同观三福音中,耶稣还是一个人。而到了30 多年后,公元100 年前后成书的
《约翰福音》中,耶稣已被刻画成了神,他的神力已不再是上帝所赐,而是
同先于世界存在的道一脉相承而来。人身上的弱点已经不见了,耶稣的死也
已不再是被处死,而是为了拯救人类而自愿献身。钉死于十字架也不再是受
难,而是超升并回到天父身边。在同观福音中,耶稣在十字架上悲惨地喊道: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表现出极大的痛苦和对人生的向
往。而《约翰福音》中则变成大喊:“事情完成了!”丝毫没有了人的情感。
公元70 年前后圣保罗时期,教会组织已趋向于完善。尽管罗马帝国百般
迫害基督教,但直到公元4 世纪罗马帝国完全接受基督教为止,它的迅速发
展就再也控制不了了。基督教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而耶稣便也彻底地成为
了至高无上的神了。可见,人对于神的创造本是件容易的事,而若要再还神
以人的本来面目,其难度则是成几何级数增加,甚至在某些年代则成为完全
不可能的事。这一点不是已无数次地为古今中外的造神运动的事实所证明了
吗?
耶稣作为犹太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并没有能够改变犹太民族当时那种苦
难的命运;但是,他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却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
灭的业绩。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在犹太教内部分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
宗教——基督教。这在世界历史上,可谓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革。他
在《福音书》中所垂范的令人感动的同情品格和平等思想,不仅使他在基督
教世界享有精神领袖和道德宗师的美誉,也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
在。
二、浓缩希伯来文明的《圣经》
犹太民族是为人类贡献了《圣经》的民族。
所谓《圣经》,顾名思义就是具有至高神圣性的经典。
犹太人给了《圣经》如此高的评价,那么《圣经》对犹太人又意味着什
么?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这样一个小小民族的小小一本书竟分别孕育出世界
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感召那么多善男信女皈依上帝、
天主或真主,这又意味着什么?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一度成为西方文明
的发源地,被称为“双希文化”。这又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翻开西方悠远的初始时期的神奇画卷,诵读隽美而富有异国情调
的赞美诗,仔细体味一下亚当、夏娃和挪亚方舟故事的深刻底蕴吧。
□《旧约全书》的形成及其内容
《圣经》后来被奉为基督教的经典,但它所记载的是希伯来人的部分经
历,希伯来人在其大半的历史中没有《圣经》,那个被尊为祖先的亚伯拉罕
没有《圣经》,他们的领袖摩西没有《圣经》,王国时期也没有《圣经》。
那些时期有的是形形色色的作品汇集,它们大多没有严格限定的章法要求。
这些著述有的形诸笔墨之前就在民间口头流传,它们包括英雄传说、古老的
爱国故事、神迹记述、神圣的法规、对万物起源的解释、族谱和家谱、宫廷
档案,特别是形成于出埃及和征服迹南时期的故事,回答了“希伯来人是谁?
他们怎样来到巴勒斯坦?”等一系列问题。
“巴比伦囚虏”时代,犹太人面临被东方文化同化的危险,许多入因为
失去了家园而表现出无比绝望的情绪,许多人在奴役和压迫下无所寄托。于
是,一些先知就自动组织起来,为防止同化而开始发扬和整理犹太人自己的
文学和宗教遗产,大约用了500 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新的法典《托拉》(又
称《摩西五经》),后世尊称其为《圣经》。整个工作是由犹太人的精神领
袖文士和祭司完成的。《圣经》中从《创世记》到《列王记》,以及哀歌和
雅歌都是犹太人在这个时期的杰作。
犹太人的这份遗产被后来的基督教部分接受,编入他们自己的《圣经》。
为了加以区别,基督徒们将犹太人的圣经取名为《旧约全书》,把自己的圣
经称为《新约全书》,前者的意思是“希伯来人与上帝的契约”,后者的意
思是“基督徒与上帝的契约”。基督教的《圣经》是《新旧约全书》的合称,
天主教的《圣经》是《旧约全书》、《圣经后典》和《新约全书》的合称。
犹太人的《旧约全书》共有三十九卷,犹太人一般将其分成三大类律法
书、先知书和文集。
律法书分五卷,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
记》和《申命记》,相传为摩西所作,通称为《摩西五经》(又称《托拉》)。
“托拉”一词为希伯来文的音译,其词根为“引导”或“指路”之意,意指
律法是上帝指引人的行动与处世之道,必须严格遵守执行。《托拉》的正典
约完成于公元前400 年左右,是希伯来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每一个犹太
人都必须每天研习的典籍。时至今日,“托拉”一词的含义已进一步扩大,
不仅指“律法书”,而且指全部《旧约》。再有甚者,把犹太人的口传律法
与成文律法的评注与解释书《塔木德》等也包括在内,泛指全部犹太律法、
犹太习俗与礼仪。
先知部分,包括前期先知书(四分法者将这一部分称为历史部分):《约
书亚记》、《士师记》、《撤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
后期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
书:《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哈该
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
文集部分,亦称“文学圣卷”,包括:《诗篇》、《箴言》、《约伯记》、
《雅歌》、《路得记》、《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但以理
书》、《以斯拉一尼希米记》、《历代志》(上、下)。
各部书的大致内容是:《创世记》主要是希伯来神话、传说的汇集,共
五十章,分为前后两篇:前篇11 章,包含有上帝创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
偷食禁果遭罚、该隐和亚伯之争、大洪水和挪亚方舟、巴别塔等故事。第十
二至三十六章是传说部分,描写希伯来父权制民族时期和民族社会解体时期
的社会关系,以及希伯来人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过程,再现了当时希伯来的
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崇拜仪式及其与四邻异族的关系等。
《创世记》三十七至五十章,《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
《申命记》、《约书亚记》和《士师记》是一组史诗。它们主要用散文写成,
其中也杂有诗歌,各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生动反映了
希伯来人从埃及出逃到以色列犹太王国建立前的历史画面,其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