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151章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51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 
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荣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精 
气壮则能消磨饮食而输散于四肢。今醉饱入房则精气耗,不能消磨邪气,聚于脾中不得散于四肢也。)酒气与谷 
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厥论寒热贰厥,肾之精气内竭而成也。) 
〔子和〕西华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散十余剂,终无可效,一日命予诊之。 
贰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沃以冷水,沃 
而不能已者,何也?予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出《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 
经》真圣书也,十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愈过半矣。仆曰∶热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热在上也。 
寒在上者,以温剂补肺金,热在上者,以凉剂清心火。分取贰药令服之不辄,不旬日,政之诣门谢曰∶寒热厥 
者皆愈矣。 
〔《灵》〕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 
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颠狂篇) 

卷之贰十八·肾膀胱部厥
寒厥手足冷
属性:寒厥脉沉数实为热。东垣治中书贴合公脚膝尻臀背冷,脉沉数有力,用黄柏滋肾丸,再服而愈。又治中书 
左丞姚公茂上热下寒,用既济解毒汤,良愈。丹溪治吕宗信腹有积块,足冷至膝,用大承气加减下之愈。此皆 
寒厥有热也。 
〔罗〕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年六十,秋七月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千里,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 
腹冷痛,足 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常烧石以温之,亦不得暖。予诊之,脉沉细而微。予思之,年高气弱, 
深入敌境,军务烦冗,朝夕形寒,饮食失节,多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而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 
峻补其阳,非灸不能病已。先以大艾炷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 
阳气下行;又灸三阴交以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 
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故以 
为臣。人参、草豆蔻、甘草大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能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故大作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渐温。调其饮食,十日平复。明年 
秋,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症复作,再根据前灸添阳辅各灸贰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愈。 
x加减白通汤x 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官桂(去皮) 甘草(炙) 草豆蔻(面裹煨) 半夏 
(汤泡,七次) 人参 白术(各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贰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五茎,煎一盏三分,去渣,空心宿食消尽温服。 
寒厥皆属肾虚。经云∶肾藏志,志不足则厥。又云∶肾虚则清厥,意不乐。又云∶下虚则厥。又云∶诸厥 
固泄,皆属于下是也。 
〔《灵》〕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 
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 
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逆顺肥瘦篇经云∶经络坚紧,火所治之,盖灸以 
治之,或汤酒渍之也。) 
运气寒厥有贰∶ 
一曰寒。经云∶水准气曰静顺,静顺之纪,其病厥。又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火燥悸阴厥。 
又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病阴厥且格是也。 
贰曰寒湿。经云∶太阴司天之政,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民病寒热是也。 
〔《千》〕治丈夫脚腰冷不随不能行方。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著瓮中,温渍至膝,三日止。冷则瓮下 
常着灰火,勿令冷。 
〔《灵》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 
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官能篇两 
跷之下,照海、申脉贰穴。)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寒热病篇) 
上灸刺寒厥贰法,补虚也。经云∶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取 
之所别,此法泻实也。又经云∶乱于臂 ,则为四厥,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此法治乱 
气不补不泻,但徐出入导气也。 
〔垣〕经云∶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非火调弗能取之。 
〔洁〕身热如火,足冷如冰,可灸阳辅穴。又云∶ 酸冷,绝骨取之。 
〔《甲》〕厥甚,取太阴阳明动者之经。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 
以息,阴湿痒痛,不可以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膝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 
腰主之。 

卷之贰十八·肾膀胱部厥
热厥手足热
属性:〔丹〕司丞叔平生脚自踝以下常觉热,冬不可加绵于上,常自言曰∶我资禀壮不怕冷。予曰∶此足三阴虚, 
宜断欲事以补养阴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方十七,患痿,半年而死。 
〔《千》〕手足烦者,小便三升,盆中温渍手足。 
〔《灵》〕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热病篇) 

卷之贰十八·肾膀胱部厥
产后寒厥
属性:〔《摘》〕产后手足冷逆∶肩井(立愈。) 

卷之贰十八·肾膀胱部厥
香港脚顽麻肿痛为痹厥
属性:〔垣〕香港脚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贰焉∶一则自外而感,一则自 
内而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详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无名。香港脚之称,自晋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 
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 
则风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湿之气感之而为邪?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 
北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 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 乳之为物,其气 
味则 乳,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 
末,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元气 
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宣畅旁通,其 
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经云∶足胫肿曰水, 
太阴所至为重跗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杨大受云∶ 
香港脚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重势。经曰∶蓄则肿热,砭射 
之后,以药治之。 
按东垣论南方香港脚,外感清湿,作寒治;北方香港脚,内伤酒醴,作湿热治,此实发前人之未发者。以人 
论之,不必以南北分寒热,凡外感寒湿者,皆属寒湿,不必南方为然;凡内伤酒醴者,皆属湿热,不必北 
方为然;但随脉症及询其病之由来而施治可也。 
〔《素》〕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为痹厥也。(五脏生成篇) 
冬苦病痹厥。(全文见五厥。) 
〔垣〕孙真人云∶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当风取凉,皆 
成香港脚。若暑月久立湿冷之地者,则湿热之气,蒸人经络,病发必热,则四肢皆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 
冷之地者,则湿冷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肢皆酷冷转筋。世有勤工力学之士,久坐久立于湿地,不得动静, 
冷风来入经络,不觉成病也。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觉则灸患处贰三十壮则愈,不复发热。黄帝云∶当风取凉, 
醉以入房,能成此病。又云∶妇人产后取凉,多有此疾。深宜慎之。《内经》论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 
之所蒸也,江东岭南,大率如此,春夏之交,山林蒸郁,风湿毒瓦斯为甚,足或感之,遂成瘴毒香港脚。其候则脚 
先屈弱,渐至痹疼,胫微肿,小腹不仁,头痛烦心,痰壅吐逆,时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逼,治之 
诚不可缓。支法存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右岭表此疾得之多欤? 
《千》、《外台》、《总录》所录,皆谓南方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 
湿袭虚,病起于下,此因血虚气弱,受清湿之邪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 
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后人名曰香港脚。《针经》云∶有道以来,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灸 为佳,以导引湿气外 
出,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所制之方,寒药少,热药多,多用麻黄、川乌、姜、附之属。《内经》云∶湿淫于 
外,以苦发之。麻黄苦温,发之者也。川乌辛热,走而不能守,通行经络。姜、附辛甘大热,助阳退阴,亦能 
散清湿之邪。又察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所起,以引用药为主治,更审六气中何气当之,治以佐使之药。孙 
真人云∶医者意也,随时增损,初无定方,真知言哉。 
〔《千》〕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大而缓,宜服续命汤贰剂, 
立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贰两。若脉浮大而紧转快,宜作竹沥汤。又云∶脉浮大而紧 ,此最恶脉也。 
若细而 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亦不同。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人脉多是 
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即止。 
〔《活》〕治香港脚属冷者,小续命汤煎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服之,最快。(续命方见前中风门。) 
〔仲〕越婢加白术汤。(见后痿厥门。) 
〔《千》〕x第一竹沥汤x 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蓁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风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防己 升麻(各 
一两半) 茯苓(三两) 附子(贰枚) 杏仁(五十枚) 
上 咀,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冀方》无茯苓、杏仁,有白术一两。 
x第贰大竹沥汤x 治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纵缓,偏痹挛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方。 
竹沥(一升四合) 独活 芍药 防风 茵芋 甘草 白术 葛根 细辛 黄芩 芎 (各贰两) 桂心 
防己 人参 
石膏 麻黄 生姜 茯苓(各一两) 乌头(一枚) 
上 咀,竹沥每服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服相当即止。 
x第三竹沥汤x 治风毒入人五脏,短气,心下甚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语方。 
竹沥(一斗贰升) 防风 茯苓 秦艽(各三两) 当归 黄芩(《千金翼》作白芍) 人参 
芎(《千金》作防己) 细辛 桂心 甘草 升麻(《千金》作通草) 麻黄 白术(各贰两) 
附子(贰枚) 蜀椒(一两) 葛根(五两) 生姜(八两) 
上 咀,以竹沥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即须摩风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无麻黄、 
蜀椒、生姜。) 
x风引汤x 
麻黄 石膏 独活 茯苓(各贰两) 吴茱萸 附子 秦艽 细辛 桂心 人参 防风 芎 防己 
甘草 干姜(以上各一两) 白术(三两) 杏仁(六十枚) 
上 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为度。 
上六方表剂。 
竹沥汤若不及热服,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若加服数剂, 
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散助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令脉 
势折,将息料理乃佳。 
x大鳖甲汤x 治脚弱风毒挛痹气上,及伤寒恶风湿毒,山水瘴气,热毒,四肢痹弱方。 
鳖甲(贰两) 防风 麻黄 白术 石膏 知母 升麻 茯苓 橘皮 芎 杏仁(去皮尖) 人参 
半夏 当归 芍药 葳蕤 甘草 麦门冬(各一两) 羚羊角(六铢) 大黄(一两半) 犀角 雄黄 青木 
香(各半两) 大枣(贰十枚) 贝齿 乌头(七枚) 生姜(一两) 薤白(十四枚) 麝香(贰铢) 赤 
小豆(三合) 吴茱萸(五合) 
上 咀,以水贰斗,煮取四升,分六服,去渣,食前温服。如人行十里久,得下则止。一方用大黄半两, 
煨,畏下可止用六铢。一方用羚羊角五钱,毒盛可用六铢。(胡治有山茱萸半升,《千金翼》无知母、 
升麻、橘皮、芎 、人参、当归、葳蕤。) 
上治寒湿属里。 
〔仲〕乌头汤 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方见历节注疼痛。) 
〔《千》〕x麻黄汤x 治风恶毒瓦斯,脚弱无力,顽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瓦斯冲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当, 
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贰、第三、第四方。 
麻黄 大枣(贰十枚) 茯苓(三两) 杏仁(三十枚) 防风 白术 当归 升麻 芎 芍药 黄芩 
桂心 麦门冬 甘草(各贰两)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贰升,合煮取贰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见风。 
第贰服x独活汤方x。 
独活(四两) 熟地(三两) 生姜(五两) 葛根 桂心 甘草 芍药 麻黄(各贰两) 
上 咀,以水八升,清酒贰升,合煎取贰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脚弱时忌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兼补x浓朴汤x并治诸气咳嗽逆气呕吐方。 
浓朴 芎 桂心 熟地 芍药 当归 人参(各贰两) 黄 甘草(各三两) 吴茱萸(贰升) 半夏(七两) 
生姜(一斤) 
上 咀,以水贰斗,煮猪蹄一具,取汁一斗贰升,去上肥,内入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 
如人行贰十里久,更进服。 
第四服x风引独活汤x兼补方。 
独活(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三两) 升麻(一两半) 人参 桂心 防风 芍药 当归 黄 干姜 附子(各 
贰两) 大豆(贰升) 
上 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贰十里久,更进服。 
〔《本》〕益气血,补肝肾,祛风湿,壮脚膝,x地黄丸x。 
熟地(一两) 牛膝 石斛(各三两) 肉苁蓉 茵芋 防风 川芎 桂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