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173章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73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病,脉阴阳俱停等,必战栗汗出而解。(论见发热。)凡柴胡症下之,若柴胡症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 
而振,发热汗出而解。(论见往来寒热。)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当汗出解也。反发热者,脉迟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也。(论见面赤。) 
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 
邪中于阴也。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筋惕肉
属性:汗出筋惕肉 ,若眩悸,振振欲擗地者,及服大青龙汤后厥逆者,俱宜真武汤。(方见战掉及发热。) 
若动气在左,头汗不止者,《活人》用防风白术牡蛎,次服建中汤。(论见重寒。) 
汗下吐温针后,若肤 动,胸烦,面色青黄者,难治。(论见痞。)若经脉动惕,脉微,心下痞,气冲咽 
喉者,久而成痿。(论见痞。)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叉手冒心
属性: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论见悸。)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惊悸
属性:少阳耳聋目赤,胸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论见口苦。)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宜x柴胡加龙骨牡蛎汤x。 
半夏(贰合)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 人参 龙骨 铅丹 桂枝 茯苓(各一两半) 大 
黄(贰两半) 牡蛎(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 
之。(《活人》云∶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者是也。) 
x桂枝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x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贰两) 生姜(切,三两) 牡蛎(炒,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贰枚) 
蜀漆(洗,去腥三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风温脉浮自汗,身重多眠,若被火者,微则发黄,剧则如惊痫,时螈 。 
(论见风温。)阳明病,脉浮紧,口苦咽干,腹满,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眠。(论见自汗。)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惊悸续法
属性:〔海〕x茯苓丸x 治伤寒后或用心劳倦,四肢羸弱,心忪惊悸,吸吸短气。 
茯神 麦门冬(去心) 熟地(各一两) 牡丹皮 人参 黄 (各七钱) 桂枝 甘草(炙) 
牛膝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下贰十丸。 
x犀角汤x 治伤寒后伏热在心,怔忪惊悸,不得眠睡。 
犀角屑(半两) 茵陈蒿(七钱半) 茯苓(贰两) 芍药 生地(焙,贰两) 麦门冬(去心,两半) 
山栀(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贰片,竹叶三七片,同煎,食后服。 
x麦门冬茯苓饮子x 治伤寒后心神恍惚,不得卧。 
麦门冬(去心) 赤茯苓(去皮) 知母(焙) 芎 甘草(炙) 酸枣仁(微炒) 陈皮(去 
白,炒) 槟榔(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温服,日三服。 
少阴心悸者,四逆不可与也。心悸者,火惧水也,惟肾欺心,故为心悸者,是足经上手经也。若与四逆汤, 
变无形中恶候生矣。故先以甘草茯苓汤导其湿,次以四逆汤温之者,为心悸全无,手经火令入足水也。心悸在 
湿未去,终至于毙,故不敢温之,温之则坏矣。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汗后心下悸,若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也。(论见战振。)若叉手自冒心者,后条桂枝甘 
草汤也。若谵语胃不和烦悸者,《活人》用调胃承气汤也。(论见口苦。)若脐下悸者,后条茯苓桂枝甘草 
大枣汤也。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宜x桂枝甘草汤x。 
桂枝(四钱) 甘草(贰钱) 
上贰味,以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宜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x。 
茯苓(八钱) 甘草(炙,贰钱) 桂枝(四钱) 大枣(贰枚) 
上作贰服,以甘澜水贰钟,先煮茯苓,减贰分,纳诸药,煮取一盏,去渣温服,日三。作甘澜水法∶取水 
斗许,置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少阳病,耳聋胸满,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者。注云∶气血虚,往来寒 
热,胸胁满,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方论见往来寒热。)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贰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宜x炙甘草汤x。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片) 人参(半两) 生地(一两) 桂枝(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麻仁(一合) 阿胶(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酒半钟,煎至八分,去渣纳阿胶,溶尽温服,日三。 
霍乱吐利心悸者,理中丸加茯苓。 
手足厥冷而悸者,茯苓甘草汤。手足逆而不温悸者,四逆散加桂枝。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脏结与结胸痞气大同小异
属性: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王朝奉云∶ 
可刺关元穴。)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滑胎者,不可攻也。(王朝奉云∶可刺关元穴, 
服小柴胡汤。)病胸中素有痞,连在脐旁,引入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与之,与半夏泻心汤。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结胸
属性: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 
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 
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也。(丹溪云∶此症曰胃中空,曰短气躁烦,曰脉浮,大陷胸汤不可轻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实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云岐云∶三症陷胸,皆日 
西潮热。) 
x大陷胸汤x 
大黄(一两半,去皮,为末,锦纹者佳) 芒硝(一两八钱) 甘遂(一字,赤连珠者,为细末) 
上水贰盏,煮大黄至八分,去渣,下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小结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宜x小陷胸汤x。 
半夏(汤洗,贰两) 黄连(一两) 栝蒌(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 咀,水贰盏,先煎栝蒌至一盏半,后用半夏、黄连煎取八分,去渣温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黄涎便安 
也。 
〔孙〕工部郎中郑忠浓,因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诸翰林医官商议略不定,推让曰∶胸满可下, 
恐脉浮虚。召孙至,曰∶诸公虽疑不用下药,郑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一贰服药,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汤 
寻利,其病遂良愈。明日面色改白,京城人称服。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活人》云∶水结胸,小半夏 
加茯苓汤,小柴胡去 
牡蛎汤亦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 
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x三物小陷胸汤x,白散亦可。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尖,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不利进热粥一碗,利过不止,进冷粥一碗。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一两。 
上热实结胸,及寒实结胸。《活人》不拘寒热,但用陷胸汤。不瘥,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 
结胸,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x大陷胸丸x。 
大黄(贰两) 葶苈 芒硝 杏仁(去皮,炒,各三分) 
上捣罗贰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相和为丸,如弹大。后用甘遂末一字,白蜜少许,水贰盏半,煎至 
一盏,顿服。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王海藏云∶大陷胸汤,太阳入本药也;大陷胸丸,阳明药也;小陷 
胸汤,少阳药也。大陷胸治热实,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心下满痛,如结胸状,若头下强痛眩冒者,刺大椎、肝 。若汗下后头项强痛,发热,小便不利者,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论并见项强。) 
若妇人经水来,热除谵语者,刺期门。(论见谵语。) 
太阳病,贰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 
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四日复下之”五字衍文也。)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也。 
(论见大法。)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胸症悉具, 
烦躁者亦死。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结胸续法
属性:〔《活》〕若误下了,初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汤治中焦故也。此 
古人亦说不到,后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转损,有厥症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宜候日 
数足可下,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来下之未是故也。 
西晋崔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 
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抟结于胸者,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其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 
x枳实理中丸x 治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枳实(十六片,麸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炮,以上各贰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贰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蒌根一两。自 
汗者,加牡蛎贰两, 过,下利亦加。 
〔海〕x增损理中丸x 王朝奉云∶大小陷胸汤丸不愈者,宜与之。 
人参 白术 栝蒌 牡蛎 甘草(炙。各贰两) 干姜(炒白,半两) 枳实(炒,贰十四个) 黄芩(去 
枯,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汤一盏,煎服。不效,复与之,不过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药神速, 
未尝见也。渴者,加栝蒌根。有汗,加牡蛎。 
〔《活》〕水结在胸胁间,亦名结胸,其证头微汗出,但结胸无热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 
蛎主之。 
〔孙〕按俞伯道忽患微热,心下满,头有汗,不能解。众医以为温病,用表药,有谓食在膈者,治之皆不 
愈。召孙至。曰∶用半夏茯苓汤遂瘥。众问其故,曰∶头有汗,心下满,非湿症,乃水结胸胁也。水既去,其 
病乃愈。且如湿气心下满,自当遍身汗,若有食,心满,头岂得有汗?若言是表,身又不疼,不恶寒,表证何 
在?故凡水结胸胁,头必有汗耳。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x穿结散x 大实大满,心胸高起,气塞不通者,为结也。 
蟾酥 麝香 轻粉 巴豆(另研,少许) 
上再研过至细,以乳汁为丸,如黍米大。每服贰丸,用姜汤下,不时服。 
〔《本》〕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宜x海蛤散x。 
海蛤 滑石 甘草(炙。各一两) 芒硝(半两) 
上末,每服贰钱,鸡子清调下。 
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若小便血散数行, 
更宜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活人书》云∶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之。 
治结胸灸法。 
巴豆(十四个) 黄连(七寸,去皮用) 
上捣细,津唾和成膏,填入脐中,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 
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也。 
〔《摘》〕伤寒结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支沟穴。(正坐侧臂,取之,贰分。) 
次刺左间使,名曰双关刺,次左行间。(卧取之,针入六分。此支沟行间穴下针至分数内,捻针令病患五吸, 
次外捻针三呼,又次内捻针五吸讫,长呼一口气,出针,即左畔一壁结胸立效。右畔根据上刺之,慢慢呼吸停 
针用针,获时而愈,无有不效。) 
〔云〕伤寒结胸痞气。 
胸中结痞∶涌泉 太溪 中冲 大陵 
心中结痞∶隐白 太白 少冲 神门 
胃中结痞∶少商 太渊 大敦 太冲 并上下中脘泻之。 
〔通玄〕结胸身黄∶涌泉 
〔《摘》〕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期门 大陵 关元(妊娠不得刺关元, 
胎死不出,子母俱亡,慎之。) 
〔《集》〕伤寒胸膈痛∶期门 大陵 
〔《活》〕近世治结胸多用金针,并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或有瘥者,若热实结胸,必死也。 

卷之三十贰·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活人》云∶结胸与痞,关脉须沉。 
若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 黄连(各贰两) 黄芩(一两) 
上 咀,以麻沸汤贰升渍之一时,良久绞去渣,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宜x附子泻心汤x。 
大黄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破,别煮取汁) 
上 咀,百沸汤贰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渣,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 
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云∶表症未解,心下妨闷者,非痞也,谓之支结,柴胡桂枝汤主 
之;胸胁满微结,小柴胡加干姜牡蛎汤主之。) 
伤寒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论见 
结胸痞同异。) 
x半夏泻心汤x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干姜(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每一盏半,煎至八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