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24章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24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细末,每服贰钱,姜三片,盐一捻,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或热酒调下。 
x贰气丹x 
肉桂(去粗皮) 硫黄(细研。各一钱) 干姜(炮) 朱砂(研,为衣。各贰钱) 附子(一个去皮脐, 
炮制为末,半两) 
上为细末,研匀,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x附子理中丸x 
人参(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服。 
x大建中汤x 治内虚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起卧,微汗出,阴缩。或腹中 
寒痛,不堪劳苦,唇口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痛,不能久立。补中益气。 
桂心(一钱) 芍药 黄 (各贰钱) 甘草(一钱,炙) 生姜(五钱) 当归 人参(各三钱) 
附子(半钱) 半夏(贰钱) 枣(三枚) 
上 咀,水五盏,煎至三盏,去渣,分三服。 
〔垣〕x天真丹x 治下焦阳虚。 
沉香 巴戟(酒浸,炒,去心) 茴香(盐炒香,去盐) 破故纸(炒) 萆 (酒浸,焙) 胡芦巴(炒) 
杜仲(麸炒,去丝) 琥珀(各一两) 官桂(五钱) 牵牛(炒黑,去盐,取头末一两) 
上为末,用浸药酒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温酒下。 
〔海〕下焦寒,四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贰药皆阳,气化 
能作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 
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x代灸膏x 治老人衰弱,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 
不能尽述。 
大附子(一个,炮) 吴茱萸 桂皮 木香 蛇床子(各半两) 马蔺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用药半匙,白面半匙,生姜汁半盏,用煎成膏,摊于纸上,临卧贴脐,以油纸覆其上,绵衣 
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贴之,其腰腹如灸百壮。除寒积,腰疼贴腰眼。 
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类是也。(方见惊悸。)身前寒属胃。 
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针法,补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治见厥。)掌中寒 
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腹胃寒,理中之类也。全见诊法。) 
五脏寒方∶肝寒,双和汤。(方见治虚实法。)心寒,定志丸、菖蒲丸。(方见小儿。)脾寒,益黄散。(方见 
小儿。)肺寒,小青龙汤。(方见伤寒。)肾寒,八味丸。(方见治虚实法。) 
〔海〕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汤。 
〔垣〕x沉香桂附丸x 
沉香 附子(炮) 肉桂 干姜(炮) 良姜 吴茱萸 茴香(炒) 川乌(各一两)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下,食前一服。忌生冷。 
〔海〕x大已寒丸x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炮) 良姜(各六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贰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 
〔垣〕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症∶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相控睾,隐隐而痛。 
或大便溏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胁时作痛,目 
中流火,口鼻恶寒,时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甄中,必得去 
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 
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 
悲,健忘,或善嚏,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症也,亦伤精气,以辛 
甘温热润之剂,大泻西北贰方则愈。 
x姜附汤x 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 
兼治阴证伤寒,大便利而发热者。 
干姜 熟附子(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虑此药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姜附本 
治伤寒经下后又复发汗,内外俱虚,身无大热,昼则烦躁,夜则安静不渴,六脉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脉者, 
更宜审之。兼治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一方附子汤以生用者,名曰白通汤。 
一方白通汤内加白术倍之,甘草减半,名生附子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胀满,身重,手足螈 ,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汤加麻黄、白术、人参、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黄汤。治中寒湿昏 
晕缓弱,腰脊强急,口眼 ,语声混浊,胸腹 胀,气上喘急,不能转动。更宜审而用之。 
〔海〕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标本,病热为本,大 
寒为标。用凉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顺本而失时,故不从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温是已。然既曰温, 
则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温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得四至, 
余病便无,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中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至可犯,亦 
其理也。 
上虚寒正治,盖谓脉虚而恶寒者设也。脉虚恶寒,真寒也,故正治。 
〔丹〕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喜炎火御绵,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 
帖,浑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其热甚而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黄,加白术、黄 、炒黄柏、 
生甘草、人参,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予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也,仍用前 
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痊安。 
蒋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 
粒,贰十帖微汗而安。(三黄恐是三补丸,芩、连、柏也。) 
〔海〕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 
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 
〔子和〕一妇人身冷脉微,食沸热粥饭,六月重衣,以衣帽蒙其首,犹觉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 
黄燥热之剂,仅得平和,稍用寒凉,其病转加,三年不愈。戴人诊其两手脉,皆如横绳有力,一息六七至。脉 
诀曰∶六数七极热生多。以凉布熨心,以新汲水淋其病处,妇乃叫杀人不止。令人时时复以冷水淋之,至三四 
十桶,大战汗出,昏困一贰日,而向之所恶者皆除,此法本于华佗所用,世无知者。 
〔《素》〕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脉解篇) 
上寒实反治,盖谓脉实而恶寒者设也。脉实恶寒,假寒也,故反治。 
〔丹〕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湿痰积中,抑遏阳气,不得外泄,身必恶寒。 
进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恶寒症,服附子数百帖而病甚。予诊其脉弦而缓,遂以红茶入生姜汁香油些少, 
吐痰一升许,减大半。又与通圣散去麻黄、大黄、芒硝,加当归、地黄,百帖而安。 
一女子恶寒,用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齑水吐后,用后药∶ 
川芎 南星 苍术 黄芩 酒面丸服。 
上焦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剂,开发上焦,以伸 
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贰者治阳 
虚表寒之要 
运气 恶寒有三∶ 
一曰火热。经曰∶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又云∶少阳所至,为恶寒战。又云∶少阳在泉,客胜 
则腰腹痛而反恶寒。治以寒剂是也。 
贰曰风。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洒洒振寒。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寒湿包热。经云∶阳明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振寒。四之气,寒雨降,病振栗。治视 
寒热轻重,多少其制是也。 
〔《灵》〕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 
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 
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 
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 
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 
也。(刺节真邪篇 下同)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荣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 
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 
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官能篇 从合治之。)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针灸 脏腑恶寒有三∶ 
其一取肺。经云∶振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冤,取手太阳是也。其贰取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胆。经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 
出振寒,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撮》〕下部寒冷∶关元、肾俞。 
〔桑君〕又法∶气海、中极。 
〔《甲》〕振寒螈 ,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身痛,因为螈 ,尺泽主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凄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额,头重项痛,玉枕主之。凄凄振寒,数欠伸,鬲俞 
主之。 
〔《密语》〕通身恶寒,筋脉拘急,十指不得近风∶绝骨(贰寸半。推而上之,令气中和为解)。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治往来寒热
属性:〔《灵》〕荣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寿夭刚柔篇) 
〔仲〕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伤寒。) 
〔海〕小柴胡加减法∶如寒热往来,经水不调,去半夏,加秦艽、芍药、当归、知母、地骨皮、牡丹皮、 
川芎、白术、茯苓。如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半,名调经汤。无孕呕者,加半夏。无汗者,加柴胡。恶寒者,加 
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经者,加京三棱、广术。劳者,加鳖甲。 
〔罗〕完颜小将军病寒热间作,腕后有斑三五点,鼻中微血出,两手脉沉涩,胸膈四肢,按之殊 
无大热,此内伤寒也。问之,向者卧殿角伤风,又渴饮冰酪水,此外感者轻,内伤者重,外从内病,俱为阴也, 
故先斑后衄,显内阴症,寒热间作,脾亦有之,非徒少阳之寒热也,与调中汤数服而愈。 
x调中汤x 
白茯苓 干姜 白术 甘草(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 
经云∶风气盛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 
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入皮肤为寒热。全文见风门。 栗一作失 
味。)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全文见五脏)风盛为寒热。(全文见诊。) 
〔河〕x解风汤x 治中风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参 川芎 独活 甘草 麻黄(去节,汤洗,焙。各一两) 细辛(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薄荷叶少许,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x防风汤x 治中风寒热。 
防风 甘草 黄芩 桂枝 当归 白茯(各一两) 秦艽 干葛(各一两半) 杏仁(五十枚) 
上为散,水酒姜枣煎服。 
〔《脉》〕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轻则消导,重则下之。热食承气之类,寒食见 丸 
之类,并宿食门求之。) 
上积聚而寒热,以积聚法治之。 
〔云〕x地骨皮散x 治血中风气,体虚发渴,寒热。 
柴胡 地骨皮 桑白皮 枳壳 前胡 黄 (各七钱半) 白茯苓 五加皮 人参 甘草 桂心 
芍药(白条。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 
x柴胡散x 治寒热体瘦,肢节疼痛,口干心烦。 
柴胡 黄 赤茯苓 白术(各贰两) 人参 地骨皮 枳壳(制) 桔梗 桑白皮 赤芍药 生地黄( 
各七钱半) 麦门冬(三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姜五片,水煎。 
〔《本事》〕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气大行,医见其寒热,作伤寒治 
之,大小柴胡杂进,数日病剧。予诊视之,三部无寒邪脉,但厥阴弦长而上鱼际,宜服抑阴等药,予制此 
x地黄丸x 
生地黄(三两) 柴胡 秦艽 黄芩(各半两) 赤芍药(一两)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乌梅汤吞下,不拘时候,日三服。昔宋褚澄疗师尼寡妇别制方, 
盖有为也。此贰种寡居独阴无阳,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阴阳交争,乍寒乍热,全类温疟,久则为劳。尝读 
《史记·仓公传》戟济北王侍人韩女病腰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仓公曰∶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 
何以知其然?诊其脉,肝脉弦出寸口,是以知之。盖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男子精盛则思室,妇人 
血盛则怀胎,夫肝摄血故也。厥阴弦出寸口,又上鱼际,则阴血盛可知。褚澄之言,信有为矣。 
上地黄丸,虽曰抑阴,实补阴泻阳之剂也。 
〔丹〕赵孺人夜间发寒后便热,丑寅时退,起来口渴,食少无味,谷不化,腹痛而泄,倦怠。或遇事则热 
燥,赤眼气壅,又不耐风寒,亦恶热。 
白术(贰钱) 芍药(炒,一钱) 陈皮(一钱) 黄芩(半钱) 炒柏(三钱) 炙甘草(贰分) 
炒芩(三分) 牡丹(三分) 木通(三分) 人参(半钱) 归身(贰钱) 缩砂(三分) 
煎下保和丸、实肠丸各三十丸。 
吕十四孺人怒气后,寒热咳嗽,食少淋泄。 
缩砂(三分) 甘草(三分)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半) 连翘(一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姜贰片,同煎。 
润肺散治嗽。(方见咳。) 大柴胡汤治结热在里,往来寒热。(方见伤寒。) 
有宿食者,以宿食法治之。 
脏腑寒热有四∶一曰肺。经云∶脉之至也。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又曰∶肺脉微急, 
为肺寒热是也。贰曰脾。经云∶脾脉小甚,为寒热是也。三曰太阳。经云∶三阳为病,发寒热是也。四曰阳维。 
《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是也。 
运气 寒热有贰∶ 
一曰火热攻肺。经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