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3章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3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 
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荣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 
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 
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 
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 
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 
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 
,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 
,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急坐 
之也。(《经脉篇》) 
〔《素》〕黄帝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也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 
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黄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 
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皆常色也,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经络论篇》) 
〔《灵》〕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 
之;虚者,饮药以补之。(《脉度篇》) 
〔《素》〕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五脏生成篇》) 
许昌滑寿着《十四经发挥》,释经脉为曲,络脉为直;经为荣气,络为卫气,乃所以惑 
乱来学也。谨按经云∶经脉十贰,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又云∶诸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又云∶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 
,为络。今《发挥》谓手太阴脉,其支从腕后出次指端交于手阳明者,为手太阴络。手阳明 
脉,其支从缺盆上挟口鼻交于足阳明者,为手阳明络,凡十贰经之支脉伏行分肉者,皆释为 
络脉。则是络脉亦伏行分肉之间而不浮见,亦能经大节而不行绝道,亦当经脉一十六丈贰尺 
内之数,而非不当数也。又按经云∶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未尝言 
其脉有曲折也。今《发挥》谓足少阳脉,起目锐 ,作三折,从目锐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 
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风池是一折,则是《内经》以经脉之曲折朦胧者,为直行也。 
又按经云∶水谷入于胃也,其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胸中,出喉咙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 
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 
之疾,而皆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卫出于上焦,常与荣俱,昼行于阳 
贰十五周,夜行于阴贰十五周,故至平旦五十周,复与荣气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言卫气与荣 
气相会,未尝及宗气,今《发挥》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适当寅时,复会 
于手太阴,则是将积于胸中呼吸与荣周相会之宗气牵合,作昼行阳夜行阴,与荣五十周方会 
之卫气也。乖舛经义,罪孰甚焉。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应象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通天论》) 
〔《灵》〕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寿天刚柔篇》) 
〔《素》〕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 
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血气形志篇》) 
〔《灵》〕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节骨之大、 
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 
、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贰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贰寸,发所 
覆者,颅至项一尺贰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 
至KT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K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 
,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 
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 
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 
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 
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贰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 
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 
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贰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贰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 
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贰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贰十一节长三尺,上 
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 
以立经脉之长短也。(《骨度篇》。 ,许竭切。KT ,云居切) 
唇至齿长九分,口广贰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 
,广贰寸半。咽门,重十两,广贰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贰尺六寸,大 
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贰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 
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贰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 
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贰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 
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贰寸寸之大半,长贰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 
。回曲环反,三十贰曲也。(《肠胃论》) 
〔《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 
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四十四难》) 
〔《素》〕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难》〕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 
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三十一难》) 
〔《灵》〕黄帝曰∶愿闻荣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荣,出于中焦;卫,出于 
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于阳贰十五度,行于 
阴亦贰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 
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 
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荣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 
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 
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此之谓也。(《荣卫生会篇》) 
〔海藏〕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此三焦者,足太阳之别也 
。又《灵枢经》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右手尺脉为命门,与包络脉同诊,此包络亦有 
三焦之称,为命门之火,游行于五脏之间,主持乎内。手三焦主持乎上,足三焦主持乎下, 
上、中、下三焦通为一气,卫于一身为外护。既云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是有状也。呼 
为三焦,是有名也。以为无状,可乎?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状,何以然? 
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内。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 
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经者,主持上也;足经者,主持下也;命门者,主持内也;为卫者, 
主持外也。三焦真气为父,气散于包络,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真气也,故俱会于 
胸中。经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行也。清邪中于上焦, 
名曰洁也,头项强,腰脊痛。浊邪中于下焦,名曰浑也,阴气为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 
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焦不治,卫气上冲,荣气不通,血凝不流 
。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阴气前通,阳气 
后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热壅,必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 
下。下焦不固,清便下重,便数而难,腹筑湫痛,命将难全。此命门之脉,诊在右手尺也。 
经曰∶五脏不和,五液不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气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 
难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后三焦自内而出。雾不收则为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则为留 
饮,留而不散,久为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出也。渎不利则为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 
。此三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无腑,在内则游行,是血也,在外则固护,是气也。上焦 
如雾者气也,中焦如沤者血也。中焦者,血气之分也。下焦在脐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 
而不纳,即传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中,又云有脏无腑。成氏云∶血室者, 
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夫冲者,奇经之一也,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焉,为诸经之海也。 
启玄子云∶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是皆谓之血室。 
《内经》云∶任脉通冲脉,男既营运,女既停止,故营运者无积而不满,动也;停止者有积 
而能满,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也,血也。故满者以时而溢,为之信有期 
者动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营运者,阳之象也;停止者,阴之象也。血气荣卫,男女 
皆有,内外谐和,其脉同诊,脉者,血之府也,故为气血之室,为藏物之舍,亦为府也。三 
焦之府,在气街中,为男、女血海之府。经又曰∶有脏而无腑,从无形而言之也。有脏而有 
腑,从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伤,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经云∶心包络主之脉,出胸中 
,下膈,历络三焦,此其所以与相火并行,与命门脉同诊于右尺中也。东垣云∶三焦有名无 
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 
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 
三才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禀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贰经络自此 
而始。或不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故曰气会三 
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三焦 
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 
。 
〔《素》〕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九字着意玩味。王太仆云∶论天谓元气,即天真也) 
,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贰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 
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夭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 
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 
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主动,凡人之知觉运动耳目视听言嗅,皆阳气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而充之耳。若阳气一失其所,则散解不行,而熏充泽溉之道涩, 
所以九窍闭塞于内,肌肉壅滞于外,而知觉运动视听言嗅之灵皆失也。故人之阳气犹天之日 
光,人失阳气而知觉运动视听言嗅之灵明隳坏不彰,寿命易折,犹天之失光明则万物无以发 
生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丹溪云∶“欲如运枢”以下三句皆衍文也 
。下文“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两句当移在此。夫寒邪初伤,客于肌表,邪郁而为热,有似 
燔炭得汗则解,此仲景麻黄汤之类是也)。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丹溪云∶君火为病也,火主动而散,故自汗烦喘多言也)。因于湿,首如裹,湿热 
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丹溪云∶湿者,浊土之气,首 
为诸阳之会,其位高而气清,其体虚故聪明得而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 
,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 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 
,故为拘挛。小筋弛张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 
“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整而意明。王太仆谓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以“因于湿 
首”为句,“如裹”为句,则湿首之湿、如裹湿之湿皆是人为,文义舛乖也)。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 
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辟,偏也,盖阳者,视听动作之体也。若烦劳而 
不清静,则视听动作所张之精竭绝偏枯,至夏月而剧,故目盲耳闭而视听失,溃溃汨汨而动 
作废。正仲景所谓春夏剧、秋冬瘥之病,俗人名曰注夏者是也。或曰郑康成云∶口鼻之呼吸 
,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夫魄者,阴血也,耳目之聪明乃阴血所为,今经言阳气烦劳则目盲 
耳闭者何也?曰∶以耳目与口鼻对言则口鼻为阳,耳目为阴。以耳目口鼻与脏腑对言,则耳 
目口鼻为阳,脏腑为阴。故阳气行阳贰十五度,于身体之外,则耳目口鼻皆受阳气,所以能 
知觉视听动作而寤,行阴贰十五度于脏腑之内,则耳目口鼻无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