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云。
死想(先作此观,为下九想张本):有爱皆归尽,此身宁久长。替他空堕泪,谁解反思量?
胀想:记得秾华态,俄成□胀躯。眼前年少者,容貌竟何如?
青瘀想:红白分明相,青黄瘀烂身。请君开眼看,不是两般人。
坏想:皮肉既堕落,五藏于中现。凭君彻底看,何处堪留恋。
血涂想:无复朱颜在,空余殷血涂。欲寻妍丑相,形质渐模糊。
脓烂想:腐烂应难睹,腥臊不可闻。岂知脓溃处,兰麝昔曾熏。
啖想:羊犬食人肉,人曾食犬羊。不知人与畜,谁臭复谁香?
散想:形骸一已散,手足渐移置。谛观妩媚姿,毕竟归何处?
骨想:本是骷髅骨,曾将诳惑人。昔时看是假,今日睹方真。
烧想:火势既猛烈,残骸忽无有。试看烟焰中,著得贪心否?
前诗粗示端绪,尚未谛审观察,复作五言律,以广之。
死想:所爱竟长别,凄凉不忍看。识才离故体,尸已下空棺。夜火虚堂冷,秋风素幔寒。劝君身在日,先作死时观。
胀想:风大鼓其内,须臾□胀加。身如盛水袋,腹似断藤瓜。垢腻深涂炭,蝇蛆乱聚沙。曾因薄皮诳,翻悔昔年差。
青瘀想:风日久吹炙,青黄殊可怜。皮干初烂橘,骨朽半枯椽。耳鼻缺还在,筋骸断复连。石人虽不语,对此亦潸然。
坏想:肌肤才脱落,形质便遭伤。瓜裂半开肉,蛇钻欲出肠。枯藤缠乱发,湿藓烂衣裳。寄语婵娟子,休将画粪囊。
血涂想:一片无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涂宿草,狼藉污埃尘。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痴肉眼,错认假为真。
脓烂想:薄皮糊破纸,烂肉弃陈羹。脓血从中溃,蝇蛆自外争。食猪肠易呕,洗狗水难清。不是深憎恶,何由断妄情?
啖想:尸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饱饥鸟腹,难干馋狗涎。当年空自爱,此日有谁怜。不若猪羊肉,犹堪值几钱。
散想:四体忽分散,一身何所从。岂唯姿态失,兼亦姓名空。长短看秋草,秾纤问晚风。请君高著眼,此事细推穷。
骨想:皮肉已销铄,唯余骨尚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牵挽多虫蚁,收藏少子孙。风流何处去,愁杀未归魂。
烧想: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烟。妄念同灰尽,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四念处颂(并叙)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惟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并不忘遗诫云。
观身不净:一兴颠倒想,遂有幻缘身。脓血常交凑,腥臊每具陈。纸粘皮裹肉,藤绊骨缠筋。毛覆丛丛草,虫居比比邻。内藏惟臭秽,外饰但衣巾。四大元无实,诸根岂有真。语言风自响,动转气相循。强号为男女,虚名立主宾。百年三尺土,万古一堆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观受是苦:众苦从何起,深知受者情。顺违才领纳,取舍便纵横。有盛衰还至,无荣辱不成。怨从亲里出,哀是乐中生。王谢家何在,曹刘国已倾。悲欢几场梦,胜败一棋枰。事与心违背,贫将病合并。钱神呼不至,穷鬼送难行。戚戚终何益,悱悱漫不平。无求卑亦贵,知足欠还盈。若悟真空理,忧欣何处萌。
观心无常:妄心无著处,体相竟如何?闪闪风中烛,摇摇水上波。一家门户别(六根),六个弟兄多(六识)。扰扰各驰竞(如眼逐色,耳逐声等),纷纷总不和(如眼不与声和,耳不与色和等),青黄俄改换(眼识无常),动静屡迁讹(耳识无常)。臭别香随到(鼻识无常),甜来淡又过(舌识无常)。炎凉易翻覆(身识无常),好恶每偏颇(意识无常)。境灭心安寄,情忘智亦孤。掀翻五欲窟,捣尽六根窝。劫贼归王化,飞禽出网罗。何当悟常住,诸妄尽消磨。
观法无我:诸法从缘起,初无我主张。因缘有生灭,念虑遂低昂。欲得翻成失,求闲反遇忙。畏寒冬不辍,苦热夏偏长。贫忆富时乐,老追年壮强。有谁憎顺适,若个好危亡(得失闲忙冷热等,皆从缘生,不因我有)。自在方为主,迁流岂是常。离根念何起,无识境还忘。内外无些子,中间有底藏。六窗虚寂寂,一室露堂堂。但得尘劳尽,居然大觉王。
福、惜福、如何惜福
于凌波居士著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著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于此我人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人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并不以为由前生业力,注定今生的命运,而一切不可更改。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人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人的‘行为’为标准。古人云:‘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善哉斯言,值得我人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古人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正是这个意思。
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以今日台湾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以社会现象来说,族群对立,劳资抗争,动辄游行示威,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夫复何言!
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但是,此种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世间芸芸众生,以先天无明所覆蔽,迷闇无知者多,多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呢?
事实上,有福并不是好事,《韩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话说的很明白:‘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相反的,有祸也不是坏事,同上文续曰: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可活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
人是最健忘的动物,我们回想五十年前,台湾光复初期贫困与匮乏的生活,对今日的富足丰裕还能不满足吗?事实不然,知足惜福的人固然有,而不知足不满足的人无宁说更多。唯其如此,世人皆在盲目追求中讨生活,所以台湾成为‘贪婪之岛’。此种现象,不独台湾为然,大陆更是如此,在‘一切向钱看’的唯一目标下,卖假药,制假酒,贩卖人口,只要有钱可赚,没有不可为之事。至于‘健忘’一节,尤为显著,近十余年,大陆致力于经济发展,沿海都市,如深圳广州等处,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逾万元;甚至于普通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后一半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这些人忘记了一九六零年后的大灾荒年代,多少农村大半的人被饿死;‘十年浩劫’期间,多少人又过的是什么生活?甚至于九零年代的现在,落后地区如西北山区,甚至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百分之七十的人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这不正是‘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的写照吗?纵然别人痛痒,与我无关,那么这些挥霍无度的人们,自己以往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日子,也全然忘记了吗?人之健忘,为何一至于此。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社会上有太多的‘积极进取’人士,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充,永无止境,终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吹的过了头,‘啪’的一声一切粉碎。无尽止扩充的后果,那么如果有‘悔吝之咎’,也就不算是意外了。
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但如果像菲律宾前总统马可仕的夫人伊美黛似的,拥有四千多双鞋子,那就奢侈的离了谱。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先儒焦澹园曰:‘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我们冷眼旁观世间众生相,每见奢靡放逸,挥霍无度之人,到老来而能丰衣足食,福寿双全者,极为罕见。何以致之,他们先把福享尽了,甚至于透支了。现在台北万华街头的流浪汉中,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拥有房舍田产的富人。
古书中有一段格言说:‘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勿以政冶杀生民,勿以学说杀天下后世。’嗜欲,就是我人的嗜好与欲望,嗜好欲望可以杀身,而世人甘之如饴。财货可以杀子孙,而世人唯恐不多。古书上说‘苛政猛于虎’,就是政治杀生民的例子。至于学说杀天下后世,宋儒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残害了后世多少妇女;马克斯的理论学说,百年来杀了多少人?后两则姑且不论,前两则也正在我们惜福的题目以内。
中国数千年来的农业社会,有一条‘天道循环’的规律,那就是‘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或曰,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规律不适用了。事实不然,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循环,无非就是佛家的因果。宇宙之间,自物质世界至人类社会,自然现象到精神活动,何事无因,何事无果?所谓‘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节樽使用,细水长流,可以长久保有余福;你不知节制,浪费挥霍,自然余额无多,甚而出现赤字。而挥霍浪费、骄奢放逸的后果,不仅是消耗福报,更造下无量恶业,必然要承受恶果。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人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就三途有分了。
因果可转变
(佛教通俗讲座)
李炳南老居士讲
林看治居士笔记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因果可转变
杀是凶暴最伤天和
解释戒杀的几个疑问
欧美慈性的进展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其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如刀兵灾祸,